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区域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指导策略

2023-04-24 22:52吴双玲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吴双玲

摘 要: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区域活动,能够深化对幼儿的学习指导,提升游戏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项目式区域活动,关注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科学合理展开教学活动,深化教学指导,开发幼儿的智力、认知、思维,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促进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性格,有效提升幼儿园教学的效果,为幼儿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幼儿教育;项目式区域;深度学习指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5-0069-04

在幼儿教育教学中,项目式区域活动是指结合区域游戏活动和项目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发挥区域游戏活动的教育功效,也能利用项目主题引导幼儿的自主探索,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有效提升学前教育的效果,实现对幼儿的全方面培养。

1.项目式区域游戏的应用价值

(1)优化游戏活动的教学价值

在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游戏活动是主要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教给幼儿不同的知识和常识,发展幼儿不同方面的能力。传统的区域游戏活动教学,更多依赖于教师的提前创设,包括区域的设置,游戏材料的准备,区域环境的布置等。幼儿在不同的区域中展开自主游戏活动,虽然给了幼儿更多的自由度,但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难免有所欠缺。通过融入项目式游戏活动,在充分利用区域游戏资源的同时,给幼儿以明确的游戏目的,能够在保障幼儿教育主体性的同时,引导幼儿去积极探究学习。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能够引导幼儿将平时学习的知识以及生活中掌握的常识进行联系和重构,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去思考和探索,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教学价值。

(2)提升幼儿活动的参与深度

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的时候自主性往往是比较差的,而且受到环境、心情、兴趣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很多区域游戏活动,如果教师创设的区域主题或者布置的玩具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心意,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的游戏方式,从而使幼儿的游戏活动参与度比较低,教育教学效果比较差。比如,创设一个积木搭建的活动区域让幼儿在其中自有玩耍,通过引导搭建积木,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但是有些幼儿可能对搭积木不太感兴趣,在区域活动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或者目的,幼儿就会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玩耍。有的孩子会将积木当作抛掷类的玩具扔来扔去,或者干脆不理会积木和小伙伴一起玩闹等。这样就会使积木活动区域的创设效果很差,幼儿学习参与深度很低,与教师一开始创设区域的初衷相差甚远。如果将项目主题融入进去,就能很好地引导幼儿关注于积木本身,深度参与其中,有了明确的游戏目标,幼儿会想办法进行实现,并在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幼儿的深度参与。

(3)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项目式区域游戏活动是将区域活动和项目式教学的有机融合,两者相辅相成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项目式教学法如果实施不当很容易变得形式化,过分重视结果反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区域活动教学教师的参与度以及幼儿的参与度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虽然给了幼儿更多的自由,但是也更加不容易把握教学的效果,教学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大。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开展项目式的区域游戏活动,能够通过一个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明确幼儿要达成的目标,引导幼儿深度学习,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把握教学目标。总的来说,项目式区域活动对深化教学指导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4)灵活把握教学的内容组织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因为幼儿的情绪管理、行为控制、注意力集中等方面都存在一定欠缺,而且幼儿的学习动力基本上就是来自兴趣,觉得好玩就积极参加,觉得不好玩就兴致缺缺。因此,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放任这种不确定,深度教学指导就无从谈起,但如果过分约束幼儿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幼儿产生抵触情绪。通过项目式的区域游戏活动,能够兼顾发挥幼儿的自主独立性,同时也能灵活把握教学的组织过程和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布置了表演互动区域,旨在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还原看过的动画或者听过的故事。教师在区域内布置了很多卡通形象,准备了一些角色的面具或者头饰。给幼儿的任务就是自行结伴表演一个小故事。但是幼儿们表现得都非常积极,踊跃表现自己,将自己对这些卡通形象的见识以及相关的一些故事给小伙伴们分享,反而对角色扮演的活动兴趣不大。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灵活调整教学的内容,既然幼儿们对表达自我,讲述故事非常感兴趣。那么就让幼儿站在表演台上给其他人讲故事,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将想要表达的东西说出来。这样的教学比起放任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活动,或者硬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计划参与教学活动都更有效,更能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深化幼儿的参与深度,有效提升教学指导。

2.项目式区域游戏促进幼儿学习深度的教学策略

(1)合理设置区域环境,鼓励幼儿多去尝试

在项目式区域活动教学的时候,区域环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心智不够成熟,认知能力不强,注意力不易集中,往往更加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能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和学习。区域环境的创设主要是为了营造氛围,创设游戏环境,并通过环境附带的一些特点、信息等让幼儿一进入活动区域就能够产生一些想象和联想,进而对区域活动更加感兴趣,更加积极参与其中开展自主探究和学习。例如,幼儿园布置表演活动区域,将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童话、动画形象张贴在周围,如汪汪队、白雪公主、小猪佩奇、螺丝钉等。幼儿一来到表演区看到这些卡通形象,自然而然就会回忆自己看过的动画片或听过的故事,甚至会将自己喜欢的剧情和人物跟小伙伴分享。这样幼儿的参与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当教师提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见闻去构思一个故事在台上进行表演的时候,幼儿们会非常积极参与其中。这就是通过合理的设置区域环境,影响幼儿的情绪,创设愉快积极的活动氛围。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师在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项目学习和实践将会事半功倍,而且能够引导幼儿多思考,多尝试,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最终取得成果。

