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原道精神及其当代伦理价值

2023-02-26 16:49李西堂
西部学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原道天理伦理道德

李西堂

(西安思源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38)

人类社会为了很好地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一套伦理道德准则,用以规范社会团体和个人言行。没有这种伦理道德规范,人类将无异于禽兽。换言之,伦理道德规范是人类特有的文明成就,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如果说,古希腊以降的西方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法治文化和科学文化,那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儒、道、墨、法,主要是伦理道德文化、政治文化和艺术文化,尽管各家关于伦理道德的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诸子百家都把诸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廉耻”以及“敬天、无为”“兼爱、非攻”“崇德、向善”等所倡导的伦理道德,称为“道”。违背这些伦理道德就叫“无道”或“大逆不道”,由此形成丰富的“中华原道精神”,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中华原道精神对当代伦理道德构建仍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使用“道”这个概念,阐述当代中国的“原道精神”,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

一、原道的概念及其传统表述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伦理概念。《辞源》解释“道”有道路、方法、技艺,规律、事理、思想、学说等多层意思,不同学者、学派赋予“道”的含义也各不相同,但本文主要取其自然法则(规律)、社会伦理道德(天理、道义、正道、道理、学说、主张)之意。这个意义上的“道”,往往被古代学者神圣化为天理。

天理,就是天道。它除了指称自然法则外,更多的是指社会方面的公理、道义、道理、学说等。为了强调这种“道”的重要性、神圣性、本源性(根本性),古人往往把社会提倡和公认的这些公理、道义、道理、学说、主张、伦理道德等神圣之理,视为天经地义的道理,谓之天理——天之理、天下之理!可以说,此意义上的“天理”是对“道”这一概念神圣化的诠释。

原道,也是一个中国古代哲学概论,“原”是核心、本源、原本之意。原道,就是事物的本源之道、原本之道、根本之道。

同样为了强调“道”的重要性、神圣性、本源性(根本性),古人往往把社会公理、道义、伦理道德意义的“道”,称之为原道、天道、天理、太极(阴阳)、大道、大中、中道等,即天经地义的大道理和规则。《淮南子》有《原道训》篇,高诱注:“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

本文所讲的原道,指的就是具有根本性、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公理、道义、道理、学说、主张、伦理道德等主流政治理论和思想观念意义的“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原道”。比如,马克思主义道理、社会主义原则就是当代中国的“原道”。

宇宙间只有一个“道”,故曰“天下无二道”[1],犹如“真理只有一个”。在《老子》看来,这个“道”就是绝对的、统一整个宇宙的大道理。宇宙分为两部分:一是自然界(天地),二是人世间(社会)。自然界的道,称为天道、天理、太极;人世间的道,称为人道、世道、中道、公道、公理、公言,就是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大道理。故《周易·系辞下》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清代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说:“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天道和人道是统一的,其精神、道理是一致的。违背天道天理,则一定违背人道公理,反之亦然。

《道德经》、董仲舒《举贤良对策》都从天道入手,落脚点在讲人道;荀子则直接声明:“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2]韩愈写了《原道》[3]673一文,也是略去天道,直言人道,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申明“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即“仁义”就是道,是“天下之公言”。

尽管诸子百家对“道”特别是对“人世间的道”各有各的解释,但儒、墨、道、法等诸家所说的“道”殊途同归,用意和动机基本相同,都是旨在解决伦理道德问题的,只是各家的表述各有侧重,或各执一端而已。

由于春秋战国及其以前的古语过于简略,用词也很不统一,同一个思想观点或概念,往往出现五花八门的表述。比如“道”,就有原道、天道、天理、太极(阴阳)、大中、大道、人道、世道、公理、公言、一(“道生一,一生二”,一就是道)等大同小异的叫法,后世不仅觉得难懂,而且使本来浅显的道理往往多被误解。西汉司马谈在《六家要指》中评论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可是行,其辞难知。”诸家的思想本不复杂,人们完全可以践行,只可惜用语古奥,“其辞难知!”特别是《尚书》《周易》《道德经》等古文献,如同天书。司马谈去古未远,就已经有这种感觉,何况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自古及今,“道”这个道德哲学概念,一直是中国人最普及、最常用的表达用语。光是与本文相关的道理、道德、道义、规则、方法等意义上的“道”字的成语,笔者就粗略统计出119条,诸如:天道酬勤、安贫乐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传道受业、文以载道、尊师重道、大逆不道、正己守道,等等。

千百年来,这么多“道”字成语一直使用至今,可见中华“原道”思想影响深远,为社会所普遍接受。从这些常用成语中,读者不难领略“道”的基本含义。但需要进一步综合诸子百家大意,对原道做出较为全面、通俗的解释,力求把握其真谛。

