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我国歌剧艺术的民族特征及发展路径

2024-01-06 13:19尹丽华孙彤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新时代

尹丽华 孙彤

【摘 要】歌剧艺术十分受到大众的喜爱,具有独特的感染力与美学价值。作为我国戏曲艺术中的一种,歌剧在发展中既受到西方歌剧艺术的影响,又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在创作、音乐风格以及歌剧表演上都极具民族特征。新时代为了凸显我国歌剧艺术民族特征,推动其发展,就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运用多种方式实现歌剧艺术的推动,让民众更多参与到歌剧艺术的欣赏中,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歌剧艺术;民族特征;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158—03

引言

中国歌剧艺术是一种集歌唱与和表演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独树一帜,既具有古代传统戏曲元素,又含有中国唱腔韵味,并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融合了民族精神与美学精神。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被满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步高涨,开始接触歌剧艺术并进行鉴赏活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歌剧艺术需要本土化的创作,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同时,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根据不同历史阶段选择不同的创作思路,从而凸显我国歌剧艺术的民族性,让普罗大众在逐步接受的同时,提升整体音乐素养。

一、我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概述

我国歌剧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在世界诗歌史的舞台上留有灿烂辉煌的篇章。中国歌剧开创者是黎锦晖先生创作的《麻雀与小孩》等12部歌舞剧,开启了我国歌剧艺术的先河。1945年的《白毛女》掀起了我国歌剧历史上第一次高潮,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欧洲民歌的内容,实现了历史内容与音乐戏剧形式相统一、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相统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歌剧开展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形式多样,如话剧加唱、融入民间歌舞、继承传统戏曲等。比较出名的歌剧有《江姐》等。这一时期的歌剧结合《白毛女》创作经验,借鉴欧洲歌剧的一些表现方式,将我国歌剧创作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改革开放后期,中国歌剧发展蓬勃,以《伤逝》为代表的歌剧,开启了我国新时期严肃歌剧创作的视野,这个歌剧重新设定了结构与人物设置,极具独特性与创新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歌剧创作开始呈现出新时代、新风气的特征。在坚持文化自信之下,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人民歌剧。这一时期内很多受老百姓喜爱的歌剧大量产出,比如《冰山上的来客》《骆驼祥子》等。我国歌剧从诞生到成熟,从单一到多元,整体发展脉络清晰,有起有伏,但总体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同时始终坚持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将传统与西方相融合,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今天极具民族特征的中国歌曲艺术。

二、新时代下我国歌剧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题材,表现形式多元。我国歌剧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在世界歌剧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国歌剧艺术以传统艺术为基础,比如民歌、戏曲等,包含来很多民族意识,符合普遍民众的审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就目前来看,我国歌剧艺术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表演、创作以及音乐风格三个方面。

(一)歌剧表演的民族性

歌剧整体呈现需要通过表演、音乐进行展现。我国具有强烈民族特色风格的歌剧艺术通过是以民族歌舞为基础,在表演过程中将传统的戏曲与欧美歌剧创作思路融汇协调,使其在表现形式上能够更加侧重于展现本民族的艺术文化,同时中国歌剧在表演过程中强调虚实的结合,让歌剧具有多重层次,通过表演来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歌剧表演的民族性更加注重是否能够被大众接受,实践证明,具有本土特性的中国歌剧更加容易被接受,而且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歌剧艺术一般都是人声表演的形式,展现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而西方的歌剧更加偏向美声唱法,歌剧最早传入中国也是运用美声进行表演。实际上,中国歌剧如果照搬西方唱法不符合中国审美习性,难以被接受。中国文化复杂多样、内容众多,简单的诗词中也蕴含了较多的情感。在新时代,歌剧表演民族性實际上就是歌剧更加凸显民族化的内容,就是要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也行。比如《白毛女》的诞生就是实现中国歌剧“改洋从土”的转变,揭开了我国歌曲发展的篇章。极具民族特征的歌唱表演,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国歌剧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表达,提高歌剧艺术对大众的吸引。

