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在芭蕾技术动作中的动力作用研究

2024-01-06 13:19李洁菲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手臂

【摘 要】舞蹈,顾名思义,离不开手舞与足蹈,由此可见手臂在舞蹈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众人皆知,手臂是人体当中最为灵活、灵敏、轻盈的部分之一,而手又是一个由多关节组成的部分,因此最能代替语言表达情感,在舞蹈中也最具表现力。这是手臂的自然特性,是由它的解剖学特点所决定的。本文以手臂的解剖学理论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理论研究的层面对手臂在芭蕾舞中的动力作用展开分析,具有深层的理论研究意义;在教学层面,将技能训练建立在内在认知深化的基础上,为实践教学提供正确、科学的辅助方法,具有指导教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芭蕾技术动作;手臂;动力作用

【中图分类号】J7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131—03

“芭蕾是足尖上的艺术”。这句话,一方面表明腿和脚在芭蕾舞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让人容易忽视手臂的作用。然而芭蕾舞是用整个肢体语言来述说情感的一门独特艺术,手臂与腿脚缺一不可。手臂有着强烈的表现功能,它承载着表现力的展现与情感的流露,我们的舞蹈中需要手臂来构成舞姿的线条;需要手臂来传递信息和诉说情感;在特定的舞劇情境中,需要手臂塑造相对应的人物形象,同时在技术技巧方面手臂还起到重要的功能,动力作用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然而,由于对手臂学习的重视程度相对薄弱,学生对手臂的认知浅显,往往认为手臂就是胳膊,导致了对于包括动力作用在内的手臂功能的认知错误,影响其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对于手臂认知错误的根源在于生理认知有误。本文从舞蹈解剖学基础出发,认知手臂的生理构造以及运动方式,分析其在芭蕾技术动作中的动力作用。手臂在解剖学范畴中的学名为上肢,所以笔者在解剖学的分析中,都将手臂称为“上肢”。

一、上肢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芭蕾舞是借助人体本身来传情达意的展示艺术,所有舞姿、动作、技巧都是通过人的身体,即由人的骨骼、关节、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协同配合而完成的。要提高上肢训练的效果,首先要分析上肢的结构与功能,力求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舞蹈训练中。

(一)上肢的骨连接及运动方式

上肢即由锁骨、肩胛骨、上臂骨、前臂骨和手骨这几个部位组合而成。上肢骨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部分。单一的骨骼本身是不能运动的,它需要与其他骨骼相连接,同时需要肌肉的参与才能实现运动。上肢骨连结分为上肢带骨连结和自由上肢骨连结。

上肢带骨连结主要是由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连结而成的。两者的运动对增加自由上肢骨的灵活性与活动范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运动体现为肩带的运动。肩胛骨以胸锁关节为轴,可进行四种方式的运动:肩胛骨的上提与下沉、向前伸展与向后收缩、上回旋与下回旋以及环动。自由上肢骨连结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肩关节,可做各个方向的运动,如屈伸、外展与内收、外旋与内旋及环转等运动方式。第二部分为肘关节,可做屈伸、外旋与内旋及环转运动。第三部分为前臂骨连结,功能上是联合运动前臂骨的活动,与肘关节的活动是分不开的。第四部分为手骨之间的连结,由多个关节组成,可提供支撑力与负重力,并可以做屈伸、环动、收展的运动。

多数人认为肩胛骨属于后背的一部分,正确认知上肢的组织结构与运动方式对舞蹈技术动作的起到重要启示。

(二)上肢肌群及运动方式

上肢肌包括上肢带肌(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以及手肌。在进行身体平衡维系时,需要肩胛与大臂的多块肌肉共同协作收紧用力才能稳固,而小臂与手自然松弛。由此,本文主要分析手臂运动时肩带与上臂的肌群。

首先是肩胛的运动肌群,可分为上提、下降、前伸等多种运动方式。主要参与的肌肉有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胸小肌及前锯肌,它们在不同的运动中依靠对应部位肌肉的收缩来完成。前伸、后缩肩胛与上回旋、下回旋肩胛的肌群主要有胸小肌、前锯肌、菱形肌、斜方肌的中部纤维和肩胛提肌。该肌群运动方式分体现为舞蹈中的含胸和挺胸、上肢的外展和内收。该肌群的活动其一能够使得肩胛骨固定,为上肢和躯干提供起坚固的支点,保证身体的平稳;其二能够使得肩胛骨灵活,可加大肩关节以及上肢的运动幅度和活动范围。还有一类就是上臂肌的运动肌群,同样也分为前屈、后伸、外旋、内旋等多种运动方式。其中的三角肌、冈上肌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组合在一起被称为“肩袖”,在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和后方包绕着肱骨头,并且与肩关节紧贴,加固肱骨头的稳定。

