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语境下城市杂志对本土生活的微观叙事研究

2024-02-18 08:30唐敏
传播与版权 2024年2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杂志

[摘要]城市杂志既是大众消费文化的对象,又是一种消费文化符号,具有消费文化的表现、识别、交流三种功能。《HOMELAND家园》杂志从微观化、故事化、隐喻化的城市叙事结构层面,呈现城市本土生活,再现城市本土记忆,完成城市本土生活的意义构建。这有利于促进城市杂志自身的发展,推动城市形象构建和城市文化进步,引导正确的城市消费文化。

[关键词]消费文化;城市杂志;城市叙事;《HOMELAND家园》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总体平稳,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大,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把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消费与文化息息相关。消费是一种经济现象,与商品的价格、使用价值等紧密相关,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商品的意义、符号价值密切相关。消费既可以折射一个消费者的兴趣、品位,甚至文化背景和身份地位,又可以体现消费者对建构社会认同、规范、地位等的意识和能力[1]。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消费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活动。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人們不仅关注商品消费的交换价值(价格)与使用价值,而且注重其符号价值。然而,消费文化不等同于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消费文化中的一种拥护“消费至上”的相对极端的文化态度,以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不断增长的欲望为消费目的。

城市杂志是一种以展示、传播并塑造地域性城市社会文化与物质消费为核心的本土化定期出版物,以当地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物质消费为主题,以描摹、归纳、再现当地城市面貌、文化特色以及城市人生活状态、内在精神为主要内容,本土化程度高,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城市杂志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具有物质产品属性和精神产品属性,以带动消费为内核,旨在传播消费文化,创造消费需求,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对信息的需求,还要满足消费者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认同及提升的需要[2]。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杂志从宣传品位转化成品位的象征。

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消费力不断增长,部分受众尤其精英白领人士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期待通过与城市亲密接触来获得城市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满足,且部分年轻人因学习、工作而生活在不同城市,他们更寻求对城市的归属感。由此,城市杂志被赋予更多温度和象征性意义。另一方面,作为展现城市生活内容、塑造城市本土特色文化的城市杂志,与林林总总的消费话题密不可分[3],已成功引领城市生活新锐文化风潮,成为物质消费的窗口,凸显城市生活的命题,是通过城市叙事诠释精神文化的载体。由此,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杂志与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城市邂逅,中国在社会变迁的长河中迎来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杂志[4]。

国内最早的城市杂志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部分宾馆和外企制作,让外国人更多了解当地文化和消费,诸如Shanghai Peace Talk等。以本地居民为受众的城市杂志则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诸如《深圳风采周刊》(后更名为《深圳周刊》)、《广东画报》(后更名为《城市画报》)以及《新民周刊》《北京漫步》等。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杂志虽然在呈现、宣传和推广当地文化方面颇具成效,但是也因过度强调所谓的生活品质而陷入广告堆砌、内容同质的桎梏,与城市独特地域性文化背道而驰。

城市作为一个信息场,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象征地,其中各种城市信息集合在一起,并外化成具体的表现符号,包括具有文化功能的文化符号,共同构成城市形象。城市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叙+事),即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件”[5]。城市叙事应用于城市杂志,主要体现在叙述、形塑和建构城市形象方面,进而形成一套新的都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可以说,城市叙事是城市文化最直接、最感性、最鲜活的表现形态[6]。城市文化符号的再开发、再建设,有利于增强受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促进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文化的建构。

目前,关于消费文化及其杂志的研究大部分为符号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时尚杂志领域,研究成果主要分为女性形象构建、男性形象构建两个方面。刘胜枝认为,时尚杂志频繁将女性的自我实现与消费相联系,建构了一种新的消费价值观念,即女性的现代意识推动消费,反之消费成为女性解放自我的手段之一[7]。郑欣则认为,中国社会的部分品位人士和新富阶层,即所谓的中产阶级或伪中产阶级,被男性时尚杂志通过成功人生和奢华生活方式等叙述打上精英形象和阶层符号的烙印[8]。

关于城市杂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杂志的国内外现状、发展以及运营策略和城市形象构建两个方面,并以案例研究为主。周璇从生活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画报》的内容,发现城市杂志所描述的“新生活”最终会以商品或生活方式的消费呈现,会对城市杂志受众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产生诱导[9]。

关于消费文化和城市杂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杂志对消费文化的引导功能方面,以案例研究为主。彭柳通过对《城市画报》进行研究,发现城市杂志作为我国期刊市场的重要文化力量和组成部分,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若城市杂志的编辑理念顺应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就会相应影响城市杂志受众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继而有效引导消费文化[3]。

一、《HOMELAND家园》杂志:一种城市消费文化符号

城市杂志被视为城市的一张名片,不仅反映城市面貌,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也影响城市发展,塑造城市文化、城市形象。《HOMELAND家园》杂志创刊于2005年12月10日,由福州日报社全额投资并主办,致力于成为福建省本土量身定做的城市生活杂志。《HOMELAND家园》杂志以展现福建本土生活为核心,以传播好看、有料的福建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为办刊宗旨,以“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为目标。

