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

  • 眼神儿
    他说,今天下午,干校的曲师傅到家里来了,说明天一早就过来接你去干校。父亲有什么要紧事,这么急着让他回家,还要让他去干校?于是,李向阳问母亲,您知道我爸有啥事儿吗?没听说呀,曲师傅不来,我都不知道你今天晚上回来。是爸爸发电报叫我回来的。啥,他还给你发了电报?那是啥事呢?好了,坐一天车了,赶紧睡觉吧,明天到了干校,见着你爸就都知道了。母亲说着,从柜里取出一套洗得干干净净的被褥,铺在炕上。七月的蒙古高原,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李向阳摇下车窗玻璃,风吹进了车楼子,

    山西文学 2022年10期2022-12-16

  • 干校生活纪事
    郑荣来我曾两次去干校,一次在河南叶县,为时一年,一次在京郊小汤山,为期半年。而印象最深者,当数叶县干校。一、主席指示:割了麦子再回来1970年9月底,“文革”还在进行中。某日,领导通知我去叶县干校,10月就出发,一年后轮换。我们那时去干校,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去的,伟大领袖说,“《人民日报》三分之一的人下放劳动,三分之一的人下去作调查研究,三分之一的人工作,这个办法是比较好的,要坚持下去。下去劳动的人,不要马上回来,割了麦子再回来”。因为是定期轮换,我们年轻

    世纪 2021年6期2021-11-25

  • 长三角四地工会干部培训学院(校)签署合作协议
    力推进长三角工会干校的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升工会干校服务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整体效能。一、加强工会干部培训合作,共同提升培训质量效益1.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打造专业对口的“大教研室”。四地工会干校定期围绕教学教法开展研讨,轮值主办“长三角工会干校教学教法创新研修班”,并结合不同时期工会培训的热点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研活动,推进各专业教研室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课程建设、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分享经验、互动切磋,切实提升教研水平。2.强化培训项目开

    上海工运 2021年5期2021-07-18

  •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员会西华“五七”干校遗留的一大批珍贵的纸质档案材料,其中纸张出现水渍、污渍、糟朽、粘连、酸化、絮化等病害,部分字迹淡化、晕色模糊。技术人员通过分拣整理工作的开展、保存状況的调查、病害分析及评估,对这批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细则及收藏利用进行了相关研究。关键词:西华“五七”干校;纸质档案文献;档案保存;档案保护;档案修复Abstract: 'Xihua 57' Cadre school of the former State Planning Co

    档案管理 2021年2期2021-04-06

  • 上海市卫生局“五七干校”忆旧
    胡锦华“五七干校”,这个名词对现今的年青人是完全陌生的。对中年人也只是略知一二的一个概念而已,对于老年人,这是记忆犹新的一个“文革”产物。“五七干校”的产生,源于毛泽东著名的“五七指示”。那是在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大学校。这显然是毛泽东继“人民公社”后,又一个对社会改革的宏伟理想。一时间,走“五七道路”成了一种时髦,各行各业都贴上“五七”的标签。当时,

    世纪 2021年1期2021-03-11

  •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十二)干校有个十二连——团中央青年印刷学校[1]在黄湖
    湖团中央‘五七’干校只有11个连队,并不知道这个编制为‘12’的连队,也从来没有与12连队的人员接触过。”[2]说这句话的是潢川县政协原主席涂白亮。在担任政协主席期间,涂白亮曾经对团中央“五七”干校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付出了很大心血,先后主持编纂了《干校记忆》《干校笔记》《干校家书》《干校漫画》《干校印迹》《走进黄湖》《最忆是黄湖》等多部史料著作。应该说,他对团中央“五七”干校的历史是比较熟悉的。如果连他都没有听说过干校12连,那别人就更不用说了。《干校

    传记文学 2020年12期2020-12-25

  •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十)笔记中的“五七”干校——梳理王道义《干校笔记(1969-1972)》中的几个问题
    究团中央“五七”干校历史的过程中,笔者下功夫比较多的是梳理《黄湖农场志》《共青团中央“五七”干校人名词典》《共青团中央“五七”干校编年纪事》这三本书,这是深入研究团中央“五七”干校历史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把这块土地、这段历史、这些人尽可能详细地整理出来,我们才能给世人呈现一个清晰完整的团中央“五七”干校。有必要对王道义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王道义,1925年生于山东省东营市董王庄村,在家乡读书至高小四年级,1937年随家人逃难到黑龙江省鸡西县城子河煤矿当工人,1

