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文学性阅读学习任务群设计的有效途径

2023-06-10 12:15王泽宾
学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新课标

摘要: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以课标为依托,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以大单元教学为主教学方式,在平时教学中,努力做到依标研课,对教学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横比纵挖巧整合,设计和利用好学习任务群,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有效整合途径,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不难看出,新课程标准更加强化和凸显了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化、语文学习主题化和学习任务整合化的关键所在。它需要整体规划——小初高不同学段的整体规划,同一学段不同能力的规划,需要整体安排,不能各自为政;它需要有连贯性——同一个任务群内的任务与任务之间,不同的任务群与任务群之间,需要有机连贯,不能彼此隔离;它需要有适应性——不同学段的学生需要有适应该学段特点的任务群,同一学段的学生因为个体差异也需要有相对适合的任务群。

这要求教师树立对课程的整合、融合和跨界的意识,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研究课程,灵活运用单元教学(即以单元教学而非单课教学备课授课)方式,结合单元教材、学段学情和施教条件,对各课的文体特征的认知和界定、思想内容的感知和分析、作者背景的了解和联系、艺术手法的甄别和赏析、语言内涵的咀嚼和品味等方面进行分类专项的研读定向、问题预设、细节打磨和任务取舍,来设计和落实学习任务群。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既要对单元的各课在内容上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挖掘,明确各课之间的异同,还要有机地将各课串联整合起来,挣脱单篇对师生阅读、理解、运用上的思维局限,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多篇联系、立体网状、比较思辨的阅读、思考和语用的能力和习惯,这无疑对教师的整合能力、整體素养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处于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们要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和“梳理与探究”几个板块活动,借助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教师对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有效整合和对课堂诸要素的精心预设下,完成相应的语文能力的训练,达成相应的语文素养水平。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为例,该单元学习内容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篇目分别为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作的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三个写作梯度分别为写对季节景色的观察与描述,对新学期校园人事的见闻与感受,对成长经历的体验与回忆。

如何有效整合这个单元各要素,进行文学性阅读学习任务群设计呢?

笔者认为,要依据新课标,对本单元文本进行横比纵挖,即从文本阅读(朗读)、内容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挖掘的整合,来设计和优化学习任务群。

文本阅读(朗读)的横向比较整合学习任务群,具体操作如下:

任务一:在阅读(朗读)内容上,本单元的几篇/首诗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且都是文化内涵丰富,篇幅短小精悍,韵律节奏感强的适合诵读的经典名篇;所以应该通过熟读成诵,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语感和习惯。

【具体任务】

初读:借助字典和注释,大声朗读七篇/首诗文,感受作品的节奏韵律,说出或写下初读感受。

再读:快速小声读,争取读熟,没有因生涩而停顿现象,同时标出重读和停连的地方。

三读:中速默读,边读边标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尤其是运用修辞和感情强烈的地方。

四读:了解作者情况和结合写作背景,四人一组,每两人投入感情地共读一段或一部分,读完彼此互评,说出自己为何这样读的原因。

五读:听老师或名家范读,或选出小组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其他同学点评或试读。

任务二:在阅读(朗读)的情境创设上,七篇/首诗文都与四季时令和即时景物有关,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或渲染烘托,所以在情境创设时,既要注意四季与景色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基调不同;也要关联时令和物象在抒情达意时所起的共同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四时、景物虽不同,但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情感共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朋友,热爱家乡等——有很多是一致的。

【具体任务】

情境创设一: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各有其丽,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季节和天气,都能感受到日夜更替、四季轮回的无穷魅力,可能有与老朋友或故乡的分离,见春花开又败、秋月缺后圆的经历,请回忆以上的情景,朗读第一单元的七篇/首诗文,感受作品的节奏韵律和作者对自然、四季、友人、故乡和生活的亘古共有的感情。

情境创设二:如果你近来好事连连,心情大快,你眼中的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远离家乡,又重归故里,你心中对家或家所在的小城的冬天会有什么感觉?如果让你回忆一下,四季中的风雨有什么不同特点,你能说出几种不同?如果你登上高山,面临大海,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如果你的好同学被人冤枉且被撵走他乡,你会有怎样的心境?如果你旅游在外,因疫情隔离,不能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老家,你会发出怎样的呼声?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绚丽多彩的四季,穿越到大汉盛唐,去感受自然与诗词之美。

