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与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建设

2024-01-06 12:43罗清清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吟诵文化建设发展策略

【摘 要】吟诵是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近些年来,贵阳地区吟诵文化传承活动进一步发展。回顾其吟诵发展历程,在抢救、保护传统吟诵的同时,应当创新发展新吟唱;让吟诵进入高校课程体系,加强吟诵学习与研究力度;借力媒体优势,开展丰富的推广活动;利用书院模式,开办吟诵学堂等,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建设。

【关键词】吟诵;贵州;文化建设;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076—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华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吟诵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价值所在。发掘吟诵文化的价值内容,进一步保护、发展中华吟诵文化,对新时代加强思想文明建设、传播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影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2]这对人们今天保护、继承、发扬吟诵文化具有启迪意义。

一、吟诵的价值

(一)吟诵的概念

吟诵是我国历史上汉文化圈的传统诵读方式,口语相授、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自先秦起,古人诗歌的练习、写作都是通过吟诵而成,哪怕是普通百姓,也是“食者歌于食,事者歌于事”,[3]此处的“歌”即指传统的诗歌吟诵。至于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朗诵是后来20世纪初随西方话剧传入中国的,距今不过百余年历史而已。“吟”最早出现在周代卜商《诗序》中和“咏”字合用:“吟咏性情,以风其上”。[4]《毛诗正义》对“吟”作了具体解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5]因此,“吟”类似于唱,没有固定的乐谱,只是随着情性发出特定的韵律和声调。所谓“诵”,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诵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6]由此可知,吟诵是吟咏与朗诵的合称,是介乎于诵读和吟唱之间的,有一定旋律、抑扬顿挫的语言,像吟唱似地诵读。而吟唱则是由中国传统吟诵发展而来,在吟诵规律的基础上,提高了吟诵的艺术表达效果。在学术界,吟诵有广义与狭义之别,本篇所论述的吟诵是指广义吟诵,既包括了传统的吟诵,又包括了现代的新吟唱。

(二)吟诵的文化价值

吟诵流传至今,是古代文人学习诗词歌赋的主要手段。《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7]可见,吟诵诗歌在古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春秋时期,《诗经》所有篇目都可合乐吟唱,《论语·泰伯》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这一时期,诗歌吟诵已经广泛流传。汉代尊“五经”之后,诗歌吟诵范围再次扩展。汉代刘珍的《东观汉记》记述:“高凤,字文通,南阳人。背诵经昼夜不绝,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中,以竿授凤,令护鸡。高凤以竿诵经,似故天大雷暴活动而掩没,凤留意于经史,忽不视麦,使麦随水漂去。”[9]足见对诗文诵读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唐代近体诗形成后,诗歌吟诵也随之更加繁荣。翁方纲在《杜诗附记》中谈及:“诗必自改定之而拍节长吟之...新诗改罢自长吟愈阻之有味矣。”[10]至宋元明清时期,吟诵更加盛行,戴望《谪麟堂遗集》指出:“吟咏性情有,以合乎诗人之本志。”[11]清代郎廷槐《师友诗传录》写道:“要以熟读古诗,吟咏以自得之耳……然而起落顿挫之间,又有一定的节律在。”[12]吟诵已然成为经典读书方法。

古代学子利用吟诵鉴赏、写作诗词,吟诵对学习知识与培养情性都有着重要意义。今天诗词文的吟诵、吟唱也一样具有无法忽视的文化价值与作用。首先,吟诵、吟唱是品味诗歌的重要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好地去体会诗词的声韵律。另外,吟诵是掌握古代诗词文创作方法的重要途径,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就认为“朝夕讽咏”为学诗之根本。[13]诗词吟唱是声情的艺术,是学会、鉴赏和传承诗歌文赋的有声媒介,具有乐声,富有声乐特色。[14]人在接触音乐的状况下,脑子就会放松,更容易接受外界讯息,所以具有音乐性的吟诵对于帮助人记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15]最后,吟诵、吟唱融“诗、礼、乐”三于一身,可使人陶冶情操,涵养情性。朱熹就曾表示“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16]即吟诵作品中蕴涵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反复诵读过程中,便能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贵阳地区的吟诵发展历程

贵阳地区从2010年开始筹备建立专业的吟诵组织,到今天群众性组织成为了促进贵州吟诵活动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吟诵逐步深入贵阳教育领域,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举办了不少诵读交流活动和吟诵趣味课堂,在吟诵课程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究,获得了可贵的成功经验。如播雅学院的石行院长,现为中华吟诵协会主任、中华宫廷经典古诗文诵读《武威石氏乐谱》传承人,多次开展吟诵主题讲座,推动吟诵文化在贵州的发展。再如贵阳孔学堂,孔学堂中华吟诵普及服务中心于2015年9月28号建立。创办以来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建设孔学诵读传播平台,大力推广古代汉语诗词的传承吟诵,开展吟诵学习和采录等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学生家长们的欢迎。2016年孔学堂举办吟诵宣传公益活动20多场;每逢周六、周日举办成人、青少年的经典诗词吟诵体验课,500余人次参与课程;承办“贵阳孔学堂2016年寒假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吟诵师资培训班”,50多位中小学老师获得了吟诵课程的专业资格证书。课程设立有吟诵概述、近体诗吟诵、古体诗吟诵、吟诵与教学等科目,力求让教师掌握吟诵理论知识,锻炼教师的吟诵能力,以促进吟诵课程在学校里的落實和践行,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切实落地、高效落实。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2]加大对吟诵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有利于贵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怎样继续推进中华经典吟诵在贵州地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我们当下必须探索的重大课题。