    传记文学 2020年10期2020-10-23

  • 一丝不苟地敲钟
    河南罗山的“五七干校”劳动,其中有一位50多岁的女科学家,因身材娇小、不适合干田里的活,干校就分配她负责敲钟报时。敲钟的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每隔半小时敲一次钟。这个活看起來轻松容易,其实很枯燥。试想:在长达15个小时的时间内,大脑里得一直想着这个事儿,脑袋里的弦儿绷得紧紧的,精神难免会有些紧张。再说,每天都要不断地重复这个单调的动作,内心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但这位女科学家敲钟的态度非常认真,她一丝不苟地去做这件工作,敲了几个月钟后,方圆几十里的老乡就传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26期2020-09-21

  • 家书里的干校叙事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绎读(下)
    青团中央“五七”干校工作生活了3年零8 个月。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叶至善与父亲叶圣陶一直保持密切通信,这些书信仅保存下来的就有446 封。2006年,叶至善的女儿叶小沫、幼子叶永和将其中的300 封以《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1969-1972)》的名义整理出版。2014年,潢川县政协又将其作为团中央“五七”干校文史资料整理为《潢川黄湖干校家书叶圣陶叶至善(1969-1972)》。这些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主要者,当然是家人之间的联络关怀和叶至善在干校

    传记文学 2020年4期2020-05-19

  • 中办“五七”学校在进贤
    00余所“五七”干校。当时,相当多的国家部委机关、大学、科研机构选择在江西创办“五七”干校,如外交部上高干校、地质部峡江干校、一机部奉新干校、二轻部分宜干校、中侨委进贤干校、北大和清华的鲤鱼洲干校等。在江西省进贤县创办的中共中央办公厅(简称“中办”)“五七”学校,是其中名噪一时、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所。中办“五七”学校的创办还得从毛泽东“五七指示”说起。所谓“五七指示”,是指毛泽东在1966年5月7日阅读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

    党史文苑 2020年3期2020-03-27

  • 放牛娃变身外交家
    ,他被下放到山区干校劳动改造,工作是放羊。在放羊时,他没有放弃对东语知识的学习。有人嘲笑他不务正业,他一笑了之,他相信知识和能力必定会派上用场。1972年的一天,华黎明正拉着一车羊粪在山路上走,军代表突然找到他,要他到北京外交部接受一项紧急外交任务。几经辗转,他回北京,借了一套西服换下来不及脱掉的干校衣服,就迅速到外交部报到。次日晚上,周恩來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华黎明随同周总理全程翻译,他流利的波斯语获得伊朗客人的一致称赞。也就是凭着这次为周总理做翻

    做人与处世 2019年21期2019-12-06

  • 被剪辑的知识分子记忆
    日,对杨绛名作《干校六记》的细读仍旧停留在评点语体风格的层面,多少暗示出以流行的文学社会学框架将其历史化的难度。本文在“社会—文学”方法下,留意个别性因素的作用,征用文化记忆理论,对文本及周边进行细读与分析,试图具体地呈现《干校六记》中的知识分子记忆如何被新时期文学所剪辑,尤其揭示政治运动的缺乏,与劳动背后的认同两大显著的文本症候,是怎样被新时期误读与简化的记忆术。一、政治运动的缺乏从新时期的起点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老作家纷纷重拾素笔,回忆旧人旧事,反

    南方文坛 2019年5期2019-11-01

  • 偶尔还能一梦
    放到北方某市郊的干校,妻子跟他离婚后独自回南方了。每到秋天,干校会分点粮食或地瓜之类的东西,他没有家伙盛,就装在自己的裤子里,扛在肩膀上回城。他现在的妻子当时是跑市郊的汽车售票员,看他这个人很有意思,只要他一上车,就给他张罗一个座位。其实,老曹把粮食扛回家也没有人吃,渐渐地,他开始把粮食往那名售票员的家里扛了。售票员是天津姑娘,嘴巴厉害,什么“嘎杂子”都能应付。他们结婚后过得很好,这就叫“合适”。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却可以出现“完美的合适”。家是女人的梦,女

    爱你 2018年28期2018-11-14

  • 苦乐田园
    家机关都到外地办干校,我们测绘局的干校定在河南正阳县,除了留一部分人在北京坚持工作外,全去干校。我们先是分散在各生产队,后来县里把农场让出来给我们办干校,条件较好,有集中的住房、电灯,周围是田地,离县城十多里。干校分工有种地、种菜、养牲口,还有后勤做饭的,局长负责管食堂,有一名农业技术员、一名老农进行指导。农活,没正式干过,我们要样样从头学起。种水稻、蔬菜,从播种、育秧、移植、田间管理到收藏,都是老师手把手地教。如插秧,一次取几根秧,插进泥水多深,老师给我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28期2018-11-07

