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在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中的运用

2024-03-04 09:00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实验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创造力同伴创造性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实验幼儿园 杨 青

3~6岁幼儿的创造力正处于萌芽和初步成长的阶段,此时,幼儿的动作协调性、语言表达、感知觉、想象力、好奇心、创新思维以及个性特征都在逐步形成,因此,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时,围绕以上几方面开展创造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幼儿园开展创造性活动时,我们经常看到部分幼儿常常因失去兴趣而半途而废;有的幼儿则表现出畏难情绪,不愿参加,这些都反映出幼儿缺乏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

影响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积极性的因素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游戏测试等形式,对幼儿在美术类创造性活动、建构类创造性活动和音乐类创造性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旨在寻找影响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积极性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在美术类创造性活动中,幼儿存在消极的模仿行为、重复同伴作品,缺乏自主创新;在建构类创造性活动中,大部分幼儿东张西望,并倾向于模仿同伴作品,缺乏创造新作品的动力;在音乐类创造性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对学习内容很快失去兴趣,表现出观望的态度。综上所述,幼儿在创造性活动中的积极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因素,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激发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热情和创造力。

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积极的言语和行为、提供具有较大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操作材料、同伴关系友好、具有独立思考习惯、民主型家长的教育方式等因素能激发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反之,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比较低迷。

探索引发幼儿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在心理倾向或动力。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动机理论中的内在动机、成就动机、需要层次动机和强化理论等工具,探索激发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指的是个体自发地对所从事活动的认知。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产生更多的矛盾和疑惑,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好奇心,发挥想象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培养和激发幼儿内在学习的动机,并促使他们产生创造动力引发创造行为。

例如,在“你好,树朋友”的课程活动中,幼儿们对幼儿园梧桐树到底有多粗产生了兴趣,当教师问道如何量树的周长,幼儿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尺子!”教师接着问答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测量方法,进而激发幼儿们的创造欲。这时,幼儿们展现出了极高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纷纷寻找各种工具进行尝试,于是绳子、积木、游戏棒、塑料皮都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

2.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是由个体的成就需要引发的,引入竞争机制,犹如为创造力的发展装上了推进器,能强有力地激发出幼儿的成就动机和创造潜能,使幼儿处于积极的创造状态,并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促进与帮助,将有助于幼儿的创造力的最大发挥。

图1.“你好,树朋友”的课程活动

例如,在“圆形朋友多”的课程活动中,幼儿积极寻找生活中的圆形物品,了解这些圆形物品的用途。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及交流,逐渐发现了圆形的特征,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活动的最后“圆形朋友大聚会”的创意绘画中,为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教师鼓励幼儿他们:“看谁用圆形画出来的东西多,和别人的不一样!”在短短二十分钟内,幼儿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其中,最多的幼儿画出了八个形象各异的作品,最少的幼儿也完成了四个作品。

图2.“圆形朋友多”的课程活动

3.通过提供半成品材料来引发幼儿对材料使用的思考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对引发幼儿创造性活动有较大影响。那些形象逼真、造型固定的游戏材料固然好看,但是引发幼儿创造活动的机率较小,幼儿们更多是欣赏和摆弄这些材料;而半成品类游戏材料虽然看上去普通,却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进而引发幼儿更为活跃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在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其对于激发创造活动的影响。

例如,幼儿在自主游戏时对“百宝箱”兴趣较大,百宝箱里有长短不同的PVC管、大小不同的纸、各型号的塑料袋,以及大积塑、小积木、纸盒子等。这些材料能够让幼儿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需求,变成各种游戏中需要的玩具——用PVC管搭建床、帐篷;用纸做广告单;纸盒子做澡盆等。这些创造性的游戏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图3.自主游戏活动中搭建作品

4.采用正强化教育,用强化理论维持学习动机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某种行为来影响其所处的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个体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如果对个体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通过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法调整行为的结果,从而修正个体的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及行为对幼儿创造动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后,给如果教师予言语和行为上的肯定,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变得更高,反之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减弱。

例如,在各个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提供小星星、博士帽、小红花等作为实施教育的有效激励手段,并结合口头表扬、拥抱、抚摸、展示作品等方式,进行正面强化教育。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成功欲望,达到提高创造动机的目的。

5.在同伴中树立威信,增强自信,满足自我表现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幼儿缺乏动机可能是某些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幼儿的同伴关系会影响幼儿的情绪体验,如果幼儿在集体中得不到同伴的肯定,缺乏威信,其自我表现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将会导致其自信心不足,引起消极情绪和行为。因此,教师在集体场合应多给幼儿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满足其需要,进而引发其创造的积极性。

图4 美工穿编游戏活动

例如,颜颜因为体弱,经常生病,导致其性格内向、胆怯。因为入园时间也较少,所以在集体中常被同伴忽视。在一次美工穿编游戏活动中,教师尝试采用预知学习理论,提前教会她穿编的方法。在穿编游戏刚开始时,她学得很快,表现也比较突出,产生的作品较多。她第一次在同伴面前体验到了成功,获得了成就感。同伴们钦佩的目光、热烈的掌声,更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6.开展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当教师在幼儿园里设计各种游戏、激发幼儿创造动机的同时,也应通过校讯通、网络平台等媒介及时向家长介绍与宣传,让他们了解激发幼儿创造动机的目的和意义、知道孩子目前的发展状况,配合幼儿园在家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积极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共同激发幼儿的创造行为。

反思

我们发现运用“内部—外部”动机、成就动机、需要层次动机和强化动机理论激发幼儿创造动机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而且能够为此提供多种多样的实现途径,这种做法在促进幼儿创造行为的发生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有显著提高

在研究后期,当我们再次进行问卷和测试题测试时,其结果明显优于前期调查。幼儿在各项测试活动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创造性行为的频次和质量都有显著提升。

2.提高教师对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关注,生发满足幼儿需求的创造性活动

教师通过对影响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积极性因素的采集与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在组织和设计创造性活动时,不再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出更多符合幼儿需求的创造性活动,从而更加精准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3.家庭条件性管理在促进幼儿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中的运用

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任务,幼儿园单方面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在家庭配合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家长了解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性,并逐渐掌握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家长们还应努力消除家庭环境中可能阻碍幼儿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各种因素,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家庭条件性管理在促进幼儿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的作用,达到家园合作“1+1>2”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创造力同伴创造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