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

  • 性理至事理之变
    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将船山学解读为一种“性理至事理之变”。唐君毅认为船山对事理所具有的分别而具体、承续而连结及普遍而实际这三种属性均有相当发挥,故将之视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了解事理的人物。本文立足于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透过其对船山学的解读与阐发,将唐君毅哲学视域中的船山学进行呈现。【关键词】唐君毅;现代新儒家;船山学;事理【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

    今古文创 2023年34期2023-09-19

  • 唐君毅对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展开与展望〔*〕
    315211)唐君毅多篇著作都论及了中国语言哲学的相关重要问题,对这些著作的研究可以刻画出唐君毅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思路、架构、主题,描绘出其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未来蓝图,从而为现阶段的中国语言哲学研究提供思想借鉴和理论启迪。论及唐君毅的语言哲学,不得不论及他的哲学观,这是展开讨论的基础。唐君毅反对以名学、知识论,再至其宇宙观或形上学,更至其人生文化政治社会之哲学的西方哲学为参照的哲学论述秩序。他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及自己的“中国哲学概论”论述秩序

    学术界 2022年6期2022-12-18

  • 良知与知识的四种关系 ——唐君毅对王阳明良知学说的新发展
    315211)唐君毅的阳明学研究,注重将阳明学重要命题与概念还原至宋明理学学术发展史脉络,在朱陆王异同视野中、在理学心学源流间,展开极细密的概念比较,并梳理诸概念与命题的演变线索。因此,唐君毅所刻画阳明学术根本特质与思想方法,所澄清良知诸精义,所抉发阳明学术命题内涵,尤为立体深刻。其核心观点在于:阳明学非朱学反动,也不来自陆学,相反,阳明各项决定性学术问题,均从朱学承接来;阳明诸多解题,简捷高明,又一一可从朱学引申转进一步而得。唐君毅的阳明学研究,视野宏大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2-04

  • 唐君毅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兼评《唐君毅哲学研究》
    现代学术史上,唐君毅远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而原因在于学界对他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唐君毅的人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两个阶段分别在内地和香港度过。就在内地时期讲,他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熊十力先生,后转入中央大学。毕业后,先生任教于华西大学和中央大学。就在香港时期讲,他的工作主要有两项,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他甫到香港,便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新亚书院,并兼任教务长、哲学系系主任。后来,新亚书院合并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创办,对于中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6

  • 唐君毅以“感通”释“仁”的心学意蕴
    的根基所在①由唐君毅执笔,发表于1958 年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提出:“今人如能了解此心性之学,乃中国文化之神髓所在,则决不容许任何人视中国文化,为只重外在的现实的人与人之关系之调整,而无内在之精神生活,及宗教性、形上性的超越感情之说。而当知在此心性学下,人之外在的行为,实无不为依据,亦兼成就人内在的精神生活,亦无不兼为上达天德,而赞天地之化育者。此心性之学,乃通于人之生活之内与外及人与天之枢纽所在,亦即通贯社会之伦理礼法、内心修养、宗教精神及形上学等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04-07

  • “境界”与“学史”* ——论唐君毅佛学研究的基本路径
    要 佛学研究是唐君毅整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君毅从“境界”和“学史”出发,描述了心灵主体由“执”而“觉”再臻于“善”的超越历程,这一历程本身又推动着佛学理论主旨沿着心性论的轨迹,从客观论向主观论进行逻辑演进。二者的交互建构,使得中国人性论赋予佛学发展目的、方向的规范之时,佛学思想亦为心性论提供了完善心灵主体理论的丰富资源。尽管与整理史料还原佛学史的方法相异,甚至因较强的主体性理解而产生佛学内涵的“偏离”,但是唐君毅力图吸收改造佛学思想,创建道德理想的人文

    人文杂志 2022年11期2022-03-01

  • 梁漱溟演讲收费
    。比如,有个叫唐君毅的学生,因为生活窘迫,虽然十分喜欢梁先生的课,但没能前去听讲,梁先生便托人捎给他5元钱,让他来听讲演。后来,唐君毅成了著名哲学家。有人对梁先生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就向他询问,他回答说:“(我之所以收钱)是真想让人来听,或因花過钱而注意听,否则不免有人随便入座并不真有兴趣听。”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梁先生并不是看重金钱,而是为了提高听课的质量。(摘自《联谊报》)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12期2021-12-08