  • 大秋果的故事
    笔架山公安部五七干校50周年,在那个年代,哪怕是点点滴滴的温暖片断,因为难得,都显得弥足珍贵,从而留存在往事的记忆里。在干校3年多的下放期间,我曾在食堂、大田干活,还参加了由下放干部和知青组成的农村工作队一年。工作队里的下放干部老苏是位局长,是我的顶头上司。他一口浓重的山西家乡口音,脸上多有皱纹和一口假牙显得很老相,其实他只是年过半百的年龄。我小局长30岁,也同大家一起称他老苏,当地老乡尊称他“老苏老爷子”。工作队带着行李住在老乡家,我和老苏被安排在有个小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37期2018-10-29

  • 我所见证的干校岁月
    们在东岳“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特殊岁月。谈及这段历史,我还记忆犹新。1969年11月的一天,天气已经很冷了,几辆卡车驶入东岳,从车上下来了大约有一百多号人。他们被暂时安置在东岳公社轧花厂仓库里居住,在这里他们搭起了大大小小的通铺,听说这是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七连的鸿学大儒们,能在这穷乡僻壤见到这些大知识分子让我很是吃惊。后来公社说轧花厂仓库要使用,让附近的群众每家腾出房子来供这些人居住,有三间房子的要腾一间。当时,我是生产队长,为响应公社的号召,就积极动员当地

    协商论坛 2018年6期2018-02-20

  • 难忘老父亲的干校逸事
    难忘老父亲的干校逸事■图片故事附图为:父亲于88岁时故地重游,在原“五七”干校粮店前留影1969年10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机关除留下极少人员组成在京留守处外,绝大多数干部连同家属被下放到河北省文安“五七”干校,接受锻炼和改造。我由于是面临分配的六九届初中毕业生,得以获准留京看家,而父亲与母亲则带着小妹一起,迁出户口,背起行囊,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发配干校安家落户。位于文安县小务村的“五七”干校,是在人称“文安洼”的一片盐碱地上开建的。初期,不少干部和家属就借

    北广人物 2017年17期2017-05-13

  • 独享分享共享
    到承德地区“五七干校”。干校远离市区,三面是菜地,背后是座庙。那年共分去我们十个男学生,十条光棍。过了一阵,熟了,大家说庙里的五百罗汉可以终身不娶,咱们不行,得搞对象呀。干校强弩之末,已无学员;校内职工多老弱,少有未婚青年女性;周边村庄,有铁姑娘队长,身板好,但我等又不愿。情急之下,只有不怕路远,面向市内。承德市虽然不大,但毕竟是城市,市内、地直单位很多,新毕业的女学生也多。干校距市区十多里,按说不远,但那时没有公交车,如果借不到自行车,就得步行,来回得两

    特别健康 2017年3期2017-04-20

  • 三年广东“黄陂干校”生活
    吴明先五七干校是全国从中央到县一级以及各部门,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在1968年陆续办起来的名为“干部学校”(农场),实为变相劳动改造的场所。那时候,全国办起了上万个五七干校,有几百万名干部先后在那里面生活过。我们这个干校名为“广东省宣传战线五七干校”,地处粤北山区英德县的黄陂,俗称“黄陂干校”。它是全国五七干校沧海中的一粟。下面记叙的,是我在广东省“黄陂干校”中的一些亲身经历,让五七干校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真实的片断。一个个倒在了会场上当时,我是广东人民广

    世纪 2017年2期2017-03-28

  • 李城外一辈子执着一件事
    姜洪“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李城外说,一个人但凡认准一件事,必须要有舍才有所得。坚守就是境界,坚持就是胜利鄂南一座以温泉闻名的小城。从文青时代开始,每到报刊征订季节,李城外总要为自己订阅十几份报刊——《人民文学》从1976年复刊,《世界文学》从1977年复刊,《文学评论》从1977年复刊,他就是“铁杆订户”和忠实读者。《读书》《新文学史料》1979年创刊,他一直订阅至今……刊物——更有书,在书柜里越积越多了。它们默默显示、又维系和加强着主人从少年时代即开始的

