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贯通的逻辑与机制构建研究

2023-02-11 18:44郭裕霞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监督体系

郭裕霞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在大党建工作格局和大监督体系构建的新常态和新要求下,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和巡视巡察监督同为高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经济活动、基建等民生项目、财务状况及廉洁履职等开展监督检查,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不同层面发现、防范和化解风险,服务、监督、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党内监督与审计工作深度融合,有助于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征途上“审”时度势、“计”往开来。

1 高校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贯通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

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1]。《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监督内容基本涵盖了党的建设各领域。党内监督以纪检监督、巡视巡察监督为主。其中,纪检监督通过加强党风党纪和廉政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治理中的全面落实;巡视巡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的一项战略性制度安排,是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履行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职责的政治监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监察监督是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政风行风的主要方式。纪检和监察在现实中多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更多作为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的一部分,与党内监督联系并不紧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审计监督从行政监督中独立出来,作为八大监督体系之一[2]。《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专章提出“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要求审计监督发现的相关问题线索要向同级党组织报告。审计监督成了党规明确规定的外部监督形式之一,其政治属性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运用,与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等同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构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3]的重要论述,更是标志着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进入系统集成、协同监督的新态势。教育领域一旦出现消极腐败和不正之风,所带来的杀伤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全面监督作为治理体系的一把“利器”,不仅可以“刮骨疗毒”,还能“治未病”,促使教育事业的“肌体”健康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涵养风清气正的监督使命,要求高校坚持政策导向,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构建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中,以党建引领监督为先,将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等各类党内党外监督进行全面的融会贯通,确保高等教育事业遵循监督体系的制度要求。

2 高校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贯通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为高校审计监督和党内监督的贯通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态,高校基于“共同治理”的治理结构和“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4],形成了各权力主体互为制约、各监督主体互为促进的协调关系,这为构建不同主体共同参与、涵盖高校现代化治理和教育教学科学化运行各领域的多维融合监督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集中领导下,尽管审计监督和党内监督在对象、分工、内容和工作方式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有着一致的目标[5],共同聚焦高校治理体系出现的各类风险,形成相辅相成的合力。

2.1 监督内容的互补性

高校审计监督本质是对高校经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侧重于对高校治理涉及的经济事项进行事后监督和“经济体检”;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更为关注经济事项的事前监督和“政治体检”。经济、政治监督是高校治理的两个重要领域,在表现方式和影响因素方面重复性高、交叉性强。如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情况的审计全覆盖,不仅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更对纪检监察监督和巡视巡察监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要求发挥审计监督的防御风险、揭示问题、预防腐败的“免疫作用”,推进高校监督体系构建和监督贯通,重点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履职情况。

2.2 监督对象的一致性

审计工作表面是在审查高校经济活动、高校规划发展、高校经济决策、高校经费开支,实质上是审计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担当履职、廉洁自律等[6]。对校级及二级单位的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高校审计监督的一项常态化任务。可见高校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干部是党内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共同对象。抓好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监督贯通,对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依法治理具有重要的督导和引领作用。

3 高校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贯通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3.1 新形势催生高校监督体系的变革

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传统腐败和新型腐败交织、贪腐行为更加隐蔽复杂[7]等风险仍需警惕。随着招生和办学规模的扩大,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的拓展、校园基建和科研项目的增加,以及干部、教师队伍选拔和考评工作量的增多,各类隐性和显性的风险的滋生,对传统的、单一化的监督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监督专职力量薄弱、监督领域存在漏洞、监督形式单一、监督不力导致教育腐败等,均要求完善高校治理监督体系,促进审计监督和党内监督互融互促。

