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思考

2024-01-06 12:43龚新儒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普通高校

龚新儒

【摘 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万年陶瓷史的大国,近年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崛起,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普通高校应充分发挥陶艺课程的作用,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本文从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出发,对陶艺教学在普通高校教育教学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述,对当前陶艺教学在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专业教学实践,为新时期普通高校陶艺课程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强化陶瓷艺术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普通高校;陶瓷设计;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J527—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061—03

随着素质教育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呼声的渐强,陶瓷艺术逐渐被各大院校所重视,很多高校增设了陶瓷艺术设计课程,陶艺教学成为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陶瓷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修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需备理论和设计能力,还要求动手实践能力。陶瓷艺术教学内容涵盖面相对较广,包括传统陶瓷文化、现代艺术美学,陶瓷工艺技法等多项实内容,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紧抓时代特征,适时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陶瓷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相对传统,不符合新时期陶瓷艺术创新与发展的需求,虽然不是绝对,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一现象,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的思考探索新形势下陶瓷艺术课程发展的有效路径,用新思路新方法完善陶艺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能力,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一、陶艺教学在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陶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史,极具历史性和时代性。就陶瓷工艺来讲,他不是简单的“玩儿泥巴”,而是史论类、设计类、工艺类等多门学科的融合,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人文素养能力、审美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陶瓷艺术课程对艺术类专业课程體系构建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提高欣赏品鉴能力,培养审美感知

对艺术的欣赏品鉴能力是陶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件优秀的陶艺作品所传递出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对观赏者的艺术观念、人生观念都会产生影响。欣赏品鉴能力是“从外而内”的过程,通过作品的外部形态读懂作者的内在情感,需要建立在前期的知识储备和个体感知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分析、联想,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从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解读。课堂上对优秀案例的分析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同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并对此形成认知记忆,为日后作品的创作提供素材与灵感。而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作者将内心情感以作品的形式呈现,陶艺作品的创作又恰好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若要创作一件陶艺作品,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去认识美并感受美,能够保证自己所创造出的是作品是美的,前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充分调动艺术情感,激发出创作灵感。其次,充分研读相关的史论材料,寻找文化内涵作为支撑,为作品注入核心,并完成泥稿的设计。再次,通过制陶工艺将作品呈现出来,达到创造美的目的。从“由外而内的欣赏”再到“由内而外的创作”,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提升造型表现能力,增强专业能力

陶瓷艺术创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致力于造型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表现,二者的有效结合,是造型能力的体现。陶艺课程教学一直将空间感的打造和造型意识的培养做为教学重点内容,兴趣引导、理论深入、工艺技法示范、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较强空间感和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课堂上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造型意识、审美意识,教会学生设计与制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学生在学习与制作过程中,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和内在的创意思维外化,通过陶土这一介质,通过对造型的雕琢呈现作品的形态,传递内在的文化内涵,实现精神外化,无形中提升了造型表现能力、增强了艺术空间的感知能力,因此,陶艺课堂教学对于提升造型表现能力,增强专业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三)增强动手实操能力,提升实践技能

陶瓷艺术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偏强的课程,制作过程中,需要先绘制设计图纸,通过陶土这一介质,选择合适的工艺技法,将作品呈现出来,实现艺术空间和造型的统一。根据课堂经验来看,每一次作品的成功呈现,学生都会产生成就感。陶瓷艺术作品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履行72道工序,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制作过程相对没那么复杂,陶瓷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手工捏塑、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拉坯技艺、装饰方法、烧窑技法等诸多工艺,如此之多的工艺技法需要时间的打磨,反复的实践操作才能掌握工艺要领,如此反复,才能呈现出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由此可见,陶艺课堂教学对于增强学生动手实操能力,提升实践技能具有促进作用。

(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陶艺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多种可能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知不就中就进入了快节奏的生活,追求古朴、躲避城市喧嚣成为了一种追求。陶瓷的制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锻炼心性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要不徐不躁的完成,就拉坯技艺来讲,定中心、炼泥巴的过程就不能急躁,放平心态、多次的进行尝试,才能找到机器的中心点,如果太过急躁,泥巴由于机器的离心力,会被打飞。所以玩陶需要戒骄戒躁,静心凝神,缓缓而为,有利于精神压力的缓解,玩儿陶是一种有效的疗愈手段,西方国家还利用这一点设立了玩陶医疗机构,帮助患者环节精神压力,帮助病人恢复,国内也有用玩陶缓解自闭症的疗愈方法。随着需求的增加,休闲陶吧、陶艺工作室、陶艺工坊等艺术空间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玩儿泥巴成为了一种修养心性、陶冶情操的疗愈方法,对于小朋友来讲,因为做陶需要手眼协调,所以一定益智的功能,更有一群追求精致的人用玩陶来培养艺术气质。所以,陶艺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二、当前陶艺教学在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陶艺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有待加强