    中华儿女 2017年3期2017-03-06

  • 春节大逃亡
    了知青慰问小组。干校的慰问小组由副指导员单元德和苏永胜两人组成。上海知青下乡仅三四个月,而哈尔滨知青已下乡一年多了,因此慰问的重点是哈尔滨知青。慰问小组到哈尔滨后逐一走访了知青们的家。他们每到一家无外乎就是对家长们重复着那些官方的语言:孩子在农场生活得很好,今年农场要求大家在农场过一个“革命化春节”,请家长给予理解与支持。一每逢佳节倍思亲,干校的知青们开始躁动起来。那春节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然而,他们回家过年之念想已万念俱灰。1969年的春节,哈尔滨知青已

    中外书摘 2017年1期2017-01-14

  • 下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日子(一)
    下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日子(一)石 湾编者按:作者石湾为作家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他撰写的《下文化部 “五七”干校的日子》一文是亲历“文革”五七干校生活的一个缩影。所谓的干校,是知识分子身心受难之所,中国曾有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曾在那里接受思想改造。石湾与文化界前辈陈勃、蔡若虹、吴祖光等艰难地度过了那段沉闷又荒唐的岁月,以真实的笔触还原那段受虐的历史。本刊将分三期刊登他的全文。敬请关注。下干校基本上是“连锅端”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莫过于青春岁月。而我宝贵的青春

    世纪 2016年1期2016-09-12

  • 下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日子(三)
    下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日子(三)石 湾陈昊苏来信及陈毅诗词在干校传抄开来干校搬到团泊洼的头一年,劳动强度非常之大。因为除了种地,还要盖食堂和一部分宿舍,常常要挑灯夜战。最令人恼火的是,军宣队违背科学种田的规律,非要改旱地为水田,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试图创造奇迹。结果,秧苗插下去也就一周时间,便统统死了。可是军宣队领导仍不死心,又从别处调来秧苗,请来老农当顾问,重插了一遍。这一回秧苗倒是勉强成活了,但长得稀稀拉拉,像瘌痢头似的,到秋天每亩也就收二三百斤稻子吧,

    世纪 2016年3期2016-06-23

  • 下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日子(一)
    文化部 “五七”干校的日子》一文是亲历“文革”五七干校生活的一个缩影。所谓的干校,是知识分子身心受难之所,中国曾有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曾在那里接受思想改造。石湾与文化界前辈陈勃、蔡若虹、吴祖光等艰难地度过了那段沉闷又荒唐的岁月,以真实的笔触还原那段受虐的历史。本刊将分三期刊登他的全文。敬请关注。下干校基本上是“连锅端”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莫过于青春岁月。而我宝贵的青春,却有三年在干校付诸东流。我被下放劳动是在1970年初,比我所在单位的同事晚了半年。那时,

    世纪 2016年1期2016-06-15

  • 干校札记》
    《干校札记》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作者:徐方《干校札记》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纯音之女徐方所作的回忆录。1969年,徐方随母亲及学部(中国社科院前身)的一众学者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她,用少年的眼光写出了顾准、俞平伯、何其芳、吕叔湘、丁声树、陆志韦、巫宝三、骆耕漠、吴敬琏、陈瑞铭等知识分子的灰色往事,首度大量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干校札记》另外还收录了作者关于张纯音、张耀翔、陈翰笙和孙家琇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回忆文章,

    陕西档案 2016年2期2016-05-30

  • 下文化部“五七”干校的日子(三)
    来信及陈毅诗词在干校传抄开来干校搬到团泊洼的头一年,劳动强度非常之大。因为除了种地,还要盖食堂和一部分宿舍,常常要挑灯夜战。最令人恼火的是,军宣队违背科学种田的规律,非要改旱地为水田,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试图创造奇迹。结果,秧苗插下去也就一周时间,便统统死了。可是军宣队领导仍不死心,又从别处调来秧苗,请来老农当顾问,重插了一遍。这一回秧苗倒是勉强成活了,但长得稀稀拉拉,像瘌痢头似的,到秋天每亩也就收二三百斤稻子吧,仍是成本都收不回。可军宣队却在大会小会上强调

