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4-01-30 08:15刘敏嘉
求知导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道德与法治初中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改版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一些教师对如何依据新课标合理利用教材与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感到困惑。文章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探索课堂呈现方式与改革评价体制和命题方式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价值引领的策略。

关键词:价值引领;初中;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刘敏嘉(1975—),男,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初级中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其中,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是核心理念和根本价值追求。

一、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是价值引领的先导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要从提升教师素养开始,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一)在教学中由“唯知识点”变为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在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一直是主要的教学任务,教师的语言表达被视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而知识考核被视为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方法。但知识仅仅是个人素养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除了知识,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力、团队合作能力、奉献精神、处事态度、批判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个人发展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相较于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担负更多素养培育的任务,而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也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价值性和知识性。以法治教育为例,它涉及法律概念、法律条文、法律原理等知识,但知识只是载体,价值才是归宿,真正的法治教育是增强法治观念、涵养法治品格的教育[1]。同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理解中华民族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以及修齐治平、匹夫有责等品质。如果教师仅仅是传授这些文化知识,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价值,是让学生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弘扬优秀传统美德、践行中华民族精神、锤炼高尚的人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才是正确的教学出发点。

(二)在教学中由“讲授为主”变为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道德与法治课是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递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的重要战场。道德与法治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明确根本的政治要求。鲜明的政治性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理论灌输。“灌输”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在传统教学中,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采用讲授法教学,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授自己希望学生了解的内容。然而,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更需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获得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2]。

此外,新课标提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学生的感悟与建构。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应用不多,如果教师不对其加以研究和学习,不去尝试使用,那么教学必然会陷入“老生常谈”或是“新瓶装旧酒”的境地,无法体现新时代教育的创新性。笔者在教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认识自己”时,使用了项目式教学法,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筆者在新知课程部分将学生分成了三个项目小组:“接受不完美”项目小组,该小组侧重于探讨人的不完美之处,研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方法并与同学分享;“改正缺点”项目小组,该小组从心理角度研究为什么许多人缺乏改正缺点的勇气,以及如何改正缺点;“激发潜能”项目小组,该小组的成员总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成功和进步,努力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认识到自己的成长正是潜能得以激发的结果。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需要用PPT呈现、汇报,并在全班范围内推广。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合理承担工作,合作完成任务。总之,一堂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过程。

二、探索课堂呈现方式是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环节

课堂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阵地,核心素养培育与价值引领需要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作为载体,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堂呈现方式,努力将传统的教师主导、控制课堂的模式,转变为师生和谐发展、相互沟通,思想与思辨交融的新型课堂模式。

(一)变“满堂灌”教学为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

对于初中生来说,文本阅读基本上已经不成问题,而且现在的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很多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来获取知识,不需要教师详尽地解释课本上的每个知识点[3],但是,学生读懂了教材不等于实现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发展离不开知识学习,但有知识不等于有素养,学生唯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学会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才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才是真正地达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主动探索问题并寻求答案。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创设情境、预设问题,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并预设问题或制订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 Bruner)曾经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从问题出发,在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客观和合理的,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质量,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也可以是值得学生深思的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例如,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是国家重大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如涉及科技攻关、经济实力、港珠澳区域协调发展、工程参与者的努力奋斗等多方面的材料,并结合课文进行交流和探讨。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如何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我国能够建成这样的重大工程说明了什么?港珠澳大桥通车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同时也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引导,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统一。

(二)变“耳提面命”型教学为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道德与法治学科应该为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提供正面引导,这需要教师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增强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但正面教育不是敲锣打鼓唱赞歌,或是违背实际说一些“假大空”的理论,教师要做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正面教育属于建设性,辩证地看待问题属于批判性,两者相辅相成。批判并非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教师要在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正面价值引导,以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组织一场辩论活动,主题为:在非常疲惫的情况下,青年人还要不要给老人让座?在辩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对于学校规定学生不得携带手机入校园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普遍持认同态度,但对于在家庭中如何合理使用手机,学生的态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别。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讨论会,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手机在生活中作用的利与弊。通过思想碰撞,学生可以找到更为合理的行为方式。这种同时结合了建设性和批判性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三、改革评价机制和命题方式是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体现

新課标指出,评价分为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教学评价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要把评价贯彻在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充分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任务、情境之间的关系,有效测评学生学业成就,落实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

(一)变“知识考查”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评价体制不改革,教育教学就难以真正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考试分数,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传统考试命题重知识考查,轻应用能力考查;重选拔,轻发展和改进;重结果,轻过程。所以现今的评价需要从纯粹的知识考查转变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考查,不应是一张试卷决定一切,而要将评价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教学评价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的表现,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面谈和多样化的作业、笔试等。比如,笔者教学完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携手促发展”一节后,布置了如下实践作业:课后利用互联网了解中国的三大互联网巨头“BAT”是哪三家公司,它们创立至今,主要产品的更替情况是怎样的?国际市场覆盖度又是怎样的?每位学生制作一份PPT来简要介绍上述情况。这个作业涵盖了互联网搜索、小组合作与分工、PPT制作、资料筛选等多个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学业水平考试方面,命题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探索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的命题方式,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例如,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中有如下选择题。

有人问冬奥会冠军苏翊鸣成功的原因,他说:“没有别的,我只是专注做我的事,不管每天训练有多长时间或者有多么困难,我都把它当成享受、当成热爱。”这说明(   )

①正确对待挫折,能够增强生命的韧性   ②面对不同挫折,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  ③合理调节情绪,有助于保持乐观心境   ④情绪复杂多样,要善于掩饰负面情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本题借冬奥会冠军苏翊鸣之口,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磨砺坚强意志、合理宣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解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从对青年榜样的崇拜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变“单向命题”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利用各种隐性资源和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被称为隐性教育,它与明确传授教学内容的显性教育相互补充。同样,在教学评价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也可以结合。

比如,笔者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节时,设计了学习活动单,主要活动包括:与同学分享自己做的菜、做家务并录制视频、为劳模撰写颁奖词、开展关于“扫天下者要不要扫一屋”的辩论、开展成长树和诉心声活动。其中,学生自己做菜和学生做家务并录制视频的活动是显性的,为劳模撰写颁奖词则是隐性教育,能够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评价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此外,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中,“单向命题”的方式也逐渐被摒弃,命题者往往选择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通过分析、演绎或更开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同样是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其中有一道材料题涉及“孝”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又包含了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孝亲敬长、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等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综合阅读和解析材料,充分理解材料内涵,将显性的知识点和隐性的个人修养紧密结合,从文化传承中引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理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教师的观念转变为抓手,以主题情境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课堂为主阵地,以评价机制和命题方式的改革为落脚点,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J.S.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第2版)[M].邵瑞珍,张渭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孙全军.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 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守正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2):4-7.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