普通高等院校师资力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而导致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师生比例不符合标准,教师数量少,学生数量多,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陶瓷艺术这种操作类比较强的课程,每一个步骤做完整体课堂示范后,还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吸收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教学,如果学生数量过多,老师势必会缩短一对一教学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二是教师知识存储与更新不及时,教师应在钻研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鲜事物接踵而来,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把握时代发展的大方向,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陶艺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普及率低

陶瓷艺术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被传承、被发展,现在大部分普通高校面临的问题是,陶瓷艺术类课程只针对本专业开放,对非艺术类专业没有开放,导致陶瓷艺术普及率低,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让非艺术类的学生感受到祖国深厚的陶瓷文化,陶艺无法在学校内上普及。陶瓷艺术课程对地理位置的依赖相对明显,很显然景德镇、德化、佛山等地无论是资源优势还是人才优势都高于其它地区,所以闭塞的陶瓷艺术环境也是阻碍高校陶瓷艺术课程发展的原因,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大部分高校都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基地贫乏,导致对外实践教学相对较少,教学方式相对保守,直接影响陶瓷艺术课程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有待于完善

课程的设置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普通高等院校一般都是综合类的院校,几十个专业的设置都很常见,在教学建设和资金投入这一块顾此失彼,就导致部分专业教学设备更新不及时,设备不足、设备老旧、教室安排紧张,不能满足教学需求。陶瓷艺术设计课程对教室和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首先就工艺教室来讲,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保守估算需要材料教室一间、手工捏塑教室一间、拉坯教室一间、晾坯教室一间、配釉喷釉教室一间、绘画教室一间、燒窑教室一间、展览陈列教室一间,一般高校很难满足一个专业多个教室的需求,教学资源分配不足是导致陶瓷艺术课程发展受到限制的客观原因。就制陶设备来讲、制陶的程序相对复杂,需要的机器设备也比较多,窑炉、练泥机、打浆机、喷釉机、泥条机、泥板机、拉坯机、磨底机、转盘等一些工具都是上课的必需品,而且部分机器在数量上有严格要求,比如拉坯机,上课过程中需要人手一台,否则无法达到锻炼的目的。就课程设置来讲,不是绝对但是也是问题所在,部分高校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实际操作环节安排课时不够,导致学生理论和设计能力偏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工艺技法不熟练,导致无法独立完成作品,作品最终呈现效果与设计效果具有明显反差,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时期普通高校陶艺课程教学新思路

(一)陶艺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陶艺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保证学科的社会主义方向,将课程思政的人文理念与陶艺教学的课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完备的育人体系。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指导意义。教学模式上更要紧跟时代步伐,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我国陶瓷历史悠久绵长,每一件陶瓷艺术作品都经过工匠们的精心打磨,充分体现出工匠们严谨求真的品质,陶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这种坚持与专注的匠心品质,为将来成为“大国工匠”打下良好基础。在陶艺教学过程中,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开放式的课内外环境

在陶瓷艺术教学中,由于制陶工艺的特殊性,师生关系的培养尤为重要,需要随时保持互动联系,不断的为学生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陶瓷实验室就相当于艺术工作室,有必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创作,陶养心性。鉴于陶艺制作的工艺性,陶瓷艺术实验室课下需要对学生开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归属感,可以随时进行艺术创作,营造教室的艺术氛围感。与此同时,增设陶瓷艺术公选课,吸引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到陶艺课堂中来,增强陶艺教学的普及性,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师资力量,加强陶艺实验室建设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陶艺教学的保证,对于陶瓷艺术课程,高校应积极吸引陶瓷艺术专业的优秀教师授课,多鼓励专业教师到陶瓷产业优势地区去锻炼培训,提高自身陶瓷艺术水平,对陶瓷艺术课程的建设具有推动性的作用。具备完善的教学设备是陶瓷艺术课程得以发展的有力的保障,因此高校要增加对陶瓷艺术实验室的投入力度,与时俱进的更新设备,完善实验室的建设,确保陶艺课堂教学能够系统的进行,为陶瓷艺术课程的实践环节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陶瓷艺术课程工艺相对繁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结合课程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演示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留出实践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多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积极地鼓励。作为陶艺瓷艺术教师,要随时关注行业动态,研究行业人才所需,迎合时代发展趋势,积极的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与社会接轨,避免学生出现学无所用的状况。高校更应该与龙头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积极开拓校企合作路线,让企业成为课堂,为学生将来的实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高校应该努力的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提升专业技能。

普通高等院校陶瓷艺术设计课程应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陶艺与生活相结合,不断的发现美、创造美。陶瓷艺术课程教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陶艺教师要立足长远,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完备的教学体系,提高陶瓷艺术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高品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辉.探究现代美术陶艺教学中造型意识的开发与培养[J].美与时代(中),2016(2).

[2]向瑾.高校现代陶艺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9).

[3]孙一鹤.新时期我国陶艺教学新思路[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6).

[4]白明.艺术以外的话题[A].中国陶艺家[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辨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新课程初中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