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3-07-29 05:16毛晗蓄高赫辰
成才之路 2023年20期
关键词:迁移案例教学法实用性

毛晗蓄 高赫辰

摘要:高中地理知识抽象性强,难度大,为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应用策略有:了解学情和基本教学内容,掌握收集案例资料的渠道,对选取的资料进行整理。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为例,对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开发以及实施过程进行阐述,以期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用性;获取;分析;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0-0113-04

地理课程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其中,高中地理课程衔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知识相对更抽象,理解难度更大。为此,教师可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地理教学中,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本文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为例,详细阐述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开发以及具体实施过程。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各专家学者有自己独特的解读。郑金洲认为,描述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时,会含有疑难问题,让大家分析讨论这个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案例教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是互为对立的[1]。哈佛商学院给出的案例教学法的定义是:师生一起参与、交流、讨论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法[2]。杨庆英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3]。结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并将已学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高中学习直接对接高考,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主要以高考考点为中心讲解知识,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不知如何运用。这也给学生一种错觉,即学习地理课程的目的就是应试,而不是在生活中应用。这种想法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新课改强调学生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地理教学案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可理解相关原理及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将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具象化,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并体现出地理学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科学价值。

2.有利于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

部分学生以被动接受和反复练习形成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知识,缺少主动性,也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内涵。案例教学法可给学生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置身于真实场景的感觉,以此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例如,高考试题多以材料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此为案例讲解相应知识点,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还可根据案例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探究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可逐步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1.了解学情和基本教学内容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以此为根据,决定案例的难易程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其在课堂上更积极、主动,从而高效理解、吸收知识。例如,在教学“大气的受热过程”时,教师可在讲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后,引入大棚种植反季蔬菜的案例,以“先理后案”的形式強化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等地理知识的理解。此教学案例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案例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在开发教学案例时,教师要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了解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以此实现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完美对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常见地貌类型”的课标要求是运用视频、图像,引导学生识别地貌。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可将重点放在图片、视频上,以文字辅之。再如,新课程标准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出的要求是“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5],教师就要从资源型城市中寻找相应教学案例。

2.掌握收集案例资料的渠道

收集地理案例资料的途径决定案例的丰富程度和质量。(1)地理教材。基于新课程标准,各版本高中地理教材都进行了更新,并引入丰富的教学案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其为案例教学法的主要载体,进行深入挖掘。例如,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中有关“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的内容,选取的案例是对比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国际合作”一节中选取的是热门案例———“一带一路”。(2)高考地理试题。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考试。每年的高考地理试卷关注的都是热点地理问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在开发案例时可对高考试题进行改编。(3)学生的生活。选取学生熟悉的、真实的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锋面系统”时,教师可以学生生活的城市的天气变化为素材,呈现台风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以感性的方式理解知识,形成深度记忆。(4)互联网资源。网络上的信息丰富且及时,已成为人们收集资料的主要渠道。对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从网络中寻找相应的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案例内容及形式[6]。

3.对选取的资料进行整理

对不同渠道收集的案例素材,教师要进行筛选、归纳、加工,编写成完整的教学案例。这其中,对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应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其中涉及的地理规律或原理。高考地理试卷上的材料通常都简单、精练,如果选用为教学案例,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二次开发,如增加学生需要的内容,删除多余的材料,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发案例时,既要去掉无关紧要的内容,确保案例的完整性,还要给学生留有分析、归纳的时间、空间,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保证案例内容的逻辑结构严谨,语言表达精准,不能出现歧义。材料组合方式要科学多样,如文字、图片、视频和地图等的组合,图文信息要呈现递进的关系,符合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水平[7]。教学案例开发结束后,教师要与其他教师交流讨论,寻求修改意见,反复打磨,最终完成。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

1.展示案例

以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呈现教学案例,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案例创设的情境中,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认识[8]。例如,在讲授“地球的演化历程”时,教师可以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生物为例。由于这部分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教师可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的方式,生动、直观地呈现知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又如,在教学“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可以选取相应视频或图片,直观展示环境污染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

在运用教学案例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案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9]。教师设计的问题是联系案例与教学内容的桥梁,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层层递进,问题间有逻辑性,环环相扣,案例与问题间有关联性,紧扣主题。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案例的交流讨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问题要有难有易,难易适度。问题难度大,学生在合作探究时就会面临很多困难,易失去学习积极性;难度小,则失去交流讨论的意义。

3.分析案例

分析案例并解决问题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讨论前,教师要将学生合理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分组时,保证各组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基本一致。教师是一堂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学生分析交流地理案例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其中涉及的原理和规律。同时,要鼓励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大胆表达,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总结答疑

