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技术在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创作中的应用探索

2024-05-06 19:19陈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

摘要:心理剧技术对校园心理剧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镜观技术在心理辅导层面是一种强有力的面质技术,能显著提高校园心理剧的心理辅导效果和力度,通常被创作者应用在校园心理剧的心理转变环节,也是整个剧目中解决问题的重头戏部分。阐述其本质内涵及在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推动学校师生、教研工作者对校园心理剧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

关键词:镜观技术;校园心理剧;心理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3-0062-03

一、心理剧技术对校园心理剧创作的意义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因受众通常是全体学生,主要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性问题的预防与辅导,与传统心理剧的团体心理治疗功能不同。但在实际创作中如果过分弱化其“心理剧”的特征,心理味道不能恰当体现,又会出现与学校常用的课本剧、绘本剧、舞台剧、历史剧等混淆模糊的情况。

心理剧技术深入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创作的全过程,是确保校园心理剧品质、浓厚其心理味道的有益做法。经典的心理剧技术都有其固有的适用情景和操作方法,这些经验成果都可以经过改良,服务于校园心理剧的结构设计与情节发展,提升整部剧目的可观赏性和心理育人价值。

二、镜观技术及其心理辅导涵义

目前,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创作中常用到独白、替身、镜观、角色交换、未来投射、附加现实、雕塑、魔幻商店等心理剧技术。

其中的镜观也叫镜像、镜照,即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以旁观者视角看待“那个自己”,以激发主角去审视情景、诠释关系、产生领悟。镜观技术不仅可以服务剧目内容创编,还可以在协助演员理解角色、提供排演即时反馈以及引发观众共情共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镜观技术在心理辅导层面是一种强有力的面质技术,能显著提高校园心理剧的心理辅导效果和力度,通常被创作者应用在校园心理剧的心理转变环节,也是整个剧目中解决问题的重头戏部分。创作者借助特定物品或通过营造特定情景,打破时空界限,创造“直面那一刻”的相遇场景,唤醒角色的自发性与创造性,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心理上的自我救赎。

此外,镜观技术能创造一种“跳出来看”的独特视角,是学生心理辅导中的重要主张和方法。跳出来“看什么”“往哪里看”“怎么看”,镜观技术为心理辅导提供了开放包容的结构框架,创造了与其他心理剧技术联合应用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创作者诠释角色复杂内心、酝酿剧情发展的需求,无形中拓展了镜观技术在校园心理剧创作中的应用空间。

三、镜观技术在校园心理剧中的应用示例

剧目背景:故事来源于学校心理辅导室接待的一位学生,学生反映因手机使用问题与母亲发生激烈冲突,亲子关系恶化。此时学生的心理困扰围绕着“我妈根本不相信我”“她总是偷看我手机,看我的聊天记录,窥视我的隐私”“她总以爱我为借口,控制我”“我很窒息”,辅导教师觉得该案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想将其创作成校园心理剧。一方面,通过创、编、演对该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剧目创编过程中,教师本着“预演中生成,创作中完善”的原则,联合主角和辅角不断磨合碰撞,将故事原型中的重要场景、台词、动作、剧情发展等还原出来。因为只有主角是事件亲历者,所以辅角仅凭主角的介绍和个人直觉去演绎,难免出现不合理的地方,这时教师作为导演,可以适时喊停,让主角借助镜观,跳出个人角色,观看辅角的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帮助辅角以恰当方式完善演绎。

剧情发展到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提出用镜观技术创建跨时空的“回头看”情节,让主角通过假想的摄像头(这里可以依据学生学龄段不同,设计成类似魔镜、梦境、神秘窗等,主要是提供一个镜观的媒介),看到冲突发生前后的真实画面。

(冲突前)陈溪晚自习回家前,妈妈打扫房间,看到掉落在地的手机,捡起来放到书桌上。妈妈内心独白:“和孩子定下手机使用公约一段时间了,不知道她能否自觉执行,我要不要打开手机检查下呢”“算了,不能看,要相信孩子”“可是,万一孩子不自觉,以查题目学习的名义刷短视频聊天怎么办”“应该不会的,最近成绩还行,应该没有乱玩手机”,陈溪妈妈继续做家务。

隨后,她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电话里朋友诉说孩子在手机里看小说,每天看到夜里1点多,后悔没及时发现制止。陈溪妈妈挂掉电话,目光又回到陈溪的手机上,内心独白:“和孩子约定很重要,但小孩子难免不自觉,万一……”“如果我没及时发现,帮她纠正错误行为,不就害了她吗”“可陈溪要是知道了,肯定会觉得我不尊重她”“不行,现在网上骗子那么多,就算不尊重她也不能害了她呀”“我不能看着孩子堕落,不闻不问,我要负起责任来”,一番左右为难的挣扎后,陈溪妈妈将手伸向了孩子的手机。

(冲突发生)陈溪放学回到家中,发现手机里所有的APP都有被刚刚使用过的历史记录。正在迟疑,端着水果进屋的妈妈就开始嘱咐陈溪认真学习,时间紧张,不要被无关事物干扰。看到陈溪拿着手机,又开始提醒手机可以用来查题目,千万不要被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干扰分心。