    世纪 2016年3期2016-05-30

  • 留在我记忆中的周惠
    学校(以下简称益干校)第一期。当时的益干校校长由中共益阳地委书记周惠兼任。周惠时年30岁左右,满脸的大麻子。这样的大麻子,随着天花病被人类征服,现在已经根本看不到了。那时,有些人生了麻子,却很忌讳别人说他的麻子脸,但周惠却很不在乎。有一天,他走过益阳街头,有个3岁的孩子童声童气地指着他的脸大叫“麻子!麻子!”周惠把这个孩子一把抱起来,笑着连声夸赞说:“你真聪明,我的这个缺点被你一眼就发现了。”在益干校期间,周惠来校给我们讲过一堂课。当时,他上身穿一件白衬衣

    湘潮 2016年3期2016-04-14

  • 文学作品中幽默风格的传译 ——以葛浩文《干校六记》英译本为例
    ——以葛浩文《干校六记》英译本为例◎秦 妍1,2(1.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62;2.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其内在思想的重要体现。《干校六记》语言平实朴素,又不失机智、幽默。“幽默”是文学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本文以《干校六记》葛浩文的英译本为例,针对译者如何再现原作的幽默风格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译作的超语言风格翻译提供了借鉴。文学作品;幽默风格;翻译;超语言风格;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4-12

  • 干校六记》问世前后
    杨建民《干校六记》是新时期一部有相当典范意义的作品。它展现了“文革”中一代知识分子的亲历往事,诉说了他们的生命所感。作品的文字是委婉而平和的,可反映的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景,这样在文字与现实之间形成巨大张力的作品,独具品格,开一时之新风,也引起了人们的瞩目。从篇幅上看,《干校六记》单行本初版仅60余页,可由于内在分量沉厚,在国家迎来“初春”的1981年问世时,还经历了颇多波折。由于其中珍贵的文学价值,更得益于背后有一股追求光明的力量的支持,《干校六记》终于

    同舟共进 2016年4期2016-03-28

  • 干校生活
    《红旗》杂志社的干校设在滹沱河畔,石家庄市北边十几里。1969年9月,一起下干校的有一百多人。少数几个批判对象,大多是编辑人员、行政人员和他们的家属。一些年轻人都带着儿女。卫建林带着儿子卫庶。卢之超带着女儿卢苇。北大毕业的一位女编辑,记不得她的名字了,带着她的十几岁的儿子。下干校后,我开始被分配住在靠近村子门楼进口的一家农户家里,这家姓什么忘了。有人陪着,实际是带有监督性质。住不久,搬到村子里老田家。老田家腾出三间正房,我住中间,南北房各住三个人。时间不长

    中外书摘 2016年3期2016-03-25

  • 五七干校研究述评
    10081)五七干校研究述评张绍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学术界已陆续开展了五七干校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展:整理和公布了一些资料,发表了一些论文,并就一些问题展开了争鸣。总的来看,五七干校的研究广度需进一步拓展,研究深度需进一步探掘,研究队伍需加强,研究方法需更新。五七干校;研究;述评五七干校是我国1968-1979年期间在贯彻落实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名义下举办的干部集中学习和劳动的学校。它曾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强烈震动,产生了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2-15

  • 留在我记忆中的周惠
    学校(以下简称益干校)第一期。当时的益干校校长由中共益阳地委书记周惠兼任。周惠时年30岁左右,满脸的大麻子。这样的大麻子,随着天花病被人类征服,现在已经根本看不到了。那时,有些人生了麻子,却很忌讳别人说他的麻子脸,但周惠却很不在乎。有一天,他走过益阳街头,有个3岁的孩子童声童气地指着他的脸大叫“麻子!麻子!”周惠把这个孩子一把抱起来,笑着连声夸赞说:“你真聪明,我的这个缺点被你一眼就发现了。”在益干校期间,周惠来校给我们讲过一堂课。当时,他上身穿一件白衬衣

    湘潮(上半月) 2016年3期2016-02-01

  • 冷观世事 趣话人生 ——解读《干校六记》
    人生 ——解读《干校六记》赵莲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 文学院 510665)杨绛在系列散文集《干校六记》中,通过有节制地情感冷处理方式,淡定坚忍的笔调,以及自己独具特色的趣味方式,书写特殊年代下放改造的不平常经历。文本以审视的态度回顾这段特殊年代,彰显她为人处世的理性智慧。杨绛;情感;理性智慧杨绛的散文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发声,简单、平凡的笔调给作品留有更多升华的空间。系列散文集《干校六记》叙说了“文革”期间,她与丈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的生活。文本在记录