教师要将项目式区域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不能局限于“完成教学目标”“教会幼儿知识”这些目标,而是要随着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参与情况而定。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要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的主宰,让幼儿参与到区域环境的创设过程中。这样做不仅能够布置出更加迎合幼儿兴趣的区域,同时有了幼儿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幼儿在自己参与设计和布置的场地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例如,在设置积木搭建的活动区域,很多教师就是按照场地的大小、幼儿的人数,布置几张小桌子和小板凳,然后每个桌子上放一个积木框,里面放上积木玩具。在开展游戏活动的时候,只是将幼儿带入到积木场地中,然后让幼儿玩耍。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同时在把握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实现方式也比较困难。教师在设置区域环境的时候可以让幼儿亲自参与其中。如在积木搭建区域布置的时候,组织幼儿一起搬桌子和小板凳,让幼儿们商量如何进行场地的布置,如何将全部的小伙伴都容纳。在区域的四周张贴一些积木搭建的照片,有简单的也要张贴一些比较困难的,然后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选取自己喜欢的照片内容,观察其中的积木搭建方式,并亲自利用积木进行尝试搭建。这样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中,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利用环境的合理布置引导幼儿寻找游戏活动的目标,鼓励幼儿多去尝试和探索以实现自己的搭建目标。

(2)关注幼儿游戏行为,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在项目式区域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游戏参与兴致、游戏操作行为等,引导幼儿自主开展学习和探索。很多教师更加希望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探索,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教师是项目的制定者和环境的创设者,幼儿学习探究的引导者,但并不是掌控者,应该给幼儿自由的空间,通过环境、兴趣引导、问题设置等方式进行引导,而不是要求幼儿做什么。

教师要善于观察,用心观察,发现捕捉幼儿的情绪变化的兴趣,并找到合适的契机进行干预和引导。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幼儿的性格、偏好等都会有所了解,对幼儿一些习惯性的动作,情绪的表达方式等也会比较熟悉。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幼儿的这些行为,适当调整区域设置或者活动主体,使之更加能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设置植物成长观察区,利用一些成长速度比较快的小草、麦苗、蒜苗等做成盆栽,放置在植物成长观察区,然后让幼儿在区域中展开活动。教师可以设置“陪我长大”的植物生长观察记录项目主题,要求幼儿每天观察盆栽的成长情况,并用绘画等方式进行记录。给幼儿制定明确的活动参与主体,让幼儿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相关的知识。引导幼儿观察的时候,有的孩子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回答和提出引导幼儿的学习和探究,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到答案。例如,有的小孩问,“老师,这盆植物会开花吗?”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有的植物会开花,有的则没有明显的花朵,想要知道这盆植物会不会开花,需要你进行观察和记录,如果你得到了答案告诉老师好不好。”幼儿在完成观察植物这个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观察幼儿的行为,通过评价幼儿的观察记录,指导幼儿如何进行记录和观察。例如,让幼儿记录蒜苗每天长了多少,但是幼儿还不会用尺子进行测量,如果将蒜苗取下来又会破坏掉。这该如何是好呢?这时候幼儿们都犯难了,一时间想不到太好的方法。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幼儿们集体进行讨论和思考,集思广益想到解决的方法。最终小朋友们结合生活常识,想到了办法。不会用尺子,可以利用棉线比长短确定植物的高度。取一根棉线,一端固定在蒜苗的根部位置,另一端顺着蒜苗的叶直到顶端。在顶端的棉线处用水笔做上标记,记录完成并将棉线保存在记录册中。过一天再去观察植物,利用同一根棉线进行测量,发现蒜苗的顶端已经超过了原本的做标记的地方,在新的位置做上标记,两个标记点的长度就是蒜苗一天的长高的长度了。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幼儿自主展开探究学习,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保障区域活动实践,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指导本质上来说是围绕解决问题进行展开的,这就需要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到活动实践中,保障区域活动实践性,让幼儿积极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幼儿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等。相較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被动接受式教学,深度学习指导更需要空间和时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要让幼儿真正参与到其中,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开动脑筋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幼儿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了活动中问题的时候,他们也会非常高兴非常有成就感,使教学活动深化,教学效果凸显。比如,设置手工制作主体的区域活动,教师提前准备吸管、纸杯、瓶盖、塑料瓶、彩纸、胶带等材料,并准备安全剪刀、彩笔等工具,让幼儿在区域中完成一个工艺品。在这样的项目式区域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完成手工制作的项目,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让幼儿模仿自己的行为进行制作,而是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彩纸、吸管和胶带制作一枝花朵,让幼儿看着教师制作,但是教师不要讲得太详细,主要是让幼儿知道一些工具的用法,并通过制作花朵打开幼儿的思路,引导幼儿自己进行实践和尝试,按照自己的偏好制作手工。幼儿看到教师“神奇”的操作非常感兴趣,也想尝试制作手工,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进入手工制作区域,让幼儿利用教师准备的材料制作各种手工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幼儿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如果没有亲自实践,只是看教师做或者模仿教师的操作,这些问题很难暴露出来。如果没有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度学习指导就显得形式化了。例如,有的孩子在使用安全剪刀剪开彩纸的时候,发现总是剪不出直线。这该怎么办呢?通过小朋友们的常识和思考,发现如果将彩纸按照直线折起来,套住一侧的剪刀,然后再去剪开就会剪得非常直。有的孩子不太会用胶带,在粘贴的过程中不是粘不住,就是粘得不好看,但是在不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渐渐发现了胶带的一些特点,可以先将胶带粘在一个物品上,然后调整好角度和位置慢慢放在另外一个物品上,再去轻轻拂过胶带,这样粘得又好看又结实。

