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以贯之的鲜明品格

2023-03-15 06:56闫旭阳
关键词:时代化人民性中国化

闫旭阳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唯有紧紧依靠人民,紧跟人民的思想与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不脱离人民、不背离人民,才能让理论具有生命力。反之,则失去人民的支持,理论将沦为苍白无力之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人民性始终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融合,人民性贯穿着这一进程,彰显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与重要性。从毛泽东思想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理论中的“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中的“坚持以人为本”,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坚持人民至上”,无不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始终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的位置,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彰显了国家和民族特色,也展现了时代风貌。当前正值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更加需要深入探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解其内在的继承性,并通过不断赋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更好地把握这一精神内核,不断回答好“四个之问”,着眼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属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2]它是站稳人民立场,来自人民,坚持人民主体的理论,是从先前的思想体系中获得启示,通过无数的批判和升华,逐步构筑起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创新性人民观。它区别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它呼吁要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达到全人类的解放,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性品格。

1.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

在当代西方理论中,主体性通常被认为是人成为存在的目的,人本身成为生命价值的来源,人是为自己而活着。因此,人成了自身生命和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因此确立了“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一主体性的原则。马克思肯定现代个体解放的巨大历史意义,肯定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但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肯定的不是作为个体意识的主体性,而是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个体主体性观念只是现代社会历史的产物,这是一种抽象的人本主义,而不是“现实的人”。他指出,必须从人们现实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实际中出发,创造地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理论。这一理论表达了人民的重要性,并深刻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本质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他们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他们看来,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行为,会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他们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的最强有力的主体力量。这种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和人类本质的认识。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人民作为权利主体、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分析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和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理论不同于古代民本思想。古代民本思想本质还是官本位为主,在民本思想中主要强调统治者要体恤民情,人民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同时,它也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是从现实社会和历史角度理解人民主体地位,从人民群众实际物质生活状况理解自由解放的程度,而不是从专制集权和等级制中获得解放,不再将获得抽象的政治权利看成主体性解放的出路。

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031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4]

这些论述强调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既突出了人民的主导地位,又彰显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能脱离人民,离开人民的广泛参与,形不成磅礴的力量,中国就强不起来;不能捍卫人民的权利、满足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坚持人民主体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具体实践中,让人民在国家建设的每一个方面都能够成为主角和受益者,中国方能强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和捍卫人民的利益。

2.实现全人类解放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作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2]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独创性地提出了人的解放问题,他阐明“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5],只有当人们在彼此的劳作和互动中同呼吸共命运,成为“类存在物”时,人的解放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这一观点是对传统解放方法的挑战,也是对人类自由进程的深刻思考。“为人类求解放”的根本意义在于消解人们与自然、他人之间的隔阂和异化,任何解放都旨在让人类回到自身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解放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实现人的解放并不是忽略每个人的个性化价值,而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让人重新回归自己并获得真正的解放。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人民性。这种人民性是通过摆脱异化劳动来实现的自由自觉活动,它超越了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

“人类解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不仅体现在其提出了改变世界这一命题,更体现在其发展过程中找到能够承载其理论要求的无产阶级,在实践中与人民群众具体实践相结合,使自身转化为物质力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马克思认为理论虽然不能取代实践但是可以指导人民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立足于人民,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为社会运动的价值追求,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要求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中发挥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7]这句话生动地表达了个人自由与社会制度之间互动的紧密关系。束缚个性就像扼杀生命之根,需要得到解放,才能开启繁荣多彩的社会之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不仅能够毁灭旧世界的枷锁,更能够建设崭新的世界。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是全人类的解放,它不仅为争取人民民主权利而斗争,而且要满足人民的现实需求,为谋求人民福祉而奋斗。

二、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使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始终坚持正确路线,牢记初心使命,推动国家和人民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稳健前行。在过去百年里,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初心使命相结合,正是初心使命的要求之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特质。