(二)歌剧创作的民族性

民族化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关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孕育了独特的民族精神,这些内容为中国歌剧发展提供了素材。中国歌剧在不同发展阶段中虽然呈现了不多的特征,但是在歌剧的创作中,创作者们坚持吸收借鉴西方民族音乐的原则,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出一批一批能够反映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作品。新时期中国歌剧创作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主要是在创作者们在歌曲创作中更加注重对民族传统故事的挖掘。比如反映中国不同时期人民现实生活与爱情的、由中国历史或者民间故事改编等,其故事脍炙人口,十分贴合人们的审美。比如,《刘三姐》其素材就是来自广西壮族有关刘三姐的传说,在歌剧中充分展现了广西地区的民族特点。创作者通过歌剧韦我们塑造了一个能歌善舞人物形象,是贴近生活实际歌剧。再比如《长征》就是从中国共产党进行的长征所改编,其内容丰富,而且饱含的长征精神,能够加强观众的爱国之情。我国歌剧艺术自发展以来,都具有较强思想倾向性的歌剧艺术,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欢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寻找歌剧创作的素养,是中国特色戏剧艺术创作方法,具备一定的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价值。

(三)音乐风格的民族性

歌剧生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以及戏剧力量,与其音乐风格密不可分。中国歌剧音乐风格民族化的一大重点反映主要就是借鉴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精华,将西方歌剧中的一些先进音乐文化与我国民族戏曲中的传统进行了密切的结合。1939年,王洛宾运用的艺术表演的方式创作的《沙漠之歌》从民间音乐本身出发,将哈萨克民歌元素融入其中,改变了地区民族音乐传统,整体音乐风格极具中国民族特色。而著名歌剧《白毛女》将北方民歌与传统戏曲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为了迎合广大群众,歌剧音乐风格更加贴近现实,将现实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融合,将我国的一些民歌、歌舞、小调等素材吸引进来进行创作。比如《半条红军被》就是加入了湖南花鼓戏以及湘南、湘中、湘东地区的特色的音乐,整体音乐风格呈现出湖湘风情。这部歌剧中所展现中的故事、人物都十分鲜明,符合群众审美。在新时代背景,在坚持文化自信下,中国歌剧的音乐风格展现出更加明显的民族性。比如,《冰山上的来客》在其中充分运用了塔吉克民族的特有的旋律与节奏但是又与现代配器手法相结合,使得整个音乐剧的风格充满朝气、蓬勃,既具有塔吉克民间优美的旋律,又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三、新时代下我国歌剧艺术的发展路径

中国歌剧诞生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时期,自诞生就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民族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这种特征让歌剧在中国发展起来,并且快速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支持。当前中国歌剧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优秀数量作品有限、市场规模有限、受众群体有限、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新时代在坚持走文化自信道路,需要歌剧艺术要打破常规、守望创新、继往开来、不断发展。

(一)注重传承,坚持守望创新

中国歌剧是在民族生活风格基础上建设的,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根基。这种表演艺术需要注重传承,就是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1世纪以来,我国歌剧的数量以及质量都得到较大规模的增长,但是经典作品较少,主要的原因是歌剧在创作过程越来越忘记了“本源”也就是民族性的凸显。要创作出精品,需要具有民族元素、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等。新时代中国歌剧的艺术的发展,必须坚持传承,坚持守望创新。其中传承,就是传承民族的、优秀的内容,将其融入到歌剧创作中。比如,《原野》就是我国作曲家金湘根据我国曹禺先生的作品改变的歌剧,在该歌曲中运用了民族戏曲的念白,将中国古诗词中的宣叙调、咏叹调等结合在一种,让歌剧的形式更加具有中国式风格,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较大的推崇。中国歌剧必须要坚持民族特色,凸显民族文化,坚持民族传统。而守望创新就是要根据时代发展融入一些新的元素,不能“固守成规”这样容易被市场淘汰。为此,歌剧作家在深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戏曲文化的精髓的同时,还需要学习西方的歌剧表演理念与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戏曲与西方歌剧创作手法创造性地融入,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向民间优秀歌剧前辈进行学习,丰富歌剧感性经验,为歌剧的展示融入新的内容。