    大众文艺 2016年15期2016-01-28

  • 我在干校饲养场
    文革”时期,我在干校大部分时间都在饲养场。我的一位少年儿童出版社同事邵力行在饲养场当小头头,看到我工作认真,通过工宣队把我从连队调到了饲养场。当时普遍认为饲养场是干校最苦的地方,可对我来说,这倒是一次解脱。在连队有“天天读”,大家无话可谈,就批“牛鬼蛇神”,我坐在那里真是如坐针毡。在饲养场,同志们从各连队调来,又大都是“牛鬼蛇神”,倒也亲密无间。忙是忙,每天早晨要喂猪食、洗猪圈,但早晨的“天天读”也就免了。每天下午推辆车子到厨房和各连队收泔脚,傍晚再喂一次

    世纪 2015年1期2015-12-06

  • 关于做好干校人才干部培训工作思考新论
    077关于做好干校人才干部培训工作思考新论任杰 西安市工业交通干部学校 陕西西安 710077[摘要]西安市工业交通干部学校(以下简称“干校”)自成立以来给西安市范围内进行工业企业的人才干部培训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技能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几年,干校培训工作却是举步维艰,陷入了发展困境。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一些关于干校培训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对策。[关键词]干校;培训工作;困境;对策西安市工业交通干部学校(以下简称“干校

    决策与信息 2015年27期2015-12-05

  • 回忆父亲当年传奇般救人
    棚”或者“五七”干校。而且造反派很厉害,手里有武器,谁也不敢惹他们。父亲了解到有个叫许明的老干部人很好,很正派,也被造反派关押了。于是父亲带着一名军人干部,开着车,就去了关押许明叔叔的地方。到了那儿,父亲问看守:“有没有一个叫许明的人在这儿?”看守说:“有。”“把他带来!”父亲命令道。看守见是两个解放军,还开着车,一看很有来头,便把许明叔叔叫了出来。父亲说:“这个人我们带走,上车!”便把许明叔叔带走了。到了原省委门前,父亲握着叔叔的手说:“许明同志,你安全

    北广人物 2015年43期2015-05-30

  • 浅述“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之意义
    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之意义刘雯(中共咸宁市委党校,湖北咸宁437100)[摘要]文学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场所,将人类文明加以传承和保护是文学博物馆的责任和义务。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切割时代的断面,文学博物馆则将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寄藏于此,为后来人留下品评和思考的空间。作为我国文学博物馆中的后起之秀,“城外中国‘五七’干校资料收藏馆”关注“五七”干校这一历史事件,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其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3-26

  • 中国作家协会“文革”记趣(续二)
    法活。他对于咸宁干校整我们“五·一六”表示愤慨,一再谴责,说:“假的、假的!莫须有、逼供信!又一次延安审干!”他曾对我耳语:“假的,要挺住,吃‘安定,毒性小,药房给买。我吃‘安定无效,劲儿大的,药房拒售,太受罪了!”郭小川两次上书,第一次在向阳湖,上书干校领导,认为干校生产任务太重,“应当把干校办成真正为党培养干部的学校”,遭到干校副政委的批评。第二次上书就在静海这里,他通过南泥湾时359旅的老上级王震将军递给已经出来工作的胡乔木,就文艺问题写了三千多字的

    读书文摘 2014年12期2015-01-12

  • 编后
    欧阳文清“干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简单的解释即干部学校的简称,百度词条补充了一些说明:培养训练干部的学校,也特指“文革”中按照“五·七”指示精神建立起来的,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现代汉语词典》仅仅本意的解释,不知是否有意淡化。这个在新中国历史上曾经颇为流行的词语已变得陌生,年轻人很少能接触、了解这个词语以及与它相关的历史。之前曾读过李城外先生主编的《向阳湖纪事——咸宁“五七”干校回忆录》一书,关于冯雪峰、郭小川、冰心等人的“

    读书文摘 2014年12期2015-01-12

  • 全国最大的“五七”干校兴办始末
    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1968年,黑龙江柳河干校命名为“五七”干校,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此命名的干校。此后大批“五七”干校在各地开办。“五七”干校由此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在众多干校中,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办校时间最长的要属中央办公厅的“五七”干校。毛泽东“五七”指示办干校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五七”干校的产生,不仅是毛泽东一直强调干部下放劳动以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干群关系

    红岩春秋 2014年4期2014-04-21

  • 中国第一所“五七”干校由盛到衰的经过
    义军柳河“五七”干校的前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向北约250公里,有一个在“文革”期间名噪一时的地方——柳河。柳河是绥化地区庆安县管辖的一个小镇,位于庆安县的南端,再往北走就是荒无人烟的山林了。这里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浅山丘陵地带,原来是黑龙江省委机关农场,也是当年搞“小三线”时的黑龙江省委的战备基地。早在1960年初,为了缓解省委机关副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同时也为了给机关干部下放劳动提供场所,省委执行中央的批示,提出自己动手开荒建场,将开荒场址设在了柳河。后来又经

