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营造视角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策略研究

2023-02-26 16:49纪巽猛徐健健
西部学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营造思政社区

纪巽猛 徐健健

(1.淮阴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淮安 223300;2.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淮北 235000)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空间场所[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2019年至今,教育部选取两批试点进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探索。2021年,教育部通过线上思政教育云平台组织各高校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自主建设。教育部思政司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全面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要“争取实现对1 000所左右高校的覆盖”[3]。可见,“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对于培养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亦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任务实现的主要途径。

理论上讲,空间是由结构围合的物质形态与不同功能的使用形态组合而成的特定单元。由于对空间使用认识的固有观念,导致人们只关注空间功能的变化,而忽视了空间既有的物质形态改造[4]。“空间营造是基于结构主义的认识,空间的功能和形式是可以完全脱开的。”[5]空间营造的概念源自荷兰建筑师赫兹伯格,他认为空间的形式并不完全固定了其功能,在其中活动的人可以去适应和改变,而同一个空间形式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功能需求,即从物质空间到功能空间的双向变化。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面向铸魂育人的时代要求、人才培养改革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而提出的创新之举。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构建,集成了高校治理关系变革而建构的新的育人空间形态。与此同时,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空间营造作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会进一步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再思考。本文旨在梳理总结赫茨伯格空间营造观念的基础上,探究一站式学生社区空间营造的手段,以期切实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的建设。

一、空间营造的内涵

荷兰建筑师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是现代建筑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空间营造观念。他认为空间是一种能够影响人们行为和思考的形式[6],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即空间领域的归属感、空间之间的凝聚力和空间划分的可塑性。

(一)空间领域的归属感

空间不仅是物化的空间,更是生活的支撑点,支撑人在工作和生活、快与慢之间找到内心的平衡点,空间是传递宁静、温馨、归属的意向,不同空间领域的营造,传递着不同类型的生产、生活感受。空间领域的归属感,便是让人享受到最适合自己需求的过程体验。空间为人交流提供了特定的形态,成为人在常规生活下的重要载体,空间领域的归属感需要人与人之间产生交流和互动,需要空间领域的交通上有良好的可达性,空间场所的聚合度高,空间、功能与人行为上要合拍。空间领域内的功能设施要符合时代背景下人的正常行为需求。空间领域的归属感需要经过时间、地域、文化三方面的具体化表现,对空间领域的的独特记忆是人们产生归属感的重要载体,独特记忆也能唤起人们心中与空间呼应的特殊情感。空间中的原有设施可以加强人与空间的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弱受空间领域中人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空间之间的凝聚力

空间之间进行弱互动和强互动是营造空间凝聚力的一种方式,空间通过充当互动的媒介和平台,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凝聚力可以减轻人日常工作负担和紧张感,对空间凝聚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积极参加空间中的组织和活动,增强人对空间凝聚力的认识,空间之间的人的聚集可以刺激社交互动和情感凝聚。空间之间的凝聚力是群体或个人,与空间环境之间产生的一种正向的感情维系,通过使用具有舒适感的空间,人可以与某些相似空间以及使用这些空间的人建立联系,通过增加空间之间的感情维系和特有空间中的身份认同感来促进人的自身认同,从而减少独立空间给人带来的孤独感并增强空间之间的凝聚力。人对空间使用的频率和空间感情维系成正相关,空间使用的频率越高,对于空间感情联系越紧密,空间之间的凝聚力也越强。因此,空间营造通过提升空间的认同感能促进空间之间联系的可持续性增进和强凝聚力的产生。在空间中,不同形式的空间组成能让空间有不同的层次感,以满足人对不同空间环境的需求。舒适的空间环境能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也可以增加人们对生活的信心。

(三)空间划分的可塑性

通过空间划分的可塑性设计,使内部空间功能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从而满足不同类型活动所需的空间要求。通过装配式部件的设计对空间中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达到灵活多样的划分空间的效果,使空间具有开放性和多功能共享性的特点,使空间从开放性强的形式到私密性强的形式之间自由地切换。空间划分的可塑性还指在空间内部填充可移动、可更新的填充体,满足人的不同需求,将空间之中的不同区域之间的边界进行弱化,空间中的各个部分处于相互融合的状态,在内部形成流动空间。空间内运用家具、布帘或绿植等元素也能增强空间的可塑性,可移动的家具布置根据内部空间需求进行围合或者聚集,灵活划分了空间,赋予空间内部组合更多的可能性,使其根据人的需求,自由布置多样化的空间需求。空间划分的可塑性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建筑空间需要满足多种不同的需求。赫茨伯格的建筑作品通常采用灵活的空间设计,使得空间可以同时满足多种不同的需求。在学生社区中,可塑性的空间设计也非常重要。学生社区不仅需要提供学习和生活的空间,还需要满足社交、娱乐、文化等多种需求。因此,空间的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能够随着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和改变。

