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实践
——以《Parodies of Ownership》(节选)汉译为例

2023-08-21 14:51王盈盈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原文译者译文

王盈盈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马鞍山 243000)

1 引言

2 功能对等理论综述

1790 年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首次提出等效理论, 他在《翻译原理简论》中说道:“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去, 使得译文语言国家的人们能够清晰地领悟, 强烈地感受,正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Tytler, 1978,pp. 15-16)。 随后来到1890 年, 在《翻译艺术》一书中,德国翻译家考尔总结成另外一个概念:comparable effect(可比效果)。 这也是对等概念的雏形。 然而源语言跟目的语言之间该怎样转换,是否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基于此,尤金·奈达(Eugene Nida)于1964 年出版《翻译科学初探》一书,并且第一次给出等效理论的概念,“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Ni⁃da,2001,p.86)。 总体而言, 作为译者来说,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翻译目的。 翻译其实就是最大限度的向目的语读者传递原文的语言以及语义信息,传递作者的中心思想。 最重要的就是传情达意,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去迁就一下语言风格。

3 翻译策略

3.1 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社科翻译中,语言变体间、社科体系间、文化传统间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之处,它们的不同也证明了社科翻译中还存在着无法一一对应的概念、观点、价值标准、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别甚至矛盾,译者如果想完美地加以解决,有时很难找到可以模仿的对象,于是译员则不得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尽力在源语和目的语所代表的观念之间寻求突破,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原则,找到其共通的结合点。

例1:The watershed year for this representational emphasis is 1980.

译文:1980 年是发行这种纪念邮票具有分水岭性质的一年。

这是个简单句,很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其中主语部分较长。 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主语一般放在前面,而英语当中有时候为了强调和突出重点,会适当的调整顺序,将重点部分放在句末。 如果按照原来的顺序翻译成“具有分水岭性质的一年是1980 年”,这样翻译可能会使读者觉得拗口,影响文章在读者心目中的流畅性。 所以笔者在翻译时考虑到两种不同语言的习性,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汉译时将符合汉语习惯的主语“1980 年”放在了句首,这样一来才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使译文更能被其所接受。

例2:The increased visibility of African Ameri⁃can leaders may also cause the hip-hop generation to grow cynical about Civil Rights Movement heroes be⁃cause the apparent widespread acceptance of their ef⁃forts has not helped to realize their vision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for African Americans.

我们最早接触到这起纠纷是在当地乡镇的派出所,当时胡光宝来派出所请求民警给予帮助,但是派出所的所长和干警都表示王贵春的自杀与这起纠纷无关,并建议胡光宝向律师咨询或委托熟人打听相关法律规定。根据胡光宝的回忆,在纠纷发生的当日上午,“青楞”曾过来赔礼道歉,当时胡光宝并不知道小羊羔被打死和妻子被打骂的事实,便接受了“青楞”的道歉。王贵春被抢救过来后,依然“气的不行”,觉得“青楞”当着自己的面打死小羊仔并骂人,是莫大的侮辱。经过妻子的一番诉苦,胡光宝这才知晓事情的原委。

译文:但是,越来越多非裔领军人物的出现可能会使嘻哈一代们对于民权运动英雄们产生轻视之心,因为这些人曾经的努力虽然表面上被广泛认可,但并未促进实现非裔美国人追求的自由和平等的愿景。

这句是个很长的句子,里面包含了很多修饰成分,其实这也是英语语言的特点。 笔者在翻译的时候将这一长句拆分,使得原语的长句不至于显得拖沓而晦涩难懂。 同时在各个分句之间,适当添加一些原文并未显示的关联词,使整个句子结构更加的紧凑,读者理解起来也更加的没有困难。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 比如翻译材料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一些名人,而文中对这些名人的信息资料提及的不多,大多一带而过。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对这些名人的资料进行补充,用译注的形式予以说明。 还有文中出现这样的句子,“Douglass announces his support for John Locke’s approach to property in his Second Treatise and its in⁃clusion withi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Constitution”,译文为“道格拉斯宣布支持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下篇)》中提到的产权说,这种说法在“独立宣言”和“宪法”中都有所涉及。”笔者在翻译原文的时候曾经产生过困惑:这里为什么很突兀的出现“独立宣言”和“宪法”呢? 从意义上看,应该是说这两个文件中包含有“支持产权法”的表述,但是由于没有上下文,笔者并不十分确定是否该这么翻译。 经过搜索互联网,笔者了解到“独立宣言”和“宪法”中确实提及产权法,这样才坚定了笔者的翻译思路。

3.2 阐释

阐释学的核心观点就是理解观。 翻译则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来重现原文的一种实践活动。 阐释学和翻译的联系主要在于如何较恰当地理解原语、表达译语。 对译者而言,二者以“理解”为契合点,阐释学侧重心理上的理解过程,翻译则是付诸实践、产出译文的理解(李文革,2004,p.249)。

“为了感染受众,实现此类文本的‘呼唤’功能,译者必须顺从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大多会对原文采用‘阐释’而不是‘复制’的方法。”(贾文波,2004,p.56)因此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多处采用阐释的方法来帮助译文读者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达成该翻译活动的交际目的。

笔者在进行翻译时,发现材料中为了更直观地揭露种族主义的罪恶以及对某些社会活动家进行嘲弄,文中给出了两个例子,分别为“Barbershop”和“Rosa Parks”。 这两个词语的翻译非常简单,我们可以直译为“理发店”和“罗莎·帕克斯”。 但是,如果这样直白地翻译,可能某些读者会产生疑问,这两个例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与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有什么关联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阐释性增译的方法,先直译,然后在文中夹注,对这两个例子加以注释说明,这样既不会破坏原文,又使目的语读者了解作者举这两个例子的真实意图,实现了两种语言间的动态对等。

例3:Near the conclusion of Jake Lamar’s The Last Integrationist (1996), Emma Person,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states quite bluntly that “what the slave wants is not freedom, but a slave of his own.”Through Emma Person, Lamar argues that freedom is not the main goal of the slave property ownership is.

