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

2024-01-06 13:19林健强徐乔丽廖韦迪杨福龙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鄂西北资源保护红色文化

林健强 徐乔丽 廖韦迪 杨福龙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精神财富,是见证历史神具有重要意义。鄂西北是红色文化的沃土,有无数的革命烈士,在此书写着辉煌的革命历史,红色遗存数量众多,分布着上百家红色旅游资源点,研究鄂西北地区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系统的梳理和摸清红色文化家底,对于促进当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十堰市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从六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第一部分重点探讨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定义,包括其特征、分类、开发利用等,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鄂西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167—03

引言

襄阳、十堰两座城市群构筑了鄂西北的歷史底蕴,它们在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就被赋予了独特的历史意义,并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形成了符合人民利益和时代诉求的先进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并把它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世代相传的红色精神,这就是它与其他文化资源的不同之处。“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是“以人为本”的。一些学者强调,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革命老区的人民自然会对红色文化资源有一种亲切感,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工业包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二、十堰市红色文化资源特点

十堰拥有2.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红色文化遗产。其中,包含2处我国级、6处省部级和8处市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以及11座缅怀堂、13座缅怀塔、11座缅怀亭、2座纪念祠、6座地市级的烈士陵园、826座烈士墓和4尊英烈的雕塑。

三、襄阳市红色文化资源特点

襄阳是红色资源的沃土,早在1920年,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就在襄阳播下了无产阶级革命火种;1925年6月15日,程克绳在枣阳程坡村成立了鄂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是襄阳地区党组织的发端;襄阳党史资源较为丰富,有革命遗址156处,市委分别在2014年、2016年、2019年分三批,命名了15家市级党史教育基地。此外,全省首批公布的30处水利红色资源,襄阳有引丹工程、老河口“西瓜秧”式水利灌溉工程等7处入选。宜城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是3A级景区,也是国家22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萧楚女纪念馆为2A级旅游景区。

四、鄂西北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案例

(一)郧阳模式:打造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7年郧阳革命烈士陵园、郧阳区南化塘革命烈士园被中宣部确认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一个县市,拥有两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在全国实属不多。郧阳作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曾经经历过许多激动人心的中原突围战役,其间,超过4000名郧阳子弟投身于战场,其中3000余名英勇献身,而另外2000余名则以不幸的身份离开,他们的英勇事迹深深地印记着贺龙、徐向前、李先念、王震等伟大的领袖,并且还保存着许多宝贵的革命文化遗产。

郧阳区在“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期间,大力推进烈士陵园的升级改造,累计投资超过亿元,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教育服务,优化管理,使之变身为一处融瞻仰、教育、休闲、娱乐于一身的多元化的烈士墓、爱国主义教育中心以及红色文化旅游胜地。

(二)茅箭东沟模式:红色引领+绿色发展

1931年6月,贺龙带领红三军攻克武当山,并将其转战房县,穿越茅塔乡东沟村;而1946年,王树声带领中原突围南路军,又于此处成功地组建起鄂西北部第三军区域,并设置革命势力。以均郧房县委县有关部门旧址为主要阵地的东沟红色景区,2010年12月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茅箭区位于秦巴内陆边远山区,36个村庄大多数分布在山谷深处,由于区位、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使得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极其困难。

在过去的十年里,打造精品的“互联网+红色文化”旅游,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开办了十堰市第一家高端民宿企业,瞄准十堰市高端文化休闲市场。为广大华中地区游客提供红色旅游导游、乡村知识讲堂、红色根据地讲座、革命烈士墓清扫等活动。有关部门及事业单位提供革命烈士祭拜配套服务,红色研学,党员初心教育等文化场所。共同增加其产业附加值。2022年,东沟乡成功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三)襄州黄龙模式:红色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革命苏区黄龙镇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26师诞生和发展的地方,曾经有298位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染红了这片红色土地,他们的精神引领和激励着后人继承先烈遗志。近年来,黄龙镇传承红色精神,彰显文化活力。

加强阵地建设,增强文化吸咐力。黄龙镇投入1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综合文化站,建设“薪火相传”红色文化展厅。为了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我们将在25个社区内建立一个全面的文化服务中心,在16个社区内搭建一个为居民提供活动的广场,在23个社区内安装一些健身器械。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影响力。

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活力。黄龙镇依托独有的红色资源、人文古迹和特色农业产业,大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以向湾村红九军26师革命纪念园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景区和以丁湾村“醉美桃花坞”为核心的冬桃采摘旅游观光带。我们将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体验,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的收益。我们将建立一条将农业、景点、休闲和消费结合的优质农业旅行道,以推进农业的发展。