  • 现代新儒家研究的新成果 ——评《唐君毅哲学研究》
    050035)唐君毅是我国20世纪的著名学者,被牟宗三誉为“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1949年迁居香港后,唐君毅与钱穆、张丕介等人创立新亚书院,书院宗旨是:“一方希望以日新又新之精神,去化腐臭为神奇,予一切有价值者皆发现其千古常新之性质。一方再求与世界其他新知新学相配合,以望有贡献于真正的新中国,新亚洲,新世界。”[1]289新亚书院遂成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阵地。唐君毅等人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更是表明了中华文化在面临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2-01

  • 唐君毅的人性恶源论
    摘要:唐君毅关于人性的观点颇具特色,认为人性之中“恶”的来源并非是先天的,而是源于人心的陷溺。作为先验性善论的代表,唐君毅又将人性之中的“恶”理解为精神自我的一种负性的变态的表现。如何明心复性,祛恶养善?唯有在当下一念中自反,以知耻与思诚的手段修养人性。这样的理论虽然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但也缺少对环境社会因素的考量。关键词:唐君毅;精神自我;一念陷溺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9-0119-03唐君毅(19

    西部学刊 2021年9期2021-08-06

  • 唐君毅心灵凝聚与开发
    向,直至新儒家唐君毅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思想的同时,亦提出独具特色的心灵发展理论,“此种对人性,不视之同于所对其他万物之性之一种,因而不先本特定之概念之构作,自外假设其何所是,而唯由内部反省,以知其与万物为异类,进而透视‘人之超乎万物上之性’之论,在西哲胜义中,亦有之”,唐君毅思想不再似前贤哲人只注重外部理论对心灵的影响,而是转向心灵内部的反省与洞察,唐君毅发掘了心灵从内而外的凝聚与开发,解决心灵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心灵之凝聚与开发相互转化哲学智慧的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2021-07-12

  • 试论冯友兰与唐君毅的道德观之异同 ——以《新原人》与《道德自我之建立》为中心
    解。同一时期,唐君毅有感于人生的困惑,开始将对道德与人生的反思写出,其后结集为《道德自我之建立》,他用“自觉”论道德及其超越。冯、唐二人面对人生问题所给出的相异的观察与思考,不啻为“新理学”与“新心学”的典型看法。现代新儒学内部的这种对道德问题的不同观点,是进一步思考儒家道德哲学的源泉活水。一、 以觉解和心之本体的自觉论道德冯友兰本着“新理学”的实在论倾向提出道德之理,称:“一切道德底行动之所同然者是:一社会之分子,依照其所属于之社会所依照之理所规定之基本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12-15

  • “诗以教何”与“诗何以教”
    卓仙;唐迪风;唐君毅;性理诗[作者简介]秦燕春(1973-),女,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29)。陈卓仙(1887-1964)虽为当代“海外新儒家”首座唐君毅(1909-1978)先生的母亲,本人却名不见经传。其所著《思复堂遗诗》笺注本(拙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出版前后,笔者曾多次在公众场合报告此书的基本内容,效果之好,既在意料之内,亦在意料之外。为本书作序或书背的海峡两岸五位资深儒学专家(杜维明、郭齐勇、张祥龙

    关东学刊 2020年2期2020-12-07

  •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s Views of the Heaven–Human Relation: A Metaphysics of Value Approach
    Junyi 唐君毅 (1909–1978) were all committed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metaphysics. Although far from being as precise and subtle as Feng Youlans work, Xiong also made an attemp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Heaven.

    孔学堂 2020年2期2020-07-18

  • 唐君毅的《大学》诠释探赜
    义理关怀。诚如唐君毅所言,“宋明至今中国儒学之发展,实大体有类于绕《大学》中所谓八目之次第一周”[1]。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1909-1978)继承了传统哲学的思想资源,对《大学》作了创造性的阐发。一方面,他接续了宋以来的《大学》改本运动,重订《大学》章句;另一方面,他提出了别具特色的格物致知诠释:感通格物说和致知三义说,并揭示了《大学》“本体与工夫相统一、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义理性格。一、 唐本《大学》二程以来,儒者们渐渐不满于古本《大学》文句的