前已言之,原道分为“天道”和“人道”两部分,兹分别加以阐述。

二、何谓天道

天道,一般偏指“天地之道”、自然界的道、天地万物之理(物理),也叫天理、物理、太极(阴阳)、大中、阴阳两仪,但有时也把社会的某些伦理道德“抬高”为天道——天经地义的道理,以增加其神圣性。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谈论的“道”(“道生万物”),就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宇宙大道理。庄子也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4]

《淮南子·原道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5]1《淮南子·缪称训》说:“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5]505。

老庄、《淮南子》揭示了“道”的本源性,强调“道”就是天道。可惜他们说得非常神秘,且认为“道”先天地而生,不免有些客观唯心主义臆想。但如果按照现代宇宙学,把天地理解成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的一部分,则“道”产生于宇宙混沌时期、天地形成以前,还是有事实根据的。

天道就是太极、阴阳(地天、月日、昼夜等)运动的道理。明代易学家来知德(1525—1604年)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理寓于象数之中,难以名状,故曰太极。”[6]《周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就是产生阴阳两仪的“道”,就是“至极之理”。阴阳本身虽不是道,但“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1)出自《程氏遗书·伊川先生语一:卷十五》。。这与“一阴一阳之谓道”[7]58的解释完全一致。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相互关联、不断变化,这就是天道,就是太极。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7]63道就是道理,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器是具体的器物、形而下的。“道”所产生的阴阳,具体表现为“形而下者”的地和天、月和日、夜和昼、暗和明、低和高、背和向、偶和奇、女和男等无数“对立统一”双方相反相成的“器”(事物),所有的“器”都是按照“对立统一”的“道”(道理)运行的,里面体现、包含和遵循了“道”。

“阴阳”所产生的万事万物,都有相反相成的两面,并且不断融合变化,这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8]96-97相反的双方缺一不可,交互变化,亦即二气相冲“以为和”。“和”就是和谐相处,共同生出第三方东西。“天地之大德曰生”[7]64,“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9]“和”“生”“合”“兴”,亦即和谐、生存、兴旺、发达,就是“天道”的道理和“天地之大德”,这是何等美好的境界!

天地、日月是最大的阴阳,其运动的道理就是“天道”。例如,“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10]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阳到极处就转阴,阴到极处就转阳,二者相互配合,和谐运行,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道理。

道就是“太极”(阴阳)变化的道理。朱熹说:“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7]62。“阴阳只是阴阳,道是太极。程子说:‘所以一阴一阳者,道也。’”[11]2565即认为易是阴阳之变化,太极即阴阳变化之理。清代哲学家焦循(1763—1820年)说:“太极,犹言大中也”(2)出自焦循:《易章句》。。可见,所谓“道”“太极”(阴阳)“大中”等古奥玄虚的概念,并非什么神秘之物,说白了,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认定的天之理、物之理、自然之理、天经地义之理!

这些“天经地义之理”的“天道”,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先天存在的,是“天生”的,甚至按老庄的过分说法,是“先于天地而生”的。所以,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12]。这句话不是强调事物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而是一个条件复句,意思是只要“天”万古永在不毁灭,“天道”就万古永在不会变。犹如只要宇宙万物永远不毁灭,万有引力定律就永远不会变一样。

古人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阴阳相反相成等“宇宙大道理”是“天理”,甚至肯定其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存在呢?

这首先是古人对宇宙诞生问题的哲学解释,更主要的是为了增强“道”的权威性、天经地义性。就像“王权”本来是人世间强大政治集团的产物,但统治者却要与“天神”扯在一起,所谓“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无非是为了赋予王权的神圣性、权威性和不可抗拒性。

然而,强调万物和谐的“天道”不是目的,只是为旨在实现社会和平、安宁的“人道”张本,为社会治理和伦理道德修养提供理论依据,而不是对超自然的天外宇宙有什么特别的兴趣。

三、何谓人道

人道,是与“天道(地道)”相对的概念。天道、地道都是自然界的道,人道则是人类社会的道,主要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准则等,是人类社会认同的“天下大道”。

大道是什么?就是人类为和平、安宁地生存、发展而设立的伦理道德,就是人类的最高价值观。大道至简,“道心即天理,”(3)出自焦循:《易章句》。“良知即是道。”(4)出自徐爱:《传习录:卷中第165条》。具体地说,天下大道就是使人类和平、安宁地生存、发展的大道理。人类和平、安宁地生存、发展,这是人类及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终极目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百家集成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宇宙大道,是人类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根本。人类及每个人和平、安宁地生存的大道理天经地义,永恒不变。

