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韧性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刍论

2023-07-29 07:51阳小玉左彪
成才之路 2023年20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视角思路

阳小玉 左彪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并不乐观。对此,教师可将心理韧性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其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新的干预视角、新的干预思路、新的挑战目标,可有效预防化解危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品质。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心理韧性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价值及模式,以此增强高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实效性,维护校园稳定。

关键词:心理韧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视角;思路;目标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0-0125-04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这其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对此,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注重心理育人,加强心理疏导,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加强防范,及时化解心理危机,维护校园稳定。各高校也要投入大量资源,采取相应策略,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在经历同样的创伤后,有的人会出现创伤后的应激障碍,有的人不仅未出现病理性状态,还表现出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心理品质,即心理韧性。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大学生走出应激障碍的病理性状态,还要促进个体激发潜能,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心理韧性。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的问题

心理危机是指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创伤型的生活事件、外界信息带来的严重精神压力,打破了常规的生活状态,使个体身体和心理无法承受和应对,出现抑郁、恐惧、焦虑等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结合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危机个体心理急救、认知调整、行为调整,使危机个体维持心理平衡,走出心理困境。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效,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得到重视,对危机主体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危机干预已经达成共识,社会支持系统逐渐建立。但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如下。

1.危机干预方式消极被动,缺乏促进个体心理成长、转变的干预

当前,部分高校注重由外界帮扶的单向干预模式,认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无法承受和摆脱心理困境,需要外界介入方能应对,因此要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平衡,恢复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调动个体的内驱力,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干预模式。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帮助个体顺利渡过危机,恢复心理平衡或者尽可能消除由心理创伤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单向危机干预模式能够化解危机,帮助危机个体减轻或消除心理创伤,恢复社会适应功能,却忽略了个体化解危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危机对个体成长的积极性因素。因此,高校要改变以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危机干预模式,将促进个体成长、锤炼其心理韧性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

2.危机干预体系的可操作性方案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日渐完善,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防范、化解危机的综合干预体系。各高校对危机预防、危机预警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也有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方法,但在应急性干预层面,存在机制不够完善,心理危机应急预案的成熟性和可操作性需进一步加强等情况。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危机后干预。危机后干预能动态跟踪、反馈危機个体的状态,在危机个体恢复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体创伤后成长,构建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尽管危机后干预非常重要,但部分高校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后期评估和跟踪反馈机制尚未建立。

3.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和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涉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专业的干预流程、专业的干预技术和技能要点。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以上的知识、能力,才能将危机干预的功能发挥到最佳,实效性发挥到最大。但有的高校并未或较少对学生朋辈、兼职辅导员、宿管阿姨、学校保安以及物业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导致其对危机缺乏敏感性,这势必会影响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

4.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系统的接受度和利用率不够高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依靠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沟通、朋辈互动、文化渗透、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交流、医疗系统的保障机制等。而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系统的接受和利用率会影响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和危机发生后造成的不良后果。相关调查显示:当遇到危机事件时,65%的大学生会向朋辈求助,只有14.1%的大学生会向学校教师或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由此可见,学生对学校提供的社会资源的接受程度和利用率不高。

二、心理韧性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价值分析

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韧性是指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打击、挫折等负面事件和消极情绪的能力。心理韧性包含三层含义,即复原力、抗逆力和创伤后成长。复原力是指人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也被称为反弹力。抗逆力是指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力,也被称为耐磨力、意志力、自控力。创伤后成长是指由于逆境和其他挑战而经历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提升心理韧性品质能帮助个体提升复原力、自控能力,促进创伤后的成长。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对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和社会责任感有正向预测和调节作用。心理韧性品质对心理疏导、情绪恢复以及提升自控力和心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可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1.形成新的干预视角

