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竞赛助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08-21 11:04史宝玉邓永平丁发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科技竞赛团队协作合作精神

史宝玉 邓永平 丁发

摘 要:科技竞赛在大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等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科技竞赛由于覆盖面局限,参赛人员集中等原因,未能真正发挥辅助的培养作用,本文从提升认识、完善平台、优化配置等方面提出了有效发挥科技竞赛动能的路径。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48

人才是当今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是促进社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首要因素。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任务,科技竞赛活动因其实践性和趣味性,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较,更受到高校学生的喜爱。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科技竞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新创造优势。目前,参与程度高、规模大、较具影响力的竞赛有“互联网+”“挑战杯”“发现杯”“北斗杯”等科技竞赛,涵盖了创新创业、学术科技、互联网软件设计赛等。科技竞赛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践问题和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1 科技竞赛目前举办现状

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和各组办单位的大力支持,面向大学生开展的科技竞赛活动日益增多,一部分高校学生通过科技竞赛切实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了新的兴趣爱好,甚至找到了新的就业方向。但从目前活动开展现状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部分科技竞赛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完全发挥,科技创新竞赛的良好时机不能被充分把握,不能实现全方位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

1.1 科技竞赛活动分布不均匀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内重点高校的科技竞赛种类和数量远多于普通高校,且科技竞赛的大部分高级奖项也归重点高校所有,虽然普通院校也有获得但机会不多;其次,从各高校内部来看,理科专业参加科技竞赛的几率远大于文科专业,理科生在创新、创造技能上优于文科,因此科技竞赛类活动中获奖概率也相对较大,而文科生则更容易在调研写作,访谈辩论等活动中崭露头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显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13个榜单中,2017-2021年全国共有1197所本科院校进入,其中理工类前100占71,前300占156。从调查结果看,10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前300,而前100有62所院校为“双一流”。因此综合来说,科技竞赛的组织还存在不均现象,不利于高校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1.2 高校对科技竞赛的支持力度不够

科技竞赛的成功组织与实施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目前来说有些高校对于科技竞赛支持力度的还不够,其所提供的活动经费、人员组织、奖励机制等很难调动教师和学生参赛积極性,大部分学生具备创新潜质,对科技竞赛也并不是毫无兴趣,但由于没有专业老师引导、缺乏规范完善的竞赛安排或者丰厚的奖励吸引,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创新潜能被埋没,致使科技竞赛的真正意义难以充分发挥。

1.3 举办科技竞赛活动的经验较少

大部分高校学生参赛经验少,相关方面理论研究积累不多。经验的缺乏和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很难指导实践应用,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国内各高校参与科技竞赛活动起步晚,大部分还在初步发展阶段,还需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磨炼,很难真正有效的帮助学生在竞赛中更好地将专长淋漓尽致的发挥。就目前的情况看构建完善的创新实践平台、搭建良好的创新基地已经成为高校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工作。

2 科技竞赛提升创新能力的机理分析

科技竞赛和学生能力提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参加科技竞赛是学生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较强的创新能力又是科技竞赛顺利进行的前提。

2.1 科技竞赛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竞赛不同于大多数竞赛活动,要求参赛学生不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有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要想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竞赛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基础,而且还是高校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结果。在科技竞赛中学生不仅要精准利用所学知识,还要不断在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力求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比赛项目,这就在无形中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挑战杯”的宗旨就创新,只有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把传统理论和创新思维相结合,顺利完成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2.2 科技竞赛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技竞赛并不是一项形式化的活动内容,它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并能自如运用,将知识在竞赛中运用体现了学生平时的知识累积。科技竞赛相对于各高校学生来说并不只是理论思维上的较量,而更是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竞赛,科技竞赛中学生都是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独立完成构思、设计、制作、修改等任务,在这个竞赛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就在无形间锻炼并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主动实践是高校学生实现创新能力的关键,而高校学生的强大创新力又必须通过科技竞赛中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

2.3 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合作精神

科技竞赛大多项目都是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团队成员要共同完成规则分析、方案制定、任务分配和协作合作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成员的反复讨论和共同参与,竞赛过程本身就是实践能力提升和培养团队意识的过程。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曾指出“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来重新设计和组织”。而其中“学会共处”就是要求具备与他人共处、与社会共处能力,换言之就是团队合作精神。科技竞赛并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各尽所长、头脑风暴后的团队竞技。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是一个竞赛团队组成的基础,也是参赛的必要条件。科技竞赛是综合性竞赛,比赛设计上往往会出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所以必须要求各参赛者在科技竞赛中各司其职又相互沟通,争取达到1+1>2的裂变效应,实现团队人才利用最大化。团队合作精神核心就是协同合作,进而保证团队工作的高效率运转。

3 高校竞赛学生参与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情况,本研究通过网络,以问卷形式对20多所高校中的本科、硕士和博士进行了《在校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竞赛情况》调查。