情境创设三:你现在有一架时光穿梭机,可以让不同时代的人穿越到同一个地方,现在有七个人,分别是曹操、李白、王湾、马致远、朱自清、老舍和刘湛秋,请你使用你的时光穿梭机让他们聚在一起,由你来组织这七个人进行一次诗文创作和朗诵比赛,你将如何组织?(一种是由你一人来扮演这七个人来朗诵他们各自的作品;一种是由你在班内物色遴选出与这七个人的气质、声音相匹配的同学,让他们分别朗诵这七篇/首诗文)

任务三:在阅读(朗读)的方法上,这几篇/首诗文,都需要学生利用字典词典查阅和课下注释来积累重点字词,读对字音,了解词义;都要注意重音和停连,读出抑扬顿挫,培养语感;都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己的经历、心情,来设身处地地感受其融入景、事、人、物中的情感,既要体味不同时期不同经历的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更要从表现形式多样的作品中提炼和升华出趋同共鸣的东西来。

【具体任务】

朗读诗文,画出生僻字词,借助字典词典查阅或参考注释,记录,理解;

再读诗文,标出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反复试读,感悟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表情读的不同效果;

三读诗文,找出三篇现当代散文在思想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共通之处;四首诗词也如此处理。

任务四:在资源整合利用上,可以将本单元按不同体裁(散文和诗词曲)进行分类整合研析;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如多种形式的朗读,扩写改编或绘制思维导图和手抄报等)进行激趣教学。

1.请同学们通过个人朗读录音、小组分工朗读、画出本单元的思维导图、利用网络查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开辟朗读者或进行情景剧布演等方式,来整合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的文本解读思维旋起头脑风暴,充分激发其阅读(朗读)兴趣和拓展其读思运用能力。

2.可以将《春》和《雨的四季》在行文结构上总——分(中间几段并列)——总的写法;《春》的第四段“春草图”和《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在修辞手法上;或將《济南的冬天》的第四段(写济南小雪)、第六段(写济南的冬水)和《雨的四季》的第六段(写冬雨)进行横向比较阅读,分别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异同比较。

3.可以将《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进行题材和体裁上的横向比较,让学生更好地对四言诗、七绝、五律和元曲的不同特点,进行专项解读,加深读文体的理解。

文学阅读内容分析的纵向挖掘整合学习任务群,即在明确了各篇阅读(朗读)的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对每篇课文和整个单元的深度挖掘和精准把握,才是有机整合教材和落实课标内涵的关键。

所谓深度挖掘,就是在深挖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明确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依据课标和教材,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单元文本的知识要素、读写功能和情感教育等深度资源,而非浮于表面,最终让孩子们树立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读写,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例如,让孩子们在了解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前提下,在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巧妙设问、引导和学生的思考、生成中,对本单元所选的七篇/首诗文进行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诵读或写作比赛。

在熟读课文和完成上面异同比较的基础上,选两首/篇诗文(如《春》和《济南的冬天》,或《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或曹操的《观沧海》和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或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高适的《别董大》)进行比较鉴赏,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展开想象,进行适度的描述和抒情,再比较二者在情感内容和写作手法或风格上的具体不同,并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所谓精准把握,就是在整合和比较多篇文本教学中,既要遴选出多篇作品的共性所在——内容上都与季节时令有关,手法上多运用了借景或托物来抒情,更要区分出每篇作品的个性所在——创作的时代背景不一,描写具体的季节或景物不同,运用的具体手法绝不雷同,抒发的感情各有侧重。既要有整体上各篇的彼此关联——如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与怀恋,对比喻和拟人的巧妙使用等,更要有细节上每篇的具体分析——如《春》和《济南的冬天》的比拟使用的异同,如《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同为表达思乡之情,但是无论外显的体裁、内在的格律,还是选取的意象、运用的手法,各有特点。这都需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精准把握。

任务一:在横向比较阅读(朗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下图,填写七篇/首诗文在阅读(朗读)内容、情境创设、阅读(朗读)方法及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不同:

任务二:对本单元内容分析的纵向挖掘整合。本单元的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代诗词的作者都对通过对当时所处的季节的观察、想象、体悟和描述,对生活的热爱憧憬,对季节的观察体验,对风雨的描述爱恋,对人生、友人、故乡的感喟思念,因一定时令季节或景物地点而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但是不同点更多:如作者、背景、内容、感情、手法等。

总之,新课标下文学性阅读学习,需要精心设计读写任务群,而其有效途径就是依托课标,对单元课文从教学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方面进行横比纵挖,巧妙整合,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泽宾,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