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实践研究

2023-02-12 01:39福建省厦门市湖明小学曾群英
新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整本书概念深度

□ 福建省厦门市湖明小学 曾群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针对“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定位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整本书阅读”作为两个拓展型任务群之一,大概念的作用不容忽视。学生打开阅读视野、挖掘阅读价值、品味文本内涵、稳固思维成果,都可在大概念引领的学科融通、内容整合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阅读模式,帮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那么,在整本书阅读中,如何运用大概念使学生拓宽阅读思维,加深阅读理解,提升语文素养呢?

一、小学整本书阅读现状分析

1.时间仓促,浅表阅读

学生随着年级升高,书面作业时间延长,自主阅读时间愈发减少。而《童年》《小英雄雨来》《鲁滨孙漂流记》等长篇小说,皆为高年级的必读书目,需要学生耗费较长时间才能品读感悟。面对鸿篇巨著,学生不仅时间匮乏,而且目标空泛,只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长时间难以集中精神阅读致使学生止步于对书本内容的大体浏览,造成阅读粗浅化的窘境。

2.信息量大,动力不足

整本书阅读信息量浩瀚,要求学生具备长足的注意力与精力。但当今学生在“电子产品”陪伴下成长,未能长时间精神集中地投入阅读。课外读物多以短小精悍、方便阅读的杂志、报刊为主,阅读碎片化、杂乱化。另外,家长和教师疏于督促与指导,学生认为“整本书阅读”难度较大,可有可无,习惯性忽视,自主阅读整本书的内驱力明显不足。

3.方法不当,盲目阅读

“整本书阅读”指导通常以“导读—推进—分享”模式开展。导读课中,教师未了解学生真实阅读情况,却预先安排了先导内容,指导未能有的放矢,不易点燃学生阅读热情;整本书阅读以自读为主,学生阅读经验、生活感悟不同,对同一本读物的关注和理解也不同,但推进课中碍于课堂时间不充裕,教师未能关注每位学生的想法,指导缺乏层次性,使得学生阅读心得交流杂乱无章。分享课意味着阅读结束,多以教师为主体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整本书阅读的反馈角度主观、形式单一、时间仓促,容易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和自信。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彼此割裂,忽视统整,使学生阅读纷乱零散、盲目低效。

困难重重的阅读现状,羁绊了整本书阅读总目标扎实落地:对阅读有浓厚兴趣,掌握阅读策略,发展高阶思维,提升阅读品质。

二、大概念引领整本书深度阅读的必要性

1.大概念和学科大概念的内涵

大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及其特殊性的、构成学科框架的概念。大概念中“大”的内涵是“核心”;“概念”指的是观点。它是认知结构中重要的关联点,通过不断吸纳、组织信息,在脑中形成一张“思想之网”。

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和教学核心任务,反映学科本质,能将学科关键思想和相关内容联系起来的关键的、特殊的观念。此处的“核心”是学科思想和理论的载体,既能打通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学习,又能打通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的壁垒。语文学科学习会因为有了大概念这个固着点,使以往零碎的、散乱的语文知识围绕“核心”整合起来,有效迁移和洞悉语文知识,赋予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真正获得语文核心素养。

2.深度阅读的特征

深度阅读是在深度视野下展开的阅读活动。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自觉投入阅读过程,自发亲历阅读实践,激发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点燃对文本的探究热情。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理解内容、品读语言、领会情感;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融合新旧阅读经验及学科间的知识、联系文本与生活实际完成意义建构,实现个性化阅读和理解,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

3.基于大概念的整本书深度阅读

基于大概念的整本书深度阅读是指学生在“大概念”的引领下,根据富有挑战性的主题任务,自觉参与各项阅读活动,灵活采用各种阅读策略,探究整本书的核心知识,搭建属于自己独特的阅读图式,更深层次地触摸文本内涵。

大概念指引下展开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能给学生提供方向与范畴,使阅读内容结构化,以阅读主题为引领,有利于学生在繁杂冗长的整本书阅读中抓住核心与重点,摒弃纷杂细碎的矛盾和问题,把宝贵的阅读时间用在最重要的内容上,防止细枝末节消耗有限的精力,节省出时间开展探究式阅读,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三、围绕大概念践行整本书深度阅读的策略

基于大概念的整本书深度阅读以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循序渐进完成有梯度的阅读。

1.提取大概念,明确阅读目标

大概念提取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路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从三个角度展开思考后提取大概念:根据《课程标准》提取。《课程标准》明晰了每个学段阅读要求,为指导整本书阅读明确了方向。《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阅读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以此为据提炼大概念为“叙事性作品通常以场景、人物、细节的塑造使人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来指导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整本书阅读。