毛泽东思想的巨大价值在于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正因其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维护人民利益的核心理念,其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的动力”,这一人民性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毛泽东思想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动力作用,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需要人民发挥主体作用。他呼吁全党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以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和解放。毛泽东同志发表的《为人民服务》一文,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人宣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正式宣言。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3]940这一论述首次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概念,表达了毛泽东对军队向人民靠拢、服务的期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利益高度的关注。毛泽东同志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把人民比作“上帝”。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实践成就了伟大的胜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相互关联,通过毛泽东人民主体和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引,积极发动群众,充分依靠他们的力量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尽快建设成党完全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必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项任务的难度不亚于“打江山、干革命”。这就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抓住建设主体。毛泽东同志指出过去革命、现在建设都是依靠人民。离开民众则一事无成,群众的力量不可限量,要树立党的群众观点,走党的群众路线。他在土改工作中指出:“土改工作主要应注意是否真正发动了群众,由群众自己动手推翻地主阶级,分配土地。”[8]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致胜之因,只有与群众紧密结合,才能迎难而上,化解国家繁重纷杂的难题。“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3]89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离不开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和宗旨,更离不开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人民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断深化,它紧密关联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充分彰显其人民性理论特征和实践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的人民性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深刻地展现了其人民性的特点。这个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呼应,又通过与时俱进地演绎不断发展下去,这不仅是探讨人民性演进的要求,同样也是时代发展的必需。

邓小平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的内涵,使其概念外延更加具体化。这不仅扩大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而且激发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活力。邓小平理论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邓小平理论蕴含的人民性,主要表现在其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及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定标准。他的思想智慧源于对人民的深切关注,从而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南巡谈话中,他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本质在于从生产的实践中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这不仅要求人民自主解放自己,同时也要求人民积极主动地发掘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发展。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获得自由,不仅能自由地生产物质财富、享受美好生活,更重要的是能自由地追求个人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实力没有被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被改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9]86社会主义制度是尊重人民主体又要提高社会生产能力的制度,他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回答,从制度建构上遵循了人民性的原则。“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维护人民性的必然要求,同时他所提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为之努力的终极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追求“同步富裕”或者“平均富裕”,而是要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民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追求,更需要精神上的丰富。人民之间、人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这一提法从追求目标上体现了人民的价值追求。同时他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深化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解。这一判定标准的主体是人民,他们能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社会主义改革建设的得与失进行判断,体现了人民价值标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广大人民踏上了追求“富起来”的崭新阶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人民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认识到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根据时代发展而提出的一个科学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命脉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永久长存。”[10]只有了解历史规律和时代脉搏,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时期面临新问题的情况下,必须科学认识新时期的“人民”,用正确的理念指引前进方向。他开拓了“人民”这一概念的边界,独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称谓。新时期,党始终抓住一条主线就是执政为民,坚持时时刻刻为了群众利益而努力奋斗。他所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物质、精神和主体三个角度,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思想彰显着人民的主体地位,高扬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倡导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引领着人民走向幸福和繁荣,体现出党对人民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推动中国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指明方向。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目标,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为人民谋发展、促发展,持续实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切实得到保障,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1]科学发展观强调人和社会发展不可分割,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应该把人民群众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视为改革发展实践中的重要力量,强调他们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受益者。同时,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经济建设中深化了人民性品格,经济社会发展依赖人民,人民发展靠科学的理论支撑,从而使理论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力量,进一步丰富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内涵。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人民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下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伟大传统,深化了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坚定关注,体现在对全体人民的深情厚爱、时刻牵挂,以及不断探索和实践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引领着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其思想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笃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所蕴涵的人民立场。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出发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超越西方“人本主义”话语的实践悖论,旨在解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资本基因缺陷而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这一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价值观念,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进行深入挖掘,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目标。“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是理念的体现,更是实践的指导原则,党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所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围绕为人民造福的现实目标,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同时不遗余力地补齐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收入分配、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始终毫不动摇地捍卫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12],党百年奋斗创造出的非凡成就,彰显出人民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坚实的依靠力量。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放在价值评判的主导地位,让人民群众成为党一切工作的评价者,正如习近平所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3],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4]。如果我们对人民群众的历史贡献和客观诉求充满敬意,就能够汇聚众人的智慧和力量,穿透历史发展的迷雾,一窥社会生活的本质,寻找促进进步的真正引擎。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在发展全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动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必须不断促进物质丰富、精神富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持续引领人民创造性实践活动,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懈努力。

2.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唯物史观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在新时代的话语表达,贯穿于党的理论与实践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无限敬重和关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牢记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翻开新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意愿,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光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放在首要位置,提出了“两山理论”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为全人类的关系擘画蓝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和解决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回答的一系列重大时代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其指导下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从而开启了全方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历程。新时代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因此,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使之与时俱进,融入中国实际,体现中华文化,适应时代需求,赢得人民认同,使党和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得到极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前所未有地增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认识更加坚定。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人民性始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以其鲜明的品格闪耀着光芒。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长,不断与时俱进。同时,必须紧密团结、依靠人民群众,共同推动人民对科学理论的自我武装;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用人民智慧推动理论创新,更加凸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人民性品质,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猜你喜欢
时代化人民性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与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