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运动中“五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4-05-14 01:44康晓静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运动队五位一体课余

康晓静

复旦大学体育教学部 上海 200433

在当今时代,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竞技层面,逐渐向着全面培养身心健康、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拥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现代大学生方向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系统研究高校田径运动中“五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体育理论课堂学习、体育实践必修课程、学生课余身体锻炼、校运动队训练竞赛以及阳光体育系列活动5 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期能够全面提升高校田径运动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具备优秀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和全面发展教育作出积极贡献。

1 基础——体育理论课堂学习

在构建高校田径运动的“五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中,基础环节是体育理论课堂的学习。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的关键。新形势下,加强体育理论的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需要,还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田径运动的技术和战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教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体育运动全面、深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规律,理解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原理,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和原则。这些理论知识将为学生后续的实践操作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提升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例如,学生在理论课堂上通过对运动生理学知识的学习,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能量代谢规律,有助于更加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训练或训练不足的情况发生。同时,通过学习运动心理学,学生可以了解心理因素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好地应对比赛中的压力和挑战[1]。

此外,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综合素养。在理论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体育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内容,理解体育运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培养体育情怀和责任感,激发运动热情,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同时,理论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学习比赛规则、裁判方法和赛事组织等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公平竞赛和体育道德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对手、尊重规则,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除此之外,理论知识学习还应贯穿于体育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包括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身体素质的提升、运动损伤的预防等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体育,增强自身的体育意识,进而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行为。

2 核心——体育实践必修课程

高校田径运动中的“五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是体育实践必修课程,这一环节在整个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和素养的主要途径。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以单一项目的教授为主,虽然能够使学生在某一体育项目上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对传统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入改革。

首先,应将田径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必学、必考项目,无论学生选择的是篮球、足球、排球,还是其他任何体育项目,都应该在这些体育项目课程中融入田径运动,这是因为田径运动是一项基础性的体育运动,其技能和素养对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和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其次,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了解田径运动项目、掌握田径运动技能,需要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时间分配进行改革。具体来说,每学期可以安排两个田径运动项目作为本学期的考试内容,并且将每节体育课的时间均衡分配给专项体育课程和田径课程。即每节90 min 的体育课中,前45 min 可以用于专项体育课程的训练,如篮球、足球等,而后45 min 则专门用于田径课程的训练,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专项体育课程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充分的田径运动训练[3]。这种新型上课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体育课教授方式与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等问题,而且还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3 关键——学生课余身体锻炼

高校田径运动中的“五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为学生课余身体锻炼。课余体育锻炼不仅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有力补充,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提升身体素质、增强健康的有效途径,还是缓解学业压力、丰富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课余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拓展,对于深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课余体育锻炼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了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首先,学校可以安排专业体育教师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锻炼计划和技术指导,确保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高校需要合理安排运动场地的使用,以确保学生在课余时间有足够的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具体可以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场地使用计划、提高场地使用效率等方式来实现。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发布课余体育锻炼的相关信息,鼓励学生自愿、自发地参与课余体育锻炼[4]。以长跑项目为例,高校可以将其作为课余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加以推广。长跑是一项受众范围广、参与门槛低、技术难度小的大众体育项目,适合大多数学生参与。通过运动APP打卡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可以在APP 上记录自己的运动数据、完成指定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奖励,这些成绩甚至可以计入期末体育成绩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课余锻炼的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和竞争意识[5]。最后,除了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田径活动来提高学生课余锻炼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田径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运动才能的平台。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体育奖学金和“体育之星”“运动达人”等荣誉称号,表彰在课余体育锻炼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榜样力量。

4 拓展——校运动队训练竞赛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体育特别是田径运动,一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自从20 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高校运动队逐渐成为我国体育竞技的重要力量。但相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的数量,高校普通运动队的数量更为庞大,意味着更多的学生有机会通过参与普通运动队来体验竞技体育的魅力。近年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结果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应加强对普通在校生的培养和选拔,使他们成为运动队的主要组成人员[6]。这一政策导向不仅强调了普通在校生的重要性,也为高校田径运动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了促进校田径运动队的持续发展,必须结合队内学生身体素质特点,构建多项目并行的发展模式。例如,高校田径队可以在保持其传统优势项目——长距离跑的同时,针对队内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特点,逐步引入短跑、跳远、跳高等项目,这种多项目并行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丰富训练内容,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7]。

配备专业的教练员是确保训练质量的关键,高校应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练员,他们能够根据队伍的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确保每位队员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教练员还应注重与队员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变化,为队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在比赛方面,高校应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级各类的田径比赛,为队员提供实战锻炼的机会,通过比赛,队员可以检验自己的训练成果,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潜力,为今后的训练明确方向。此外,比赛还能增强队员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除了训练和比赛外,高校还应注重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工作,通过举办田径知识讲座、开展趣味田径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普通在校生关注和参与田径运动,从而扩大参与田径运动的人群基础。

5 特色——阳光体育系列活动

高校田径运动中“五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中阳光体育系列活动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倡导,并在2006年通过《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加以推行的全国性学生体育活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深入贯彻。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理念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体育活动中,以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并培养他们的健康生活习惯,从而为构建健康中国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响应这一国家级的倡议,各高校纷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体育项目优势,积极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阳光体育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田径项目,如短跑、跳远、跳高等,还拓展到了趣味性、创新性强的体育活动上,如定向越野、趣味接力等。例如,一些高校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动下,对传统的田径运动会进行了创新,除了常规的100 m、200 m、400 m等径赛项目,还增加了趣味田径项目,如滚铁环、袋鼠跳等,不仅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还在比赛中展现了学生的创意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有一些高校还积极推广师生共同参与的阳光体育活动。比如,每年举办的师生接力赛、百米飞人大赛就吸引了大量师生的踊跃参与,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运动才能的机会。

除了田径赛场上的活动,一些高校在注重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方面,也积极融入与田径运动相关的元素,例如,开设体育历史文化长廊、举办与田径运动相关的体育知识讲座、开展体育电影展映活动等。在校园内开设体育历史文化长廊,不仅展示了体育发展的历史、重要赛事和人物等,还特别突出了田径运动的发展历程和杰出人物。同时,还通过图片、文字和多媒体等形式,介绍田径运动的各项比赛规则、技术要领和精彩瞬间,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田径运动的内涵和魅力。此外,还定期举办与田径运动相关的体育知识讲座,邀请田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运动员,为学生分享田径运动的专业知识、训练方法和比赛经验。通过这些讲座,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田径运动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在体育电影展映活动中,该校也特意选择与田径运动相关的经典影片进行展映,如《飞跃巅峰》《破风》等影片,不仅展现了田径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竞技风采,还传递了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8]。通过这些影片的展映,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田径运动的激情与魅力,培养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热爱。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参与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体能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这些活动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锻炼意识。

6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田径运动中“五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构建了以体育理论课堂学习为基础、体育实践必修课程为核心、学生课余身体锻炼为关键、校运动队训练竞赛为拓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为特色的“五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田径运动的教学效果,还能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猜你喜欢
运动队五位一体课余
丰富的课余生活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咪咪曲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