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路径研究

2023-12-13 16:42王鸣晖周亚峰
现代教育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王鸣晖 周亚峰

[摘 要]吉林省拥有着丰富且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鲜明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能够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自信自立等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滋养和有效支撑。目前省内各高校在开展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课堂教学内容有待丰富、宣教工作效果有待提升、实践活动机制有待优化等三方面问题。要实现吉林省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不仅需要借力优势特色,助推深度融合发展;还需要创新宣教手段,奏响共享共建强音;更需要增强实践质效,构建融通共育机制。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共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09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6.014

習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他曾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 “红色文化是富有中国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3]。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因其文化属性和教育特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吉林省拥有丰富且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省内红色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红色文化的内在需求,还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滋养和有效支撑,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教育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主要阵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育人功能。”[4]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开发好红色文化蕴含的宝贵资源和教育功能,充分认识其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吉林省红色文化建设成就及其蕴含的教育功能

红色文化是吉林省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吉林省的红色文化积淀了厚重的发展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能够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自信自立等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红色文化建设历程与成就

1.红色文化的建设脉络。吉林省红色文化历史悠久,是一部见证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吉林人民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创造的发展史。回顾吉林省红色文化建设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前后。都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在东北和吉林,马克思主义在1917年以前就开始传播了。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就在哈尔滨铁路工厂和中东铁路东段沿线宣传无产阶级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吉林省的先进知识分子立刻响应,组织爱国示威游行活动。吉林省先进知识分子以号称吉林小南开的吉林市毓文私立中学和哈尔滨的东华学校为战斗堡垒,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9月吉林省第一个党支部——长春支部成立,全省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进入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红色文化代表有吉林市毓文中学校史馆、吉林机器局旧址、长春二道沟邮局旧址、吉林市劳工纪念馆等。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 “不抵抗”政策,导致日军很快侵占东北,并以长春为中心建立殖民统治区,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中共满洲省委在吉林省各地区积极发动群众,迅速开展抗日斗争,并且组建多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大抗日武装力量之一,也是东北抗日战场的中坚力量,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接连完成战斗任务。东北作为全国四大敌后战场,是牵制日本关东军南下入关的重要屏障,东北抗日联军修建密营,与敌人周旋于东北白山松水和雪地密林之中,牺牲和失踪的高级将领就有四十余位。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代表有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杨靖宇烈士陵园、蒿子湖密营遗址、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等。

第三阶段: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东北战场,吉林不仅是东北解放战争的发起地,还是重要的战略转折地、前沿阵地和战场。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东北战局。而后的四战四平战役和长春战取得的胜利,为城市攻坚战积累经验,同时解放了吉林境内,间接支援了辽沈战役。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代表有四平战役纪念馆、长春解放纪念碑、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等。

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时期。抗美援朝期间,吉林省不仅有两万余人作为志愿军入伍参战,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援地,同时担任运送物资、修建木桥、救助伤员、服务和保证战勤等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吉林省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基地,率先成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肥厂、吉林电石厂等重点工程。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部电影、第一列铁路客车、第一辆有轨电车,轮式拖拉机,都闪耀着“吉林制造”的无尽光芒。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代表有通化市东昌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鸭绿江大桥、长春第一汽车厂早期建筑、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工业发展史展览、长影旧址博物馆等。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至今。在不断接续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吉林省作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为我国工业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汽“红旗”作为国产自主轿车品牌,已经研发和销售多款车型;中车长客(原长春客车厂)是中国地铁、动车组的摇篮,其制造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车在国内的城轨车中占有量为50%以上,并出口十几个国家;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这一阶段的红色文化代表有中国一汽展馆、红旗文化展览馆、中车长客“复兴号”装备车间、长光卫星科普教育基地等。