译文:杰克·拉马尔在《最后一个为消除种族隔离制度做斗争的人》(1996)一书将近结尾的部分,让主角之一的艾玛·珀森大胆地说出:“奴隶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自己也拥有奴隶”。 通过艾玛·珀森之口,拉马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寻求自由不是奴隶的主要目的,像拥有财产那样拥有奴隶才是。

这段话中,最后一句“Through Emma Person,Lamar argues that freedom is not the main goal of the slave property ownership is”如果直白地翻译为“通过艾玛·珀森之口,拉马尔指出寻求自由不是奴隶的主要目的”,这样似乎太过苍白,读者读起来可能会觉得意犹未尽,同时意思表达也显得不够准确完整。 所以笔者在翻译时,在尊重理解原作者意图的前提下,加以补充性的阐释说明,首先添加了“一针见血”这个原文没有的修饰词,这样一来,加强了语气,并使读者阅读时能够充分感受到艾玛.珀森所说的话的犀利尖刻,如同原作者一样感同身受。

3.3 归化

归化译法是指在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依据,将原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目的语文化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则表现为撇开原文的语句和形象,偏重于其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 功能对等理论恰好与归化法殊途同归,都是要最大限度的实现原文意义的传递而不拘泥于形式。 社科类文本语言本身简洁精练、学术性强,但有时候理解起来偏向于晦涩难懂。 如果在转换的过程中,译者不经过一番提炼而不加修饰地直接翻译,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很大的阻碍,归化译法的使用则会减少读者的阅读困难,使译文流畅和优雅,能使其体会到不同文化间语言表达上不谋而合的妙趣,读者往往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文并从译文中获得美的享受。

例4:Using the material practices and frequent materialism of hip-hop as a primary analytic,I reread the classic texts of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to help them speak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post – Civil Rights era.

译文:我利用嘻哈族的具体实践活动及其物质主义,将其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重新研读了非裔美国研究的经典文献,以此来帮助他们应对后民权时代的挑战。

在这一句中,作为动词,speak 我们都知道有“说话、谈话、发言”等意,但是如果翻译成“与后民权时代交谈”,很明显意义表达不够准确,语言没有特色。 所以笔者在翻译时采用了国内一些报刊杂志上很流行的“应对”一词,既贴切的表达了原语文本的意思,也符合了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例5:However, Edward P. Jones won the 2004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for his novel The Known World (2003), where he presents a complex portrait of antebellum life that includes a former slave becom⁃ing a slave owner himself.

译文:然而,爱德华·皮·琼斯在他的小说《已知的世界》(2003)中呈现了一幅内战前生活的复杂画卷,其中提到一个奴隶后来成为了奴隶主,凭借这本书爱德华赢得了2004 年度普利策奖。

这句中,portrait 一词,作为名词有“画像、照片”之意,照此译法如果译为“一幅战前生活的画像”,似乎听起来比较单一,无法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想展示一系列景象”的意图,笔者采用了汉语中在表达一系列影像概念的词“画卷”,生动诠释了原作者的语用意义。

3.4 省译

省译是应用翻译中常用的翻译策略,即删去一些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内容,只需要忠实的传递原文信息,,也就是说把在原文中需要而在译文中不需要的词在翻译过程中加以省略,使原文的意义更加有效的被目的语读者所接收。 所以,翻译中,只要不影响理解原文,利用功能对等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我们通常都可以采用省译的方式。

例6:On the one hand, this increased visibility demonstrates a shift in American culture because most people consider it “normal” to recognize African A⁃merican heroes. On the other hand, more images within American visual culture do not necessarily translate into a broader-based commitment to end ra⁃cism or white supremacy.

译文:这种越来越明显的表现证实了美国文化当中的一种转变,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承认非裔美国英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而更多的形象在美国视觉文化中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一种更广意义上的决心,来结束种族主义或白人至上。

原文英文中的“on the one hand”和“and on the other hand”在译文中只用了一个“而”字来表示不仅没有给原文造成损失,反而使译文言简意赅,清楚地表达了原文的对比关系。

例7:In his account of how property is created,John Locke argues that a human being owns himself,without regard to social rule or custom, and owns whatever his labor touches.

译文:在关于资产是怎样形成的描述中,洛克表明人是自身的拥有者,无关社会规则与习俗,拥有经过自身劳动所得的一切。

我们都知道,物主代词在汉语里并没有像在英语里用得那么多。 英语当中凡是提及一个人的器物和归他所有的或者与他有关的事物时,总会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但是这些物主代词从汉语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多余的。 比如本段话当中,开头的his我们根据上下文都知道指的是洛克,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就可以省略它不去翻译,而对原文没有任何影响。

4 结论

近年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实践性翻译有了理论依托,为翻译工作的开展做出了贡献。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做好译前准备,认真分析、了解所翻文本的翻译目的以及文本类型;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利用多种翻译技巧,例如归化、阐释等,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灵活整合信息,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文本的英译策略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原文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