3.2 新问题促使高校监督体系的贯通

首先,监督机制的贯通还不够健全。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和党内监督双线并行,监督职责与内容条块分割,大多数高校的各种监督方式在组织协调、资源统筹、互通共研、成果共享等环节尚未形成系统的协同机制[8],尤其是审计监督协作党内监督的制度衔接有待完善。其次,监督形式的贯通还不够清晰。审计和纪检监察、巡视巡察所特有的监督方式未能互相借鉴,在疑难问题定性、重大案件会商移送、重要情况沟通、证据信息共享、问题综合整改、成果刚性运用、数字化监督等方面也缺乏贯通的载体。再次,监督队伍的贯通还不够优化。高校监督人手不足,且在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方面各有侧重和缺陷也影响监督效果。教育培训资源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制约高校建设高素质、复合型的监督人才队伍。最后,监督结果的贯通还不够明确。无论是审计监督还是党内监督,高校普遍重过程和短期结果的监督,轻长远结果的持续监督,导致监督、整改和发展缺乏深度联动。如高校审计监督缺少强制性的措施和效力,存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再审计—再发现类似问题—再整改”的消极循环现象,迫切需要形成审计、问责、处罚、整改、教育的协同监督机制。

4 高校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贯通的策略与建议

4.1 强化党建引领高校监督体系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深刻阐释了党性、党风、党纪统一的有机整体,为高校构建监督体系提供了政治引领和理论支撑。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9]。坚持党的领导既体现了高校审计监督和其他监督所共有的政治属性,又是高校监督体系贯通的政治原则。这要求高校把党对监督体系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政治统领,以严的基调、全的思维抓好监督贯通,构建具有高校治理特色的大监督机制,高质量完成对高校治理体系和全过程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监督。

4.2 优化高校监督体系的协同机制

政治监督的共同属性为贯通监督机制奠定了实践基础。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优化“纪委统筹、审计先行、巡视跟进”多维联动和互相协调的监督模式,聚焦信息收集、线索移送、案件查办和督促整改等全方位的监督环节,促进审计监督、党内监督以及各类校园民主监督广泛调动和联动,构筑层层设防、协同作战的多道监督防线。重点是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党内监督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党组织、行政组织、学术组织和群众组织参与进来,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整合高校各类监督的人力、智库、平台和技术资源,建设计划共商、信息共通、力量共助、监督共进、效果共管的监督机制,既不破坏原有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又增强对高校治理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特殊问题的合力监督,形成监督闭环和良性循环。

4.3 数字化赋能高校监督贯通

数字技术正嵌入社会治理的各领域,高校应顺应教育数字化的趋势和发挥数字技术应用的优势,探索线下监督和数字监督虚实融合。首先,构建数据化的信息稽核管理系统。广泛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系统,实现信息、证据等监督资源的精准数字化,多让客观的数据 “判题”。其次,构建协同化的云监管平台。构建横向项目联动、纵向信息协同的数字化平台,将招生录取、选人用人、后勤基建、国资校企、科研经费等风险点纳入数字化监管,以数字化平台驱动监督效能。最后,构建数字化的监督模式。面对高校监督的传统难点和盲区,构建高校党建引领下的审计监督和党内监督深度贯通和协同的“数字+监督”新模式,实现“人防”向“技防”和“片面监督”向“立体监督”的多维转变。

4.4 强化高校监督成果的综合运用

作为高校监督体系建设的终端环节,监督结果运用会直接影响监督体系的权威性和监督方式贯通的实效性。高校要突出监改一体、标本兼治,在协同做好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上共同发力,打造多维监督、合力整改和综合运用的全链条,切实发挥监督贯通体系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①强化监督结果的政治属性,以政治监督强化问题的刚性整改。高校党委把审计结果纳入校、院两级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清单,同时将党内监督发现的问题和线索纳入高校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纪检监察和巡视巡察机构及时启动整改监督、问题约谈。②围绕“治已病、防未病”强化监督结果综合运用。聚焦“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的监督主线,探索建立监督结果交叉审查制度和问题整改综合评估验收制度,探索监督全面覆盖、结果全面运用、防治全面巩固的一体化监督模式。③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监督与教育协同,标本兼治推动解决问题、规范管理、防范风险[10],将预防、监督和整改的一体化成果转化为高校高质量治理的效能。

猜你喜欢
监督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体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绩效监督:从“管住”到“管好”
监督宜“补”不宜“比”
人大监督不能总是“心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