2.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吉林省红色文化具有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等两种形态特征。一是吉林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物质形态泛指红色文化资源的客观物质载体。据统计,吉林省革命时期的遗址共有576处,重要历史事件和机构旧址有126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20处,纪念设施115处,革命重要人物故居3处,各地烈士墓61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市级文物保护3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其中战斗遗址遗迹及根据地类主要有抗联智取八道江战斗遗址、龙泉镇战斗遗址、拉新战斗遗址、老黑沟惨案遗址、三道林子战斗遗址、小荒沟战斗遗址等十余处遗址,以及王隅沟、红石砬子、大荒沟和腰营子抗日游击根据地等,还有中共东北局梅河口会议旧址、四保临江指挥部旧址、四平戰役联军指挥部旧址、中共辽吉省委旧址、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等十余处旧址。纪念场馆及其设施类主要有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四平战役纪念馆、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四保临江纪念馆、七道江会议纪念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长春南大营旧址陈列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伪满皇宫博物、长春解放纪念碑、东北解放纪念塔,李红光、高志航、魏拯民烈士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四保临江战役烈士陵园,以及王德泰将军墓、陈翰章将军墓等。二是吉林省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精神形态一般涵盖红色文化在精神层面形成的政治信仰、道德观念及其相关文化产品。其中包括红色文化精神谱系。抗战时期,杨靖宇将军在内的数十位将军牺牲,展现出不畏牺牲、勇于拼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伟大的杨靖宇精神和东北抗联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创立的多座“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形成了“背山精神”“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登天精神”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并不断创新钻研,传承工匠精神,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一汽精神。另外吉林省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模范人物,在吉林省乃至全国都产生重要影响。革命战争时期有杨靖宇、魏拯民、王德泰、高志航。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中国地球物理学家的黄大年等,他们成为吉林省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精神丰碑。另外还包括红色文艺作品,红色歌曲与舞台剧方面,主要有经典抗日歌曲《松花江上》、舞剧《杨靖宇》、话剧《吉林·1948》、话剧《春晓》等;在红色影视作品方面,主要有大型纪录片《民主东北》、影片《赵一曼》《黄大年》等。

(二)吉林省红色文化饱含的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5]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要将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真正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亮底色。

1.思想引领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红色文化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真实写照,蕴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人民情怀,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是高校大学生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的源泉。

吉林省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功能主要体现在红色精神和革命遗产中反映出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在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仍然对高校大学生起到思想引导和政治引领的作用。这种教育功能具有隐性的特点,涵盖的思想理论和精神内涵全面、广泛且丰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吉林省红色文化包含革命、改革和建设时期无数党员、英雄志士和人民群众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私奉献和勇于付出,这些故事和事迹有助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塑造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认知能力。

2.精神激励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7]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鼓舞和激励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动力。

吉林省红色文化蕴涵着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革命战役、英雄人物、时代楷模,凝结着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信仰,讲述着他们是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誓死抵抗,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的动人故事,可以让更多高校大学生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接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洗礼,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激励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3.自信自立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8]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已经不能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唯一标准,提升国家软实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的发展方向。软实力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就是坚定文化自信。

自信自立是吉林省红色文化内在的精神特质,也是提升吉林省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吉林省红色文化建设发展道路是党领导吉林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吉林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其中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散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通过红色文化的弘扬和彰显,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提振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做新时代有志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勇挑时代重任。

二、吉林省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

为了深入了解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23年5月至7月期间,对省内10余所高校的500名在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对象涵盖硕士、本科、专科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涉及文史、理工、艺术、体育、医学、管理、金融等不同学科专业类别的学生。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目前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不丰富、宣教工作效果不佳、实践活动机制不畅等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内容有待丰富。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政课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问卷结果分析显示,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课程安排过少;有的高校仍然以课堂教学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缺乏富有时代感的内容融入。

问卷中问到“学校在思政课上讲述吉林省红色文化内容的课程有吗?”时,46.6%的学生选择“课程很少”,12.3%的学生选择“从来没有”,选择“课程过半和课程偏多”的仅为31.1%和10%;在问到“学习到吉林省红色文化的内容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时,其中61%的学生选择“课堂教学”,而选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观看电影和纪录片”“校园网站和公众号”的学生分别占比为17.8%、7.2% 、14%;在问到“在思政课堂中是否会听到老师讲述关于吉林省红色文化的内容?”时,20%的学生选择“经常讲述”,46.2%的学生选择“偶尔讲述”,15.7%和18.1%的学生选择“从未讲述”和“不太清楚”;在问到“您认为思政课中关于吉林省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存在哪些不足?”时,38%的学生选择“授课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26.6%的学生选择“政治理论过多、缺乏实际”,35.4%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互不相干”。

