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理论下语文课堂“以问导学”的教学研究

2023-02-12 01:39浙江省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
新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师生探究教师

□ 浙江省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 宣 江

师生互动理论侧重分析师生人际关系模式及教师期望、特征与教学风格如何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业成绩。由于语言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直接最常见的师生互动活动,故此,教师要合理利用提问,让高质量的提问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结合课程标准,明晰“问”的目的性

1.指向语言表达,“问”修辞手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故此教师要指向语言表达提出问题,让学生解读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清楚地描述事物。故此,设置问题也要围绕这一点展开。教师可以围绕“寻找、解读、对比、运用”这四个点依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问题一:“找出文章中写得精彩的词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问题二:“在描写海鱼的时候,作者用了比喻加排比的修辞手法,为何此处要叠用两种修辞手法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可以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自主提出其他问题,逐一解读作品中的各种修辞手法。问题三:“你觉得哪些修辞手法有相似点,容易混淆?请找出课内外运用了该手法的词句,对比分析,搞清楚它们的异同点。”问题四:“假设你来到了美丽的花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你会用哪些修辞手法描写看到的场景呢?尝试写一段文字。”教师要明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的整体学习效果,注重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

2.指向主题理解,“问”社会意义

课程标准提出还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能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点,指向主题理解设计问题,让学生探讨作品展现了什么精神思想,体现了哪些文化元素,引发了哪些社会思考。

《落花生》的主题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做人要像花生一样,虽然外表不好看,但是却对社会有用。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针对该主题提问,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该问题围绕“父亲为什么选择花生”展开,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一:“从文字入手,找出父亲请孩子们吃花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因为收获了花生、因为大家都爱吃花生等原因。问题二:“父亲为什么要将花生比喻成人?他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父亲说得是否有道理?”该问题引导学生从文字表面深入下去,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他们逐步认识到父亲用花生作比喻,目的是让孩子领悟做人的道理。问题三:“在社会中还有哪些类型的人,试着用某个动植物作为比喻,展现出此类人的特点。”该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各种社会人群。互动理论认为教师要少一些直白的说教,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可以围绕主题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问题引领下,逐步探究作品的社会意义。

3.指向结构分析,“问”行文思路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教师可以指向结构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路更具有条理性,逐步理顺作品的层次,明确作者的创作思路。

《母鸡》一文的结构特点是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塑造了前后截然不同的母鸡形象,表达的情感也发生了巨大转折。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这种结构的妙处,教师设计了“发现结构、领悟结构、设计结构”这三个彼此关联的问题。问题一:“请找出文章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句子,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否有助于优化作品的结构。”问题二:“作者既然想赞美母鸡,为何一开始不写母鸡为小鸡付出了什么,表达对母鸡的喜爱之情,而要先写自己不喜欢母鸡呢?你认为这种结构设计的好处是什么?”问题三:“如果你要写《我的动物朋友》,你会选择什么结构?能否设计出更有新意的结构。”学生可以思考如何合理采用并列、递进、对比等叙述结构,是否可以加入倒叙、插叙等方式。互动理论认为双方互动的情境可以多变,形式和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包含语言交流、能力培养、情感沟通等各方面的内容。

二、基于学习能力,讲究“问”的层次性

1.基于学科要素,引导细读文本

教师要积极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科要素,可以按照先语文要素,后人文要素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进而探究整篇文章,在细读中提升解读水平。

《刷子李》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人文要素是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体现出层次性。问题一:“在《刷子李》中有哪些词句形象地展现了刷子李的形象?试着标注该句子属于哪方面的细节描写,针对角度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问题二:“从刷子李的身上,你能体会到怎样的精神特点?能否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刷子李的精神?”这两个问题都和字词有关,从体会写作手法过渡到体会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如有一名学生分析“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一句,认为“悠然”一词展现了主人公从容不迫的形象,体现主人公有着极强的自信,说明主人公并不是将粉刷当成简单的工作,而是将其看成是一种艺术。部编版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采用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结合的方式,将学习重点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这些要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研读文字入手,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2.基于深度探究,发展逻辑思维

