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策略

2023-06-25 00:46马静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摘 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语文学科发展型任务群之一,重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说明叙写大自然的短文等,掌握语言知识,建构积极情感,乐于用多样方式进行分享,增强阅读与交流能力。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此学习任务群,给出了多样的教学提示,指明了教学方向。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应用适宜的策略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4-0022-03

引  言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该学习任务群重在引导学生体验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继而走进真实、具体的交际情境,逻辑清晰地进行表达,传递信息,锻炼交流能力,满足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需要,积极体验现实生活[1]。由此可见,该学习任务群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将语言作为服务生活的“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有利于学生受到语言背后思想、文化的熏陶,建立良好认知。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价值,教师要以语文日常教学为契机,应用适宜策略实施教学。《课程标准》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提出了诸多的教学提示。这些教学提示指明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方向。

一、紧扣主题,创设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提出,要紧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学习任务群的“实用性”特点,以不同的主题内容为基础,以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为载体,开展阅读与交流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此,在实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不同主题,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一)紧扣家庭生活主题,创设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针对家庭生活主题,列举了“我爱我家”“创造美好生活”等主题。家庭生活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是在家庭生活中进行交流[2]。在体验家庭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认知了家庭生活,储备了语言知识,锻炼了交流能力。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是他们进行有意义建构的支撑。

以《慈母情深》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描绘发生在母亲和儿子身上的事情(母亲工作辛苦,挣钱不易,但支持儿子购买《青年近卫军》),展现了家庭生活。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学生有类似的经历,如父母生活节约,但愿意为他们购买喜欢的玩具、学习用具等,由此感受到了父母之爱。学生迁移家庭生活经验,可以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从中汲取经验,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基于此,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播放微课。该微课直观地展现了父母之爱子的种种场景。在动人画面的作用下,不少学生回想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情况,在脑海中浮现出点点滴滴的动人场景。在微课播放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描述发生在自己与父母身上的类似情景。如有的学生说道:“自己生病了,想吃榴梿。妈妈马上出去为自己买了回来。”在不断描述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了动人的家庭生活场景中,品味父母对自己的爱。教师把握时机,引出本课内容,引导学生一起探寻母亲的所作所为,感受母亲之爱。在阅读时,学生会移情,感受母亲之爱,并就此踊跃交流。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进入了语文课堂,还积极地进行家庭生活交流,便于锻炼语用能力。

(二)紧扣社会生活主题,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在体验社会生活时,会经历各种活动,建构一定的认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社会生活认知情况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丰富社会生活认知,为进行社会生活交流做好准备。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按照游览顺序,使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金华双龙洞的美景。一些学生有旅游经历,领略了祖国河山之美,建立了热爱祖国之情,形成了民族自豪感。于是,在第一课时课前阶段,教师选择有旅游经历的学生,鼓励他们化身为小导游,带领其他人“游览”金华双龙洞。为了扮演好小导游角色,该学生不但熟读、剖析《记金华双龙洞》,了解了游览顺序及不同景点的特点,还迁移生活经验,结合文本内容制作了课件。在课堂上,该学生使用课件展示金华以及双龙洞的美景,将其他学生带入真实的景象中。同时,该学生还用“专业”的语言进行描述,如“家人们,我们现在过了罗山。正在入山。向外看一看,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可真美呀!”在“导游”描述之际,教师发现不足,并及时帮助他完善。在“导游”和教师的通力合作下,其他学生体验真实的情境,并发挥积极性,不断提出问题或描述美景。如“你说从双龙洞洞口望去,可以看到突兀森郁的高山。突兀森郁的高山是什么样的?”“导游”展示课件,直观呈现突兀森郁的高山。在此之际,

教师解释突兀森郁的内涵。在具体语境中,学生掌握了字词含义,理解了文本内容,同时感受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

在游览结束之际,“导游”鼓励其他学生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描述时,学生回顾文本内容,提到诸多内容,如“洞口处很高,很宽,就像是一个大会堂一样”。经过这样的描述,学生进一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美景,建立积极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断听、看、读、说,掌握了语言知识,积累了社会生活交流经验,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根据内容,丰富活动形式

《课程标准》提出要根据具体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趣味活动,储备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基于此,在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

(一)组织朗读活动

朗读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又是学生运用语言的途径。通过不断朗读,学生既可以由浅入深地理解学习内容,又可以慢慢培养语感,提升语用水平。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朗读活动,让学生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以《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为例,在讲解“期待表演”这一部分时,教师向学生发问:“课文中是怎样写‘我期待登台表演的?试着朗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找出问题答案。”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走进具体场景,将视线集中在“看着同班的小朋友在台上……给我鼓掌是什么味道”上。立足于此,

