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夜喜雨》 悟教育方法

2023-12-13 15:16王春余
新班主任 2023年10期
关键词:喜雨时机女儿

□ 王春余

我很喜欢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描绘了春夜雨景,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在我看来,诗中还蕴含着教育的秘密。

“当春”——找准教育时机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讲究时令,“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点花生,夏至栽红薯”……违背时令,农事将事倍功半,甚至颗粒无收。

教育也应“当春”。就集体教育而言,我们要在不同年龄段开展相应的教育。小学低年段,孩子刚开始学习,是各种好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要特别注重行为规范的教育;小学中高年级,学习难度增大,个体学习差异显露,需要加强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初、高中的学生则应加强“三观”教育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从个别教育来看,教育同样需要选择时机。时机合适,教育效果会更好。譬如,父亲在家中看到青春期的女儿当日的服装搭配,上衣是格子衬衫,下身是比较短的格子裙,父亲感觉很不合适,但他没有马上指出。第二天,父亲发现女儿换了一套着装,既有青春的朝气,又大方得体。于是,父亲给予女儿真诚的赞美,女儿很高兴。这时,父亲提起了女儿昨天的服装搭配,真诚地提出衣服搭配的建议,女儿开心地接受了。所以,学生犯错时,有时不必马上教育,教师不妨等待时机,在学生“感觉好的时候”指出来,学生更愿意接受。

“润物”——选对教育方式

好雨讲究“润物”的方式:“随风”潜入,用风声掩盖雨声;趁“夜”潜入,将雨隐藏于夜色中;“细无声”潜入,仿佛怕压弯草芽,吵醒种子。

好的教育也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自己。教育活动中,学生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也就越好。

前不久,学校心理辅导站对心理高危学生进行筛查,班主任获悉班级中有一女生情况特殊:学生自感学习压力大,看着家中的二胎妹妹就烦,总想去露台看风景。班主任第一时间开展了心理干预。首先,在作文点评课上,班主任请大家共读习作《下次》,主要内容是作者的英语测试成绩不佳,很难过,结尾说“下次,下次我一定会更认真考好”。在交流中,有的同学从写作角度点赞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有的从主题角度点赞作者积极乐观的态度,教师顺势导出作者不怕挫折的品质。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阅读了另一篇作文《我的哥哥》,向班上多孩家庭的学生表达了羡慕之情。乐观看待挫折、有兄弟姐妹的幸福,这些活动不着痕迹地影响着那个想去露台的孩子,帮助想去露台的女孩一步步走出阴霾。

时机“当春”,方式“润物”,这样的“好雨”过后,才有“花重锦官城”的美好景象。投射在教育中,不正是学生的成长吗?

猜你喜欢
喜雨时机女儿
朱海文
大三的女儿
春夜喜雨(外二首)
海的女儿
春夜喜雨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师生互动4时机
喜雨怕雨分两下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