心理韧性不仅关注疾病、压力和缺陷,还关注个体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积极因素,尤其是创伤后的成长,可引导个体发现自身的优点,挖掘自身潜能。心理韧性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保持良好情绪,增强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1]。心理韧性视角下的大学生危机干预重点是关注危机个体生存和成长中的积极因素,以逆境对个体产生的最小化消极影响和逆境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为目标,改变了传统心理危机干预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模式,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新的干预视角。

2.提供新的干预思路

目前,部分高校采取以哀伤辅导为主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心理韧性理论模式则主张从提升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全方位、多层次应对危机过程和动态跟踪发展结果三方面干预防控危机。从工作思路上来看,这不仅能激发个体内驱力,提升个体自我效能感,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还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保护因素,实现多元互动。

3.设置新的挑战目标

社会支持系统中有多种保护因素,其既来自个体自身,也来自个体所处的环境。这其中,个体所处的环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个体发展的保护因素,又有影响、抑制个体成长的危险因素。保护因素是指能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生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减少消极情绪产生和负面事件发生的个人或环境因素。反之,危险因素是指刺激个体产生负面情绪,削弱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个人或环境因素。高心理韧性者具有健康的身心状态、强大的自我效能感、解决问题的行动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寻找内外部环境的积极特性,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构建危机事件心理韧性的长效干预机制。

三、心理韧性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預模式的建构策略

心理韧性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重在锤炼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调动大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其心理积极因素,加强校—院—班级—宿舍的四级协同联动,促进大学生心理韧性重组,以此建立一套危机预防、危机预警、危机应急、危机后干预的完善运行机制,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实行动态追踪,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整体效率提升。

1.普及心理韧性理论,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内部资源

(1)加强心理知识普及,促进自我认知的转变。认知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出生时认知行为就已经产生,并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而调整、拓展,到死亡时结束。而个体对生活事件、情境的错误思维和歪曲认识是导致情绪产生和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2]。这种认知偏差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影响认知偏差的因素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因此,改变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首要任务。对此,高校要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校园环境和新媒体,宣传与心理韧性有关的知识以及提升心理韧性的方法。例如,宣传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提出的提升复原力“八正法”,即深呼吸、闻香、抚摸身体、运动、幽默、倾诉、正念和写作,让大学生实现从助人到自助的转变。高校还可开展心理素质提升活动、团体辅导活动,促使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实现自我挑战,积极提升自控能力。各二级学院可设立成长辅导室,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学业、就业、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辅导,及时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问题由量变到质变,转化成心理障碍。

(2)加强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级的组织功能。班级是大学生群体的基层组织,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学风优良、充满关爱的班级氛围可促使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心理纽带作用下,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班级组织的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首先,要发挥班级组织的激励功能,采取定期轮换担任班干部的方式挖掘大学生潜能,使其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其次,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发挥班级组织的凝聚功能,为全体学生提供共同交流的平台。有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不佳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化解心理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帮助个体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结。班级是个体沟通的平台,班级环境下建立的联结可为个体构筑合理、稳定的安全堡垒,使人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再次,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党员和班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发挥班级组织的导向功能,为大学生提供可能改变认知的资源、途径和策略。

(3)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发挥社团的联结功能。大学生社团是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群众性、平等性、自愿性、内聚性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大学生社团的功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心理发展与辅导功能、体育健身功能以及就业导向器和预备站的功能。社团活动可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素质、品德修养及幸福感、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使其形成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提升对危机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2.加强协同联动,促进学生的心理韧性重组

