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3-02-11 18:44曾文雄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全科素养专业

曾文雄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一定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掌握小学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活动指导、教学研究、学习发展等现代小学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胜任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小学班级管理、小学课外活动开展及课外辅导等岗位工作的全科教师。现在国内多数小学教育专业由过去中等师范学校的普师专业演化而来,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协同培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培养坚守乡村教育理想和能够胜任乡村小学教师岗位的全科教师。

1 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

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乡村教师的使命在我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高等师范院校已经成为培养乡村教师的主力军。但各高等师范院校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培养出来的乡村教师经常出现“难到岗”“难胜任”“难坚守”等现象。

1.1 培养目标不清晰

为了满足乡村小学对全科教师的需求,目前全国各地部分高校开设了小学教育专业,为乡村小学培养全科教师。但是,目前各个高校所制定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统一,对培养什么样的全科教师的界定不清晰。有的高校照搬过去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搞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大综合”,把语文、英语、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简单地组合起来开设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的高校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小综合”,前半部分基础课程全综合,后半部分专业课程分科设置;有的高校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确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研究型的小学全科教师[1]。总体来说,我国各高校看到了乡村小学对全科教师的需求,但在确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时,受限于学时、师资、办学经验等,造成了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不清晰、不能完全满足乡村小学需求的现象。

1.2 课程设置顾此失彼

乡村小学全科教师是全能型教师,能胜任小学阶段全部课程的教学。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包含除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通识类课程(思政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和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以外的小学阶段全部学科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语文、英语、数学、音乐、体育、美术以及小学科学等课程。常见的某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是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相关课程,强调“专和深”,而小学教育的专业课程强调“全而专”和“广而深”。但在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中,又规定了培养教师的相关专业的教师教育类、通识类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最低学时或学分,因此留给小学教育专业的各学科的专业课程学时或学分非常有限。小学教育专业在开设专业课程时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形成顾“全”时就很难“专”、顾“广”时就很难“深”的局面[2]。

1.3 课程融合难

在学制固定、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多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多数师范院校首先想到了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融合,通过整合各学科的知识,并加以合并、勾连和重组,优化课程的内容,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3]。但是,在专业课程融合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首先,各学科的教师融合意愿不强,不同学科往往涉及不同的专业、院系的教师,这些专业课程融合的主体处在相对静态、独立的专业、院系,容易形成“小山头”的封闭意识,跨专业、院校的课程融合很容易无序、难以统筹。其次,各学科之间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彼此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学科壁垒,多门学科要打破已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而重新构建一门全新的、融合的专业课程的成功课例鲜见,缺少参考。最后,少数专业课程开展融合后,原有的专业教师除了对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熟悉外,对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专业教师普遍感觉无法胜任融合后的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加重了他们对专业课程融合的抵触心理。

1.4 协同培养难

为了满足乡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全科教师能够胜任乡村小学多门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岗位,多数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成立了由高校专家和乡村小学名师组成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委员会,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乡村小学协同规划、承担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乡村小学在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协同培养实践中存在许多困难。如在每次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时,专家们提出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等意见虽然很贴近乡村全科教师的培养需要,但师范院校在执行时会受制于国家的教师培养标准而难以落实;在师范院校与乡村小学开展教师互聘上,由于双方的空间距离太大和办公经费紧张而难以落实;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上,师范院校出于对学生人身安全和生活便利性的考虑,实践基地也大多集中在城镇地区小学[2]。

2 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分析

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构成基于乡村小学教师的岗位需要。不同于城镇小学教师,乡村小学教师是一个身处相对落后地区的包班、包校的教学岗位,具有更加坚定的乡村教育情怀和全面的全学科教育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应当包括坚定的乡村教育情怀,高尚的师德,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等重要成分[1]。

2.1 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

乡村小学一般地处偏僻、山高路远,教学和生活条件相对简陋,教师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实行包班、包校教学,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较大。面对如此的乡村教育现状,在城市化加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现实面前,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对一个乡村小学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拥有爱是好教师的首要素养,对农村、对孩子有情怀、有情感的教师才能做好乡村教育事业[4],所以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首要核心素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应该具有热爱乡村和乡村教育,坚定的搞好乡村教育的理想,热爱乡村教育事业,把为民育才、改善乡村教育当作人生的使命等乡村教育的情怀。

2.2 高尚的职业道德

自古以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社会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我国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职业,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师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伟大事业[4],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要有正人先正己的意识。正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规定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些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明确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责任,才能真正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3 扎实的多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识

从古至今,“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教师要完成这一神圣的责任,就必须“闻道在先”“术业专攻”。相对于某科专业教师,扎实的多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识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多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识包括教师教育类知识、通识类知识、实践知识和小学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教师教育类知识,可以让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如何教”和促进乡村小学生的发展。通识类知识是一般方法论和文化的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等,教师掌握了科学的认识、分析和表达方法等一般方法论,可以更高质量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实践知识是一种多义的、活生生的、充满柔性的知识[5],是在教育见习、实习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综合性知识,主要指教师在碰到特定教育情境时如何有效处理所面对的困境的相关知识,是体现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智慧和特征的知识。小学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以及小学科学等课程知识,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只有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更有效地“传道授业”,实现教学目标。

