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学经验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能力

2023-08-29 06:00杨铭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积木物品数学知识

杨铭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引导幼儿获得身体、语言、认知、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引领幼儿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问题解决之中。数学作为自然科学和基础学科的基础,同样需要在孩子处于幼儿阶段培养其数学思维和数学行为意识,将数学经验嵌入到幼儿生活之中,帮助幼儿解决生活问题。但就当前幼儿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数学活动经验与幼儿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并未很好衔接,探索运用数学经验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策略依然是幼儿教育活动开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快乐游戏,萌生思维

(一)快乐搭建,系统逻辑

游戏一直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很多幼儿沉浸游戏之中,游戏既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幼儿快乐的源泉。很多拼搭游戏非常适合幼儿活动开展,而这些拼搭游戏中也凝结着数学的思维。借助这些趣味搭建游戏,引导幼儿有逻辑、有步骤、有顺序地开展活动,既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又能够让幼儿的逻辑思维得以建立,更加让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浓厚,引导幼儿数学知识与生活关联结合。

教师带领孩子们游戏的时候,可以将积木混合起来放置于孩子面前,并启发孩子:“宝贝们,今天我们要搭积木。现在老师给大家很多积木,我们先将这些积木依照颜色进行分类好不好?”在孩子们跟随老师一同进行积木分类之后,再让孩子们说一说哪种颜色积木最多,哪种颜色积木最少,同时让孩子们分别数一数不同颜色的积木有多少个。通过这样的方式练就孩子们的辨别能力,激发孩子们的数感。之后,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展示一幅积木图片,让孩子们选择与图片中一样的积木形状和颜色依照展示的图片进行模仿拼搭,孩子们在积木拼搭过程中会将手中的积木与图片中的积木进行对比,并分析先放哪一块积木、后放哪一块积木,既让孩子们的对比分析能力得以发展,又让孩子们在积木的对比拼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如拼搭一座城堡,要求大块积木在下、小块积木在上等,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分辨和分析进行积木拼搭,锻炼孩子们的思考力。

诸如积木、乐高等拼搭游戏与幼儿的成长心理、年龄相符,能够很好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带给幼儿拼搭成就感。借助这些拼搭游戏,融合数学内容、总结数学经验,能够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逻辑思维,让幼儿的数学思想得以发展,带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二)集体游戏,快乐分享

很多集体游戏能够鼓励幼儿参与其中,让幼儿感受集体的快乐、分享的快乐。借助集体游戏形式引导幼儿数学思维,以游戏为媒介带动幼儿数学思想的产生,则能够让数学知识潜移默化融到幼儿生活之中,既让幼儿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又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让数学经验悄然渗透到幼儿生活之中,带给幼儿游戏快乐的同时也让幼儿的数学应用能力得以发展,让幼儿在彼此的快乐分享中得以数学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一起来玩“碰碰碰”的游戏。教师给每个孩子发一张小卡片,卡片上对应不同的水果,并用水果的个数表示数字,不同的孩子拿着不同的数字卡片,老师说出一个水果个数之后,孩子寻找另一个小朋友的卡片与自己手中的卡片组成这个数字,与持有此卡片的小朋友握手、拥抱。老师在说出“3个苹果”的时候,小朋友手中如果握有“1个苹果”,就需要寻找“2个苹果”的卡片,并与持有这个卡片的小朋友握握手、拥抱一下。在这样群体游戏中,孩子们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会感觉到非常快乐,找到朋友的快乐感、归属感也让孩子们有了成就感,小朋友彼此之间的亲密合作关系也得以建立。该游戏还可以进行“改良”,让孩子们随意给卡片“配对”,再让孩子们说出“配对”之后卡片上水果的个数和(或差),同时让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是不是也会经常吃到水果,水果的个数会发生什么改变。孩子们以游戏为桥梁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字,数学思维也在孩子们的游戏中悄然渗透到孩子们的思想之中。

集体游戏的开展既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的快乐,又让幼儿在彼此互助、合作中探寻数学知识的奥秘,更加在彼此沟通、交流中了解数学知识的奥秘和应用方式。教师也需要充分调动幼儿的集体游戏参与热情,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得以很好数学思维发展。

二、区域活动,自主探索

(一)材料投放,引发思考

区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的投放,结合数学知识内容和活动开展方式进行材料投放,通过不同材料的分层放置、适度引导,能够让幼儿结合材料的应用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维,能够让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和锻炼。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要注重做好层次性、递进性划分,做到实时更新,结合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进行适当分类,这样才能让投放材料发挥作用,才能让数学经验引入到孩子们生活之中。

教师在进行区域材料投放时候,可以放置很多方形小木片,木片上绘制各种各样的物品,以及分类长条,孩子们在参与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依照木片上的图案绘制寻找到相同的物品,并将这些物品投放到分类盒中。这些区域材料本身很好制作和收集,孩子们操作起来也较为简单,其中融合了收集整理的理念,并对应数学核心经验——“匹配”,孩子们手眼协调一致,借助辨别的基本能力进行物品分类,并通过匹配的方式让不同物品“回家”。在孩子们已经能够就小木片上的图案分类之后,教师还可以制作多张钥匙图卡,不同图卡上有不同的钥匙特性,包括匙杆、匙板、凹槽等,教师让孩子们结合不同钥匙特征进行分类,这样则能够让幼儿依照单一属性特征或者多重属性特征自由将钥匙分成不同类别,增加匹配难度,从“能够匹配相同的物体”难度增加至“能够自己定标准,依照单一属性或多重属进行分类”。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投放材料的材质、软硬程度、制作工艺等纳入考量范围,给予幼儿不同思维带领,发散幼儿数学思维认知。