在组织课堂互动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前后衔接性。当前问题既要和上一个问题衔接,调动学生的前备知识,又要引发他们拓展思考,带出下一个问题。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深度,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草船借箭》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明白他们彼此的关系。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从分析单个形象,逐步过渡到探究人际关系,让思考更深入。问题一:“人们形容诸葛亮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能否从句子中找出具体的细节描写,证明诸葛亮的能力有多高?”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个人的形象特点。问题二:“诸葛亮是来帮助周瑜的,为何周瑜还要为难诸葛亮,让他立军令状,还让军匠们故意延迟,不给诸葛亮提供材料。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看出周瑜的性格特点?”该问题让学生探讨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并据此分析周瑜的人物特点。问题三:“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周瑜、诸葛亮、鲁肃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能否从他们的人际交往中看到他们的性格特点?”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人物的动态关系。语文学科是具有思想性、逻辑性的学科。在课堂互动中,各个问题不能彼此毫无关系,而要体现出一定的衔接性和逻辑性。这样能让探讨过程体现出循序渐进,给人层次分明的感觉,因此更有启发意义。

3.基于价值观念,思考人生意义

小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较弱,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赏析作品的唯美意境,这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基于作品挖掘其中隐藏的价值观念,结合自身反思人生意义,这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故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从文字感悟到反思人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巨人的花园》的中心思想是要让读者意识到和大家一起分享,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点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问题一:“在课外中有哪些句子代表了巨人对孩子的态度呢?为何巨人的态度逐步发生变化,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呢?”该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巨人改变了自己,他感到温暖和愉快,他的态度变化和花园的变化有关系。问题二:“你认为花园有什么象征意义,孩子又意味着什么?阅读这个故事,让你得到了哪些人生感悟?”该问题让学生深入下去,探究作品中蕴藏着的价值观念。问题三:“你是否是一个喜欢和他人分享的人呢?分享物品的时候,你损失了什么,获取了什么,你认为收获的东西是否大于损失的东西呢?”该问题让学生由阅读文章转为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师生互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他们锻炼表达能力,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聚焦心理特点,延伸“问”的多元性

1.活问,融入生活应用

互动理论强调教师参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它认为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双向活动。故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接触问题时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这样才能优化双向活动,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出活问,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难题,提升应用水平。

《北京的春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如何描写主要部分。教师可以设置活问,将生活情境引入到问题中,引导学生活学活用。问题一,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如何展现主次差别,并试着运用读者意识思考如何合理调整主次。“请阅读课文,说说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春节的风俗活动,你认为作者所写的是否就是你想了解的内容呢?”问题二,结合实际情况引入生活情境。如果当时正好在某个节日的前后,则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你知道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呢?能否模仿《北京的春节》的特点,写出详略有序的文章。”如果当时学校刚好举行某些活动,则可以围绕该活动提出问题:“在校园艺术节期间,你参与了哪些活动,能否写一篇文章,详略有序地介绍艺术节,让没有参与过的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结合师生互动理论可知,有效的提问过程要求师生双方秉持平等真诚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在充分了解学生生活的基础上提问,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序高效地开展师生对话。

2.曲问,关联经典名著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采用曲问的方法,可以用迂回曲折的侧面表达法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当前阅读的作品深入下去,转而阅读与之有关联的其他经典名著。

学习《猴王出世》时教师要通过曲问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参与《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问题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孙悟空的形象特点,为后续拓展阅读奠定基础。“在《猴王出世》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和其他的猴子相比,石猴有哪些过人之处呢?”问题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想要探究石猴的后续发展情况。“当石猴成为猴王之后,还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如果感兴趣,请阅读《西游记》,并用思维导图的方法画出石猴的成长和变化,看看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哪些困难,他如何战胜困难,修成正果。”这样就通过曲问将名著阅读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了解孙悟空的成长过程,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呈现自己的阅读收获。根据师生互动理论可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非教师作为主导,学生被主导。所以,教师要避免用命令的口气让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如果能用曲问的方式引入关联名著,则能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互动效果更好。

3.追问,生成情感态度

在师生互动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提升情感,端正态度。当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时,教师可以适当提出追问,将学生引入到关键问题的思考上。这样有助于沟通情感,提升学生的体验效果。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师围绕《鸟的天堂》设置了一系列追问,引导学生逐步提升阅读水平。问题一由词句入手,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文章中有哪些展现榕树的词句,请找出它们,说说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体现了什么情感?”如有学生从“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看到榕树后的喜悦之情。问题二由结构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为什么要写两次看到榕树的场景,这两次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能否看出其情绪的波动变化?”问题三让学生由人及己,增强情感体会。“如果你要通过文字展现对某个地方的喜爱之情,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呢?能否尝试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师生互动理论认为课堂提问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途径,还是师生相互之间探讨问题,实现知识、情感、精神等方面交流的手段。通过追问,教师和学生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了解程度,学生的情感态度能逐步发展。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更为重视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言堂,逐步变成教师参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双向活动。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构筑平等真诚的师生互动关系,故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提升问题的目的性,展现问题的层次性,引导学生多元思考。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锻炼思维,发展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师生探究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