(二)立足当下,凸显本土特色

歌剧具有较强的时代特性,能够反映时代精神面貌。这就要求当代我国的歌剧艺术不仅需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需要立足当下,思考时代赋予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体现歌剧艺术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在新时代歌剧创作,需要结合时代调性,尤其是结合观众的喜爱与鉴赏,深入实际生活,创作出符合时代主题的民族歌剧艺术作品。同时,还需要凸显本土特色,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在坚持本土艺术的同时,将本土旋律与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比如我国独有的戏曲、歌舞、曲艺、杂技等。再加上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也拥有属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这些传统的民族都可以运用在歌剧的创作过程中,将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如川剧、豫剧、京剧等拼接在一起,既能够凸显歌剧强烈的戏剧性以及民族特征,又抓住了本土特色内容,丰富了歌剧的形式与内容。在立足当下的歌剧发展中,既需要坚持传承,又需要跳出传统的桎梏,以本土特色为中心,进行歌剧的创作。

(三)互学互鉴,打破發展矛盾

在近百年的歌剧发展中,中国歌剧艺术家们不仅创作出了符合国人审美的歌剧作品,也注重将中国歌剧向世界推广。中国歌剧在中国以及世界上得到认可,是在继承与发扬我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对西方歌剧吸收再创作的结合。因而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逐步频繁的大背景下,文化也呈现了多元性。文化多样性就是需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消除文化同质化的现象,打破发展矛盾,让歌剧艺术能够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式。中国歌剧既要保持民族性,正确对待中国歌剧的世界性,同时还需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对待中国歌剧世界性就是要运用西方歌剧表现手法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将中国歌剧向世界舞台推广。以《原野》为例,在西方国家展出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得到了西方评论家的认可与喜爱,被认为是中国歌剧将自身文化与西方歌剧进行深度融入的成功之作。民族是世界的,而世界艺术又是民族艺术所组成,只有将民族艺术的多样性、多元性、民族特点进行展示,才能够在世界艺术中获得认可。

(四)多管齐下,加强市场推广

歌剧艺术在我国发展了那么多年,受众群体比较有限,人们对于歌剧的认识也比较局限,还是缺乏市场的推广。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广播、视频、电视、网络媒体等为人们接触歌剧艺术提供了更多机会。比如《声入人心》等节目就是对歌剧的创新展示。为此,需要多管齐下,加强市场推广策略,重视培养歌剧艺术受众。中国人口众多,人民群众审美多元性较强,要加强群众对歌剧的喜爱,就需要想方设法摆脱歌剧艺术受众狭小的现状,挖掘受众群体。比如将歌剧融入校园文化中,让学生群体接受歌剧艺术,同时还能够运用学生的思想实现歌剧的创新。在歌剧传播与推广中,要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推广,与微博大V、网红等合作,将歌剧艺术以一种贴近群众的艺术形式进行展现。歌剧艺术本身比较高雅,需要群众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因而为了提升群众审美,还需要歌剧创作者不断创作中高质量的歌剧作品,并能够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创新舞美表现方式,并能够与表演者的表演融合一体,交相辉映。

四、结语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歌剧艺术不仅需要守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当下,守望创新,协调传承、借鉴与发展的关系,在凸显中国歌剧民族特征的同时,借鉴西方歌剧艺术理念、表现方式,创新中国歌剧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结合时代调性,全面分析观众喜爱的歌剧类型、表现方式,提高歌剧创作的现实性,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朱琳.根植民族特征,走向世界舞台——刍议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J].歌剧,2020(5).

[2]宋志奇.当代中国歌剧艺术的民族风格与演唱释义——以徐占海歌剧创作为例[J].当代音乐,2021(12).

[3]毕宝仪.发展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歌剧事业——原创歌剧及业态优化的多维思考[J].当代音乐,2021(9).

[4]龙亚君,邓颖卓.中国歌剧演进历程和发展进路[J].湖南社会科学,2022(2).

[5]马爱红.从《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看我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点[J].艺术评鉴,2022(6).

[6]贾燚堃.中国现当代歌剧艺术的发展初探——从《新青年》到《松毛岭之恋》[J].文化学刊,2023(5).

作者简介:尹丽华(1974—),女,朝鲜族,吉林敦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教育与教学研究;孙彤(1997—),男,汉族,吉林白城人 ,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声乐教育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新时代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