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思政教育策略

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空间营造中,思政教育因素的植入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学习空间、生活空间、服务空间、文化空间、虚拟空间的设计和营造,可以为学生提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思政教育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学习空间,坚定理想信念与激发学习动力协同促进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应为学生提供舒适、安静、安全的学习场所,提高空间的舒适性和灵活性。营造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学习空间,可以从提供舒适、安静、安全的学习场所、设置多样的学习空间、设立鲜明的学习区域指示牌、邀请学生参与环境的布置等方面入手。在学生社区内部融入自然元素,用小型盆栽绿色植物装点学生寝室空间、扩大学习空间的开窗面积等,以创造出舒适、自然的学习环境。同时,绿色植物还可以净化空气,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大面积开窗有利于扩大太阳光线的照射面积;空间的光照亮度增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植和发展。大学生学习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学生社区内需设置多样的学习空间。例如,需要练习试题的闭卷自习区、需要安静阅读的社区图书区、需要放声阅读和辩论探讨的小组讨论区、以及加强专业知识交流的多媒体投射区等,以满足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学习需求。在学习空间中,还应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与学习动力协同促进的重要意义,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蓝图作为最高的价值引领,作为个人最深层次的精神寄托,自觉努力学习,践行、实现社会理想。设立浅色调的社区入口空间,通过鲜明的学习区域指示牌,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空间功能辨识力、稳定学习状态,为形成安静、有序的学习氛围创造空间助力。学生亲自参与环境的布置,鼓励学生将生活中小物件挂在学习空间墙上,在墙上张贴写满鼓励话语的便利贴,增强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社区内也可以设置休闲学习区域,如咖啡区、英语角等,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营造服务空间,推进服务走心走实,增强服务育人实效

营造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服务空间,应从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优化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合作、建立学生志愿者团队等方面入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需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7],学生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应注重社区化、人性化和制度化的建设理念,学生社区管理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坚持学生主体不动摇,抓牢学生需求侧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需求和相关规定的规章制度。通过组织开展辅导员学习培训,优化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辅导员“第一岗”“星光岗”制度,加强对课堂秩序、早操、晚自习、公寓安全卫生的管理,提高服务标准质量,建立社区管理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区生活。建立高校学生社区委员会,加强对学生社区事务的管理;制定学生社区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社区秩序和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社区安全保护,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合作,共同维护学生社区的安全和稳定。

建立学生志愿者团队。学生社区建立青年志愿者团队,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依托学雷锋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99公益日(1)“99公益日”:是由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明星名人、顶级创意传播机构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全民公益活动。2015年9月9日是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等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团队也可以参与社区活动和文化建设,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发展成就观察、普法和科普宣传、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文艺服务、爱心医疗、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承担志愿服务和义务教育等社区工作,有效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管理和发展完善,进一步培育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水平,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大学生亲身实践、合作,既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让志愿服务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三)营造文化空间,丰富育人条件,浓厚育人氛围

营造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文化空间,应从设置学习角、开展思政教育课程和活动、组织红色精神宣讲、打造精品社区团课等方面入手。建设学习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旧书放入学习角、提供自己的阅读书单,互相分享好书。打造学生独立文化学习空间,提升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要推进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文化生活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接地气的思政教育。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文化空间中,可以设置专门的思政教育区、周恩来精神育人区、红色精神展示分享区等,开展多姿多彩的思政教育课程和活动。组织安排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团日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诵读经典、观看党史影片等形式,开展主题丰富多彩的团日文化活动,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牢记初心使命、激励担当作为,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精神文化素养和人文意识,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建设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组织安排思政教育相关社区讲座,邀请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两红两优”“翔宇好青年”(2)“两红两优”:“两红”指的是“五四红旗团委”和“五四红旗团支部”;“两优”指的是“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共青团干部”。“翔宇好青年”:是淮阴师范学院授予学生个人的最高荣誉,旨在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以周恩来同志为榜样,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把“坚守朴实 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获得者、优秀青年教师、“翔宇菁英人才学校”学员、理论社团骨干、团支部书记等群体等来开展学生社区宣讲,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史团史校史、周恩来伟大精神、青年学生励志故事等方面开展小范围、互动式宣讲。通过资料准备、理论学习、课程探讨、集中备课、课程录制等形式,打造一批品质优益、学理深刻、形式丰富的精品社区团课,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当代青年学生建设美丽、富强中国的决心。

(四)营造生活空间,推进以行养德,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营造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生活空间,从“学—思—心”协调联动、阳光长跑活动机制、校园文明宿舍创建等方面入手。要增强“学—思—心”协调联动,针对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思想、学习、心理上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设置大学生自我管理区、心理咨询区、思政教育提升区,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空间,对其开展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8],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完善阳光长跑活动机制,组织大学生夏季“1+n”阳光长跑活动,提高学生脑部皮质的活力度,增强身体中枢神经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灵敏性,培养学生“体育+生活”的学生社区运动意识,构建学生生活长跑500米空间社区圈。申报大学生校园文明宿舍,自觉爱护宿舍室内公共设施和节约水电,创建“整洁角”,用于学生社区内卫生值日同学物品摆放和值日制度的张贴,增强在校大学生对于宿舍公寓区的归属感;定期进行社区整体性生活检查,维持良好的学生生活社区制度规范,加深当代大学生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营造虚拟空间,推进自律守纪,延展思政教育网络空间

营造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虚拟空间,从思政教育虚拟社区、社交媒体社区、线上短视频社区等方面入手。思政教育虚拟社区将网络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进而助力在线教育在学生社区普及,提供丰富的学术论文、文献资料、教学视频等[9],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动态,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社交媒体社区影响力度大,受众面广泛,在微信、微博、QQ等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相关的思政教育新内容,建立“一对多”的宣传方式,让思政教育更多地走进学生的网络社区,与大学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增强线上空间的凝聚力。通过线上短视频社区,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自身思想心得感悟,思政专业教师留帖点评,形成师生联动,构建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氛围,增添学生在高校一站式社区中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三、结论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一种全新的校园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的服务和支持。在空间营造视角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思政教育策略应注重空间领域的归属感、空间之间的凝聚力和空间划分的可塑性等特点,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推进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和活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猜你喜欢
营造思政社区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