(1)开展危机干预专业培训,发挥各部门协同联动作用。首先,建立心理危机预防网络系统,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保护作用,使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处、二级学院、医务室、心理中心、保卫处、宿管等预防网络系统,形成协同联动机制。其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例如,高校可组织各职能部门,尤其是宿管、保卫处和物业人员,学习心理学知识,或定期开展研讨会,交流经验和方法,或邀请专家和学者开设讲座,使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了解最新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专业培训还可提升各部门的预防意识及发现危机的敏感性,明确危机事件的上报流程,拓展心理危机干预早发现、早报告的渠道,以此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的“五级”协同联动,将各职能部门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2)提升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系统的接受度和利用率。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个体会对环境进行选择性知觉,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改变环境。个体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引发危机事件,此时高心理韧性的个体会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以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伤害。因此,学校可通过提供人文关怀提升大学生对学校支持系统的接受度和利用率。一方面,要发挥学生朋辈的互动功能,构建学生朋辈主动帮扶、及时报告的心理危机预防网络。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疏导功能。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要各司其职,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尤其是心理育人体系,提升“三全育人”工作成效。学生与社会支持系统相互作用,及时沟通,形成信任,可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3.建立动态追踪机制,锤炼学生的心理韧性品质

(1)完善心理韧性预警机制。面对危机事件,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水平主要取决于对危机事件的心理准备和提前进行的心理建设,因此针对危机预警学生,点对点的帮扶是心理危机预防的关键。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帮扶关系。辅导员、朋辈可与个体从生活、学业、情感等方面进行多次沟通,获得其信任,即通过“人际关系”传递改变其认知。其次,可通过心理疏导提高个体的自我接纳程度和自我评价水平,使个体形成积极体验、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心理韧性水平。最后,可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学业帮扶、就业帮扶、经济帮扶、情感帮扶、情绪疏导。

(2)完善心理韧性的应急干预机制。在危机事件发生的短时间内,尤其24小时内,个人的负性情绪最大,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此时需要开展及时的心理救援,以激发学生的心理韧性,帮助学生化解危机。因此,高校必须有规范的危机应急干预机制,能进行有效的应急干预。首先,可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干预路径。危机范围、程度不同,危机事件的级别不同,心理应急干预的决策也要相应分级。这其中,一般性干预适用所有大学生,选择性干预适用正处于心理困境的大学生,针对性干预适用处于危机边缘的大学生,二次机会干预适用处于心理危机之中的大学生。其次,对危机人员可采取放松訓练、净化倾诉、心理教育、情绪控制等危机干预手段,促进其创伤后成长,恢复其心理平衡稳定。

(3)完善心理韧性的后干预机制。危机干预动态化管理的重点是提升心理危机预警能力,提升学校干预危机的主动性,使学校在检测整体环境变化的同时,实时追踪危机学生的应激状态和潜在变化趋势[3]。首先,要对危机学生建立三维心理评估机制,即对危机个体的行为、认知以及情感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情况,筛查重点干预人群,为下一步干预做好准备。其次,要对危机学生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利用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系统和重点关爱学生月报制度,在关键时间节点(开学前后、季节交替、考试前后、评奖助学金前后)实行动态追踪,研判变化趋势。高校可以建立心理救助平台,通过网络新媒体(微博、微信、QQ、易班)和心理援助热线,拓展心理援助空间。最后,要对危机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可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手段支持以及物质、精神上的帮助,给予个体安全感。有研究表现,社会支持与个体的抑郁状态呈负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生活幸福感的源泉。

四、结语

锤炼大学生心理韧性,使其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是防范化解危机的关键,是维护校园稳定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心理韧性视角,高校可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加强各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危机干预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新模式,逐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效预防并且化解心理危机,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维护校园稳定。

参考文献:

[1]汪胜亮,杨丽萍.心理健康视角下大学生心理韧性提升策略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02):80-82.

[2](美)Richard S. Sharf.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M].胡佩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466.

[3]林凡.校院两级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动态干预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4):85-86.

Discuss on the Inter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Yang Xiaoyu1, Zuo Biao2

(1.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4, China; 2. Hunan Biolog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Polytechnic, Changsha 410004,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ut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ptimistic. In this regard, teachers can apply the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to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new ideas, and new challenges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resolve crises, and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interven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value and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in dealing with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es and maintain campus stability.

Key words: psychologicalresilience; collegestudents; 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mode;perspective;ideas;target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视角思路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韧性研究及其培养策略
真实世界的寓言
论电影中角色参与的心理快感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