从符号学来看,消费文化主要体现为三种功能:表现功能、识别功能和交流功能。《HOMELAND家园》杂志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可以被视为一种城市消费文化符号,并具有表现、识别和交流三种功能。

(一)表现功能

表现功能是消费文化符号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消费文化中最普遍的功能,主要指保持和发展物品的品性,将其展示给一个人、一群人,并能够在当下和未来持续展示,即实现文化传播、传承。《HOMELAND家园》杂志对福州本地特色文化进行描摹,对福州历史进行再现。例如,《HOMELAND家园》杂志的第171期和172期合刊以“福州祠堂”为主题,关注福州的15座祠堂,探寻城市里宗族的印记—在川流不息的时尚都市中,代表着福州人宗族观念的这些祠堂与高楼大厦毗邻,热闹的街头中卖蔬果海鲜的小摊与安静的泰山宫、文天祥庙等古建筑交织,这为受众描摹了一幅最具福州特色的景象,再现了福州乡村宗族社会的视觉形象和文化标志。

《HOMELAND家园》杂志作为福建本土城市杂志,多年来用精彩的内容丈量脚下的土地,呈现城市的生活与文化,用独特的方式记录城市与乡土的变迁,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实现内容从消费文化向主流文化的转变,为促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识别功能

识别功能指消费文化中消费对象、消费主体和消费中介的文化含量和特征的识别功能。消费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消费的物质方面、消费的精神方面、消费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方面。首先,消费对象在消费的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以及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方面的文化含量越高、特征越明显,其文化价值就越高。《HOMELAND家园》杂志作为出版物,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以福州城市文化和精神为消费对象,呈现消费对象的文化含量、文化特征,凸显消费文化价值。其次,消费主体的文化含量越高、特征越明显,越有利于准确识别文化特质,做出正确的消费决策。最后,消费对象和消费主体之间通过消费中介来建立关系。例如,《HOMELAND家园》杂志第170期以“附近的灵感”为主题,以咖啡馆为原点,探访泉州、北京、上海三座城市不一样的咖啡生活,凸显各自独特的属于城市的咖啡风味。咖啡馆是一种西方消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机融合的城市休闲空间,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更多样的消费选择和更多元的交往互动方式,日渐成为都市人消费的主要阵地和社交的新型空间[10],并通过城市杂志得以呈现在受众面前,从而聚焦受众,凸显识别功能,彰显消费文化。

多年来,《HOMELAND家园》杂志既是消费对象,又是消费中介,具有文化含量高、消费识别准确的特质,聚焦文化特质明显、有较强消费识别能力的城市受眾,可正确地引导消费观念和行为,推动消费文化发展。

(三)交流功能

消费是一种交流,包括人与物、人与人以及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交流;消费文化是一种交流文化,包括消费主体、消费对象、消费中介之间的交流[11]。交流功能是消费文化的重要功能,对消费文化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体现正确的消费交流理念,涉及消费对象(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内容、经营者经营的商品内容),消费主体(消费者),消费中介(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形态、经营者经营的商品形态)。《HOMELAND家园》杂志作为城市杂志,不同于追求广告运作的DM杂志、报道业界名人的财经杂志以及引导流行趋势的时尚杂志,而是聚焦“福建本土文化历史、城中名人、有趣的人、可玩味的好东西和可借鉴的生活方式”[12]。例如,《HOMELAND家园》第165期和166期合刊以“本地有本事”为主题,采用与他城“串门”的方式,与西安、成都、长沙、贵阳、郑州、顺德、临海、舟山、漳州9个当地文化创意团队分工合作、深耕内容,在挖掘本土故事,彰显本城风貌,传播本城文化的同时交流经验,丰富认知,从而形成城市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诠释一种新型的城市对话方式,真正实现消费文化的交流功能。

《HOMELAND家园》杂志聚焦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或附近城市,对时尚、饮食、居住、设计、文化、艺术、阅读、旅行等具有独到见解与经验的受众,为他们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以及具有国际视野、本土反思的文化内容,凸显城市生活的消费文化品位。

二、《HOMELAND家园》杂志的城市叙事结构

独特的城市叙事孕育消费文化,彰显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杂志的城市叙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全国范围内城市生活为主要内容,如《新周刊》《城市中国》《三联生活周刊》《瞭望》等,主要讨论城市话题的宏大叙事;另一种是关注一些具体、日常、细微的城市现象,聚焦不同阶层的人群,呈现不同的城市生活体验,也就是站在某座城市或某个人的角度,娓娓讲述城市生活故事的微观叙事[13]。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杂志的城市叙事与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生共荣。

(一)叙事内容的微观化:城市本土生活的呈现

“一个人有了记忆,就有底气;一座城有了记忆,就有底蕴。”在网络时代,城市杂志作为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区别于小红书等媒介中简单、快餐式的消费情报或吃喝玩乐指南,注重叙事内容微观化,呈现城市本土生活。

