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研究

2023-06-16 02:51陈淼郎群
大观 2023年4期
关键词:五育音乐教育高校

陈淼 郎群

摘 要:新课程改革和发展,使大学的音乐教育水平逐步提升。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同时,教师还应树立“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当今社会和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五育”并举的教学思想可以促进德育教学的开展,从而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基于“五育”并举的理念,分析大学音乐教育与“五育”融合的优势,探讨“五育”并举理念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五育”并举

注: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音乐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中有效教育的研究”(2022JY3-93)研究成果。

“五育”并举的教学思想由来已久,但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五育”观念的创新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迎合时代发展,高校必须使音乐教育与“五育”结合起来,以满足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五育”并举是高校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把它与音乐课结合起来,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又可以将“五育”并举的思想落实到具体实践当中。

一、音乐教育与“五育”融合的独特优势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融合

在音乐教学中,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德育要有科学的实证支持,要有历史的逻辑检验。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和道德感的培养,可以促进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从而向美、向善。比如,学习《义勇军进行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等著名抗日歌曲,讴歌中国人民抗战的英勇事迹,塑造了伟大的民族形象,提振了广大军民抗战的士气。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用黄河象征中华民族,表达了对全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憧憬。因此,在立德树人和培养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人文精神等方面,音乐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选择,这也是音乐教育与德育结合的优势所在。

(二)音乐教育与智育融合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想象,而音乐既可以引导想象,又可以激发人的思维,让人的思维更加活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滋养,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实现智育效果。在智育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知识和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与智育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将音乐教育与智育相融合,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对于大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形成有形的结果,而是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

(三)音乐教育与体育融合

音乐教育与体育相结合,节奏、律动等音乐基础要素可在体育中得到充分应用与表现。健美操、广播体操、花样滑冰等体育活动都要有合适的音乐作为配乐,音乐节奏、律动和体育项目中的身体运动频率、动作相吻合。在现行的音乐课本里,一些教育内容实际上也是将音乐和体育结合起来的,让学生在体育中学习音乐,并感受体育带来的愉悦,从而感受力量美、韵律美、协调美、精神美等。同时,优美、健康、向上的音乐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有益的。

(四)音乐教育与美育融合

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从而增强其美育意识。在审美教育中,音乐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音乐教育可以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提升他们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懂得分辨美丑,从而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音乐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

音乐同语言一样,较早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产生,因而,从一开始,它就与人的集体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号子是早期的一种乐曲,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有节奏的旋律,将劳动与音乐融合起来,以达到激励劳动者劳动的效果。它还能增加劳动的乐趣,减轻劳动者精神上的痛苦,促使劳动者提高劳动的效率和质量。音乐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能改变人的主观与客观意识。劳动号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劳作时的状况和精神面貌。劳动号子是用劳动和汗水编织的颂歌,它引导着学生进入劳动的场面,用歌声使学生认识到体力工作的艰辛和危险,使他们懂得劳动的意义,懂得只有在劳动中,理想才能转化为现实,能力和技能才能得到发展。《劳动最光荣》等赞美劳动的歌谣,可以使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劳动。融合劳动进行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其学会感知美和创造美。

二、“五育”在大学音乐课堂中的融合与均衡

(一)价值引导上的因势利导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等,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音乐审美欣赏、介绍乐理知识、介绍音乐背景、歌唱表演等方面,“五育”都能起到指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想象力。

(二)乐理普及上的发展认知

在教育中,智育的目标并非一成不变,表面看来,它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基本的音乐基础和技巧,而真正深层的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关于多元智能的研究,加德纳把智能分为八大类别,他指出,每个学生都具备八类智能,但各项智能所占的比重和组成的程度却各不相同,这就是人与人的本质区别。传统的音乐课教育常常是进行乐理的普及与基础音乐技巧的训练,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从而不利于学生整体音乐水平的提升。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智育中,尤其是在对学生的基本音乐基础和音乐技巧的培养中,应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重视学生感受、体验和创造的主观意识。