    党史博览 2012年3期2012-06-25

  • 杨绛《干校六记》的女性视角和知识分子立场
    80年代之后的《干校六记》《洗澡》《将饮茶》《我们仨》等,杨绛至今仍新作不断。尤其是杨绛的散文创作,就连钱钟书自己也承认“杨绛的散文比我好”,还说“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有能学”。杨绛的女儿钱瑗这样评价杨绛夫妇的散文:“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其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本文试以《干校六记》为文本,品读杨绛散文的独特风姿。一 独特的女性书写1981年,从干校回京8年后,杨绛回望两年多的干校生活,写下散文集《干校六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3期2012-04-07

  • 抗美援朝时期兰州青年参加军干校简述
    期兰州青年参加军干校简述滑 娟抗美援朝时期,为加快祖国的现代化国防建设,国家号召全国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积极参加军干校。军干校兰州招生委员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并招生,为抗美援朝战争增添了一批有力的军事人才。当时的兰州青年响应祖国号召,积极报名参加军干校,展示了他们为增强国防力量、保卫祖国而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主义情感。兰州青年;军干校;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干预朝鲜,并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挠我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2期2011-08-15

  • 干校文化随想 ——从“向阳湖文化丛书”想到的 *
    100705)干校文化随想 ——从“向阳湖文化丛书”想到的 *胡德培(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 100705)一2011年1月1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出席“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座谈会,见到武汉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7大本,300多万字,我感觉是沉甸甸的,如此厚重而且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套书,是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历史陈迹和现实演义。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是值得很好回顾、反思和总结的宝贵资料;对于今天和将来的后人来 说,无疑也是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2011-08-15

  • 也谈“向阳湖文化”
    文化”也可叫做“干校文化”。可“干校”有文化吗?对此有不少争议。“干校”产生于最没有文化、大革文化命的年代。文学评论家阎纲先生概括说:“文化部下放咸宁‘五七’干校是横扫文化人、文化人斯文扫地之后对中国文化的处罚与禁锢、从而使‘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新文学遽然倒退到大一统的官方文化和造神文学。”鲁研专家陈漱渝也说:“向阳无湖,干校无文。”湖北咸宁这个地方,古称“云梦泽”。“文革”中围湖造田的蠢行使“向阳湖”有名无实,是打上“文革”标记的称谓。上世纪70年代

    博览群书 2011年12期2011-08-04

  • 《打倒贾威》与五七干校
    打倒贾威》与五七干校●文 李建纲近日收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函一封,说为了尊重和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正在理清之前该台所制作广播过的节目的版权问题,并为继续使用而签约。我的小说《打倒贾威》就是其中之一。随信附有《著作权许可使用协议》书,一式四份,要我同意签字后寄回两份。读罢这信,登时便有天外飞来横福之感!此生还有此遇,实未曾想。《打倒贾威》这篇小说发表于1979年4、5月合刊的《长江文艺》上,距我此刻敲打电脑的时候,不多不少刚好31年。咱不是伟人,不敢说弹指一

    文学自由谈 2011年2期2011-03-20

  • 初生牛犊亦可畏
    供电所的农电工孙干校。“雷厉风行,公正无私,我服!”记得2001年,孙干校刚被调到清西村当农电工的时候,由于前任电工吃、拿、卡、要,关系电、人情电成风,用电秩序极为恶劣,线损率居高不下。年仅22岁的他面对这种局面,没有退缩,他拿出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首先查窃电,逐条线路,逐个表箱进行彻查。两个月下来,共查处窃电十几起,每次看到那些人以乡里乡亲的面目出现,要求高抬贵手从宽处理时,他总是义正词严地给他们宣传国家的电力政策,对窃电分子坚决从严处理。虽然那段

    河南电力 2011年1期2011-03-06

  • 全国总工会在河南罗山的“五七”干校
    国总工会“五七”干校打前站的队伍,是来做筹建和安置工作的。接着,第二批、第三批相继开到樊寺劳改农场安营扎寨,一干就是五年。这期间,我被县里抽调,协助干校搞水利规划和修姚河渡槽,吃住在干校,与干校领导打交道较多。时间长了,我们成了朋友。40年过去了,忆干校往事,仍历历在目。“五七”干校的建立“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后,1968年,毛泽东发出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为了使广大干部“

