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美术课堂中情境趣味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3-03-01 15:16张卫杰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特殊教育

【摘 要】将情境趣味化教学有机植入特殊教育美术课堂,有助于课堂更加灵动、愉快、高效,使学生爱上美术课并在其中实现全面成长。本文立足特殊学生主体现状进行探索,提出从创设生活情境、通过问题情境、利用媒体情境、依托活动情境等角度有效实施情境趣味化教学,并结合具体实例一一作了论述。

【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课堂;情境趣味化

【中图分类号】G633.955;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199—03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在特殊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特殊学生而言,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在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遇到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困难,而美术则可以为他们开启一扇门,引导他们通过色彩、线条、图形等去发现客观世界的美,同时也能够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特殊教育美术课堂上,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集中特殊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让他们真正体会美术的魅力。针对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结合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元情境,展开趣味化教学,以充分吸引特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探索美术的兴趣,培养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展开趣味化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可见生活对于教育机具意义。同样,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特殊学生而言,将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创设趣味化的情境能够让他们在熟悉的氛围中了解美术,产生探索的热情,甚至学会用美术来表现、装饰生活[1]。

例如,在特殊教育教学中,教师联系当地的美术文化,结合特殊学生的日常饮食,融合手工与绘画设计了以“了解地方美食”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从日常饮食中发现美,学会用美术方法描绘表现地方美食。在课堂上教师结合地方美食文化创设生活化情境,并展开趣味化教学:第一,图片导入,感受美食。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引出美食的话题,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展示美食图片,并提问:你认识这是什么美食吗?他们是什么颜色的?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学生纷纷说出美食的名称和颜色。然后,教师继续展示美食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美食是什么,并尝试表达理由。在教师的鼓励和提示下,学生通过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各种美食的喜爱。最后,教师播放视频,带领学生一起“参观”地方美食的产地和工厂,同时引出问题,促使学生观察思考地方美食放入制作过程,以及美食的图案形状、颜色,强化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初步体验地方美食展现的艺术美感,并为手工制作做好准备。第二,欣赏美食,创意制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视频中美食的制作过程,并发放相关材料、工具,鼓励学生模仿,动手制作。为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效果,教师将视频中美食的制作过程用图片展示出来,促使学生按步骤操作,完成自己的作品。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加以指导,并搭建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制作过程,将美术教学与智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第三,指导创作,展示绘画。在完成手工制作后,教师又组织了绘画活动,引导学生独自设计绘画地方美食,并涂上颜色。在绘画指导中,教师一方面为学生做出示范,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和操作细节,强调操作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尽量掌握绘画的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大胆动手操作,不限制学生的绘画思路,鼓励他们在美食的色彩和形状上进行创新,让教学效果变得多样化。最后,教师为学生的美术作品提供展示平台,引导他们表达自己描绘的地方美食,以及对绘画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鼓励他们回归生活,发现更多的美食,并用所学的美术方法表现出來。

综上,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挖掘生活中的美术教育资源,并构建趣味化情境,为特殊学生营造了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引导他们认识、探索生活之美。这样的设计十分契合特殊学生的身心发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二、通过问题情境,展开趣味化教学

问题是构建情境的关键要素,也是展开趣味化教学的方式。在特殊教育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沉浸于问题情境中,调动牵引式的情感认知、学科知识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康复训练。

例如,在特殊教育美术教学中,教师将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处理从美术教材中的民间美术出发,将蓝染工艺引入课堂,在绘画与手工课堂上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赏蓝染”“知蓝染”“做蓝染”的趣味活动之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深切地感受蓝染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如下步骤展开情境趣味化教学:第一,欣赏蓝染,发现问题。教师为学生展示蓝染方巾与普通方巾,请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其中的相同与不同,并提示他们从颜色、纹样、材质等角度进行表达。在对比中学生产生了“什么是蓝染?”的疑惑,教师则借助蓝染方巾,通过短视频对蓝染艺术进行了介绍。在这一环节,教师出示蓝染作品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蓝染作品的材料、颜色、肌理等特点,然后通过观看通俗易懂、优美、实用的微课视频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为接下来探索更多的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2]。第二,提出问题,了解蓝染。教师提出“蓝染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要求学生根据视频找出蓝染的染材、颜色、种类、形式、制作手法,感受蓝染的艺术美和人文价值。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蓝染知识后,教师结合图片设计“连一连”的任务,要求学生将文字和图片配对,巩固蓝染的染材、颜色、种类、作用、方法等知识。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为导向介绍了蓝染的染材、颜色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使用在趣味习题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关于蓝染工艺的知识,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第三,解决问题,制作蓝染。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组织学生动手制作蓝染,并提出问题:看一看刚才染的布,你们发现有什么变化?在学生的观察、表述中,教师引出了扎染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把染好的方巾放进染料里,拿起来拧干挂起来,继续观察变化。学生发现,这些染蓝的方巾要用水清洗一下,挂好晾干就能够制作出一张蓝染方巾。教师同学生一起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总结蓝染方巾的制作过程,即打湿、染、拿出、拧干、晾晒、清洗、拧干、挂好、晾干。在这一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通过直观学习让他们在循序渐进的尝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入认识蓝染这一民间工艺的魅力。

