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2023-04-11 03:54陆红玉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提升策略小学语文教学

陆红玉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语文学科作为促进学生心灵和谐发展的特殊课程,教师在语文授课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通过应用有效的授课方式和手段,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对此,笔者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及优越性展开讨论,并针对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提升的策略展开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3-0196-04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开始,是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发展的金钥匙。但是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语文授课中,文学审美教育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带领学生展开品析词句、体会情境、对比分析、动情朗读以及想象创作等,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1.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时代,美育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教育中贯穿美育也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审美的起点很重要,审美教育要从小学这一基础阶段抓起,而在小学语文授课中渗透美育则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涵盖工具性、审美性和思想性的学科,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能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积极的影响和熏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思想,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审美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文涵盖了各个名家的名作,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涵盖了天、地、人、万物、事件等丰富的内容。同时,各篇文章还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意境,有描写凝练生动的优美句子,有强烈真挚的情感,这些都是美育的养分,能有效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能促进其更好发展。同时,审美教育还能起到激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想象与美育息息相关,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于奇思妙想的重要阶段,思维十分活跃。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授课时对其进行精心指导,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其展开想象,或者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启发其思维,不但能促使其对美的感受不断加深,还能提高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语文教材中涵盖各种丰富的美的元素,比如,优美的古诗、优美词句和情景画面等。这些都是对小学生展开审美教育的重要元素,在美育中具有較强的优越性。具体如下:首先,在宏观审美意识的培养中,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中华文化、爱国、爱自然、亲情、友情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逐渐形成宏观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教材中的文学体裁形式也十分多元化,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比如,有古诗词、散文、儿歌、寓言、童话等多种形式。部分文章还伴有丰富的插画,这些插画内容不仅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充分符合其审美需求,能够为其学习带来更好的体验。最后,在当今时代,小学生的语文课本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良,在书本内的色彩搭配和排版上都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并且,相较于美术和音乐等艺术学科的美育,语文中美育更加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意义。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的长期影响,美育一般都在美术或者音乐等艺术学科进行,忽略了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

3.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

(1)偏向于“实用化”教学

受到应试教学的深刻影响,大多数学校在语文授课中将提高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授课目标,在课堂上习惯性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由于一味地追求提高成绩,追求升学率,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被动地学习模式下影响身心的全面发展。久而久之,学生还会容易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该学科产生抵触的心理。教师要想开展美育,除了重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对其展开引导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并未在课上适当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并未积极引导其对所学文本展开更加深刻的自主探究,忽视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忽视了对其审美兴趣的培养。没有充分意识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未能重视将学生的智力培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做好平衡。

(2)“非语文”因素的存在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教材中的很多课文虽然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展现,但是其因为具体形象的描写,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很多教师没有对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形成全面的认识,未能意识到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中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美的形态不同,如自然美、意境美、形象美以及形式美等。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其认知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状态,受到这些“非语文”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上部分教师在审美教育指导中缺乏一定的经验,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辨别出其中的美与丑、能基本上感受和欣赏文章中美的元素,但是其在对美的认识也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未针对课文内容中的意义进行深度挖掘。这些“非语文”因素对教师的审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3)教学“思维性”的弱化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能够促使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也是语文授课中的终极目标。教师要想实现这一授课目标,就要从学生的思维能力角度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未能对其做好积极引导,未能在课堂上创设审美实践活动。即使创建活动,但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并未充分重视对其思维能力的开发,并未给予其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难以发挥,其思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或固化,这样很容易影响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发展。

4.小学语文授课中提升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策略

(1)品词析句,理解美

语文是研究语言的一门学科,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积极挖掘课文中的一些描写优美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展开分析。组织学生对词语和句子进行品位,对学生做好启发,通过引导学生揣摩和理解文章中的语言描写之美,使其自觉对文章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自觉接受美的形象教育。以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当教学《观潮》这一课文时,该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度则是带领学生理解体会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的描写。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自行对课文小声地阅读一遍,读准、读对课文中的一些生字。在阅读完毕后,指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闷雷滚动”“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等一系列词语进行分析,感受作者笔下的大潮到来之时的景象。同时,课文中的词语应用,也充分说明作者观察观的深细,其描述的场景是由远及近的,从声音到画面,从江心到江岸,描写十分仔细,三两句就能还原其所见所感的画面。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赏析该篇课文的用词,能够促使其理解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和传神。在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这首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味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人描述的傍晚夕阳斜射的景色,表现出来的傍晚江面上在受到夕阳的照应下,呈现出来的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一句则应用了比喻的方式,诗人将珍珠喻为露珠,将玉弓喻为弯弯的月亮,连接应用了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充分描绘出了秋天的夜晚的迷人美景。同时,在这首诗文中,还打造出了一种清新幽静的美好意境。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感受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词句,通过积极引导教学,使学生阅读欣赏,去品味体会,充分理解语言文字的描写之美和意境之美。

(2)创设情境,体会美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课堂上常见的一种授课方式,也是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还原情境,不仅能带给学生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其跟随作者进入文章中的美丽意境,还能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其学习的参与度,使其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中意蕴。