3.1 同学对学术科技竞赛的了解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关于学术科技竞赛了解情况,40%左右的被调查对象基本不了解,约34%和18%的被调查对象基本了解和较了解。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学术科技竞赛了解程度随年级的增加逐渐增加,整体上来说高年级大于低年级;硕士生高于本科生。50.98%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参加过学术活动,其中大一和大二的同学占比最多;其次,22.34%、21.3%、20.99%和20.27%的被调查对象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各类学科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其中,硕士生和博士生更为注重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其占比分别为72.41%、60%,高于本科生群体。

综上所述,一方面可以看出部分同学对学术科技竞赛的了解不够甚至是不了解,面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同学,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才能进一步促进参与的积极性。

3.2 学术科技竞赛宣传情况分析

学术科技竞赛的宣传途径多种多样,83.25%的被调查对象都是通过班级发放通知的途径了解到学术与竞赛活动相关消息的,73.42%同学倾向于从学校公众号和官网及宣传讲座了解到相关信息。相比之下,从学术和竞赛信息网站与校内报刊获取信息的占比较低。同时,还有5.48%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是通过身边的学长和朋友等途径了解并获取信息的。这表明学校公众号、官网和讲座宣传效果低于班级发放通知这一精准信息传播的手段。

3.3 参与学术科技竞赛目的、成果的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84.69%和82.94%的被调查对象以提升学术水平、锻炼能力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阔视野为主要目的;同时,81.8%的被调查对象也希望通过参加学术科技竞赛来获取证书、提升工作能力,并提升自身软实力。其中,硕士生对提升学术水平,锻炼能力的期望值远远高于其他的目的。大一同学对获得第二课堂积分的期望值高于其他年级。对于参加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的收获,大家也有自己的认知。80.46%和74.35%的被调查對象认为获得了学术和竞赛经验和提升了科研和创新创业能力,占比最高;55.64%和34.44%的被调查对象为了获得奖项和发表期刊论文,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超80%的硕士生研究生认为通过竞赛可以提升创新创业及科研能力,博士生发表期刊论文这一选项高于其他年级。调查结果表明,参与学术科技竞赛出发点因所处教育阶段而不同。

4 竞赛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4.1 深化竞赛活动的相关认识

衡量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点就是其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发展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中曾指出,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高校教师需要在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科技竞赛与学科课程学习及应用的关系,从深入了解科技竞赛的基本情况开始,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经常组织鼓励学生参与竞赛类活动,帮助学生在竞赛中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通过各学科思维的激烈碰撞而产生新的理论知识。所以,高校教师需要拥有对于科技竞赛活动重要性的准确掌握,以及相关信息的正确认知,以此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竞赛活动,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4.2 构建完善竞赛平台

借助科技竞赛的综合性,锻炼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学习的需要,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首先就高校教师来说,老师作为学生最直接的引导者和沟通者,需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启迪和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在课堂给学生更多展示机会,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调动创新积极性,培养积极的科学精神;其次就各大高校来说,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开端,各高校应该按自身情况自行增加实践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在课程中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最后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优化科技竞赛的奖励政策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例如将科技竞赛与保送研究生,奖金等实际奖励相关联,可以从源头上增加科技竞赛的参与度,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3 优化竞赛实践配置

高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资源配置,以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首先在实践设备上,基础的竞赛实践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各高校要保证学生实践设备的充足性,同时及时对实践设备仪器等进行更新优化,以保证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越。对于需求量大的实验设备可开设新的教学场地。无论如何保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构想的落实。其次在教师配备上,一方面为了保证高校科技竞赛类活动的正常发展,组建专业的教师指导队伍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环节,此类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和引导各年纪学生参赛,进行竞赛类激励讲座,协调竞赛场地,制定竞赛方案等。他们对校内学生的竞赛参与程度高度负责,积极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上传下达,保证学生竞赛参与度。另一方面,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组建高水平的教师领导小组也是十分关键的,小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给予学生合理帮助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使得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自己为核心,以团队为基础,通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完成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高等院校基于OBE理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向社会输送合格、优质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提供社会所需,满足企业所想;高校毕业生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水平,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类竞赛,是为了帮助他们树立敢于创新的勇气和乐于创新的思维。通过科技类竞赛,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了解领域的发展和前沿问题,为下一步学习提供方向;通过科技类竞赛,还可以提供机会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科技类竞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科技类竞赛,更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打破传统,不断创新的勇气。科技类竞赛作为高校利用课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正常教学外的重要创新教学载体,因其趣味性和实践性有着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通过竞赛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更能进一步促进高校产学研作用的发挥,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梦丽,高立营,吕月霞,等.基于科技竞赛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2,(05):8587.

[2]张思远,姜欣彤,宁常鑫,等.新工科背景下科技创新社团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实现[J].科技与创新,2020,(23):8081.

[3]高见.打造科技竞赛支撑平台、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科技风,2021,(26):3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高翔,王国强,侯小静,等.科技竞赛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J].无线互联科技,2022,(03):155156.

猜你喜欢
科技竞赛团队协作合作精神
校企合作机制的新探索
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大学生党员合作精神的培养研究
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研究与实践
科技竞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促进作用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