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乡诗情境教学例谈

2023-05-30 16:03黄宁娟李安琼
文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

黄宁娟 李安琼

内容摘要: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是情境教学的本质特征,小学语文思乡诗教学要以情感体验为准。在情境教学中,搭建情感桥梁,让情感渗透诗歌理解和体验。情境体验有三端:一是披文入境,知人论世,唤起情感共鸣;二是感受诗境,吟咏意象,体悟诗中情韵;三是延展诗境,展开想象,提升审美。

关键词:思乡诗 情境教学 情感体悟

思乡诗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所感所叹。理解思乡诗情感,就要进入诗中情境去体会作者的心境与情致。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情境的“心物交融说”,即肯定物、情、辞的关系,认为客观自然景物就是诗文描写的对象。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认为作品“原质”不但有“情”有“景”,而且是真景物以及真感情。李吉林老师汲取“心物交融说”和“境界说”理论,倡导情境教学,着眼于教学的情感体验,摸索出情境特质,创设乐学模式。在思乡诗教学中,利用想象,创设经典场景,将情感体验与古诗教学融合,激起孩子学习古诗兴趣。

一.披文入境,唤起共鸣

现代诗人何其芳说:“诗歌是各民族文学的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呈现。”情感本是诗歌的生命,诗歌注重情感的抒发。诗歌所描述的情境,往往是与孩童生活经验相关的,要想激起孩子学习学习诗歌的兴趣,那就要把诗歌描写的诗境,先推到孩子的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

王崧舟老师教授《枫桥夜泊》,以《涛声依旧》歌词导入,“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通过钟声循序渐进,进入寂静寒夜的深秋,感受尘市喧阗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从而唤起旅愁的情感共鸣。陆金才老师教授《泊船瓜洲》以问题情境导入,明确“熟读、理解、背诵”三重任务,感受诗人想要回家的郁闷心境,引导学生朗读,唤起游子思归情感共鸣。戴建荣老师教《静夜思》巧用吟唱,追溯古人吟诗模式,感受关山凄凉和边境思乡心境,带领孩子吟唱,感受望月思乡的共鸣。三位老师教授思乡诗,虽然以不同的方式营造出诗人思乡的心境,但是都在挖掘诗人内心深处,感受他们苦闷的心境。因此教师在平常的语文实践教学中要将诗歌意境与儿童经验沟通,利用生活经验唤起儿童的亲切感,他们也就会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状态,进入詩境。

二.进入诗境,体悟诗情

诗是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的,语言容量特别大。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因此学生学习诗歌就有一定的难度,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要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能体验诗的情感,首先,让学生把诗读透,读明白。其次,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咏意象,诗歌意象诗人平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的寄托。最后,在意象解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结,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一)临境吟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朗读的重要性。吟咏诗歌,双管齐下。一方面,要知人论世,走进诗人,解诗题,为弄清诗意做铺垫;另一方面,身临其境,吟咏诗句,体味诗境,营造诗歌教学氛围,让孩子在情感驱使下,深入学习诗歌,把握诗人在文本中融入的情感。

第一,“知诗人,解诗题”,是学古诗必不可少的一步。解读王安石诗歌《元日》和《泊船瓜洲》,就必须要了解王安石的生平,以及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泊船瓜洲》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二次拜相所写,红日西沉,皓月初上,诗人望月,隔岸景物隐隐消逝在月色之中,心怀钟山,对家乡的依恋愈益加深,诉衷“何时还”迫切感。《元日》是王安石初次拜相变法,借新气象抒发除旧换新、革新政治的期盼。两首诗,将初次拜相的热情和变法失败后的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者是“岁除”换“新”,一者是欲“还”而不得,两个时期王安石的心境是迥异的,故而诗句也是气象不同、景致不同、情调不同。

