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23-08-29 15:11张登全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态度诗词意象

张登全

一、初读诗词,触景生情,渐入佳境

笔者阐述的“情感”包含三个方面: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作者的情感,说出自己的情感。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通常是指读者在初步阅读后的感受,也就是对一个事物的初步印象,如喜欢、厌恶和感兴趣等。这种初步感受有时是肤浅的,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倘若学生的初步体验背离了教师预设的情感目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一定就是错的。教师不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品头论足,甚至是批评,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体验。教师可以尝试问问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其他同学在谈论自己情感体验的时候,让他注意倾听,让他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下面笔者结合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阅读中让学生融入诗歌所创造的情境氛围,走进作者的精神家园,聆听作者的心声,感悟作者的情感,阐述自己对诗词本身的感受。

(一)指导孩子们有情感地朗读

经典诗词应该朗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孩子读出自己的感情,是小学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经典的范文,值得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小学课本中选择的古代诗词都是我们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精品,都是经受了千百年的检验,不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是非常完美的。好的文章有味道,耐咀嚼。学生拿起书,舍不得放下。读一篇,还想再读一遍;再读一遍,还想把它背诵下来,还想把他背给同学、家长和老师听。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朗读,让诗词的精髓渗入学生的灵魂,和他们融为一体。学生不是在读诗,而是在阅读中,享受吟咏诗句的快乐,诗与我交融,我因诗触景伤怀,我为诗激越振奋。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朗诵,教师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语调和语气都包含着教师个人的情感以及对诗歌理解后深层次的感情喷发。笔者在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时就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的,教师进行了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直到学生能够读出感情,和作品融合,能够信口拈来为止。大致用了20分钟实践,全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了。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师生和诗词合二为一,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品味诗词,阐述学生自己的感触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诗词的基础上,可以品味诗词,谈谈自己的感触。怎么品味诗词呢?笔者通常做法有如下几点:一是让学生寻找“诗眼”,谈谈“诗眼”在诗词中的作用。例如笔者在讲读《稚子弄冰》时,抓住稚子的几个典型的动作“脱、穿、敲、穿”,写出小孩子幼稚的特点和无忧无虑的情趣。二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把它勾画出来,并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笔者在讲读王荆公《梅花》诗时,学生都喜欢“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一句。一名学生说:“雪比梅花更白,所以‘遥知不是雪”。一名学生说:“梅花尽管不如雪白,但梅花因有香气,所以才知不是雪花。”还有一个学生质疑:“一个‘遥作者是无法判断梅花的颜色和香气的,这只能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从一个侧面说明梅花多。”这个过程中是学生发表读后感的过程,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一些问题在大家的争论中会逐渐明了。三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谈谈自己的感触。这一步教学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读一读,说一说”。通过“读一读,说一说”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把自己的感触明白无误地讲出来。笔者仍然以教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学生熟读这首诗后,教师让学生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教师只是笑而不语,把学生的体验归纳分类。最终,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陆游的生活经历,再让学生回顾自己的体验。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和自己对比,让学生和同学对比,在阅读体验的对比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有的学生喜欢这首诗中的叠音词“迢迢”和“喔喔”,认为这两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心声,“迢迢”极力写远景,更加一个“落”字写出了作者的失落;“喔喔”换一个角度写近景,把思绪从天空拉回到人间,也从视觉转移到听觉,写景富有层次感,喔喔的鸡鸣似乎扰乱了作者的心境,为作者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也有的学生不喜欢,认为这首诗情境太压抑,缺少励志的意象。教师针对不喜欢这首的同学,可以给他讲一讲陆游的精神世界,讲他精忠报国,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设置问题,感悟作者的情感

作者的情,感染读者;读者的心萦绕作者的情,作者的情成了读者的情,二者在师生品读中合流。一首好诗,学生读出情感,慢慢咀嚼,定能咂出味来,定能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为作者的喜而喜,为作者的悲而悲。在教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笔者没有过多讲授,而是通过多媒体提供这首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收蓟北”后,笔者设计问题为:杜甫为什么哭?一名学生回答为:惊喜。一名学生回答为:作者喜极而泣。“愁何在”与“喜欲狂”两种情态写妻子的内心世界,对比鲜明,从而也折射出作者心态,对国家寄予希望。颈联中“放歌”“还乡”写出作者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心情。尾联是一个流水对,“从”“穿”与“下”“向”是作者想到的,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迅速变换,写作者幻想国家安定以后,可以这样漫游,也折射出作者愉悅的心境。

二、再读诗词,登堂入室,评论是否

我们谈论完“情感”问题,再来说说“态度”问题。态度是在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态度是情感的高级阶段。下面笔者通过具体例子分析一些二者的本质区别。如成语“口蜜腹剑”,口蜜是情感,而“腹剑”是态度。情感具有含蓄性,往往给人以假象,如含苞待放的蓓蕾;态度是情感的真实呈现,非常直白。诗词阅读教学中的“态度”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情感的深化,其中包含了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具体看法,包含了学生对诗词本身的看法,包含了学生对诗词的作者的具体看法。

