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2023-08-21 22:43张沙沙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

张沙沙

摘 要:本文针对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和课程思政的要求,提出从课堂讲解、考核方式、课程思政、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接受思想道德的陶冶。以期深化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从整体上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以达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82

0 引言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国内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学科利用价值和实践理论,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和对分析方法的运用。然而,目前高校有关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此目标。因此,系统地探讨我国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高效教学模式与路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培养高质量经济学类的复合型人才,以普通高等学校微观经济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改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达到提升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及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现实的能力。

1 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课程特点

1.1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不仅关系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是培养财经类人才的重要环节。从理论内容来看,也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的研究内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论证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了看不见手的原理,奠定了经济学的研究基础。马歇尔(1890)奠定了经典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形成了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萨缪尔森(1947)进一步夯实了一般市场均衡分析的理论。直至20世纪30年代,微观经济学不断革新,与现实经济不断融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现状。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价格理论,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主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反对政府干预。整个课程主要分为:市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等构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模型,教学内容多,内容涉及广泛。与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及财政学等学科紧密相连,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进一步扩宽了学生学习的范畴。

1.2 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概述

1.2.1 理论抽象,与现实难以融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涵盖较多,且具有纯理论的特征,较为抽象。经济学家根据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经济事物的发展总結出具有一般性的规律,并借助于数学统计工具展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一系列的经济理论,且这些理论都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比如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时根据条件可知当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商品价格之比时才能满足,这些理论的运用都是利用数学模型推导出来。一方面,学生生活经验少,缺乏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难以把抽象的知识融入生活中,造成了知识和现实的脱节;另一方面,很多学生都是文科背景,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数学模型的推导过程更是难以消化。

1.2.2 图形推理,注重数学基础

微观经济学具有较强的严谨性、逻辑性和客观性,为了展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多结论和条件的运用最终都是通过数学和计量模型展现出来,比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一般均衡的条件、弹性分析及一般均衡模型等。对于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无疑成为学习中最大的绊脚石。且各章节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难易程度逐渐加大。很多学生在初学时有畏难心理就很难坚持到最后,甚至有学生学最终只了解皮毛,并不理解推理过程。除此之外,高等数学和经济学是同时开课,在学习经济学时很难和数学模型更好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且课本当中很多的案例都是从知名的教材或者西方经济社会现象直接引用过来,与社会主义的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容易造成书本与现实的脱节。

1.2.3 方法多,客观性较强

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涉及多种研究方法,有实证和规范分析、边际分析、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以及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等多种运用数学模型和计量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研究方式。随着互联网经济和大数据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研究经济自然现象,还开发了多种计量经济软件,数学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在理论上还大量运用统计学知识使结论更加简洁、严谨。此外,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微观经济学总结了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及生产者行为理论等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在微观经济学授课过程中,由于条件、资源和时间的限制,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老师讲授的方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较为欠缺。此外,由于课时时间有限,老师也无法尝试如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等更多的教学手段。因此,无法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和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其次,微观经济学理论庞大、知识点较多,高校老师很多都是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经济学知识的讲授工作,缺乏相关知识领域的实践锻炼,难以更好地胜任实践指导相关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我们采用的微观经济学相关的教材大多都是根据国外的教材翻译的得来,教材中案例研究分析的都是西方经济社会一些特殊的经济现象,缺乏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经济现象的研究。据此,学生即便学懂了课本上的模型和经济知识点的理论框架,但具体分析中国经济现象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得教学和实践脱节。

2.2 考核方式单一

微观经济学属于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都是采取闭卷统一考试的方式,以最终的卷面成绩来判定学生所学知识的好坏。在出题过程中,大多都是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题等形式出现,试卷中对于理论联系实践的部分涉及较少甚至没有。且在评阅的过程中,参考答案成为评阅的重要标准,主观题目给分标准也不统一。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只注重对课本上知识点的概念、图形和结论的记忆,不注重进一步的思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判断能力,同时也会使一部分学生积极性受挫。对于擅长记忆的学生来说,考前的背诵可以达到高分的目的,但对于平时善于思考和具有创新力的学生并不友好,题目的局限性就限制了这部分学生的发挥,并不能全面的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因此,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的调整考核方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目的。