讨论结束后,教师可请各小组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学生予以肯定,对回答不准确或不知如何回答的学生,在认可其积极性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疑惑,要及时解答,然后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其中的地理原理,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这个过程可使学生更好地吸收与内化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5.迁移应用

归纳总结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相应的地理原理和研究方法。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消化知识,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与课程相关案例的分析,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及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例如,“流域内协调发展”的课堂主案例是黄河的综合治理,教学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莱茵河流域水污染的应对措施。

五、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案例———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为例

1.导入

展示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中的5元人民币图片,其背面图案是辽宁省阜新市的海州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1953年建成投产,曾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礦,煤炭累计产量2亿多吨,2005年因煤炭资源枯竭正式关闭。阜新市现已完成城市转型,发展新的产业。那么,阜新市为什么要转型?新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焦作市的转型之路对阜新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2.讲授新课

简要讲解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以及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示意图。

3.展示案例

【案例1】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其中,煤炭资源的储量特别丰富。优质的无烟煤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最佳原料,因煤而兴,焦作市有“百年煤城”的美誉。19世纪末,焦作市大规模开采煤矿,建设铁路,逐渐形成以煤炭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如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案例2】因煤而得盛名,也因煤而产生问题。经过多年开采,焦作市的部分地下因采空而出现地面塌陷,废弃的煤矸石和污水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案例3】2008年,焦作市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于是,焦作市利用资源条件优势,基于因地制宜的理念,开启转型发展之路,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及组装、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也有侧重。同时,焦作市基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如修武县的云台山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5A级景区,其以太行山岳水景为特色,景区地质遗迹多样,泉瀑峡末端的云台天瀑是中国发现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焦作市盛产铁棍山药,其药用价值极高,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产的小麦、玉米品质也较好。转型发展后,焦作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加,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

4.提出问题

(1)总结焦作市的地理位置以及焦作市不同时期对应的生命周期位置。(2)焦作市开发煤炭资源有哪些有利条件?(3)焦作市煤炭产业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4)针对焦作市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实现转型发展?

5.分析案例

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以上问题分析相关案例。(1)区域背景分析:通过阅读案例1可以发现,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其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综合案例2、3可以发现,20世纪60年代初,焦作市大力发展煤炭工业,是兴起期;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煤炭为核心的工业体系,是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煤炭停止开采并出现一系列问题,是衰退期;21世纪初是产业调整的新生期。(2)区位条件分析: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自然因素:水资源丰富,河流多,地形多样;煤炭资源丰富,铝矾土多。人文因素:铁路发达。(3)衰退原因分析:煤炭资源枯竭。(4)转型措施:焦作市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从三个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分别是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6.总结答疑

焦作市单一的产业发展导致煤炭枯竭,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焦作市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农业以及旅游业迅速发展,积极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焦作市的转型之路是成功的,也为我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模板。

7.迁移运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收集了阜新市转型发展的相关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发现阜新市可以开发旅游业,如当地有尺西沟遗址等众多历史遗迹,可推动农业产业化步伐,与企业合作,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除采取焦作市转型发展的措施外,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补充如下内容,如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为城市发展储备人才;发展新能源,目前阜新市已经建成辽宁省氢能产业示范园区等。通过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地理信息是:每个地区的发展都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找到最适合的发展道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以案例教学法实现地理教學的多元化发展。受诸多条件限制,笔者选择的教学案例未进行实践操作。虽然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积极应用价值,但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案例教学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更高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姚艺苹.案例教学与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3]杨庆英.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04): 42-43.

[4]赫兴无.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15):145-146.

[5]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宋洪位.如何开发高中地理教学案例[J].地理教学,2013(10):35-36+55.

[7]蔡娟.基于“一带一路”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8]郭小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思索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9.

[9]杨洁洁,徐丽萍.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2):12-14.

Exploration of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Tak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Depletion Cities" as an Example

Mao Hanxu, Gao Hechen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 Science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Se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knowledge is highly abstract and difficult. Therefore, teachers can introduc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ity of geography knowledge in daily lif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solve problem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strategies include understanding the learning situation and basic teaching content, mastering the channels for collecting case materials, and organizing the selected materials.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 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depletion cities" as an example, to elaborate the teaching cas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senior middleschoolgeography;caseteachingmethod; practicality;obtain;analysis; transfer

猜你喜欢
迁移案例教学法实用性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现代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高等职业院校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技校企业会计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