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

2023-08-29 06:00郭全珍刘梦琪沈健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劳动岗位育人

郭全珍 刘梦琪 沈健

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为保证学生在校内勤工助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一般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国家明确规定“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勤工助学工作的新特点及新需要,2018年印发了《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修订版)》。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勤工助学已被多数大学生视为实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重要机会。勤工助学在高校服务型岗位中的占比非常之高。

一、新时代勤工助学的内涵解析

勤工助学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作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勤工助学是实现资助育人、劳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体现。

(一)勤工助学工作能够锤炼大学生自立自强的意志

高校勤工助学对于大学生来,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也能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立自强,增强自信心。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实践课堂,勤工助学工作通过具体的校内外劳动和服务等实践方式,能够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为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勤工助学工作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大学生,经常需要和同学、老师合作完成一项工作任务,需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经常需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参与市场调研、商务策划、文案写作、翻译等工作,也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素养。同一个岗位的多名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上级和同事之间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积极服务意识。

(三)勤工助学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从“被服务者”向“提供服务者”、从“被管理者”到“管理员”,不同的勤工助学岗位会对大学生提出不同的工作要求,工作岗位的要求会促使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勤工助学团队中担任管理职位的学生需要考虑如何调动组内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如何集思广益提升小组的工作质量等,能够迅速培养锻炼其组织管理能力。

(四)勤工助学工作能够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多数贫困生都存在自尊心强又很自卑的矛盾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地排解,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勤工助学工作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收入,减轻经济压力,改善生活状况,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证明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从而提升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工作,相当于增加了与外界交流、学习新知识的机会,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也会提高贫困生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新时代勤工助学的现实困境

作为具有特殊教育效果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學是高校落实帮困工作、拓展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以本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渠道。通过文献调研,结合对多所高校的电话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岗位人员流动性大

调研发现,多数高校对勤工助学岗位缺乏严格的考勤机制,导致上岗的自主权掌握在学生手中,部分学生经常会出现迟到早退,甚至以各种理由请假或辞职。特别是每学期开学初和期末考试周,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给用工单位工作的连续开展带来很大影响。

(二)岗前培训力度不够

勤工助学作为辅助的“工作”岗位,学生需要完成从“被服务者”向“提供服务者”、从“被管理者”到“管理员”的身份转变,有必要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比如对于在高校图书馆从事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如不提前进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书库的布局结构和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等专业的培训,将无法回答读者咨询的问题,更无法为读者提供精准的服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用工单位重视度不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设计系统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或校区,课余时间很难协调,难有统一的时间集中参加岗前培训。不培训就上岗,学生在工作中失误频发。

(三)缺乏必要的考评和激励机制

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分固定岗位和临时岗位两种:固定岗位是指持续一学期以上的长期性岗位或寒暑假期间的连续性岗位;临时岗位是指通过一次或几次勤工助学活动即完成任务的工作岗位。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中临时岗位占比较高。就浙江大学图书馆而言,九成勤工助学岗位均为临时岗位。由于临时岗位按工时取酬,对于同样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有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而有的学生却需要很长的时间,导致他们的酬金收入差距较大。加上考评机制的缺乏,有的学生虽然“花费”了很长时间,但是提交的工作成果质量却不及用时短的学生。现有的用人机制无法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四)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缺失

调研发现,多所高校将勤工助学的设岗权限下放到院系,学生工作处负责统筹岗位总数和用工经费的管理。用工部门一般会把工作任务的完成放在首位,其次才会考虑工作岗位对学生的锻炼和培养,因此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多以重复性、辅助性工作为主。导致勤工助学工作对学生的实际培养和锻炼成效与《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要求差距甚远。

三、新时代勤工助学工作的突破思路

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管理创新,提高勤工助学的工作质量,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切实起到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精神的作用,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助力高校人才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创业思维,提升创业能力

为更好地发挥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强化“劳动育人”工作成效,围绕“创造条件让学生做事,在做事中教学生做人”的理念,浙江大学设计了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推进学校劳动育人工作的项目。通过设立劳动育人创新项目,明确劳动育人内涵,延续中华传统美德,学会勤劳、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育工作的开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挖掘红色文脉,传承红色之根。注重打造精品项目,搭建成熟体系,做出有亮点、有特色的活动,融合创新创业、志愿服务、专业教育、日常管理等。凸显劳动育人的价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通过项目载体,以点带面,形成“劳动文化”。劳动育人项目涵盖了学业辅导、教学助理、行政管理、学校公共服务、优良学风建设、心理服务等方面。以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让学生在劳動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自信和自身的综合素质。

浙江大学还成立了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指导中心,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接轨校园生活与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和创业交流论坛,打造创业论坛、走进名企、精英团队挑战赛、名家讲坛等精品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传播企业家精神。

(二)规范管理程序,创新管理模式

为使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高校应根据《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完善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信息反馈制度,建立有效监督,从而保障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以达到其育人功能的顺利实现。设岗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与教育相结合,注重上岗学生考勤,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奖惩结合,对年度考勤优异者给以适当奖励,对不合格者予以解聘等。

对于勤工助学学生数量较多的单位,可以创新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勤工助学协会,协会可下设几个部门,形成“协会会长——副会长——部门负责人——组员”的阶梯管理模式。由学生自主进行岗位管理和队伍建设,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协会也可以定期开展特色活动,比如“劳动技能大赛”等,提高组员的工作技能,促进组员的感情交流。也可成立如羽毛球、乒乓球、夜跑等兴趣小组,让组员们在强身健体、丰富生活的同时,增进感情交流,更对小组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通过劳动和服务发现自我价值,收获成就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能通过组织管理工作增强责任感,提高综合能力。清华大学一位做过协会会长的同学参加工作后表示,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他的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让他日后在科研工作的团队管理方面发挥出色;勤工助学也对他的性格进行了重塑,让他从刚入学时沉默少语、不知所措的农村学子,到毕业后工作能力出众、性格开朗大方的科研达人。他的成长过程完美诠释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三)加强激励机制,提升工作热情

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的热情,用工部门可以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履职情况、工作业绩、考勤情况等方面综合评价,每学期评选出几位“勤工助学之星”,也可进一步向学生所在院系推荐其评奖评优的资格。对于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踏实肯干、认真履职、工作量饱满、考勤优秀的学生,应该多加宣传,可以公开征集个人通过勤工助学锻炼得到成长的故事,以征文如“勤工助学和我的成长”、校内广播、小视频、小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表彰,树立标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合理设置岗位,做好岗前培训

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真正促进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课余时间、不同性格个性、具有不同兴趣特长学生的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设置。高校学生工作处要对设岗部门进行监督指导,多设智力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各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让勤工助学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作用。

为促进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加快岗位适应的进度,还应注重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应该系统化,通识类培训如公文写作、演讲及沟通技巧、岗位职责、岗位考核与安全、礼仪要求等内容可由学生工作处统一组织开展。考虑到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分散的实际,同一个课程应安排多次授课,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针对特定岗位,具体用工部门还需设计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如宣传推广岗位需要开展新闻稿撰写、推文制作、海报设计、新媒体运营等系列培训。为保证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可进行结业考试,考试合格颁发结业证书。也可进一步将结业证书作为“勤工助学之星”评选的必要条件,激发学生参与培训的热情。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高校勤工助学以在校大学生改善学习生活条件为基础,将教育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是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偿的实践活动。以资助育人为主线,立足劳动育人,勤工助学通过实践育人打造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准职业平台”,助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勤工助学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加强并完善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势必能够助力高校人才培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劳动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