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楚辞》中“兮”字的用法研究

2023-03-01 15:16吴仙香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句末虚词楚辞

【摘 要】“兮”字是先秦诗歌中使用较多的虚词。《说文》曰“兮,语所稽也。”相比较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和旗帜《诗经》和《楚辞》中的“兮”字的用法,可以看出“兮”字作为语助词在诗歌中补足音节、抒发情感等作用。正确认识“兮”字的用法,对于诗歌中情感抒发的表达和诗歌创作中的音节格律的研究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于骚体诗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诗经》;《楚辞》;兮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208—03

“兮”是先秦传世文献典籍中较为常见的语助词,多用于诗歌类与韵语性质的文献中。《说文》曰“兮,语所稽也。从丂八,象气越亏也。”又云,“丂,古文以为亏字”“亏”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也”。[1]刘勰认为最早使用“兮”字的作品在歌谣《南风歌》诗篇中出现。而至《诗经》《楚辞》,更是频繁使用“兮”字。“《诗经》中凡324处;至于楚辞,屈原的作品除《天问》外,篇篇用‘兮,‘兮字成为楚辞的文体标识。”[2]“兮”字作为虚词本来没有实际语义,但在诗歌中分布广泛,灵活多样,现就诗经和楚辞研究“兮”字在其中的用法及意义。鉴于此,探索诗歌中情感抒发的表达手法以及诗歌创作中音节格调的使用增添语言色彩的作用。

一、诗经中的“兮”

对于“兮”字的性质和功能,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提到:“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3]句外是指“兮”字在韵脚之后。比如:“夫人枢机之发,盛立不穷,必有余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4]由此可见,“兮”字在句中作为语助词使用,主要功能是“语助余声”或“余音足句”。即在诗歌创作中补足音节,使句子结构完整,句式整齐。并在需要抒发感叹的地方帮助诗歌更好地在吟诵中传递情感。《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的内容与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从创作的实践和空间上揭示出所跨越的维度较大,诗人身份也各不相同。由于诗歌多来自民间,所涉及题材多种多样,所用语汇都是平民百姓的惯常用语,直白自然,不假修饰,因此“兮”字在诗句中的分布也灵活多样,各不相同。有分布在在句中,也有分布在句末,也有句中和句末同时分布。举例如下:

兮在句中,句式为“X兮XX”,如: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小雅·蓼莪》[5]

兮在句末,句式多为“XXX兮”和“XXXX兮”,如: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周南·麟之趾》[5]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周南·葛覃》[5]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5]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卫风·采葛》[5]

兮在句中和句末,句式多为“X兮X兮”,如: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郑风·子衿》[5]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邶风·绿衣》[5]

在春秋时期,四言诗句盛行。即使诗经中的诗歌形式多样,有一言二言等,但更多的是追求句式的整齐。如“绿兮衣兮”,即使去掉句中和句末的“兮”,“绿衣”仍然为一个完整的含义,但为避免诗句长短参差、不相协调的问题,诗人往往在此类诗歌中用“兮”字将诗句补足为四个音节,使本来长短不一的诗句变得整齐匀称,朗朗上口。“父兮生我,母 兮鞠我。”“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瑟兮僴兮,赫兮咺兮。”这几句亦是如此,“兮”字使“语于此少驻”,诗行之间节奏感更强,更具有诗歌的韵味。

另外,当“兮”字分布在句末时,也具有更强的情感表现能力。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更有“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终不可谖”本就已经有四个字,足以使句式整齐,但诗人在吟诵诗歌时再加一个“兮”字在句末,通过拖长吟唱的腔调来形成语音的延宕,使气势增强,能够极大强化诗歌的抒情意味。因此,“兮”字在诗经中作为语助词,无论是分布在句中或是句末,都是通过补足音节或者形成语音的延宕,增强情感的抒发。

二、楚辞中的“兮”