    党史博览 2009年6期2009-10-28

  • 地枪
    ,就让他上“五七干校”锻炼,他在心里嘟囔,这帮领导,饱汉不知饿汉饥!但胳膊拧不过大腿,不乐意也得去!干校在库尔滨河畔,离家一百多里。去锻炼的百十号人,都是从林业局各基层单位抽调的。两个月放一次假,校长笑着说,让这帮家伙回去过过“生活”,别憋坏喽!大伙就笑,又刮胡子又洗澡,整得干干净净的在路边等车下山,像要去过快乐的节日。多数人过完“生活”,便一身轻松地返回干校。新华恋着新媳妇,在家“泡蘑菇”,老是超假。领导拿他头疼,怕他影响大伙的干劲,就安排他打猎。小兴安

    天池小小说 2009年12期2009-01-27

  • 1968年:中国“五七”干校之滥觞
    学校就是“五七”干校,这些耄耋老人就是当年的“五七”战士。“五七”干校始作俑者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读了林彪转送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毛泽东提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5月15日,中共中央向全党转发了这封信。次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由此可见,“五七”指示的下

    读书文摘 2008年11期2008-11-19

  • 无权的知识与无知的权力
     晞手边的一册《干校心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孙越生用自己在“五七干校”写的诗配上当时画的水彩画编成的。用专业的眼光看,这些画水平不算高,诗文也非字字珠玑,但它们却体现了作者震颤的心灵。作者在序文中写道:“在干校,农活和盖房等劳动,虽然艰苦沉重,但很快就适应了,说明知识分子在这方面既不弱,也不笨,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政审运动……有的人受不了屈辱和冤枉,甚至轻生自杀;有的人被批斗得形销骨立,两眼发呆。笔者也是无数接受隔离审查和批斗的‘牛鬼蛇神之一,亲自体会到长

    读书 1998年11期1998-07-15

  • “红旗开处……”
    安 迪杨绛《干校六记》记当年学部人马敲锣打鼓整队而出,赴河南干校。但见:“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读至此,不禁让人扼腕感叹:可惜俞平伯先生没有用文字把干校生活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不少遗憾!不知俞老夫子此时在红旗下作何感想?其实,俞平老是留下文字的,而且不止一处。一九七八年,是俞平伯先生和许宝驯女士结婚六十周年,俞平老作长诗《重圆花烛歌》,记述了他们夫妻“婉同心六十年”的共同经历。其中有

    读书 1992年2期1992-07-15

  • “很不”与“不很”
    年来先后出版的《干校六记》(杨绎,三联版)、《写在人生边上》(钱锺书,福建人民版)、《将饮茶》(杨绛,三联版),现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排新版。钱著一种,改为直行繁体;杨著二种,均为“校定本”。在《校定本前言》中,杨先生说,“特地订正错字,并补上一两句话”,未提钱先生《小引》。但与三联版校读,却发现《小引》亦有一处改易。《小引》提及《浮生六记》时,三联第一版作“一部我很不喜欢的书”第二版印行时,夺一“不”字,颠倒原意,成“一部我很喜欢的书”。幸好杨先生及

    读书 1992年12期1992-07-15

  • “行善”
    扰。据杨绎先生《干校六记》记:一次与钱先生经过干校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巴金老人,数十年来遨游、沉浮于茫茫书海,现在虽然不良于行,书缘却依旧难了。在《致姜德明》中,老人深情地说:“我在上海几年脚不出户,能告诉我一点信息,或让我看到两本好书,您算是行了善。谢谢您。”十多年来,先后问世的《读书》、《书林》、《博览群书》、《书品》,“算是行了善”。数十年来,一些堂堂正正的出版社,秉持出版

    读书 1990年11期1990-07-15

  • 干校六记》读后
    敏 泽我有幸是《干校六记》的最早的读者之一。一天,我去看默存和季康,大家谈这谈那,谈得很热烈,也很投机,——象往常每次谈话一样。临走时,季康递给我一包手稿,即《干校六记》及默存为此书写的序言,让我带回看看,过些日子提点意见还她。我回来后,时间已经很晚,心想先看上一记,以后有机会再看。不想一看之后,真是“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了六记,这时已是深夜。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于是连夜给她写了一封长信,说了自己读后的直观的感想。是什么特点使《干校六记》具有这样引人思

    读书 1981年9期198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