教师发问:“从哪些词汇可以感受到‘我的期待?”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试着用期待的语气朗读这一句话,由此确定关键字词,如“真个羡慕得要死”“多想”等。教师就此发问:“大家有没有过羡慕别人的经历?有没有很想做一件事情的经历?对于这样的经历,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建立“期待”之情。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带着“期待”朗读文本。在进行朗读时,学生迁移已有认知,读出“期待”,由此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朗读能力。

(二)组织游戏活动

游戏是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是学生实现“玩中学”的途径。在玩游戏时,学生会根据游戏要求积极思维,运用所学,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同时锻炼语用能力。对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发展。

以“成语游戏”为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储备了丰富的成语。基于此,教师组织此项游戏活动。首先,教师组织“填空游戏”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示四个空缺的成语:胸有( )竹、自言自( )、

( )山玩水、游( )人间,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

填写成语。该游戏较为简单,大部分学生能轻松地填写出成语,做好热身准备。接着,教师开启“成语游戏”。游戏一:根据人体部位,自上而下地写成语,计时两分钟,哪一组写出的正确的成语数量最多,则为获胜方。在紧张的游戏氛围的作用下,学生纷纷开动脑筋,

联想有关成语,与小组成员交流,认真书写。在两分钟后,小组间两两互换成果单,认真阅读,积累正确数量。在各组报数后,教师选择正确数量最多的小组展现成果单。该组写道:“醍醐灌顶”“焦头烂额”“另眼相看”“一目了然”等。此时,其他小组补充其他成语。游戏二:根据例子,以省会城市名称为主,填写成语,如“声东击(西安)然无恙”。计时两分钟,写出成语正确数量多的一组为获胜方。同样,学生集思广益,合作写成语。通过不断体验游戏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成语学习的乐趣,同时储备了更为丰富的成语,锻炼了语用能力,提高了学习水平。

(三)组织表演活动

表演活动是以扮演角色为主的活动。扮演角色是趣味性的活动,亦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活动。通过体验表演活动,学生可以在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语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情况,组织表演活动。

以《草船借箭》为例,在阅读课堂上,学生体验了多样活动,了解了故事内容,感知了诸葛亮、周瑜等人的性格特点。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提出表演任务:“请和小组成员合作,改编课本剧,各自饰演不同的角色,演绎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提出任务后,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

在进行准备时,学生回顾文本内容,迁移课堂认知,讨论故事内容、人物性格特点等,进一步地深化了认知。在已有认知的助力下,学生开动脑筋,认真书写课本剧,并以此为基础,扮演角色,反复演绎。在熟能生巧后,学生就能主动走向舞台,当众表演。

在表演时,学生用直观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如在演到“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时,旁白说出“周瑜”

的心理活动:“我给你十天时间,你却说只要三天。这可不是我逼你的。”“周瑜”露出震惊的表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学生进行表演,不仅利用趣味方式应用了所学,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把握过程,实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激励学生发展的“工具”。简单地说,在有效的教学评价作用下,学生可以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自觉地扬长补短,提高发展水平。“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过程正是进行教學评价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把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围绕文本内容提出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探究春节习俗,感受春节习俗的魅力。在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利用适宜的方式进行评价。如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学习单(见表1),同时,要求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阅读文本,梳理不同时间点的人们的活动,并分析详略表达方式。

在学生填写完学习单后,教师引导小组间进行交换,互相阅读,发现各自的漏洞,认真指出,并就此进行讨论。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进行互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小组合作学习情况,查漏补缺,

完善阅读认知。在生生互评后,教师随机选择一组学习单,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展示。与此同时,教师以学习单中的内容为基础,引导全体学生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赞赏每个学生的良好表现。

在多元评价的作用下,学生不断地体验阅读活动,理清了春节期间老北京人的具体活动及详略内容,理解了文本内容,同时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创设情境、组织活动、教学评价是实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切入点。在实施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课程标准》为指引,以教学情境、活动形式和教学评价为切入点,联系教学内容,应用适宜策略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真实场景,并依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活动,融入多元评价,让学生做到读、听、说、演,扎实掌握学习内容,锻炼语用能力、思维能力等,获得“实用性”发展。

[参考文献]

王崧舟,梅晨霞.应生活之需 切生活之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24):9-16.

朱柏烽.学以致用:凸显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用性[J].小学语文教师,2022(Z1):52-56.

作者简介:马静(1980.9-),女,江苏如东人,任教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湖小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