幼儿深度学习就是在项目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回忆已经掌握的生活常识和知识,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这些内容进行重构,结合教师的教学指导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而在项目式区域活动中进行实践操作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只有实践的过程才能讓幼儿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经验和技巧,增加知识和认知积累。所以教师在开展项目式区域活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让幼儿亲自操作,不要过多进行干预,可以在旁边进行一定的提点和帮助,但是尽量让幼儿先自己进行尝试后再提供帮助。这样的教学不仅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也能有效深化教学指导,更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能力。

(4)创设趣味探究问题,启发幼儿创新思维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善于利用项目式区域活动挖掘幼儿的天赋,锻炼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启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孩子们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往往非常具有创新和趣味,幼儿对世界的了解还不多,生活阅历也非常浅薄,思维也不成熟,但恰恰如此幼儿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往往不会受到约束,更容易迸发出创新的“花火”。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启发幼儿的创新思维。通过创设趣味的探究问题无疑是非常好的实现路径,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设计一些困难或者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去探究,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解决。例如,教师创设户外攀爬活动区域,选择有安全胶垫的地面进行布置,放置棉垫防止幼儿摔伤。在场地当中放置几个攀岩架,准备几个梯子、木板、凳子等。将攀岩架固定在场地中隔开一段距离,然后让幼儿们进行游戏活动,给幼儿布置合作探究项目,利用梯子、木板、凳子等工具“搭搭桥”将几个攀岩架连接在一起,然后从一端的攀岩架顺着“桥”攀爬到另外一端。这样的项目活动非常具有挑战性,要幼儿有基本的空间概念,知道支撑的基本原理,并且要多人合作搬运梯子、模板进行“桥梁”的搭设。在具体的活动中幼儿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一个梯子横放不够长,不能直接搭在两个攀岩架中间,应该怎么办呢?通过不断摸索幼儿发现可以在两个攀岩架之间放一个凳子作为支撑,将两个梯子分别搭在攀岩架和凳子上,成功搭建成桥梁连接两个攀岩架。完成之后,幼儿又发现,搭设得不够稳定,在梯子上攀爬的时候总是晃动。幼儿们开始检查哪里出了问题,或者凳子没放好不能够稳定放在地面上,或者梯子没搭好,不能完全贴合攀岩架。新的问题出现,要继续想办法进行解决。如调整凳子的位置让其平稳支撑梯子,或者寻找一些小木板或者小垫子,放在凳子上,然后再放上梯子,让梯子能够稳定搭在板凳上等。

比如,教师创设手工艺制作区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创设主题任务,通过讲述一些传统节日的故事激活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围绕传统节日制作手工艺品。如结合元宵节的习俗,让幼儿制作灯谜。先给幼儿们讲述一些有关元宵节的传说和故事,让幼儿对元宵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利用故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活动参与的热情。最后教师在手工艺区域,带领幼儿一起制作灯谜。最后将所有的灯谜都挂在活动区域,一边欣赏一边给出灯谜让幼儿进行猜测。教师要重视项目式区域活动中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幼儿的智力发育,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让幼儿多去想象,多去探究和学习,综合提升幼儿的思辨能力。

3.结语

项目式区域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学习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教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融合项目教学和区域活动组织,平衡幼儿自主性和教学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通过区域活动的环境设置,幼儿行为的观察引导,深化幼儿活动参与程度,创设趣味探究性问题等手段,优化幼儿园教学,提升幼儿的综合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萍.幼儿园开展项目式区域活动的思考[J].家长,2022(33).

[2]张慧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区域推进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20.

[3]李迪迪.区域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构建与实施[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1(03).

[4]詹月丹.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J].时代教育,2018(08).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