2.吉林省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宣教工作效果有待提升。宣传工作是一种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能够让受教育者从“所听所看”到“所思所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创新有限、渠道有限、内容有限,还未做到红色文化丰富内涵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问卷中问到“您所在的学校关于校园红色文化的环境如何?”时,有26.4%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的氛围浓厚”,27.8%和45.8%的学生认为校园内的红色文化氛围是“一般”和“有待提高”的;在问到“您所在学校和学院是否会在校园网和官方公众号上发布吉林省红色文化的专题内容?”时,有15.3%的学生选择“经常看到”,15.9%的学生会“偶尔看到”,28.4%和40.2%的学生选择的是“没有看到”与“不太关注”;在问到“您的学校有对吉林省红色文化内容在学校官网,官方微博和官方公众号上进行宣传吗?”时,有18.1%选择“经常可以看到”,选择“很少能看到”和“没看到过”的有18.6%和28.8%,34.5%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在问到“您的学校是否开展过杨靖宇将军纪念日活动?”时,有16.3% 的学生表示“有开展过纪念活动”,“没有”和“不太清楚”的学生比例高达38.6%和45.1%。

3.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实践活动机制有待优化。开展实践活动是高校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可以直观地表现高校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接触度和覆盖面。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有待提高,开展的实践活动融入红色文化要素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卷中问到“您更喜欢接受那种方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时,选择“参与红色主题的实践活动”的人数达到52.7%,“参与主题讲座”的有7.3%,通过“网上学习”占21.4%,“从课堂中学习”占18.6%;在问到“您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举办的以吉林省红色文化(或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合唱比赛或文艺演出活动?”时,有18.8%的学生选择“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有40.9% 和 40.3%的学生选择“没有参加过”和“根本不了解这类文化活动”;在问到“您的学校是否组织参观过吉林省内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时,27.6%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36.6%的学校“偶尔组织”,16.4%的学校“从未组织过”,19.4%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此类活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和研判,初步梳理出造成吉林省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不足的成因主要体现在思政课堂教学与红色文化结合不紧密,红色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契合度不高;宣教形式对红色文化呈现不新,方式千篇一律,形式缺少新意,教育引领力度不够;实践活动对红色文化运用不强,资源开发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

1.高校思政课堂与红色文化结合不紧密。思政课堂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平台载体。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认知不够、教育教学单一、未做到因材施教。个别教师对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不够重视,了解、掌握的相关知识尚浅,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不高。同时,没有专门的讲授吉林省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材,导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堂不够紧密;有的教师在讲授吉林省红色文化习惯于传统说教和理论灌输,没有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堂教学缺少有效互动。同时高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差异性的特点,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还做得不到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2.高校红色文化宣教形式僵化。加大宣传教育是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部分高校对吉林省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深,理解不到位,存在一定的惯性思维,宣传教育方式千篇一律,内容和形式缺少新意,红色精神和榜样人物教育引领力度不够。传统媒体宣传教育还未完全与新媒体宣传教育深度融合,吸引力和凝聚力还有待提升,忽略了大学精神与红色文化的内在联系,无法在校园内烘托出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红色文化及其蕴含的精神实质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无法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3.高校实践活动对吉林省红色文化利用不足。实践活动是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直观的表现和最重要的途径。从目前高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红色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活动往往因为路途、安全等因素,选择的活动场所具有局限性。部分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认为政治任务大于教育目标,主观内容灌输大于客观引导学习,导致参与人数、效果、质量都大打折扣。同时,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到位,配套的服务体系不健全,也给高校开展实践活动带来一定难度,部分红色资源的地理位置偏僻、体量小、知名度不高、交通不够便利、设施不够完善、缺少合理的整合规划机制和资金保障。

三、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吉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不足的突出问题探究,要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应着重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教育内涵和使命任务,让高校思政课堂“活”起来、“亮”起来;加大宣教力度和构建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建立实践长效化和研学制度化机制,打造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多点发力、融通共育格局。

(一)借力优势特色,助推深度融合发展

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教育内涵,让高校思政课堂“活”起来。高校要做好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将红色文化资源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加宣讲、阐释比重,全方位、全过程通过红色文化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依托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物品展览、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氛围熏陶和感情渗透让高校大学生能够融入到红色文化记忆中,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历史文化、领悟红色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递党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的开放课堂。例如,吉林Y学院举办的“凝心铸魂强根基 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红色经典剧目展演,通过活动“激发大家的爱国情、奋斗梦、报国志,并持续推进戏曲课程思政建设,使戏曲经典焕发活力,用艺术之美赋能思政课堂”。