从上述上肢的解剖运动学基础分析结果可知,上肢各部位没有一同参与到动作中,将会从动力方面导致动作的失败。从上肢的解剖运动学基础,可以更为深入的分析手臂在芭蕾技术动作中的动力作用。本文将针对芭蕾技术动作中的代表,旋转技术动作和跳跃技术动作,分析手臂所起到的动力作用。

二、手臂在芭蕾旋转技术动作中的动力作用

旋转是舞蹈中常出现的一种技巧动作,是芭蕾舞表演中的主要技能之一。旋转是一门人体颇为复杂的运动形式,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在旋转类的动作中,造成它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依靠下肢主力腿从Plié到Relevé时所传递的力量、动力腿的推动、恰如其分的节奏配合等因素外,上肢给予的悠动和推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瓦冈诺娃的教学体系中,对各种各样的旋转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其原因在于她深刻的认识到手臂在旋转中起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那些有时没有辅助性跳板式的推地的Tour之中——在这里Force(动力)就完全取决于会不会掌握手臂了。”[1]

常存在于学生认知中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Pirouette推起旋转的动力仅仅是从脚上来的。要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就要使学生体会到Pirouette本身是一种合成动作;往上推起和旋转这两个动作是同时产生的。旋转来自双肩和双臂。任何的旋转中双臂都要能够收放自如,先带动旋转,再锁住旋转中的舞姿。脚下推地立起的力量只是构成旋转的一部分,在下肢发力的同时,双肩与双臂配合的推动会带给身体旋转一种真的动力,这起着加强旋转的作用。否则,两个力量没有合二为一,只会造成只有直立而没有旋转的动作。例如在做五位pirouette en dedors动作时,右手的推动与左手的带动形成一种惯性,双手在一个水平面上打开与收回,能够在支撑着半脚尖旋转过程中身体平衡的同时提供推动的力量。

在做带有移动性质的旋转动作时,如Tour en dedans、Tour en dedors、Pas de basque 等,无论是在旋转的开始还是结束,肩膀都须完全放平,手臂就像是为斜线转的迈步指路一般,两者必须同步进行。以斜线移动的Tour en dedans为例,在做该动作过程中,要求主力腿Pique移动的幅度要大,身体的重心瞬间推动到主力腿上;在迈步的同时前手要一起往前伸出,明确旋转的方向,并靠前手的推与后手收回二位产生动力。此外,该动作还可放在四位手的位置上。但无论是几位手,第一个手一定要先同腿部的动作一起伸出,再进行变化。将来圆周的移动亦如此。

男子的空中转,是变奏中常出现的技巧。Tour en l`air(图1)[2]是垂直的空中转动作,要求在垂直起跳的情况下,在空中完成快速的转体动作。该动作有多种的连结方式,以Sissonne ouverte en tournant为例,身体保持笔直,在旋转时由预先打开到七位的手臂带动,后手具有弹性地合拢于二位;当做到双圈时,固然需要更大的动力,但决不能在起转前先把肩膀往前移动;这看似好像可以增强动力的错误做法,不仅使得后背在准备时已处于放松的状态,还会造成旋转中动力的错误带动。

三、上肢在芭蕾跳跃技术动作中的动力作用

Allegro(快板以及跳跃动作)是整堂课中最困难的部分。在古典芭蕾中,跳跃动作的种类繁杂并且节奏变化多端。一般来说,跳分为小的和大的、高的、远的以及沿抛物线的(这时高度和远度都很重要)。手臂在不同程度的跳跃动作中,分别起到相对应的辅助作用。

在进行小跳动作的过程中,手臂一般不要抬得太高,其腿脚的推地能力就足以带动身体离地,帮助起跳。手臂在此类动作中,可以有很多的变化,与脚下的动作有机配合,使组合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起到训练学生整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过程中强调动作的连贯与松弛、和谐与流畅。如果在小跳的过程中,手臂抬起的位置过高,会导致与脚下动作的性质不相符合。

