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世辉:“摄影班”养成记

2023-12-13 15:16刘玉琴
新班主任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豪小宇班会课

□ 本刊记者 魏 萌 刘玉琴

我们总说教师要有学生立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但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换位思考、从哪里切入,却难倒了很多教师。“湖北省第七届新锐班主任”“襄阳市隆中名师”“襄阳市优秀班主任”、襄阳市东风中学教师但世辉通过摄影,让这个抽象的观点变成了具体的实践。但世辉通过指导学生拍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有意义的点点滴滴;学生通过摄影,将他们眼中的世界展现出来,但世辉从照片中看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并发现教育契机。

“我看学生拍的照片越多,就越了解他们,我越了解他们,就越爱他们。”但世辉一边翻阅相册,一边将建设“摄影班”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从“我”到“我们”

2010 年,但世辉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就接手了一个比较棘手的班级:学生成绩不理想,缺乏上进心,班级凝聚力不强。这些没有让但世辉退缩,他的想法很简单:成绩不好,老师就多花时间指导;班级凝聚力不强,班主任就多组织集体活动。可事与愿违,家长的态度给但世辉浇了一盆冷水:几乎每天下晚自习,但世辉都会在群里问家长学生有没有安全到家,但回复的家长屈指可数;当但世辉叮嘱家长监督某项作业时,有的家长敷衍了事,有的甚至直接忽略信息。

家校共育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孩子的学业和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在这个班级,这一环节缺失了,但世辉陷入了茫然。

改变源自一次偶然。一次晚自习结束后,学生都走了,但世辉还在教室整理试卷,这时,手机突然连续震动。但世辉拿起手机一看,惊讶地发现平时寂静无声的家长群右上角有“50+”的消息提示。好奇心驱使但世辉往上翻看聊天记录,原来是刚刚来接孩子的家长发了两张照片,并留言:“但老师,早点回家休息吧。”

一张照片中,3 名学生围着但世辉,但世辉眉头微皱,手中比画着什么,学生边听边记,神情紧张而专注,原来,是自己放学后给学生“开小灶”的情景被家长拍下来了。另一张照片则是黑夜中只亮着一间教室的教学楼。

这两张照片下面,很多家长留言。“但老师,您辛苦了!”“但老师,您也要保重身体,孩子很喜欢你。”“但老师,问了孩子才知道,您每天都和他们一起上晚自习到这么晚,作为家长,我深感惭愧。”“但老师,孩子能遇到您,真幸运。”……

但世辉不是只有今晚留下来给学生辅导功课,但只有拍了照片的这个夜晚获得了如此多的关怀和温暖。但世辉笑了,回复:“感谢各位家长的关心,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孩子能健康成长。再问一句,孩子们都到家了吗?”与以往的冷漠不同,这一次家长们都热情地回复,并加上了一连串的爱心符号。

这件事启发了但世辉。一图胜千言,照片生动、形象、具体,具有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更能引起观者的共鸣。于是,一个新奇的想法在但世辉脑中出现:用照片记录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唤醒家长对教育的热情。

以前,家长只能从考试成绩或者老师的简短描述中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这种讲述是冰冷机械的。通过日常照片,家长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过程。

有一次,但世辉拍了一张小杰做题的特写:桌上摆满了厚厚的书本和笔记本,小杰专注地在草稿纸上演算,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他似乎无暇顾及,仿佛世界上只有他和眼前的这道题。当这张照片出现在群里后,小杰妈妈的反馈让但世辉印象深刻,她说:“孩子都这么努力,我怎么能放弃?有什么需要配合的,您尽管说。”

看到照片计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世辉又开始思考:这个方法能不能放在班级管理上呢?学生自己拍摄,记录生活的点滴,引起同伴的共鸣。于是,但世辉在班上组建了摄影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拍照,每周选出5 张照片在班会课上展示、讲解,其他照片就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供学生自行观赏。班会课上,拍摄者先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比如,在哪儿拍的、当时是什么场景、为什么想把这个瞬间拍下来以及自己的感悟,然后其他同学自由发言,但世辉最后点评总结。欣赏、点评照片的过程便是剖析现象、渗透教育观点的过程,无痕教育的理念在这里自然演绎。