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赋予吉林省红色文化新的使命任务,让高校思政课堂“亮”起来。要突出使命担当,立足省内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擦亮红色品牌,赓续红色血脉,让革命场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室”;让革命文物和史学资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让革命先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大力开发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肩负起红色基因传承的光荣使命任务,真正把红色文化资源搬进高校思政课堂,让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堂联系起来、协同发展,助推红色文化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靓丽风景和生动教材。例如,为更好地弘扬党的光辉历程,传承铭记通化的红色历史,T学院建成“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打造集教学、观摩、体验为一体的“红色阵地”,使党史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让师生们“足不出户”就能进入历史现场进行党史学习。

(二)创新宣教手段,奏响共享共建强音

1.加大宣教力度,不断扩大吉林省红色文化影响力。充分发挥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产生的传播优势,利用网络、媒体、微视频等形式,在红色文化融入嵌入渗入上下功夫,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紧密结合重大时间节点,精心部署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宣讲活动,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全方位唱响红色文化旋律、讲好吉林省红色文化故事、光大吉林省红色文化形象,打造吉林省红色文化“金名片”。树立“大宣传”理念,积极拓展红色文化的宣传模式,深化与中省直媒体合作,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打造“融媒体+工作室”模式,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推送差异化产品,有效输出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传承在高校大学生中入眼入耳入心,真正让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聚人气”“接地气”,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2.构建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吉林省红色文化软实力。要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充分发掘红色文化特色优势,使其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学生的生活行为相联系,积极推进红色文化创新工作,利用5G技术还原红色文化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物件等,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努力打造具有红色文化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走向数字化、智能化,为红色文化场景化传播、革命场馆沉浸式设计、红色在线教育等提供技术赋能,全面加快构建红色文化传播体系,真正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例如,近年来,J大学利用红色文化“沉浸式”教育双创实践示范基地,举行“红色文化 你我携行”沉浸式体验活动,大学生在沉浸式学习和实践体验中达到了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促进了红色基因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传承与发扬。

(三)增强实践质效,构建融通共育机制

1.建立实践长效化机制。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将省内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杨靖宇烈士陵园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都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和参观活动。目前,省内部分高校已经与多个红色文化场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建立研学制度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和完善红色研学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推动形成以红色文化旅游区、革命文物保护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多点共同发力的红色文化旅游格局,使吉林省红色文化旅游真正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增强大学生精神力量相统一的文化功能。目前来看,吉林省部分高校已经开展走出校园的实践研学活动,不仅拓宽了传统教育路径,同时也切实增强了以文育人的效果。吉林省组织开展“红色旅游行,筑梦之旅”,共有52所高校的學生参与,现已开发出抗联精神传承线、抗战烽火铭记线、通化白山桦甸杨靖宇线路、吉林延边吉东抗联线路等多条线路,逐渐形成教育体系共通、文化资源互融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献:

[1][2]顾思思.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N].金山报,2020-03-06(04).

[3]耿中华.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教育价值与实践路径 [J].现代教育科学,2022(02):65-69.

[4]彭杉杉,邹之坤.“八个统一”: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教育价值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20 (01):58-62,68.

[5]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https://www.ccps.gov.cn/xtt/202204/t20220425_153723.shtml.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44-249.

[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5-29.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6-539.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Jilin Province

WANG Minghui1,ZHOU Yafeng2

(1 Jilin Justice Officer Academy,Changchun, Jilin 130062, China;

2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118,China)

Abstract: The red 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provides rich nourishment and effective suppor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red 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with rich and diverse educational resources, unique and distinct material and spiritual forms, and it can play a role such as ideological guidance, spiritual motivation, self-confidence and self-reliance. There are currently three problems in integrating the red culture of Jilin Provinc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of universities, which need to be enriched,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mechanism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needs to be optimized. To achiev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Jilin Province’s red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leverag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deep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e also need to innovat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play a strong voice in sharing and co construction; It is even more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practice and build a mechanism for integration and co-education.

Key words:red culture;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decelopment; coparenting mechanisms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