《HOMELAND家园》杂志主要从城市地标类、饮食类、文化艺术类、人物类、日常生活类、创业类与观念类七个内容领域记录和传播福建城市文化,涉及山川河流、桥梁建筑、饮食文化、名人名家等,其中以城市地标类内容为最多,然后是饮食类、文化艺术类和人物类的内容。例如,《HOMELAND家园》第167期以“福建古驿道”为主题,在福建画报社与福建博物院通力合作下,深度报道历时两年数千公里实地走访完成的田野调查成果,呈现乡野印迹、历史图腾,描摹福建古驿道,再现福建交通历史的独特发展轨迹。

(二)叙事对象的故事化:城市本土记忆的再现

若一座城市没有人的汇集、流动与成长,则是冰冷的,是没有温度的钢筋水泥群。也就是说,城市文化的内涵因生活在城市中鲜活又独具特色的人们而不断得到丰富。城市杂志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窗口,可以凸显城市叙事中的人的生活,承载起城市角落里那些被人遗忘的文化和记忆。

《HOMELAND家园》杂志的人物类内容涉及个人和群体,如林觉民、冰心、林徽因、吴清源、方炳桂、萧鼎等福建近现代名人名家,以及福州音乐爱好者、定居福建的外国人、福建侨胞等群体,通过展示珍贵的老照片、访谈人物等方式,详细调研和呈现人物生平及其相关事迹,并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讲述人物故事,记录和传播福建城市文化的主要方面,再现城市文化记忆。例如,《HOMELAND家园》第169期借助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效应,从福建对口帮扶西海固人民完成易地搬迁、“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中挖掘内容,呈现从福州到新疆乌鲁木齐再到奇台的近百位福州援疆人在当地学校、医院、政务中心、文化馆等工作的日常,深入讲述他们的故事,打造“福州援疆日常”的主题,既呈现福州援疆人眼中绵延不断的天山山脉,也彰显福州援疆人头顶上的漫天星斗,通过对叙事对象故事化,在铺陈故事的同时再现城市本土记忆,延续城市杂志故事化叙事的意义。

(三)叙事手法的隐喻化:城市本土生活的意义构建

《HOMELAND家园》杂志在其官方网站上写着:“有一百个理由离开这个城市,为什么我们还在这里?”城市杂志不是城市文化的搬运工,而是城市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参与者。《HOMELAND家园》杂志借助文本,以全面的栏目、微小的故事描绘城市人生百态,从而展现独特的城市生活面貌、城市文化气质、地域文化特色,凸显消费文化品位,传递城市本土生活的隐喻意义,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受众对城市生活的思考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提升城市杂志的传播效果。

此外,城市杂志开展一系列“跳出纸面”的项目和活动。例如:《HOMELAND家园》与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手艺新生”公益项目,展现城市本土生活内容,开展线下活动“手艺新生艺术设计展”,延续意义构建;通过淘宝官方店铺向受众展示漆器和福建新锐设计师作品等,建立文化人才库,打造更立体的产业链;为受众提供与当地历史、人物、工艺等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满足受众文化需求,激发受众对消费文化、城市文化的情感共鸣。由此,城市杂志通过隐喻的叙事手法完成对城市本土生活的意义构建。

三、结语与反思

城市杂志的本土生活景观与商业并不冲突,一本有黏性的城市杂志也不会被商业所抛弃[14]。也就是说,一方面,城市杂志要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凸显自身的物质产品属性和精神产品属性,呈现消费文化特质,彰显本土地域特色,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另一方面,城市杂志要创新选题,细分市场,在关注城市宏观话题的同时立足于城市生活微小层面,发现、记录、书写城市生活中深层次的文化记忆,塑造和影响城市形象、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1]季松,段进.空间的消费:消费文化视野下城市发展新图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吴飞,姚颖.“城市杂志”发展的经济学思考[J].新闻界,2003(02):43-47.

[3]彭柳.消费社会城市杂志编辑理念:以《城市画报》引导消费文化之道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2(03):67-69.

[4]刘贝蓓.论中产阶级和消费社会互动下的城市杂志:以《纽约》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5]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黄舒娴.《新周刊》的城市叙事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2.

[7]刘胜枝.消费与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时尚杂志中的女性价值观念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2006(01):65-68.

[8]郑欣.媒体消费语境中的“中产阶级”幻想:以《名牌》杂志叙述的男性精英形象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42-48.

[9]周璇.論《城市画报》对“新生活”的意义构建[D].苏州:苏州大学,2014.

[10]李浣玥.都市休闲空间的消费者实践及社会交往功能研究:以成都社区咖啡馆为例[J].商展经济,2022(23):68-73.

[11]赵子祥,沈殿忠.消费文化的蜕变与解读:消费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变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12]黄伟莉.《Homeland家园》杂志传播福建城市文化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13]曾一果.“杂志热”与城市杂志的“城市叙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5):42-48.

[14]李华.如何解决城市杂志的地域性之惑:公众史视野下城市杂志的地域性构建[J].编辑学刊,2013(02):69-73.

[作者简介]唐敏(1998—),女,云南昭通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杂志
《食品科学》杂志征订启事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2020年杂志订阅单
杂志介绍
审美·家国·想象:由沪上咖啡馆到知识分子的“恋地情结”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