三、贵州吟诵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抢救弘扬传统吟诵文化与创造培育新吟唱文化应互为补充

对于抢救弘扬传统吟诵文化与创造培育新吟唱文化的问题,学术界存有争议。以华锋为代表的一众学者认为“传统吟诵服务于读书和教学,服务于古典诗文的学习、欣赏、创作和修改,没有登台演出的义务和娱宾的责任,不考虑受众的感觉,是传统吟诵最突出的特点。”[17]与之不同的是,不少学者(如播雅书院石行院长)在掌握了传统吟诵的基本技巧、原则之后,才开始推行新吟唱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其实,二者并不是对立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新吟唱的受众范围较广,这个新型的表演形态,既汲取了中国传统吟诵的某些优点,也融合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舞台表演的优势,所以对于新吟唱也不能一味否决和抵制。传统吟诵和新吟唱适宜的地点场合有所不同:传统吟诵更适宜个人吟诵诗词、品赏体会,可以成为日常品读诗词的手段,更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对诗歌内容的认知和记忆;而新吟唱适宜文人雅集、切磋交流,并同台表演,更能激发学习者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更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二)将经典诗词吟诵、吟唱引入大学课程体系

尝试让经典诗词吟诵课程进入大学的课程体系,开设吟诵课程能够给更多的高校学生创造学习吟诵的机会,这样不但能够进行吟诵文化的传承,也为诗词吟诵的发展培养人才。因此,可以在学校通识课层面设立关于吟诵的通识课,使高校学生从丰富的实践、感受体验中掌握诗歌吟诵和吟唱的知识和能力。在课题研究成熟以后,还可考虑设置吟诵的教师证书,持证教学,以此提升吟诵教学质量。吟诵进入师范课程体系的另一项重要优点是,可以培训一些会吟诵、爱吟唱的学子,这部分学员毕业后将进入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可以稳定地培养会吟诵、吟唱的教师,让吟诵绝学薪火相传。这将给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育带来更合理、更丰富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把传统吟诵、新吟唱的中国优秀傳统文化教育普及至中小学校园。

(三)利用媒介宣传资源优势,开展多姿多彩的推广项目

传统的吟诵利用媒介的宣传优势,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应。第一,学校可以运营一个集吟诵和吟唱教学、交流、资讯等汇集于一身的微信公众账号。例如,北师大建立的“古韵新妍”微信公众账号,便是一个推广新吟唱的公共平台。第二,创新古典诗词吟诵(吟唱)的表演方法,如制作微型影片、设计诗词吟诵的舞台剧。为诗词吟诵(吟唱)加入相应的情节,以此扩大其受众人群。北师大的康震老师,曾指导并策划创作了中国国内首部经典的诗歌吟唱话剧《诗酒李白》。《诗酒李白》的顺利演出也为吟唱文艺走出了一个新的有效推广道路。而通过拍摄微电影则能够更好地在网络平台流传,也能够把服装、环境、音乐和吟诵艺术相结合,创造更为优美古韵的生活情境,体现吟诵艺术之精神美。另外,也可利用短视频网络平台开展诗词吟诵大赛,开展诗歌吟诵、吟唱节目,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增加推广力量。

(四)运用传统书院的教学模式,建设吟诵课堂,融入古镇人文

明清时代,吟诵教学依附于学堂、书院而流传发展。贵州作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除了今天著名的播雅书院,这里曾有卫学和书院、文明书院、渔矶书院等等,成为贵州儒学传播事实上的中心。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继承老书院之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老书院的基础上建立吟诵学堂、书院,通过选派有关吟诵的专门人才开展课程教学,并聘请吟诵传人坐镇传授,以确保吟诵教学的正确路线。我国正积极发展民俗文化旅行,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范设计开发一些专项研学游览航线,引领客人在文化旅行中感受饮食文化。”[2]青岩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其中有举世闻名的万寿宫、状元府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若能在这些物质文化中进一步发展古代诗歌诵读等优良传统民族文化项目,与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曲艺文化、汉服文化等传统艺术项目相联系,构成独特的“古镇、古韵、古诗词”民俗文化项目体系,既能带动贵州的观光民俗教育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够让广大群众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韵味,助力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推广。

落实中华精神继承发展工程项目,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吟诵文化,其传播具有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力和强大的文明影响力。为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华传统吟诵文化,我们应当在全面抢救、保护好传统吟诵文化的同时,根据新时代社会大众的广泛精神文化需要,使吟诵文化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实现内涵的充实与表现形式的革新,做到传承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和参与式传播,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工业信息安全,2022(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孔丘,等,著.诗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卜商,著.诗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5]孔颖达,撰.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段玉裁,著.说文解字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郑玄,注.礼记[M].陆德明,音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8]孔子,著.论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班固,等.撰.东观汉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

[10]翁方纲,撰.杜诗附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1]戴望,编.谪麟堂遗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2]郎廷槐.师友诗传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严羽,著.沧浪诗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14]张珊.汉语传统吟诵调的音乐美学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

[15]董运玲.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16]朱熹,撰.诗集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7]华锋.传统吟诵与新吟唱[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贵州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吟诵与贵州传统文化建设(项目编号:202110671028)。

作者简介:罗清清(2001—),女,贵州兴义人,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吟诵文化建设发展策略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