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视阈下读书类综艺节目的走红路径探析

2024-02-18 14:07刘晓翊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期

[摘要] 《我在岛屿读书》作为当下最具话题性和曝光率的读书类综艺节目,其成功必然有因可循。文章以引爆点理论为研究视角,从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三个维度对《我在岛屿读书》的走红路径进行分析,发现该节目具备多重角色优势互补、打造优质传播内容、紧密结合观众需求的独特优势,从而在一众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优化读书类综艺节目的制作模式。

[关键词]引爆点理论;《我在岛屿读书》;读书类综艺节目

由今日头条和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读书类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第一季)在全媒体端实现了圈层式传播,网络端累计播放量达1.4亿人次,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达54.7亿人次;首播当天即拉动“读书”相关话题增长200%;电视端CSM64城平均收视率达1.1%,在所有同时段播出的节目中连续位列第一。该节目凭借去综艺、无任务以及清新静雅的风格,在一系列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并以9.1分的豆瓣高分,位列国内口碑综艺排行榜第一名。作为一档现象级读书类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的走红方式对国内其他同类型综艺节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引爆点理论解析

21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出版的《引爆点》一书中,对一系列引发社会流行浪潮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某种特定的思想、行为以及信息会飞速传播,就像传染病暴发时一样,他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流行潮”,并将已经达到临界值,即将引爆潮流的时刻称之为“引爆点”[1]。

引发“社会流行潮”需要同时具备三大要素,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其中,个别人物法则指在“社会流行潮”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独具影响力的人物,这些人擅长社交,乐于分享自身的想法及经验,在“社会流行潮”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格拉德威尔根据这些人物所发挥的作用,将这些人分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三类。附着力因素法则强调传播的信息内容需要符合大众需求,且具有创新性、吸引力。环境威力法则指在“社会流行潮”的形成过程中,事件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背景对引爆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引爆点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当一种“社会流行潮”出现时,需要同时满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以及环境威力法则,三者缺一不可。

二、《我在岛屿读书》走红的原因和路径分析

(一)个别人物法则:多重角色优势互补

个别人物法则的三个关键要素分别是“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时甚至可以相互转换。在《我在岛屿读书》的“社会流行潮”形成过程中,“内行”主要负责内容输出,“联系员”负责扩大节目信息的传播范围,“推销员”则负责说服广大观众接收并认同这些信息。

第一,不同类型嘉宾担任“内行”的角色,为观众提供了有深度、有内涵的内容。《我在岛屿读书》的常驻嘉宾有余华、苏童和西川。作为家喻户晓的作家,余华和苏童斩获了文学界各类大奖,前者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至今畅销不衰,后者的《妻妾成群》被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常驻嘉宾西川也在诗歌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我在岛屿读书》的飞行嘉宾叶兆言等人也都在文学艺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作为作家和诗人,他们有着多年的写作经验,能够很好地把握节目的主题和节奏,不仅可以在一个主题上不断延伸思考,还可以很好地平衡节目的严肃性和娱乐性,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能获得启发。

第二,媒体担任“联系员”的角色,利用社会关系网络促进信息高效传播。《我在岛屿读书》这档节目由今日头条和江苏卫视联合出品。今日头条是一款拥有1.24亿日活用户的资讯类App,而江苏卫视则是影响力强大的省级媒体。在《我在岛屿读书》的宣传推广中,节目制作方融合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使节目还未播出便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此外,为迎合不同观众的观看需求,节目制作方还采用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方式,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节目剪辑版短视频进行传播,成功实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效果。

第三,观众扮演“推销员”的角色,利用高互动性优势扩大节目传播范围。当观众观看节目或接收到节目制作方发布的相关消息后,他们会根据各种主客观因素对节目进行评价,并通过日常的人际交流传播这些评价内容。换句话说,每位观众都具备成为《我在岛屿读书》这一档节目的“推销员”的潜力[2]。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观众可以自由地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对节目的看法。同时,由于社交媒体平台具有高互动性和强连接性,当观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断互动时,《我在岛屿读书》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

(二)附着力因素法则:打造优质传播内容

一种产品或者思想能否成为“社会流行潮”,其内容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附着力因素法则强调将优质的创意、内容以及服务相结合,从用户的兴趣点出发,激发其好奇心,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提升用户黏性以及品牌忠诚度。附着力因素法则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信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通过借助多元的传播手段,在用户的脑海中形成相关的记忆集群,以确保信息和品牌的有效传播[3]。

第一,紧贴社会热点话题,吸引年轻观众。以往的读书类综艺节目虽然在立意与形式等方面都收获了观众的好评,但大部分节目均围绕图书本身进行叙事,与当下社会热点结合不够紧密。而《我在岛屿读书》则聚焦“阅读”这一核心主题,以“年轻人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推荐大家阅读经典”等话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更加丰富多样的话题。例如,在《我在岛屿读书》第4期节目中,围绕“生活有心,文学有趣”这一话题,嘉宾们对纸质图书的形态展开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游戏书”的有关话题。通过这种方式,节目制作方不仅加深了观众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了解,还能紧贴热点话题,激发更多年轻观众对经典作品的兴趣。