(一)学生对诗词中具体意象的看法,透过意象看本质

情感可以藏在心中,但态度必须明确。一首诗写得怎么样,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可以抓住诗歌的意象谈谈看法。例如《题临安邸》中的诗歌意象都是乐景,如“山、楼、西湖、歌舞、暖风、游人、醉”,但這些乐景意象却表达的是哀情。最后一句把杭州与汴州进行对比,才揭示了意象的真实含义,露出了作者的真实意图,借助乐景写哀情,讽刺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

(二)学生对诗词本身的看法,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能力

学生理解了诗词中的意象,知道一般意象的意义,从而可以理解诗歌的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最终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把握。教师让学生借鉴写法,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简单说就是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以致用,为今后学习古诗词、赏析古诗词以及学习说话、写作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例如《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一反常态,跳出窠臼,不是首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而是首二句写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边是几株小树刚刚长出新绿,写出了农村田园的静谧。本想着后二句应该调转笔锋写意,但作者却描绘一幅图景,有篱笆、小路和树变换为人和黄蝶,而且是一个快走,一个飞入,静态的景物转到动态的景物,写出一种欢快的情境,这种写法很有新意,值得我们学习。再如《清平乐·村居》也是这种写法,先写景,写茅檐、写青草;再写人,写吴音、翁媪大儿、中儿、小儿,重点是刻画一家人的动作、神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学生对诗词作者的看法

言为心声,很多作品都是表达作者看法的。无病呻吟的作品毕竟是少数,小学课本上选录的古诗词都是精品,读后都可以找到作者自己的影子。学生有是非观念,对作者的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对作者的人品也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墨梅》诗是王冕为所画梅花题作。表面是写梅花的品格,实际是作者的自画像,特别是名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作者人品高洁的写照。

三、精读与泛读结合,以高掌远跖的魄力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

上面笔者论述了学生对诗词中好的事物进行点赞,对坏的事物进行批判,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从诗词中,让学生学会判断,让学生对做人、做事有正确的态度。诗词教育的目标是以德育人,要以“情感”为起点,以“态度”为中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终点。价值观是在情感与态度基础上孕育出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是人根据已有的感官认知做出对人生、职业、阶级等的审核与抉择。下面笔者结合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谈论学生在“精读与泛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搜集学生喜欢的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的理解

学生喜欢某位诗人的作品,可以对课本上诗歌进行精读,同时还可以搜集这位诗人的其他作品,进行泛读,可以多首作品进行群文阅读,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对精读诗词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促使自己懂得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例如学习曾几的诗,往往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徜徉,愉悦身心。如他的《三衢道中》四句都是写景,以梅子黄点明时间,以行踪(小溪、山、路)变换地点,说明行程,整个山行过程作者雅兴喷发,观察细致入微,绿荫的变化,黄鹂鸣叫的有无。作者这么细致刻画山行所见所闻,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形象栩栩如生,这些都是作者快乐心情的写照。曾几的细心,发现了绿荫的变化和黄鹂的有我,从《三衢道中》,学生可以学到做人要细心,才能有所获。曾几的诗歌还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或者教师提供几首,让学生进行泛读,如他的《喜晴》中名句:“夜间屋瓦声,如疾痛在自己。”曾几不仅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同时他也关心民生疾苦,心怀天下。可见如果仅仅是精读曾几的一首诗,我们对他的认识还是片面的,通过泛读,可以较全面了解一个人,我们可以以他们为榜样,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观。

(二)搜集有正能量的作品,对比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诗词中获得一些正能量,用这些正能量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健全人格。例如《示儿》写陆游临终寄语儿子:国家收复中州的时候,在祭祀时告诉一声。写出作者心系祖国,时刻惦记国家的安危,因故土沦丧而悲伤。学生可以从中悟出爱国主义精神。这首诗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个人事小,国事为大,心怀祖国,进而扩展开来,国荣我荣,国耻我耻。小学课本上还选了陆游的另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者共写了两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阅读其一中体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惆怅。教师可以问:作者的壮志是什么?其二中有答案:南望王师。通过二者的对比,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渴望祖国统一的志向跃然纸上。两首《迎凉有感》和《示儿》还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深化学生的理解,奠定学生的爱国情操。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这些策略,效果明显。从实践中笔者对“情感”“态度”的理解更深刻,对“价值观”的理解也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育人先育德。认识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教师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认识到语文课不仅仅是语言课,是工具课,更是立德树人的平台。今后笔者将再接再厉,继续探究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态度诗词意象
抚远意象等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诗词之页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