从教材中提取。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读、助学泡泡、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学习元素都为提取大概念提供了思路。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中编排了“四大名著”的专题阅读,旨在引领学生叩响中国古典名著大门,感受中华民族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本单元导语为“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巧妙暗含四大名著的阅读感悟。另外,单元导读页上指明阅读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本单元交流平台也汇总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猜读、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结合影视作品等策略阅读古典名著。综合看来,可提取大概念“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统领四大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再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了《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骑鹅旅行记》三本外国名著的专题阅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感受小说人物形象,品味多样人生,赏览异国风土人情,开拓文化视野。在本单元的导读页中明确了阅读要素“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课后习题与自读提示中“你觉得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作品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你觉得汤姆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都指向了小说要素—情节与人物。基于此,可以提炼大概念“关注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安排,准确把握作品内涵”统领三本名著的阅读指导。以教材为依据提炼大概念较为便捷准确,在整本书阅读中指导学生徜徉文字海洋,领略世间百态,也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有效提高阅读速度,不断提升语文学科能力。

结合核心素养提取。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徽教授言简意赅阐明:核心素养即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内核即活学活用。在整本书阅读的大概念提取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让所学所得真正为生活所需所用。比如,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与《伊索寓言》时,提取大概念“理解寓言故事的道理,寻找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于自省。”引导学生学会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连接,从而发现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充分激发阅读兴趣,自发养成读书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由此看来,确定“大概念”有助于清晰地明确阅读方向,系统地规划阅读内容,既为时间有限的学生锚定整本书阅读目标,也为后续深度阅读稳固根基。

2.设计核心问题,助推阅读进程

核心问题是引发深度阅读的关键,它不仅推动了整本书的阅读进程,还关系着学生的深度思维的培养。设计核心问题既要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力、创造力、行动力,又要能有助于学生小组合作以及探究体验。

例如,在指导童话作品《夏洛的网》整本书阅读时,可以“夏洛织了几次网,你对哪次织网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作为核心问题,以此为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并建立两者间的联系,逐步促进深度阅读,强化探究欲望,深化阅读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再如,“中国安徒生”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被誉为20 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想象力十足的故事中蕴藏着许多人生智慧。在这本书的阅读指导中,可设计核心问题:“有求必应的宝葫芦并不是万能的,为什么作者要这么设计呢?”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揣摩领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和个性化的阅读结论,在审辨批判中以充分的阅读信息和思维结果佐证自己的观点。

核心问题统领下的深度阅读,使学生紧扣“大概念”,不断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探究、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锻炼思维能力,成为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的阅读者,以达成深度阅读的目标和效果。

3.落实驱动任务,深化阅读思维

驱动性任务的落实是为螺旋式解决核心问题。任务驱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鞭策学生主动阅读,从中达成任务、习得知识、提高素养。

例如,在指导《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整本书阅读时,围绕“成长的力量”这个大概念,提出核心问题“你认为尼尔斯变化的外在力量和内在动因是什么?”设计以下驱动任务组织学生阅读探究—任务一:让尼尔斯变回人的,是魔法吗?→任务二:尼尔斯发生变化,靠的仅仅是朋友吗?→任务三:尼尔斯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运用驱动任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过程,从而拓宽思维的宽广度。再如,指导《闪闪的红星》这部红色经典作品时,基于“类型化写作”这个大概念,设定“根据写作意图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的核心任务,进而设计以下驱动任务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启动任务:请你为书中人物分类并说明理由。→推进任务:对比分类后的人物形象,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写作秘妙?→拓展任务:尝试运用“类型化写作”介绍班级同学。在阅读时理解作者表达意图,感悟人物形象,有理有据表明自己观点,既是深度阅读的表现,也是思维提升的外化。另外,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模仿借鉴书中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方法,读写结合,发展并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也是整本书阅读的主要任务。以任务驱动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以“一本”带“一类”,延展阅读面,使学生的知识满溢,智慧丰盈。在整本书阅读中,任务驱动使学生以问促思,走出误区,获得思维成果,实现深度阅读的可能性。

4.嵌入评价支架,反思阅读成效

《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评价”提示是这样描述的:“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整本书体量大,考验学生的阅读意志力,“伴随式评价”贯穿整本书阅读全过程,能对学生的阅读起引领、肯定、诊断、纠正作用。调动多元化评价主体,于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开展评价,学生在多主体的鼓励指导、建议指正中反省改进。例如,在《闪闪的红星》整本书阅读驱动任务落实中,执行启动任务时先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同伴之间相互倾听,评出最优者向全班汇报;完成推进任务时交流思维导图,教师点评;落实拓展任务时,邀请家长参与评价。阅读从始至终,与多元评价主体互动、联动,实现了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提高。但评价主体多元化仍属主观评价,可在完成驱动任务过程中嵌入客观的评价量表,发挥评价量表导向、鼓励、修正功能,促使学生调整阅读状态,优化阅读成果。

通过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实践研究发现,提取大概念,设计核心问题,落实驱动任务,嵌入评价支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时间仓促、动力不足、方法不当等困难,打破整本书阅读浅表化、盲目化的现状,使学生为理解而读,为发展而阅,将整本书读懂读透,优化学习力和思维力,扎实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整本书概念深度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幾樣概念店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