以《慈母情深》为例,该篇课文中描述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浓厚情感,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作者读“闲书”的故事,充分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以及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敬爱之情。为了带领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以及文章中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师可适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入情入境,以情生情,带领各位学生深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使学生在深入咀嚼文章文字的同时,能够在脑海中不断地丰满人物的形象。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还原情境,促使学生在扮演这一过程中,将自己代入课文情境中,直接理解和感受到课文中母亲的疲惫和艰辛。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扮演和品读课文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对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写法自行比较,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一描写部分,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不同写法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一方式能使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中作者在细节和情感处的动人描写,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爱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

(3)对比思考,鉴赏美

对课文进行理解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促进学生文学审美能力提高的前提。美,往往在衬托和比较当中产生,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和充分地理解,教师可以适当采用对比理解的方式引导其进行鉴赏。通过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对所学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理解,以此有效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以《落花生》为例,该篇课文主要应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叙述了作者从落花生感悟出來的道理。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教师再带领其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展开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中,作者在描写种花生、收获花生、品尝花生这三件事情的时候,都是应用简单的几句话描述完毕。为什么他在最后的议花生却写了那么多的语句呢?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一写作的方式又有怎样的好处?”在学生结合课文找到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人生哲理之后,教师可结合课文原文中的第十自然段中作者对桃树上鲜红耀眼的果实的描写,以及对花生的描写,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之后继续提问促思:“作者应用这一对比手法,更加凸显出花生虽然不起眼,但是其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良好品质。作者仅仅是在描写花生吗?哪句话说明了作者不仅在讲花生,同时也在讲做人的道理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对文章展开鉴赏,不但能有效提高其对该篇课文内容的认识,还能使其在讨论、分析和鉴赏的过程中获得对人生、做人和处世的道理,明白心灵之美的重要性。

(4)动情朗读,领悟美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心灵与情感连接的重要工具。在语文授课中,朗读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其在阅读中充分体会语言文字中的韵律之美。同时,深入朗读还能带动学生情感,促使其获得与作者同样的体会,与文章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说,通过朗读,学生不仅能更加充分地投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过程中,其情感也会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

以《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例,在展开朗读之前,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搜集该首现代诗的相关背景资料,结合资料带领学生了解全诗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借助资料充分领会延安精神。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得精准,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让学生针对全诗进行逐步分析,领悟诗文中的美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自读文章并思考作者描写的方法,体会什么叫做延安精神,明白作者为何追寻延安精神。比如,在第一节和第二节中,学生通过对文章字里行间的体会,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精神追寻的急迫和必要的情感。第三节和第四节中,充分体现了实现现代化中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五节和第六节中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赞扬以及继续发扬延安精神的希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但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心境和其渴望,还能深受美的熏陶,体会延安精神的力量,以此有效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对《一块奶酪》这篇文章展开教学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座位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分配角色,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以小组表演的模式在班级中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朗读得好。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朗读任务,学生都自发对文章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以更好地带入小蚂蚁以及蚂蚁队长的角色,并且对自己的朗读做出积极的调整和优化。通过这样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也能够使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得到充分调动和激发。最后,教师再组织各个小组对自己的朗读成果进行展示,并且公平选出最佳朗读小组。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其他更为多样化和丰富化的朗读活动,像唐诗宋词的朗读、国学经典的诵读等等,使学生积累更为丰富朗读经验的同时,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通过朗读感知文章当中的韵律之美,深化其文学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5)发挥想象,创造美

在学生经历了理解、感受、体会、鉴赏以及领悟的一系列过程之后,便升华为创造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和想象,这也是培養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最终目标。小学生的年龄本身比较小,其思维偏向于形象化思维,想象力非常丰富,对此,要重视适当给予其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使其能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去尽情创造,实现学以致用。

以《四季之美》为例,该篇课文中应用十分优美动人的语言分别描写了不同的季节风景之美。老师可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掌握相应的写作方法。之后,结合原文,组织学生展开延伸想象,在再次创作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景色以及语言描写之美。比如,原文中:“春天最美是黎明……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这一段,教师可组织学生尝试依照这个句子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仿写,或者自己挑选课文中觉得比较优美的句子进行二次创作。在学生创作完毕后,让学生互相传阅自己的创作内容,互相展开评价。这一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创作能力,还能在激发其想象的基础上,提高其对所学文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其审美创造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6)以德育引导,体验人性美

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提出要充分重视和关注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和融入。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深化发展,教师需要将德育有机融入其中,以德育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性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隐性德育素材展开深入的挖掘,像《小英雄雨来》《落花生》等都蕴含着富有内涵的德育元素,其中的人性之美更是凸显,教师要在深入挖掘的过程中,通过德育与美育融合,使学生在感知传统文化意蕴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应从基础抓起,教师要积极在语文授课中渗透美育。美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全面发展,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和认识美的能力。这也非常符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其语文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这对学生的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姗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审美教育分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02).

[2]王军来.品赏细节  以情激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

[3]李鹏程.小学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养之道[J].亚太教育,2020(03).

[4]杨惠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亚太教育,2020(04).

[5]刘如梅.渗透审美教育,提升古诗词诵读能力[J].教书育人,2020(34).

[6]宋娟.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四重奏——让学生在朗读中步入德育殿堂[J].吉林教育,2020(34).

[7]俞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审美能力策略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1).

[8]张玉芝.发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功能[J].课程教育研究,2020(47).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提升策略小学语文教学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