从自己拍摄到鼓励学生拍摄,但世辉用照片在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自己的教育之路不再是“孤军奋战”。

从照片到故事

一开始,只有四五名学生参与拍摄,拍的照片也五花八门,没有触动人心的地方。但世辉意识到,要想让摄影行为和照片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自己必须进行详细指导。光讲道理,学生难以掌握,但世辉就在照片展示中引导。

在一次照片展示中,但世辉特意把两张照片拿出来对比讲解。一张是美丽的樱花,一张是朴素的野桑树。但世辉问:“如果你是老师,你会选择在班会课上展示哪一张?为什么?”

小红说:“我选择樱花。这张照片拍得太好了,构图、光影和色彩搭配都很出色,粉嫩的樱花与碧蓝的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小华反驳:“樱花照片的确赏心悦目,但网上有很多这种照片,哪能和野桑树比?”

小风附和:“是啊,我看到野桑树就觉得亲切。两年来,它陪着我们一起成长,慢慢长高的它将枝叶伸进了咱们班教室外的走廊,每次下课,我都会和同伴在树荫下聊天,时不时摸摸树叶、扯扯树枝。”

“每年夏天,桑葚成熟时,我总会摘一些送给老师。”“每年冬天,桑叶飘落时,我会捡一些形状完整的叶子制作成书签。”“半年前,学校铺地砖说要砍野桑树时,但老师还带着我们去找校长求情呢!”……越来越多同学说起了他们和野桑树的故事。

但世辉的目的达到了,他说:“看来,英雄所见略同。我也会选择野桑树,因为它与我们有太多的故事,它是有灵魂的。所以,一张照片,重要的不是拍摄技巧,而是照片背后的故事。”由此,但世辉提出拍摄原则之一——有故事。

学生领悟到这一点后,交上来的照片好多了,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的学生拍得不错,但讲不到重点,不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教育效果不佳。

有一次,但世辉选中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位父亲提着行李和孩子一起走在学校的垂柳路上。但世辉准备借这张照片强化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

课上,拍摄者小明说:“星期六下午放月假,我做值日做到很晚,等我回去的时候,校园里的人很少了。当我走到垂柳路时,突然发现垂柳路原来这么好看,路两侧的柳树自然垂下,微风吹过,轻轻摇曳,从后往前望过去,宛如童话故事里的绿色仙径。这让我想到我曾经和同伴一起经过这里时的欢声笑语……”

小明讲述了垂柳路的美丽以及他和同伴的趣事,但世辉有点着急,他提醒:“这张照片的意境确实很美,同学们也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这也是我选择这张照片的原因之一。但是,咱们是不是忽略了照片中的一些元素?”

小芳站起来说:“路中间,一对父女并排走着,父亲还帮孩子提行李。父亲的背影难掩疲惫,但步伐仍然坚定有力,这体现出父爱如山。”

小龙说:“每次放月假,很多家长都会来接孩子,帮孩子提大包小包。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珍惜父母的付出,用行动报答他们。”

但世辉鼓掌说:“是的,父母总是默默地扛起生活的重担,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提供最好的条件。希望同学们不要在忙碌的学习中忽略了真情。还有其他发现吗?”