在中跳与大跳的训练中,手臂除了构成优美舞姿外,还要具备协调、助力的作用。手臂的跳跃动作中可以集中收拢整个身体的力量带动起跳,在空中形成各种舞姿形态,使力量得以延续,体现跳跃的轻盈感。

腾空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飞行本身和飘浮。“飘浮”指的是舞蹈者仿佛停在空中,在空中保持“飘浮”舞姿的能力。这就需要上肢在帮助起跳的同时,在其原有形态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艺术修饰,达到舞蹈的要求,形成未经舞蹈训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大量的跳跃动作中,上肢的运动总是先于动作,带动身体,协助身体离开地面;在落地时又要晚于动作,从视觉上让观众有一种舞姿被停留在空中的感觉。

在垂直跳跃的动作中,整个身体需要处于上升的趋势才能有助于保持在空中的造型。例如男子动作Entrechat—six,要在空中完成一定数量的打击动作,就必须要先有一定的跳跃高度。此动作要求双臂位于身体的两侧,与肩膀形成一条线,如同翅膀一样,或是位于头顶的正上方,这些方式都有助于垂直起跳。另外,手臂协助身体上升,所用力的部分是后背与大臂的一同收紧托起整个身体,而不是用手腕带动。手腕带动身体起跳,一方面有折弯的风险,一方面会造成后背的松懈、脖子线条的缩短以及跳不起来等现象的出现。

在移位跳跃舞步中,身体重心的變化需要上身主动往前或是往旁来协助,而上肢的配合可以提供辅助身体冲向前方的动力。例如,在舞剧《仙女们》玛祖卡变奏中一开始出现的Pas couru接grand jeté腾空跳跃动作,为了使舞姿在空中有停留从而产生“飘浮”感,需要在Pas couru时双臂打开成七位手Allonge、躯干稍往后仰,顺势经过Coupé 动作,依靠双臂从下往上的带动将身体上提形成第三Arabesque舞姿。在落地时,手臂要慢慢的放下,一方面起到舞姿造型缓慢下降的辅助之力,还能使空中舞姿造型得以延长,给观众留下舞姿被挂在空中的错觉,增加Ballon(漂浮)的效果。

对于需要做空中转体的跳跃动作,需要在空中完成转体动作方可落地,这就需要手臂带动身体离开地面,在一定高度的情境下,才能做转体动作。比如在做Jeté entrelacé(图2)[3]时,在Coupé 踢起前腿90°的同时,双臂应自下方具有弹性地举起到三位手,将舞姿尽量固定久些,将重心集中于最高点时完成entrelacé,双手仍然保持三位,保持舞姿的稳定,在下降落地时,慢慢变成指定的舞姿造型。只有在空中看到三位手停留的舞姿,身体才不会过早的接触地面,空中的转体动作才可以在最高点完成。

四、结语

手臂是古典芭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与价值融入于舞蹈中的每一环节,对它的重视程度应贯穿于训练与表演的始终。舞蹈中平稳流畅的Adagio、振奋人心的Pirouette、轻盈飘逸的Allegro,每一环节中手臂的功能都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手臂与后背的共同参与控制,就不会有稳定优美的舞姿造型;没有手臂在旋转与跳跃技术中给予的恰如其分的动力,就不会有激动人心的炫技展示,就不会有在高空中引人入胜的腾空感。本文针对目前有关芭蕾手臂动作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缺陷,以手臂的舞蹈解剖学理论为切入点,结合芭蕾具体动作,分别对上肢骨骼、肌肉构造、发力方式、运动轨迹等方面进行剖析,同时结合芭蕾艺术的美,对不同类型中动力的呈现做进一步解读与探索。最终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达到帮助舞者更为准确迅速掌握动作要领,提高技术技巧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瓦冈诺娃.古典芭蕾基础[M].朱立人,译.北京:北京舞蹈学院资料室,1995.

[2][3]林肯·柯尔斯坦,梅里埃尔·斯图尔特.古典芭蕾:基本技巧和术语[M].赵国纬,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音乐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上肢在芭蕾舞中的动力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YK 007)。

作者简介:李洁菲(1988—),女,天津人,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讲师。

猜你喜欢
手臂
中国空间站一条手臂竟然有7个关节?
动漫人物手臂的绘画方法
动漫人物手臂的绘画方法
手臂上的抓痕
变大变大
机械手臂采摘忙
章鱼长长的手臂是用来做什么的
抱手臂的娃娃
完美的手臂
大树为什么有那么多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