关于《楚辞》“兮”字的意义,闻一多《怎样读九歌》中提到,“‘兮字就音乐或诗的声律说,是个‘泛声,就文法说,是个‘虚字”,他认为《九歌》中的“兮”字“竟可以说是一切虚字的总替身”。“《九歌》以一浑然的‘兮,代替了许多职责分明的虚字,这里虚字,似在省去与未省之间,正是炼句技巧在迈进途中的一种姿态。”在《楚辞》中,“兮”字较在《诗经》中出现地更为频繁。“《离骚》《九章》《九歌》《九辩》《天问》这些篇目,共计11576字,‘兮字出现了965次,出现频次为965∶11576,即8.34%。”[2]《楚辞》中的“兮”字的使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兮在句末,主要句式有“XXXX,XXX兮”和“XXXXXX兮,XXXXXXX

依附于《楚辞》作为探索与分析的语料,“兮”在句末的表达现象很多,格式也各有千秋,比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橘颂》[6]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6]

《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从其体制来看与《诗经》中的四言句式十分相似,“兮”字的用法也大致相同。即兮在句中并无任何实际意义,多是通过补足音节使诗句整齐、充满节奏性,或形成语音的延宕来增强诗歌的抒情意味。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一句,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橘颂》前几句都是对橘树的客观描述,而至“纷其可喜”则转为诗人自身对橘树的赞赏和感叹,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意味。“兮”字在句中使诗歌有了一唱三嘆的韵味,大大加强诗歌的抒情效果。通过挖掘“兮”字在诗词中的用法,一方面在赏析诗歌作品上起到辅助效果,另一方面在汉语教学上也起到很好的反响,契合了语言与文化相互贯通的效果,最终实现汉语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纵观《楚辞》,虽诗歌形式灵活多变,但出现在句末的“兮”的用法皆是如此。《离骚》中的诗句字数增多、容量变大,结构基本完整,但屈原仍将“兮”字放置在句末,使音节在此停顿。诗歌便韵律和谐,充满节奏性和音律美。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6]

在句中,因兮字使用频率的增多,其抒情的意味有所降低,在句中更多充当一个停顿的符号,读之朗朗上口,使学习了散文创作风格的《离骚》依旧不失诗歌的节奏韵律,更具有音乐的美感。

(二)兮在句中,多为“XXX兮XXX”

依附于《楚辞》作为探索与分析的语料,“兮”在句中的表达现象很多,格式上多为“XXX兮XXX”的格式,与此同时,“兮”字在诗词中起到的作用不同,赋予诗歌情感表达的缜密色彩。比如: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等。(《东皇太一》)[6]

此句式仅出现在《九歌》之中。《九歌》共十一篇,每篇每句之中都有一个“兮”字是《九歌》在形式上的一个主要特征。一些学者认为,作品《九歌》是通过修订而成的,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意义。《九歌》中诗句自由活泼,参差错落。“兮”字在其中主要起连接和修饰作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连接两个并列成分。或连接两个动词短语,或连接两个主谓短语。连接动词短语的有“驾飞龙兮北征”(《湘君》),“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鬼》)“浆扬袍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东皇太一》)“既含睇兮又宜笑”(《少司命》)等。连接主谓短语的有“乘回风兮载云旗”(《少司命》)“浴兰汤兮沐芳”(《云中君》)“折芳馨兮遗所思”“靁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杳冥冥兮羌昼晦”(《山鬼》)。第二,连接修饰词和中心语,起到修饰作用。连接状语时,既有正常语序,也有后置句式。正常语序如“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河伯》)“云容容兮而在下”(《山鬼》)等。而后置句如“乘龙兮辚辚”“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河伯》)同樣的句式还有“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山鬼》)“猋远举兮云中”“蹇谁留兮中洲?”“邅吾道兮洞庭”“采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云中君》)连接定语时,兮在定语和中心词二者之间,而定语中心语的位置则不固定。如“石濑兮浅浅”(《云中君》),“秋兰兮青青”(《少司命》),“玉佩兮陆离”(《大司命》)等都是定语在中心语之后,而“袅袅兮秋风”(《湘夫人》)则是定语在中心语之前。第三,“兮”字出现在兼语句中,常常在兼语之后。如“闻佳人兮召予”(《湘夫人》)“子慕予兮善窈窕”(《山鬼》)“望夫君兮未来”(《湘君》)。第四,“兮”字出现在动宾短语中,常在动词之后,宾语之前。“穆将愉兮上皇”(《东皇太一》)“众莫知兮余所为”(《大司命》)“夫人自有兮美子”(《少司命》)。