第二,“吟诗句,咏诗境”,这也是学习古诗的关键环节。戴建荣老师教授《静夜思》,抓住“关山月”这一景物,以此为境,吟唱《静夜思》。依据诗歌音律节奏的抑扬顿挫,创设山月朗照,游子思归的情境,以“月”为契机,抬头望,月亮从远处山边升起,仿佛“巨臂”托起“玉盘”。低头看,皎洁明月落于地上,仿佛朵朵霜花落于地上。造“思”境界,感受诗人思亲、爱国、惜时的不同心境,唱出对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雄浑赞叹,唱出对家乡父老乡亲、亲朋好友的忧思忧叹,唱出逝去年华、往事追忆的惋惜慨叹。用不同的情调唱出思乡孤寂感,感受静夜思的意境美。王崧舟老师教授《泊船瓜洲》,对“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巧设诗人热爱换字的情境,选取不同的字对诗歌反复吟诵,春风送绿,游子思归,琢磨“绿”的巧妙选词,迎合王安石情思浩荡的心境。在讨论“绿”字选定中,调动学生兴趣,发挥想象,拓展思维,感受画面美。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到他本人;你看到他的语言,缺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吟诗句,咏诗境。对深层次的理解文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品析意象。诗歌语言具有含蓄、简洁凝练的特点,而作者预想表达情感往往寄托于日常生活景象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要理解诗歌,关键是要抓意象,意象是主体和客体、形象和情感的统一。思乡诗意象形象逼真、构思巧妙,具有丰富的蕴藉性。意象在诗中呈现着同情异物、同物异情的方式。品析意象,一方面,要形成意向系统化感知,明确意象在不同情境下蕴含的感情,帮助学生利用意象抓住诗歌情感。另一方面,可用插图品味情境,好的插图可以借助色调达到以色传情,以色传神的目的,它承载着古诗词文本的意境与情感,同时也连接着观者的情感。它有助于激起学生的观赏注意力,给学生享受美的同时,从视觉上获得诗歌内容和意象布局涵义。

第一,意象系统化感知。小学语文思乡诗分为人文和自然两大类型,自然景物中月意象较为常见,以月为例,月亮就有关山月、峨嵋月、玲珑月和静夜月等多种形态,月亮在不同的诗境蕴含的情感韵味也不同。关山月属苍茫边关月,《关山月》关月相连,保家卫国,征人望乡,愁苦连连;峨嵋月属感伤忧家月,《枫桥夜泊》写残月衔山,漂泊枫桥,客舟苦旅,遥望残月,愁怀难遣;玲珑月属皎皎思亲月,《十五夜望月》《望月怀远》皎洁明月,望月感秋,惆怅家人离散,携月相思;静夜月属惆怅抒怀月,《旅夜抒怀》《宿建德江》寂静孤寂之夜,晓月照影,抒发漂泊愤懑惆怅。解读诗歌应着眼于意象,将意象分类,使其形成体系,让学生利用意象进入诗境,弄清大意,再凭借诗境,体悟情感。

第二,利用插图品味情境。在诗画关系上,杜甫提出“诗画一律”的主张,即诗与画之间在创作思维和表达,以及欣赏品评上是一致的,要想达到以诗显画境,以画绘诗境的效果,就离不开这一要点。而中国传统绘画并不是简单的形似与描摹,而是追求其中的意境和韵味。《十五夜望月》《枫桥夜泊》《宿建德江》三首诗歌都着眼于诗歌意象,可采用国画的形式绘制诗境。《宿建德江》绘制诗人于低树下乘船遥望月图画。构造诗歌画面的层次感,由近及远,移船停靠江边,众鸟归林、牛羊下山,周围一切都安静祥和,明月相伴,感受祥和月夜,明月遥照望乡情境。《十五夜望月》绘制一片云雾遮挡月轮的朦胧感,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圆月,丝丝寒意轻轻地袭来,入骨相思愁断肠,映照满月蕴含无法归家的心境。《枫桥夜泊》一片红枫林下,钟声伴着月落传到客船,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图文并茂,感受残月思乡情致。通过意象形态弄清诗情,明确意象在诗中意蕴,让学生感受诗境的同时,欣赏插图绘画线条、色彩浓厚的美感,做到诗生画意、画显诗境,在诗情、诗韵、诗境中积累情感,提升审美,积淀文化。

(三)体味情感。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为凡夫俗子。”情境教学正是以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的,向儿童展示的是可感的生活场景以及鲜明的形象,为孩子理解诗歌做好认识上的准备,而且是笼罩情感色彩的认识准备。思乡诗的情境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学生从感受形象出发,以真实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情绪和情感,逐步推进正确的观念形成。另一方面,这种学习诗歌热烈的情绪及其丰富的美感、高尚的道德感,又必然会成为学习诗歌的动机。在体验诗歌情境中感受到情感的熏染和陶冶,感受思维与想象的智力活动,使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的愉快。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智力活动,促进其和谐健康的发展,而这种伴随着情感的熏陶和审美教育,又是通过美好的诗境体验潜移默化实现的。