2.4 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能力、学生活动指导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体现在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的教学工作,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和现代技术开展教学,能够创设适合学生需要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情境,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学生活动指导能力,体现在能够根据各种活动(主题教育、体育活动、游戏活动、文艺活动等)组织形式的不同特点,有效地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班队活动。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体现在熟悉班队工作的内容与原则,能够从容开展班队的建设和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好小学生常见的心理、思想问题,能够与各方(家长、任课教师、社会机构等)开展良好的沟通并协同育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体现在能够熟悉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等)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促进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3 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3.1 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构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3.1.1 建立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依据,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定的乡村教育职业理想和能够胜任乡村小学教师岗位的全科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否培养学生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多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等职业核心素养,关键取决于有没有建立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首先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师范专业建设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相关文件,遵循“夯实基础、强化核心素养、重视实践”的原则来建立。其次要根据乡村一线教师的意见,每年深入乡村小学、走访毕业生,广泛调研乡村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对乡村教育情怀、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乡村教师核心素养的切身感受和需求,征集他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要根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报告,每年邀请地方教育局的基础教育教研员、部分兄弟高校的同行专家和优秀乡村小学教师组成专家组,对小学教育专业涉及培养核心素养的课程安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咨询论证,形成权威的论证报告。

3.1.2 明确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整体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体现了一种系统设计、自主建造和整体实施的框架思路,能更系统、完整地看待所有课程及其相关安排[6]。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把涉及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简单相加,否则容易造成课程体系过于庞大和割裂,应该从系统化思考和有机整合的角度设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涉及培养乡村教育情怀、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乡村教师核心素养的全部课程,要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重新整合编排相关课程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突出课程体系的整体育人功能,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职业核心素养高度对接。

针对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审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乡村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改变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内容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现状,加强学生对乡村教育情怀、职业道德等教学内容的学习。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从乡村教育情怀、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多方面考虑,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综合实践课程。

3.2 基于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3.2.1 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传授丰富的基础知识和训练扎实的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必需的基础知识,通过对信息检索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提升的能力。通识课程注重给学生提供宽广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扎实基本技能的养成,致力于培养合格的公民与塑造具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人[5]。为了培养具有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的职业核心素养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设置了一系列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传授一般方法论、一般文化、教育情怀和职业道德等知识的相关课程。

通识课程具体设置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美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分散安排在各个学期。通识课程的必修课程来自教育部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指导名录,按相关文件要求开全、开实,涉及思想教育、公德养成、一般方法论和文化知识的课程。同时,在通识课程的选修课程设置上,因地制宜地开设了多门涉及地方文化、民俗的课程,如“客家童谣”“潮汕童谣”“粤西风情”等课程。学生通过地方文化、民俗选修课程的学习,增加了对家乡的了解、熟悉和热爱,增强了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了坚守家乡教育、传承家乡文化的高尚情怀。

3.2.2 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多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识及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和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为核心,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规范化,促进学生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从事小学教师所具备的综合素养为核心[1],三年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教师技能和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胜任小学教师的岗位工作。

专业基础课程需要按照“够用”的原则开足、开全,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形成基本的教师技能和获得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语法与修辞”“普通话”“信息技术”“写作”“儿童文学”“古代文学”“英语精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八个一’教师基本功训练”等专业基础课程。“‘八个一’教师基本功训练”主要是利用晚自习和课余时间来完成,具体包括学生每天一次朗读或演讲训练(3分钟)、书写一页钢笔字、书写一页毛笔字、书写一小黑板粉笔字、写一篇周记、背诵一首古诗、编写一份专业手抄报、制作一个教学课件等。

(2)专业核心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多学科教育教学知识及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小学各学科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业理论的学习,掌握最新的学科专业知识。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形成更强的专业能力,为成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奠定扎实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及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1]。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通过分析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岗位必备的核心能力和知识,再确立哪些专业课程可以培养和传授这些核心能力和知识,最后确立哪些课程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现当代文学”“数学方法论”“英语语音”“班队管理与指导”“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等8门专业课程。

(3)专业拓展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多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识及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以培养学生小学某些学科的更高的专业核心素养。学生通过某些学科更深、更精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掌握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形成更强的专业能力。小学教育专业虽然是全科专业,但是学生在专业素养培养上并不是各学科平均发展,坚持“全科培养、兼顾特长”的原则,以全科专业核心素养为培养重心,兼顾学生的特长发展,构建发展学生特长的专业拓展课程体系,力求把学生的一技之长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多面手”[7]。

专业拓展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补充。考虑到专业核心课程的有限性和学生兴趣、潜能的方向性,增设了4个学分的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入学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修完成4个学分的特长发展课程。学校提供了40多门涉及语文(演讲、朗诵等)、数学(数学建模、趣味数学等)、英语(英语演讲、英语儿童剧等)、音乐(中国乐器、西洋乐器等)、体育(篮球、足球等)、美术(水彩、油画等)、书法(硬笔、毛笔等)、科学(航模制作、小电器制作等)等8个方向的专业特长选修课,建议每个学生选择一个方向的每学期一个学分的特长课,开展逐步上升的特长技能训练。第五学期以特长技能会演的形式进行学生专业特长展示,毕业时力求每一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既全面发展,又不失个人特长。

3.2.3 教育综合实践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素养。为了打破学与用相脱节的现象,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核心能力的全仿真、沉浸式培养,小学教育专业设置了教育见习、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跟岗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学生通过这些教育综合实践课程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可以形成更强的专业能力。

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具体包括“教育见习”“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跟岗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第四学期开设为期一个星期的跟班见习,学生被分配到见习小学班级,配备小学见习指导教师。学生在见习期间,全天对该班各学科教学和队会活动进行初步的认识、了解,旁听或协助各科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教研和队会活动,在见习过程中完成教育见习的记录和反思的撰写。第五个学期的14~17周开展为期4周的专业综合技能实训,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乡村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开展仿真教育教学实践,配备专业教师和小学教师开展指导,聘请小学名师从备课、试讲、上课、班队管理和教研等方面进行指导。最后学期开展为期18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分散到各个乡村小学开展跟岗实习,安排优秀的小学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全程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教育教学的问题,选择自己毕业论文的课题,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学生通过“真实工作、真实问题、真实研究、真实指导”的一学期跟岗实习过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综合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全科素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