2.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基于高中封闭式的应试教育,多数学生更习惯于填鸭式的、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但大学是一个主动积极探索的自主学习的阶段,学生缺少了班主任的督促容易出现惫懒和懈怠的现象。课前不主动预习,课后投入温习和思考的时间不多,而微观经济学与高中所学知识体系不同,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对于课程体系和逻辑的把控本就不易,再加之课程本身的难度就更难以很好的消化,最后考试阶段进行突击式的习,结果并不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其次,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生活常识较为匮乏,获得的生活经验和经济常识也大多来源于父母和新闻网络媒体等,鲜有学生具有能够自主参与相关经济生活的经历。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对经济现象和相关理论的敏感度就相对较弱,理论与实践无法融合,所学习的经济学知识无法灵活的分析日常生活和学习遇到的相关经济学现象,长时间的理论堆积容易产生枯燥的感受,不利于经济学思维的养成。

2.4 教学与学习需求差距过大

在本科的学习阶段,多数学生渴望毕业之后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导致在学习过程中重实践轻理论,价值取向日趋务实,对学习持有冷漠的态度。尤其在疫情发展的当下,学生热衷于考证,职业意识较强,认为理论无用,无法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就与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微观经济学理论多,假设条件和结论内容混杂,导致学生只停留在考试的瞬间记忆上。而学生对条件和数学公式的理解仅仅在于瞬间的记忆,并不能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深层含义。其次,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入班成绩好的同学在此阶段并没有展现优异的表现,对于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点是碎片化的、零散的,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缺乏对逻辑框架的整体认知。且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难以推导出相应的表达式和运用条件,导致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学呈现分离的状态。若对此重视不足,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使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学习最终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提升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3.1 思政进课堂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西方经济学为西方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解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并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学习微观经济学,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同时要注意在整个微观经济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持否定的态度,而在具体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的氛围。积极组织校内外名师开办思政课堂,并鼓励教师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将思政融入专业课。其次,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改革的融入点。针对不同的章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最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爱国情怀。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在导论部分让学生融入当代社会感人事迹,学习和培养爱国情怀。

3.2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课外实践

对于教学来说,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鉴于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围绕学生素质和课程特色进行相应的专业化训练。首先要鼓励教师去企业锻炼,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师可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慕课教学法、素质拓展法等,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其次,结合相关章节有关经济学的内容组织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例如学校食堂、超市经营现状,让学生分组分析商家成本的同时探讨商家是否能赚取利润。还可通过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相关产品的调研,使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进一步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真正让经济学走入生活,思政进课堂。此外,组织学生参观公司,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工人的生产状况,鼓励学生提高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3 改善教学方式,建设“线下+线上”融合课堂

微观经济学有大量的习题训练,而大部分高校对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基本都是54个学时、18个学习周,时间紧、任务重,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如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网易云课堂和超星学习通平台等相关的线上资源,不仅可以和学生分享相关的教学资源,系统还能自动批改学生作业,达到实时监控的效果。尤其在疫情期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提高了“互联网+”学习模式的效率,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思政素材,不仅仅局限与PPT,还有动画、视频、声音等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到达知识面的扩展和延伸,在提高学生专业学术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学的效果。

3.4 完善考核体系,交流学习体会

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做题的技巧和解体的能力,而忽略了与现实经济发展結合的运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考试之外,还可以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结合现实的经济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采取论文、小组讨论制作PPT、研究设计等形式并结合平时表现综合打分,对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结果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得体会。在不同的章节中,学生对学习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在课堂中不断调整,进一步完善授课方式。通过定期开展研讨会的方式让大家多多交流,以此达到总结课程教学经验和弥补不足的目的。针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还应该从思想上把控学生的心态,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让学生快乐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储丽琴,孟飞.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19,(34):102103.

[2]徐瑾.新文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昭通学院学报,2022,44(01):106109.

[3]吴连翠,李兰英,王骏发,等.基于SPOC模式的“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158159.

猜你喜欢
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
关于民办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改革创新(二)
微观经济学中的包络定理教学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