不同材料的投放发挥的作用不同,带给幼儿的数学感觉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保证区域材料投放的動态性特点,要随着幼儿兴趣、操作观察、幼儿发展需求和数学学习内容等改变而适时增加指向更高学习目标的材料,投放满足幼儿特点的材料,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迁移。

(二)自主探索,团结合作

区域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够让幼儿立足于数学思维探索问题的解决路径。教师需要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不同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引导幼儿在自身能力基础上进行研究探索,引导幼儿以合作方式开展区域活动,带领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开着“火车”走进兔子家,一同探寻“兔子先生”的奥秘。“兔子先生”邀请小朋友去他的新家做客。我们一起开“火车”去“兔子先生”家(小朋友手拉手走进区域活动角),老师给到孩子们一張卡片(卡片显示时间),让孩子们看一看“火车”的开动时间。“火车”开到“兔子先生”的小区门口,可是小区里面的房子很多,不知道哪一座才是“兔子先生”的家?老师给孩子们出示“兔子先生”的信,信中画出了“兔子先生”家的样子,孩子们记住相应图形,并在区域活动角中找出相应模型。“兔子先生”还说他的家在这栋房子的第6层左边门,孩子们找到相应的模型之后,打开模型“敲开”“兔子先生”的家。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区域活动,既让孩子参与其中,又让孩子聆听故事,更让孩子能够在活动中合理分配不同小朋友的工作,区分不同图形特点,很好实现孩子们数学思维的培养。

幼儿本身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借助幼儿的此特点,在区域活动开展中予以激发和引导,同时融入数学经验,则能够让幼儿的数学思维得以很好养成,能够让幼儿的数学知识应用欲望更为强烈,带给幼儿可持续发展,也让幼儿能够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生活实践,渗透应用

(一)生活场景,探索应用

为更好引导幼儿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数学经验的激发引导幼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构建相应的场景极为重要。让幼儿融到情境之中重新感受生活氛围,让幼儿在浓烈的生活氛围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都能够很好带动幼儿的数学知识学习热情,能够让幼儿对数学知识予以新的认识和感知。加上情景环境下幼儿彼此之间的沟通、互动,解决问题过程的讨论、研究,都能够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帮助幼儿解决生活问题。

比如教师在带领孩子们开展活动过程中,便可以将“超市”搬到幼儿园。幼儿园变成了可以采买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用图片展示)”陈列在“货架”上,并标注价格,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爱好选购商品,并结合商品的标价计算商品的价格。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发“货币”教具,带领孩子们认识钱币、使用钱币,3元钱可以买一个笔记本、5角钱可以买一根棒棒糖、1元钱可以买一把尺子……孩子们在使用教具货币的同时,能够将货品与钱币金额一一对应,既了解了货币的使用方式,又了解了商品的价格。此外,逢年过节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年货节”,仿照真实的购物场景布置“年货市场”,让孩子们带一定数额的真实货币走进幼儿园,孩子们可以随意选购喜欢的物品,既让孩子们感觉到浓浓的年味,又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下练习使用货币,使孩子们在采购过程中了解商品选购方式,感受自己选购货品的成就感。

生活场景的构建将幼儿带入日常生活之中,既让幼儿融到极具真实感的环境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作用。加上情景构建往往让幼儿感到丰富有趣,都极大程度调动幼儿的情景融入效果,以独具特色的方式运用数学经验,引导幼儿生活情景的问题解决方式。

(二)知识实践,真切感知

数学知识本就来自于生活,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只有让数学知识走到幼儿生活之中,让幼儿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才能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数学经验的应用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引导幼儿数学知识的应用、生活问题的解决最终要回归到生活之中。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给予幼儿更多实践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探索数学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意义,这样的数学经验运用才让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与爸爸妈妈一同走到超市、市场采购物品,在采购物品之前列出所需购买物品的清单,孩子与家长一同依照清单进行选购,确认哪些物品依照清单选购成功,哪些物品依照清单未能采购,并做好标记。物品选购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家长带领孩子们一同就采购物品进行统计,如苹果买了5斤、罐头买了3罐、面粉2袋、橘子2斤等,再让孩子们尝试将这些物品进行统一单位换算,比较采购物品的多少。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孩子们将采购物品清单带入幼儿园,与其他孩子们一同绘制统计图,数量多的物品长一点,数量少的物品短一点,让孩子们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分析哪些物品多、哪些物品少。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孩子们讨论哪些物品是临时买的,并未在采购清单中显示,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些物品是否必需品,是否必须购买等,这都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商品采购与数学之间的紧密关系,让孩子们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扎根于生活的数学经验运用带给幼儿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数学活动开展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局限于数字,而是以具象化的生活方式让幼儿感受数学的应用。让幼儿能够将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与数学相衔接,帮助幼儿解决生活问题,带给幼儿问题解决的快乐和成就感。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活现象、生活问题都是由数学知识推导而来,指导人们的生活概念认知、规律探索、原理发现。幼儿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给幼儿渗透数学思维、数学思想能够让幼儿的数学意识得以萌生,将数学活动的开展迁移至幼儿生活,则能够让幼儿的数学能力得以更好培养,能够让幼儿的生活问题解决能力得以发展。教师还需要探索更为多样化、趣味化的数学活动开展方式,汇总总结数学经验,让幼儿真正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路径,让幼儿的综合能力在悄然之间得以发展延伸。

猜你喜欢
积木物品数学知识
称物品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星钻积木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有趣的积木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