教室里鸦雀无声,等了一会儿,见还没有学生发言,但世辉才揭开谜底:“这张照片最感动我的地方在于,这名女生左手提着一大包行李,右手正伸向父亲提行李的手,好像要替父亲减轻重量。都说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我为这名体贴父亲、懂得感恩的女生点赞。”

小明吃惊地说:“我完全没有发现这一点。”

但世辉说:“一张照片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要聚焦最美好、最感人的瞬间,触动观者的心灵。”由此,但世辉提出拍摄原则之二——故事要直击内心。

这样的引导多了之后,慢慢地,学生在分享照片时就很少跑题了。每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孩子们就在这一个个故事中成长。

从故事到教育

但世辉相信照片中藏着教育契机,他说:“你不知道哪一张照片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他就会发生改变。”

一方面,对拍摄者来说,照片被选中并在班会课展示就是对他们的肯定。

小宇有好几次被值日生抓住乱扔垃圾,他很不服气,说:“很多人都丢,为什么只抓我一个人。”有一次,小宇交上来一张让但世辉啼笑皆非的照片:树干上密密麻麻地插了很多根烧烤签,有的像一只兔子,有的像一张鬼脸,乍一看上去,还有一点艺术气息。原来是有的学生吃完烧烤以后,顺手把木制烧烤签插在树上,甚至还插出了许多生动的造型。小宇解释:“有图有真相,老师你看,真的不是我一个人乱丢垃圾,他们比我还过分。”但世辉发现这是一个教育契机,便把这张照片反馈给了分管卫生的副校长,邀请他参加本周班会课的照片展示环节。

班会课上,副校长说:“这张照片拍得非常好,感谢小宇同学给我的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我认真思考了这张照片出现的原因,从食堂到教学楼的距离有点儿远,沿路又没有垃圾桶,你们没有地方扔,所以就随手扔,甚至‘创意扔’。放心,我马上增加校园垃圾桶的数量。”

之后,副校长还在国旗下的讲话上表扬小宇的“火眼金睛”。副校长因为这张照片增加垃圾桶后,小宇成为校园环境最坚定的保护者,不仅自己不丢垃圾了,而且监督身边的朋友。

另一方面,对于被拍者来说,成为照片中的主人公意味着他们正在被关注。照片会放大细节,唤醒他们的多种情感,或是温暖快乐,或是后悔愧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又一周照片分享时间到了,但世辉选中了一张照片:学校食堂里,小豪和妈妈面对面坐着,桌上是用保温桶装好的饭菜,小豪正在给妈妈喂饭。小豪妈妈在女生宿舍楼当宿管,顺便照顾小豪,天天给小豪送饭,这是班上同学都知道的事情。这一次,但世辉没有让拍摄者讲述,而是让照片中的主人公小豪来讲。

小豪说:“一开始,我跟爸爸妈妈的关系其实都不好,他们老是管着我,我根本不愿意让妈妈到学校里面来当宿管。但是,等妈妈真的来了之后,我才发现她有多么辛苦。妈妈早上5:30 就要起来工作,比我早起一个小时;中午,我休息了,她还要检查纪律、卫生;晚上,学生10:30 休息,她要十一点多检查完才能休息。之前妈妈在其他公司上班,我没有感觉,现在她在学校上班,我每天都能看见妈妈在辛苦工作,还要给我送饭,真正理解了她的不易。”

“当时,我问妈妈吃饭没有,她说还没吃,因为天气比较冷,怕菜凉了,就赶紧送过来了。我原以为妈妈每次都是吃完了才给我送的,要不是我随口问了一句,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妈妈饿着肚子。回想起以前种种顶撞妈妈的样子,我又心疼又愧疚,连忙夹了一口饭喂给妈妈。”

小豪讲完,大家都沉默了,但世辉没有催促,也没有像往常一样请其他同学发言。他觉得,有些话,学生不好意思说出口;有些事,学生需要慢慢领悟。照片中的人是小豪,但也可能是小风、天天、晴晴。只是小豪的这个瞬间被定格下来了,但其他同学经历相似事件的感受还在、记忆还在,照片就是那个触发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发生改变。

从2010 年开始,但世辉在每一届班级都会引导学生用镜头感受生活和成长。但世辉说:“像这样的照片还有很多,它们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学生跟周围的美好建立了关系,每一次关系的建立都是一次成长,对学生如是,于我亦如是。”

猜你喜欢
小豪小宇班会课
“花样”班会课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赞美的力量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爸爸去哪里了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趣味成语故事
犟孩子的转变
趣味成语故事
一包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