思乡诗蕴含浓厚的亲情、缠绵的爱情和真挚的友情。孟郊《游子吟》母亲为即将出门的孩子缝制衣裳的慈母深切亲情。长期漂泊在外的孟郊直至中年才得人生圆满,每逢离家,母亲总会在行前一针一线的细缝,恐慌孩子迟迟不能归来。而游子因不舍离开母亲,临行时满心的担忧和牵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逢佳节表达兄弟手足之情。异乡异土的孤独凄然,重阳登高更是在团圆佳节给这孤独心境添上一笔浓厚的相思情感,促使这相思情一发不可收拾,遥想兄弟身插茱萸,欢乐登高。杜甫《月夜》遭战乱写与妻儿离散的忧伤。深陷乱军之中,妻儿望月忆长安,一忆昔日长安繁华,二忆昔日阖家欢乐,三忆依傍丈夫欢乐时光。杜甫回忆妻儿看月细节,触景生情,感伤妻子忧心忡忡判“我”归来的焦急心情,独望而泪痕干。王维《杂诗》写遇到旧友寒暄,用“问梅”细节,刻画乡思。“寒梅著花未”,是在一种很特殊的状态下,王维捕捉到了久别重逢最初的那一瞬间,以“绮窗、寒梅”为意象,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任由读者随心尽意驰骋。身在异地,久客他乡,长期处于一种“失空”中,家乡的梅花成为诗人心底最温馨的记忆。关于“故乡事”太多,而“我”却独问对方窗前寒梅开花了没有。以留白的手法,问得淡绝妙绝。

三.延展诗境,提升审美

巴甫洛夫认为,词和符号需要从形象方面不断得到强化,其途径就是与周围世界、生活相处。周围世界的某一场景虽然是广阔天地的一隅,但此物与彼物、因果关系都能引起儿童的思考。延展诗境,促使他们通过丰富想象、灵活思维,蕴蓄情韵、提升审美。

首先,思乡诗有不同叙述角度,诗人以对方和自我两种不同的角色抒发思念。关怀“对方”,有王维《杂诗》。“窗”前著一“绮”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窗前的寒梅蕴含着当年居家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成为了故乡的一种象征。感伤“自我”,如《枫桥夜泊》。听到钟声传到客船,声声钟声敲打我的心门,触发我的思乡情。感知“双向”,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遍插茱萸却少“我”一人的感慨,既有自己的孤寂,也有兄弟的思念,产生一种“缺一而憾”的美感。在情境中进行吟诵,触发孩子从对方和自我去感受的思乡情,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其次,思乡诗处处充满着疑问,情境调动思維,促进孩子丰富想象。李白“疑是地上霜”,床前月,似落于地上的霜,又或许是窗前月,只能望月遥想家乡甜蜜;“明月何时照我还”,充满乡愁的淋漓之笔,月色笼罩下,“我”何时才能归乡呢?“不知秋思落谁家”,银月清辉,一齐撒落人间,迷茫冷落之处尤感凄清;“同来望月几人在”,清冷玉辉下,感叹着人生悲欢离合。问月及问己,问“我”和问“谁”,这些充满疑惑的诗句,富有激情的月光思维反射,表现了诗人的乡思客愁。读这些诗,要能调动孩子在诗境的延展下,不断丰富想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最后,情境教学为思乡诗蕴蓄情韵,奠定情感基调。有久别还乡的坚定信念,如《渡汉江》。临近家乡却不敢问来人,逃归路上归乡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一路颠簸到故里。有迷茫的感伤幽怨。如《十五夜望月》。秋思、秋情、秋意均为诗人心中浓厚的秋思,这万千惦念诉向宁静的夜,不知落入何处的迷茫。学习诗歌需要在情境的合理设计下进行语言品读、品析和品味,从而陶冶情致,提升审美。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陈伯海.意象艺术与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张丹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插图及其使用研究[c].淮北师范大学,2021.

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21年大创项目“小学语文思乡诗意象解析”(编号:202110604029,指导教师:王波平)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化教学
探究情境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融合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