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课程班本化实践的思考与策略

2023-12-13 15:16
新班主任 2023年10期
关键词:班本园本课程目标

□ 陈 静

园本课程是班本课程发展的基石,而班本课程则丰富完善了园本课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园本课程班本化的意义

1.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班本课程是基于幼儿立场,真正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在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想办法了解幼儿当下的兴趣和需要,关注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珍视幼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始终将幼儿作为课程的主角。

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在开展“美丽的春天”这一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学习往往只是简单地停留在“春天是绿色的”“春天会变暖和”等浅显的认知上。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幼儿发现光秃秃的树上长出了芽,这吸引了全班幼儿的目光,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鉴于此现象,教师开始思考:如何抓住这一契机构建适应本班幼儿发展的班本课程?于是,“找春天”这一班本课程应运而生。通过观察及反思,教师发现鼓励幼儿主动“找春天”既能激发幼儿对春天的探索兴趣,也使幼儿在寻找过程中真切体验到季节变化,加深对季节特征的认识。

2. 促进幼儿全面个性化发展

班本课程通常来源生活中的某一些问题,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例如,某幼儿园教师选取“橘树”这一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班本课程。春天,橘子花开了,可以围绕橘花开展一系列班本活动,如《观察橘花》《橘花写生》《橘花授粉》,而《橘子美食节》《我为橘树穿衣服》这类关于收获橘子和橘树养护的活动,也可以渗透进秋冬季节的班本课程之中。

上述关于橘树的班本课程,很难去界定和划分究竟是属于哪一领域,因为几乎每个活动都会涉及5 大领域的相关经验,这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也是相符的。

3. 利于园本课程建设

班本课程往往被作为实际可用的课程资源融入园本课程之中。幼儿园的课程按理首先应该是班本的,真正有效的课程必定在班级中孕育和成长,必定凝聚了班级教师的智慧。可以说,没有落在实处的班本课程,园本课程也将空无所依。

4. 实现紧贴实际与时代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主张。首先,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其次,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最后,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

班本课程更贴合生活教育的基本理念。因为它是微观的、灵活的、动态的、生成的课程,其课程内容来源本班幼儿近期的兴趣点和实际生活。

园本课程班本化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1. 课程目标的制订应把握度

当以班级为阵地来实施园本课程时,首先要把园本课程目标转化为更加适合本班幼儿的课程目标。直接照搬或过度修改园本课程目标都是不适宜的。在原有园本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照抄或简单微调,会导致课程目标空泛,而曲解或过度修改园本课程目标,则会偏离园本课程建设的初衷和方向。总之,这两种不当的做法都会使班本课程目标不合理、不科学。

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困难

班本课程的课程资源通常来源园本课程。教师除了要吸收借鉴园本课程资源外,还应当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课程。首先,有益有效的课程内容往往具有较高教育价值,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判定和甄选。其次,在选取搜集了适宜的课程内容后,还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调整、创编等。

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对教师的教研能力、创造能力和规划能力等要求较高。缺少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薄弱的教师常常会有诸多困惑,面临许多难题。

3. 幼儿的学习浅尝辄止

班本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都是随儿童、情景的变换而不断变化的。教师在制订班本课程计划之初,通常需要关注幼儿最近的兴趣、需要、问题等,并考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引导和推进幼儿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探索和学习。而有些教师往往不能合理地评估幼儿,认为他们的能力不足,或是自己疲于应付和钻研,错失引导幼儿深度学习的机会。

基于问题与挑战的对策建议

1. 多重课程审议,优化课程目标

班本化课程凝聚着班级教师的智慧,他们是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但仅凭借班内教师的力量去创设班本课程还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园级和年级层面的支持。首先,组建以园长为组长的课程领导小组;其次,年级教研组展开预设研讨;最后,班内课程审议。

由此,多重课程审议制度(园级、年级、班级)对班本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便凸显出来。通过层层商讨和审核,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目标,使班本课程在园本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

(1)园本课程向班本课程下渗

园本课程目标的确定依然是以幼儿、幼儿生活为中心,目标的宏观性与概括性给予了各个班级教师二次改编的机会。因此,园本课程目标的科学宽松设定是生成班本课程的关键。

(2)班本课程向园本课程升华

将班本课程的精准目标改为更普适的课程目标并融入办园特色,这会加强园本课程与班本课程之间的协同性,将二者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

2. 应用“5W2H”分析法,设置课程内容

“5W2H”分析法又叫7 问分析法,其得名于7个英文缩写,即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地(Where)、何时(When)、何人(Who)和怎样(How)、多少(How much),即从这7 个方面展开设问,以获得创新性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创新技法。它简单、方便,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

例如,疫情期间,幼儿和家人在超市、医院、银行排队时,经常会看到长约一米的安全提示线。这一现象被细心的幼儿发现,并产生了进一步了解和探究的兴趣。于是,班级开设了“一米安全距离”的班本课程。课程的实施分为以下4个步骤:①为什么要有一米的安全距离?(Why);②一米到底有多长?(How);③创意制作:一米安全防护工具(What);④一米侦探员(Who)。

3. 基于儿童立场,开展动态化的课程实施与反思

班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非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建立班本课程框架和脉络,为班级幼儿“量身打造”一套班本课程。当幼儿想对某个问题或现象刨根问底时,教师可以在考虑其可行性和发展性后,对拟订好的课程计划和当下的课程进行适当修改或替换,将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其中。

综上所述,园本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班级,园本课程的完善与丰富离不开班本课程的实践。因此,幼儿园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发展需要,以幼儿园自身的资源为依托,在班本实践中建构一个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班本园本课程目标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熟悉的米,奇妙的稻——课程叙事:我们的班本课程“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