综上,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并利用问题驱动学生进入不同的情境,通过多种方式体验民间美术的魅力,进而在理解认识、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训练。

三、利用媒体情境,展开趣味化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多媒体技术在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特殊教育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美术课堂设计的需要,恰当引入信息技术,构建媒体情境,激发学习的趣味性,让这些特殊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3]。

例如,在特殊教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以“云朵的旅行”为切入点,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分别创设了“晴天草原”“阴天小屋”和“雨天长廊”三个直观而有趣的游览情境。根据每个场景的特点,安排了不同的创意任务,促使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感官来真实感受自然现象的变化,并学会用艺术性方法进行欣赏、描绘。具体来看:第一,直接导入,引导体验。在课堂上,教师分别以“晴天阿姨”“阴天婆婆”和“云朵导游”的身份出现,将教学内容巧妙的融会贯通,指导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小云朵”,以共情策略激发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观光活动中,采用结构化教学模式,运用视觉提示帮助学生特别是自闭症学生有序完成任务,强化学生的视觉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现象中的美。在这一环节,教师直接导入主题,让学生明确活动内容和规则,并用角色扮演法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为后续进入情境、展开趣味学习做好准备。第二,进入“晴天草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晴天图片,播放欢快活泼的音乐,营造氛围。在学生融入晴天草原情境后,教师则向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晴天草原中都有什么?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用画笔画来丰富晴天草原的画面。在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安排趣味动态感知活动,让他们通过动态参与行为形成积极的情感,产生探究的趣味,并在艺术的熏陶和引导下感受探究的乐趣。第三,进入“阴天小屋”。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阴天图片,播放舒缓低沉的音乐,并安排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其中针对具有较好的独立性,具备一定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学生,教师要求其在多媒体界面中找出灰色的蜡笔,将小白云变成乌云,并使用平板电脑将画面涂成阴天的颜色;对于理解能力稍差,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则要求其在辅助下使用平板电脑找出灰色娃娃,为云朵涂色,并将小乌云粘贴到大云朵上进行装饰。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鼓励,带领他们进入下一情境。第四,进入“雨天长廊”。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雨天图片,播放打雷下雨的音樂,并提出问题:我们马上就要穿越雨天长廊了,下雨的时候,我们都会使用哪些雨具呢?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回答雨衣、雨伞、雨靴……教师则展示相关图片,指导他们根据需要画出雨具,以帮助自己穿越雨天长廊。在创作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不同的色彩,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这一环节,学生能够通过体验互动将美术创作与自然情境相结合,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上,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多媒体课件、教具贯穿课堂,从开始的情境引入,到参观景点时学生的自主探究,再到各个环节的创意活动,多媒体课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的作用。通过多媒体呈现出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的体验,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复杂的环境,让学生仿若走出教室,感受气象的变化,进而在趣味化的情境中展开创作,实现美术创意与表达。

四、依托活动情境,展开趣味化教学

美术教育对于特殊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放松心情、稳定情绪、陶冶情操,而为了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应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构建开放、趣味的活动情境,让特殊学生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有机会施展才华、开发潜能,展现更多的可能。

例如,美术创意课堂上,教师先是以扣人心弦的魔术表演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用两封来信抛出关键问题“如何将白色纸巾变为彩色纸巾?”接下来,教师紧紧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了解浸染、点染的传统工艺过程,并借助辅助工具动手尝试、体验染色的乐趣。为了指导学生掌握传统染色工艺的技法,教师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在折手帕的过程中明白:折的越小颜色越丰富;折的折痕不一样,染出来的图案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折与染的关系。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回归生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用传统染色工艺制作一幅作品,以发展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特殊学生打造“第二课堂”,利用课外活动拓宽教学情境,实施趣味化教学。例如,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组建美术社团,吸引学生参与,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美术材料与工具,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工具、材料和媒介,在课外活动中逐渐熟练运用更多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创作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课外活动情境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多门课程,引导学生体验剪纸、手工粘土艺术、国画、折纸等不同美术门类的艺术语言,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生活的认识,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对艺术的热爱[4]。

总之,于特殊教育美术课堂中有效开展情境趣味化教学对于促进特殊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践从创设生活情境、通过问题情境、利用媒体情境、依托活动情境等角度给出建议,为特殊教育美术课堂中情境趣味化教学策略的构建提供了一定参考。当然,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还应继续教研,深入了解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立足学生主体进一步探索创新,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情境,展开趣味化学习,促使特殊教育美术课堂更加灵动、愉快、高效,使学生能够爱上美术课,并在其中实现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田继永.特殊教育美术课堂中情境趣味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14).

[2]张童.特殊教育美术课堂中情境趣味化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28).

[3]陈静.特殊教育中情境趣味化的教学策略探究[J].家长,2023(6).

[4]瞿燚.认知·巩固·运用:特殊学生趣味化识字的应然走向[J].教育界,2023(18).

作者简介:张卫杰(1984—),男,汉族,山西临汾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特殊教育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引生活之水,育审美之眼
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