三、诗经与楚辞中“兮”字用法的对比

“兮”字的用法十分丰富,借鉴《诗经》《楚辞》两部著作为语料分析的主要来源,从“兮”在句中的使用格式上以及所起到的语言色彩上都十分活跃且各有千秋。现在采用对比分析法《诗经》和《楚辞》两部作品中“兮”的用法,并进一步归纳两部著作中“兮”字用法不同的原因,为阅读和探索“兮”字用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路径。

屈原创造了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新的诗体,即骚体。楚辞在创作上一方面保留了《诗经》的一部分特点,另一方面将大量楚地民歌方言融入其中,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诗词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兮”字是诗词的一项色彩,为诗词增添了趣味和色彩。对比《诗经》和《楚辞》可以看出,“兮”字在诗经中无论在句中还是句末,一般情况下“兮”作为语助词使用。而“兮”在《楚辞》中则开始承担许多职责分明的虚词的功能,“兮”字的语言功能明显增多,且不同于《诗经》。正如学界的一些观点呈现:“这不是‘兮本身合有这些意义”“并不是说‘兮宇已经转化为其它虚词,而是说在语气停顿之间,有可能跟着上下文的意义来体会他的不同语气和不同作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楚辞》中大量楚地方言、民歌融入其中,楚地用语习惯使“兮”字在句中分布位置及作用各不相同。如《九歌》是屈原对楚地民间祭歌“更定其词”而创,十一首诗所用句式基本相同,可以推断当时的祭歌形式大概如此,语言习惯更也贴近楚地习俗。“兮”放置在句中,承担起了一些虚词的作用。第二、屈原在创造诗歌时学习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但散文体式的使用使得句式繁复冗长,为克服散文和诗歌形式上的矛盾,屈原选择用“兮”字间断音节,其语音延宕的特质使诗歌具有节奏性和音乐美。“《楚辞》是文人的作品,首先是书面语言,呈现程式化的语句和表达方式,创作时可以从容铺成排比……因为句式的既定,所以‘兮字在这种句式中的作用,实际上不是与语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种内容需要的结构先有直接联系,而是纯粹在辞句形式上起着延长辞气、节奏韵律、呼应前后、规整篇章的作用。”[7]

四、结语

“兮”字是先秦诗歌中使用较多的虚词,刘勰认为最早使用“兮”字的作品是相传为虞舜时代的歌谣《南风歌》,而后“兮”字更是被大量使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如《诗经》和《楚辞》。这两部作品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探索的开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和旗帜。“兮”字在诗歌中的虽无实际意义,但却起到补足语句和抒发情感的作用。《楚辞》的创作中,“兮”字甚至承担起某些职责分明的虚词的功用。正确认识“兮”字的用法,对于诗歌中情感抒发的表达和诗歌创作中的音节格律的研究都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对于骚体诗的研究也起到一定的探究指导。

参考文献:

[1]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梁文勤.“兮”的演进[J].中国韵文学刊,2021(2).

[3]刘勰,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刘知几,著.史通[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孔子,删订.诗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6]洪兴祖,撰.楚辞补注[M].白化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7]黄易青.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的词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作者简介:吴仙香(1998—),女,侗族,贵州凯里人,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句末虚词楚辞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秋夜读《楚辞》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