就人类的最高价值观而言,道是人类和平、安宁地生存、发展之道。换言之,人道,就是人类为了和平、安宁地生存下去而设立的礼法、秩序、天理、良心、正义、道德、孝道、慈善、和蔼、伦理、仁义、诚信、勤俭等伦理道德观念。对国家来说,这些都是“治道”要实现的目标;对个人而言,则是伦理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要求和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态度,是人应该努力做到和遵守的“人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大道(天道),主张“道法自然”、道法万物之自然。道家强调“人道”不是任何人为的规定,而是由“天道”决定的。“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61人必须取法天道、顺应天道,如果逆天行事、违背天道,就会遭到“天谴”。

人道是规范人类社会秩序的伦理道德,天道、地道是规范天地世界秩序的自然法则。韩愈说:“故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主而暴之,不得其为主之道矣”[3]689。如果天道、地道乱了,日月星辰就不能正常运行,草木山川就不能平静相处;人道乱了,就连夷狄禽兽也不得尽情生活。可见,天道是与人道密切关联的,而人道就更直接关乎社会和平、安宁与否。如果天下无道,则民无噍类,何异于禽兽世界!

道并不神秘,也不遥远。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7]5“道”就是中庸之道、仁义之道、人伦之道。“道”离人并不远,人可以通过正心诚意修炼而成道;人如果远离人事、远离仁义去“为道”,就是空谈,就不能真正地“为道”。这是鼓励人们努力实践,向“道”靠近,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正家之道在于正伦理、笃恩义。”[11]1963提倡人道,加强伦理道德修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和平、安宁,减少贪欲和纷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历朝历代对此非常重视,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宝贵资料,对今天的社会治理、公民修养、伦理道德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四、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前已言之,诸子百家讲“天道”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实现社会和平、安宁的“人道”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地说,天道与人道是高度一致的;天道是固定的、神圣不可违犯的,它规定和监视着人道,是人道的理论基础和根据;人道是天道的延伸、运用和具体化。

中华传统文化与印度的来世文化不同,也与西方天国的宗教文化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不脱离人事言天道,立足现世谈理想,在人道中实现天道,在现世中求人道,用意全是为了解决现世人类社会的问题。

今天看来,天道理论充满唯心主义和神秘色彩,而人道则是很现实、很有必要和值得提倡的,只是再无必要把人道置于唯心主义的天道基础上,直接倡导和践行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就很好。

老庄和《淮南子》有点脱离人道而谈天道,把“道”讲得非常神秘,几乎丧失了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指导意义。董仲舒为了增强“人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把“天道”作为“人道”的神圣依据,编造出“天人感应”的谎言。但这种认为天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天的思想,在董仲舒之前早就存在,其积极用意在于借天劝善抑恶,更多的则是借以行骗谋私的消极意义,总体而言是唯心、虚假、有害的。

《左传》记载,郑国星占家裨灶预言郑将发生大火,人们纷纷劝子产按照裨灶的话,用玉器禳祭,以避免火灾。子产回答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裨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禳祭,亦不复出现火灾[7]454。子产明确认为天道离人道很远,互不涉及,不可信,这倒有些唯物主义精神。

儒家认为“道不远人”,道在人心、公道自在人心,道家也认为“道无处不在”。例如,“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13]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处处都有一定的规律、规范和道理,此乃人应遵循的“道”。人遵循道,就叫“守道”“得道”;不遵循甚至违背道,就叫“失道”或“无道”,轻者为世人所不齿,重者为天地所不容!

由此可见,“道不远人”,道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为善为恶,得道失道,一念之间!

北宋邵雍认为,尽管“天道远,人道迩”,但人应该“尽人情,合天理”(5)出自邵雍:《伊川击壤集·大人吟:卷十六》。。只要人的行为合乎人情(人道),就是合乎天理,二者是统一的、一致的。

天道是和平共处、善良美好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7]15天道与人道在和平共处、善良美好这一点上也是合一的、一致的,叫“天人合一”。

但是,人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能与天合一。人只有自觉提高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界,才算与天合一。换句话说,人必须通过修养,使自己“守道”“得道”“有道”,才能达到与天合一、与天保持一致。如果作恶多端、伤天害理、逆天背道,就是“无道”(无理),不仅谈不上与天合一,还会为天理所不容。

物极必反,天道忌满,人道忌全;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强极则辱。这是天道,也是人道,所以做人做事不要过火,要留有余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8]21-22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功成身退”是天道,更是人道。