(三)音乐欣赏上的融合创新

高校音乐教育应重视与“五育”相结合,重视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音乐是一门具有感情色彩的学科,音乐素材具有感性特点,高校音乐教育就是将美传递给学生,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力,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美和感受美。音乐美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内心的审美感受才更为关键。不同人对美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准则。高校的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的多元化教育,重视学生主体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然,音乐鉴赏仅仅发掘音乐美感部分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学生主观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每个阶段都找到美,例如欣赏诗歌时,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在歌曲的欣赏中体会到文学的美,在演奏节奏中体会到音乐的表达之美,在创作过程中体会到创作的美感。音乐鉴赏所发挥的审美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要以音乐鉴赏为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充分利用音乐审美教育各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挖掘音樂美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律动表演上的个性发展

在音乐教育中,律动表演体现了体育功能。这种作用长期以来被音乐教育忽略,如今却被重新发掘和重现。律动和表演通过肢体动作配合,通过活泼的演出传达乐曲的效果,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人能力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音乐教育的体育功能就是通过赋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来实现的。因此,在大学的音乐教育中,要注重音乐节奏律动,而不是一味苛求,要让学生自己去听、去感受。在音乐表演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人表现,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

(五)深入拓展中的知行合一

当前,高校音乐教学的劳动教学功能被忽视,而通过身心劳动,可以加深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对音乐课堂知识进行再现、拓展、延伸和创造,使学生形成自主实践的良好习惯。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实践的习惯、兴趣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劳动习惯与修养。高校音乐教育要做到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就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课外实践习惯和能力。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身体、头脑和心灵运转,使其思维更加灵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素养,还可以丰富学生音乐技能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因此,教师可以在每次的音乐课结束时给学生一些实践建议,然后在下节课开始的时候询问学生的实践情况、结果,鼓励和引导学生。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就会有更高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学习。

三、“五育”并举推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高等学校开展音乐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是对音乐教育学科创建、全球视野、社会功能、知识储备、研究方法、课程建设、实践合作、信仰观念、文化特征和相关政策等多个层面的讲解和阐释,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而为谁育人、怎样育人等问题始终摆在高校音乐教师面前。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改革要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基本问题,強调以“五育”为核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奋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在音乐教育方面,教师可以用革命歌曲进行德育,让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用引领时代进步的歌曲助力其发展。

(二)丰富高校音乐教学内容

当前,在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与运用下,很多大学生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获得网络歌曲,为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到“五育”并举,实现全方位发展。教师要注重挑选能体现古今人物道德品质的音乐,如与“梅兰竹菊”相关联的歌。在丰富的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中,教师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学生眼、口、手、耳、心等和谐发展。从当前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动向来看,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方面,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既能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眼界,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演奏技巧。在充分了解音乐职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迅速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进行“自审”与“感通”并重的教学

大学音乐课的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内在品格的提高,并使学生有所感悟。前者注重审美对象的主体性,后者则注重以丰富的生活体验来检验其真实性。有学者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自审与‘感通这两个概念,由于其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与艺术本体的贴合性,与中国当前社会深层需要的契合性,可以作为当前建构艺术学话语的两个基点。”这里的“自审”,是审美主体在学习人文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客体关系,从而使学习内容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和意义;“感通”强调的是心理感应,它是对“自审”这一环节的延伸和提升。“自审”和“感通”相结合的教育改革要求大学音乐教师积极地利用鉴赏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自审”到“感通”。一是让他们体会到旋律中的感情;二是使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坚定精神;三是以革命人士的传奇体验,使学生从“自审”中感受当下美好生活,由“自审”升华为“感通”。综上所述,大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把“自审”和“感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于大学的音乐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四、结语

“五育”并举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思想。这种教育观念在当今时代得到了新的阐释,既反映了当今时代人们对人的全方位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人的健康、快乐、幸福离不开健全人格。在大学音乐教育中,推进音乐教育与“五育”结合,应该从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出发,推动教育整体、均衡发展。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实施时往往会遇到形式化和虚化等问题。对高校音乐课堂“五育”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剖析,有助于丰富高校“五育”的相关理论,提高高校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与“五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临风.五育融合视野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研究[J].艺术教育,2022(9):72-75.

[2]任诗瑶.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调查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2(8):121-123.

[3]王彦霞.“五育并举”返本归源: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21):129-131.

[4]周冰洁.浅谈如何通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促进五育并举[J].中国音乐教育,2020(3):50-53.

作者简介:

陈淼,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郎群,硕士,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猜你喜欢
五育音乐教育高校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