五、鄂西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不均衡

以十堰市为例,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十堰红色文化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的程度不断加深,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资源分布和结构看,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高级别的红色文化资源不多,损毁破坏和未定级的占绝大多数。

(二)革命遗迹年久失修现象严重

大量革命遗址消失,多数遗址年久失修,自然和人为损毁十分严重。大部分革命遗址都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甚至已经损坏了60%。遗址所在地大多位于村院的靠山边缘,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经费来源,严重影响到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包括不少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也难免遭到破坏,甚至完全消失。如縣级保护单位西土门关帝庙鄂陕四地委专员公署遗址和湖北口莫佳山鄂豫陕省委“九棵树”会议遗址已彻底损毁,无法恢复原貌。

(三)部分红色遗迹被淹没

由于丹江口水库建设,均州、郧阳两座城市整体淹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堰有24个乡镇成建制被淹没或部分淹没很多红色文化遗迹被淹没或拆除。如丹江口水库建设,郧阳区被淹没的红色文化遗址有:中共郧阳支部委员会旧址、中共郧县地下党组织活动旧址中共郧县地下党联络站旧址、郧县中共安阳镇党小组。此外,“中共县龙门塘党小组旧址”原址处为个人住房,已被拆除。

(四)红色遗迹产权归属不明

革命文化资源的产权种类繁多,到烈士陵园由民政局管理。由于一些纪念馆由文化管理局管理,一些旧地皮的建筑物由企业或事业单位管理,而另一些则由村集体使用和管理,甚至有些村民将其归个人所有,这就导致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许多红色资源和名胜被分散在多个部门,如宣传、民政、文物、教育和旅游,这种分散的方式不利于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西沟右乡的大部分革命遗址现在都有农家居住,财产权是私有的。有些群众要价过高,不肯转让。再加上村庄建设规划不顺利,给有关部门的集中统一规划和保护开发带来不便。

六、鄂西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研究

2018年7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家国务院办公室共同发布《有关开展革命斗争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2018—2022年)的指导方针》,强调必须加强对革命斗争出土文物的全方位、综合的管理,以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护其历史价值、外观特征以及传承价值。积极推进社会发展,注重保存和发扬历史,加大对革命文物的宣传和保护工作,使之焕发生机。

(一)要开展新一轮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

目前,鄂西北革命遗迹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入,导致很多历史遗迹被自然损毁或认为破坏;另一方面已确认的革命遗迹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据悉,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一些重要的历史遗产,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调研。建议每个县市区,针对性的开展普查工作,按图索对于红色遗迹少的地方,比如十堰城区的张湾区和茅箭区,尤其要力争突破。

(二)开发地方特色红色旅游资源

目前,一些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之所以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当地的红色革命历史研究不够,没有挖掘出区域特色。

红色文化依靠旅游行业发展,其他区域可以武当山特区为参照,发展属于自己的红色文化。如襄阳市可以发展铁道兵文化。丹江口以可以发展其独特的均县红色文化。

(三)谋求红色旅游区域协同发展

以豫皖地区为例,该地区紧紧依靠着大别山区的丰厚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区域文化带动活动,黄冈红安早已建立起了全国将军县等等旅游品牌,建设起了红色影视基地。河南新县由于其独特的苏区首府地位,成为了以文化产业为中心,经济发展为带动的旅游格局。安徽金寨以及独特的大别山风貌,结合红色文化发展进行旅游资源和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带动。三县打破了时间,地理和空间上的局限,共同建立起了大别山区干部学院,进行整个大别山区文化和政治宣传教育。成为了全中国范围内首位的红色品牌和红色基地。三县域联合带动了文娱,制造,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能力水平,干部能力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大别山老区革命文化。

鄂豫陕地区红色资源和红色潜力并不比鄂豫皖地区能力差。红二十五军,红三军,红四军均有到过此地进行革命指导和革命斗争。并且内战的第一枪在湖北十堰打响,由于是三省交界,对于当年的革命斗争来讲极为有利,但对于现在的经济文化交流则出现了一定的屏障和障碍。鄂豫陕地区急需打破其自身的地域限制区位综合管控,统筹兼顾,则更有利于红色资源的传播和发展,形成如大别山区旅游的共同品牌。

参考文献:

[1]胡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

[2]佚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7—30.

[3]杨济亮.福州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J].福州党校学报,2017(6).

作者简介:林健强(2001—),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

猜你喜欢
鄂西北资源保护红色文化
鄂西北传统民居多样性探讨
金头闭壳龟生物学及资源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
姚雪垠在鄂西北的抗战文化活动述论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北斗的数字秦岭系统
江川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
浅析森林防火管理与资源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