五、弘道的重要意义

“道”是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和规范。自然界的道(天道)是天定的,天地万物是自然存在、自然运行的,通常不会出现离道、失道、逆道而行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道(人道、伦理道德),则要靠人来弘扬,具体地说,需要人来识道、体道、悟道、明道、传道、循道、卫道、守道、行道、修道,等等,我们统称之为“弘道”。

人是“弘道”的主体,只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7]68。弘道就是弘扬道德精神,得靠人去努力修为,才能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自动替人发扬光大。弘道,是人的天职,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途径。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出现“大道废”“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

前已言之,人道,就是人类社会为了和平、安宁地生存、发展下去而设立的礼法、秩序、正义、慈善、仁义、诚信等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无论何时,人类社会都不能没有这些统称为“道”的东西——亦即不能没有和平、安宁、礼法、秩序,不能没有天理、良心、正义、孝悌、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弘道,才会“天下有道”;不弘道,就会“天下无道”。所以,先秦诸子百家,以至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无不强调弘道的重要性,因为一个“无道”的天下,何异于动物世界?将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灾难。“弘道”,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作为,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让我们看看先秦思想家们关于“弘道”重要性的经典论述。

《老子》主旨是讲“为君之道”,亦即治理社会的原则方法和应遵循的政治伦理,其言说对象是社会管理者,主要是侯王、君主,目的是使“天下有道”,实现和平、安宁。

老子揭示天下“有道”与“无道”——和平与战乱的两种情景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8]101天下有道,就会和平、安宁,战马会被退还到田间耕种,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然幸福祥和。天下无道,城郊即是战场,连怀胎的母马也要参战,在荒郊野外生下马驹,兵荒马乱,这是何等的苦难!

怎样才能使“天下有道”?道家认为,对统治者而言,就是要“无为而治”,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淮南子·原道训》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无为”是说不要在条件尚不成熟时“先物而为”,比如庄稼还不成熟时就不要“先物而为”去收割,就叫“无为”;“无不为”是要顺其自然,在条件成熟时“因物之所为”,按事物发展自然规律顺势而为。“无为无不为”绝不是消极应世、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胡干、不瞎折腾,不该为时不为,该为时一定要为,这才是“道常”状态和法则、才是“天下有道”。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8]82。统治者若能依照“道常”状态和法则来为政,顺其自然,不妄加干涉,万物和百姓将会自由自在、自育自化。

怎样才能使“天下有道”?儒家则认为,对普通人而言,就是修道、修身,进行道德修养。孔子不仅主张“士志于道”[7]14“君子谋道不谋食”[7]68,而且明确要求“以道事君,不可则止”[7]47。儒家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道德性视为人的本质,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7]1,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人人皆为君子圣贤的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人人都有良好的修养,社会当然和谐美好,这样的世道可谓“天下有道”。

由此可见,道不仅不神秘,而且大道至简,人类和平、安宁地生存、发展就是大道。为此,人们无执、无我、无私地投入到为社会、为国家、为全人类服务中去,就是修齐治平的大道。要做到这一切,必须人人行动,从个人修养开始。

中华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大道文化,大道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促进社会和平、安宁的一切制度措施、道德规范和行为表现;对大道的阐发,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先贤认为,人类的理性不完备,必须通过自身后天的努力加以改变,使自己更为智慧,更为安乐,更为高尚。办法之一就是通过一种我们叫做“圣贤之道”的修养方法提升自己。

提升个人修养,当然少不了学习。学什么内容呢?西汉扬雄《法言·学行》说:“学者,所以修性也。”中国人的“学”主要指的是道德修养、智慧成就,即学习做人的圣贤之道。所以《大学》开篇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明确指出,成人的学习之道,就是践行道德修养。怎样践行道德修养?就要明德、亲民,直至达于至善,努力成就圣贤境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天下不就实现了和平、安宁这一最高和终极价值目标了吗?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原道精神”。当代中国的原道精神就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导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包括我们要践行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括我们要传承的红色文化精神。所有这一切,就是当代中国的“原道”,就是当代的“天理”和“天下大道”。

党的二十大明确宣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坚持道不变、志不改。”这个“道”就是当代中国的“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

今天,我们的社会需要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全社会无论干部群众都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尽管道德是自律、法律是他律,我们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注重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当道德沦丧、不自律的时候,就要注重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素质是严教、严管出来的,是守法“守”出来的。不教而诛固然不对,但一味说教而不予惩罚当然没有效果。有严格的法治,才会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猜你喜欢
原道天理伦理道德
编后记
《文心雕龙·原道》探原
——“原道”传统与刘勰的突破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
新品Intel芯原道M 7R通话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