第二,设置独特叙事场景,增强节目观赏性。以往,读书类综艺节目一般采用主持人口播或“访谈+解析”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解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类综艺节目不断发展,逐渐融入剧场表演和第三空间的元素[4]。但不管采用何种表现形式,该类节目的叙事场景始终局限在特定的演播厅内。而《我在岛屿读书》却突破了传统的叙事场景,将“演播厅”迁移到“岛屿”上。这一创新举措使节目的叙事场景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場所中,而是随着节目内容的不断变化,从岛屿上的一间书屋扩展到海边、渔排。《我在岛屿读书》这种独特的叙事场景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还为观众提供了与图书亲密接触的机会,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第三,节目表现去综艺化,展现人物真情实感。在综艺节目娱乐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在岛屿读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脱颖而出。该节目采用慢综艺式的表达方式,几乎完全舍弃常见的综艺化元素。首先,在制作方面,该节目不设置挑战任务,以减少矛盾和冲突。其次,在拍摄方面,该节目遵循去综艺化的原则,给予嘉宾充分的拍摄自由,最大限度地进行纪实拍摄,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最后,在视听语言方面,该节目创新语言表达,背景音乐、字幕等元素文艺感十足,与节目主题紧密联系,旨在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连接。

第四,双向互动式传播,拉近观众心理距离。互动式传播是社交媒体时代重要的特征,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保持持续的信息交流[5]。在《我在岛屿读书》这档节目中,节目制作方建立了“分界书屋”,其中的五千多种图书,多由网友捐赠。这些图书中有网友写给嘉宾们的留言。当嘉宾们在节目中阅读并评论这些留言时,可以不断缩小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节目制作方互动,分享自己对节目的看法和感受。这样不仅增强了观众与节目的情感连接,观众还可以为节目制作方提供意见,从而促进节目不断优化。

(三)环境威力法则:紧密结合观众需求

人的内心状态不仅受到各种感官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环境威力法则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流行潮”的形成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该法则强调整体环境对引发潮流传播的重要作用。《我在岛屿读书》的“社会流行潮”的形生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

相关。

第一,顺应流行趋势,搭乘短视频快车。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科技的进步,短视频已成为当今时代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2%[6]。短视频庞大的受众群体为《我在岛屿读书》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我在岛屿读书》每一期主题都不同,节目片段符合短视频的传播规律。例如,余华谈论到“铁生已经不在了”时流露出的伤感之情的节目片段在众多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随后,节目官方媒体、网络大V以及众多网友纷纷转发、评论,并在原视频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无疑对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关注观众需求,引发情感共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读书和旅行逐渐成为现代人消除疲劳、治愈自己的重要方式。《我在岛屿读书》提到的《生活不必慌慌张张》《平凡的世界》《人生》等经典文学作品中勇敢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困难的主人公们,在某种程度上与工作压力较大的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而主人公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也鼓励着观众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同时,节目中出现的各种美景,也唤起了观众对大自然的向往,观众可以通过欣赏各类自然风光暂离城市的喧嚣,消除心灵的疲惫。

三、《我在岛屿读书》对未来读书类综艺节目的借鉴意义

第一,深耕节目内容,寻找优质选题。在当今的综艺节目市场,读书类综艺节目面临一系列挑战。当前,读书类综艺节目主要包括访谈解析、户外走读、舞剧释意等类型,大多数风格较为严肃,没有很好地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与阅读的严肃性相结合。因此,要想在综艺节目市场不断发展,读书类综艺节目必须做到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题材和内容上独具特色,增加节目的厚度与深度。只有深耕节目内容,寻找优质选题,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节目制作方才能制作出优秀的读书类综艺节目,才能在娱乐性和知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满足观众对娱乐与知识的综合需求。

第二,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受众心理。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盛行的快节奏时代,人们深度思考的能力逐渐弱化。作为能够帮助观众开拓视野、缓解压力的读书类综艺节目,更需要认真探讨观众所遇到的社会问题,了解观众的真实需求。例如,《我在岛屿读书》的节目制作方在制作节目前就已经针对观众的阅读情况和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节目播出后,节目制作方针对观众的反馈优化节目模式,从而与观众产生共鸣,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并获得其认同。

第三,挖掘社会价值,提升文化内涵。观众通过观看读书类综艺节目,不仅能够提升文学修养,接受美学熏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增强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综艺节目一味地追求高收视率和流量将无法精准锁定观众,最终被市场所淘汰。一档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读书类综艺节目既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又能提升观众的文学修养。纵观以往成功的综艺节目不难发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挖掘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是提升节目文化内涵、收获观众喜爱的有效路径,因此节目制作方可以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节目制作,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综上所述,《我在岛屿读书》可以被视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相结合的成功案例。这档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得益于其优质的内容生产和对观众需求的关注,还源于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价值的深度挖掘,它给读书类综艺节目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成功吸引了更多观众进一步探索阅读的乐趣,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格拉德威尔.引爆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彭美菡.引爆点理论下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的出圈探析[J].喜剧世界(上半月),2023(02):47-49.

[3]李嘉敏.引爆点理论下的抖音短视频App走红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8(12):124-126.

[4]于云.《我在岛屿读书》的叙事创新和符号化表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07):119-124.

[5]王文东.试析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发展[J].视听,2019(11):169-170.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

(05):13.

[作者简介]刘晓翊(1998—),男,山西大同人,吉林師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