陈溪明白手机被谁动了,开始大声质问为什么不遵守公约,偷看手机。妈妈被陈溪的大声惊到,忙解释自己只是检查下手机使用是否合理。陈溪跳起来大喊:“公约定下就要遵守,你凭什么来检查,你懂不懂什么叫契约精神”“我有我的隐私权,你偷看我的手机,就是不尊重我,不信任我”,陈溪妈妈也被激怒了:“我这也是怕你万一控制不住,手机上瘾,都是为你好,要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才懒得管呢”。陈溪回嘴道:“那我宁愿当别人家的孩子”,陈溪妈妈更气愤了,夺过陈溪的手机:“那你就滚到别人家去吧,算我没养你个白眼狼”……

(冲突后)陈溪妈妈在自己的卧室黯然神伤,感慨自己好心却没办成好事,失落伤心的同时也对母女关系弄成这种局面有点自责。陈溪在房间仍然生着气,看不下书,没法好好做作业,想不通为什么妈妈不信任自己,随着渐渐冷静,也开始为自己的口出恶语后悔起来。

接下来,主角借助摄像头回放进行镜观,不仅客观、清晰地看到冲突发展的全过程,还以第三方视角解读出对冲突的多重理解,看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看到每个选择背后的为难,看到情绪不加控制的后果,甚至看到问题可能的解决途径。此刻,当事人的母亲也受邀观看演出,她借助观众视角进行镜观,看到“那个自己”的一刻,情感深受触动,开始觉察了自我,对自我以及关系的反省更深刻,也更易引发缓和亲子关系的行为举动。与此同时,观众群体中有类似经历的人,也会在镜观中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继而产生共情共鸣,而这种观剧体验也可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创作者,帮助其完善剧目创作。

四、其他应用可能

心理剧的镜观技术通常是“真人版的录像回放”,主要是帮助主角看向过去的某个场景。早期的校园心理剧也是借助镜观看过去已经发生过的真实事情,随着创作者对镜观技术的深入理解,结合中小学校园心理剧的特征,镜观技术开始逐渐被改良,灵活服务于各种剧情需要:看过去也可以看未来,看静态也可以看动态,看整体也可以看局部,看现实也可以看想象。

(一)镜观与未来投射结合

未来投射通常在校园心理剧中以展望、穿越等形式呈现,投射未来场景,澄清当下的目标、价值观或现实需求。镜观借助未来投射,让主角看向未来,看到更多可能性,引发希望感,未来投射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镜观的时间线和站位高度,而镜观也相应增强了未来投射的审视力度,让角色在全局视角中更审慎地看待自己的发展。这种结合方式比较适用于中学阶段的生涯辅导、自我管理等选题。

(二)鏡观与雕塑结合

雕塑的优势在于呈现角色状态和所处关系,通常出现在校园心理剧的重要画面中,用于点题或表达特殊含义。镜观帮助角色看到“那一刻”,“那一刻”用雕塑形式立体、具象化呈现,画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角色被画面震撼的同时,会触及自我和问题的深层,增强感受辨识能力,体验直觉与情绪,雕塑让镜观内容更有冲击力。这种结合方式比较适合用于中学阶段的情绪疏导、人际关系等选题。

(三)镜观与角色交换结合

角色交换本质上就是跳出来看自己,看他人。常用的角色互换、空椅子和三椅子技术都能在适当的场景中安排观察者角色,观察者可以由主角自己担任,也可由辅角担任,这一点与镜观技术异曲同工。如果创作者能将角色交换的多种形式与剧情完美融合,让镜观的角色站在适当的位置看待或体验各方角色的处境,以及不同时空中角色的变化,那么,更多解决问题的启示就会自发产生。这种结合方式比较适合于中小学各阶段的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选题。

(四)镜观与附加现实结合

附加现实区分于客观现实,现实中不会真的出现,是想象的再现。校园心理剧常在帮助主角创造主客观跨越、完成未竟之事和补偿心理空白时加以应用,主角通过表演把压抑的情绪、内心的想法和态度表达出来,以释放压力,与镜观技术结合,冲击力会更强。此外,附加现实的虚幻特性,还需借助镜观帮助角色回归理性认知,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这种结合方式比较适合于中学阶段的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等选题。

五、结语

镜观技术的改良,让角色能够自由行走在心理故事的时空线里,创作者依据剧情发展需要,可以随时举起这面映照的镜子,帮助角色直面自我,挑战自我,在自我批判中发现更好的处事之道。

实际创作中,“看到那一刻”可能会带给角色欣慰、感动、释怀,引发良性转变,也有可能会因看到自己的诸多不堪,出现焦虑、否认、抗拒等负面情绪。毕竟,面质有时是个痛苦的过程,这就需要创作者思考镜观之后,角色状态如何处理,其认知、情绪和行为如何被关注到,教学应用中如何做好引导等。

因此,心理剧技术在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创作中的应用尚需不断探索完善,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高品质校园心理剧创作,服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历程。

参考文献

[1]保罗·威尔金斯.心理剧疗法[M].余渭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2]刘嵋.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陈萍,陈启刚.校园心理剧——促进学生心理自助的新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8):35-36,39.

[4] Adam Blatner.心灵的演出:心理剧方法的实际应用[M].胡嘉琪,等译.台北:学富事业有限公司,2007.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剧
在内高班开展校园心理剧社团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巧用校园心理剧视频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学
依托学生社团开展高中校园心理剧的实践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校园心理剧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高中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技术应用案例解析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异性交往教育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