    宜宾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06-05

  • 唐君毅为何给胡兰成写序
    018年7月,唐君毅将近七十年前为胡兰成《中国文明的前身与现身》(即日后成书的《山河岁月》上卷原稿)撰写的序言在拍卖市场流出。公认的“深明大义的正人君子”唐君毅何以没有“计较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与他维系了近乎几十年的断续联系,这貌似令人难以理解的漫长交集中,其实透露出唐君毅对于中国文化精神价值及其展开方式的洞察与悲悯,其本质是东、西会通中的当代学术如何书写与建构问题。有关胡兰成的讨论经常并不容易落笔。胡的传世文字通常通篇都在涂脂抹粉,字句皆无法当真,其貌似

    书屋 2020年4期2020-04-21

  • 唐君毅的青年教育观
    摘    要:唐君毅,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生于变动年代的他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忧国忧民,心系中国的复兴与强盛。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对于代表国家民族未来的青年一代的培养教育问题,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今天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与价值。关键词:唐君毅;青年;新亚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1978年2月2日),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1925年考取北京大学,就读于哲学系,后转入中央大学(南京)哲学系,毕业后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2期2020-04-20

  • A Study of Confucius’s Ren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tin Buber’s Relational Ontology
    Junyis 唐君毅 (1909–1978) idea of “one root,” Mou Zhongjians 牟钟鑒 new ren learning, to Chen Lais 陈来 recent ontology of ren learning, the concept of ren has become centr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modern times. In p

    孔学堂 2019年2期2019-12-19

  • 生命与心知的调理 ——唐君毅论《庄子》
    境界》一书中,唐君毅提出了仙境、神境、佛境、圣境四种境界,分别对应道家、一神教、佛家、儒家所推崇的最高境界,其中仙境尤以庄子的生活境界为代表。[1]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不仅对儒家思想有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对佛家、道家思想都有独特的诠释。这种创造性和独特性,原于唐君毅具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他的哲学视域中,不同学派的思想以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被理解和安排,围绕一个核心观念渐次展开

    哲学评论 2019年2期2019-12-14

  • 人文纪录片《唐君毅》的选题视角与结构
    化的守护人——唐君毅》为研究对象,在阐明人文纪录片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纪录片的选题视角与结构展开研究分析,以期推广传播优秀的纪录片,引导大众在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正确认识唐君毅思想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从中获得启发,以应用于当下的文化传承与传播。關键词:人文纪录片;《唐君毅》;选题视角;结构一、人文纪录片概述人文纪录片是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记录社会生活、风俗人情、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并以情感为主线突出人文关怀与文化传统,具有普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纪录片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0期2019-10-21

  • 主持人语
    先生是智者型,唐君毅先生是仁者型,徐复观先生是勇者型。“仁”不仅是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唐先生为学的起点及一生致力探讨的学问重点。《唐君毅先生对“仁”的诠释》一文抓住唐君毅为学做人的重点,在吸收消化西方哲学之后,对儒家仁道作出创造性诠释,从“仁”有“人我合一的原始心境”和“人我分化之后,自觉地求表现”这两层意义概括了唐君毅先生对“仁”的诠释理路和思想内涵,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仁心是一切价值的根源,也是道德实践乃至各种文化活动的依

    宜宾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2019-03-06

  • 当代视域下唐君毅“心通九境”美学理论研究
    550025)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励三人并称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曾先后就读于重庆联合中学、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央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历任华西大学与金陵大学教授。1949年,唐君毅同钱穆、张丕介等创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建校三大书院之一,当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唐君毅一生从事哲学与教育研究,著述等身,研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思想深厚而广博。作为唐

    镇江高专学报 2019年4期2019-01-29

  • 人的不朽渴望与生死安顿① ——唐君毅对不朽论的辨正及完善不朽论的设想
    朽”的渴望吗?唐君毅(1909—1978)作为“仁者型”现代新儒家,基于其生命性情和思想特质,不仅是现代新儒家中对人生问题最为关切的哲学家,也是历代儒者中对死亡思考最多、阐释最透彻的儒者。对生死问题的体验和意识关切,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君毅的童年生活。按照唐君毅自己的记述,他在生命成长的早期,经历并深刻体验了好几次生死离别等重要事件。这些事件以及所带给他的生命体验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唐君毅在写就他一生最宏伟的著作《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后,还特别在“后序”中将它们

    浙江伦理学论坛 2018年0期2018-08-15

  • 浅论唐君毅的道德自我与道德生活
    550000)唐君毅是港台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他既继承了儒家尤其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同时又汇通了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特质。他从心本体论出发,通过体、相、用互摄相涵的关系以及心的超越力量,提出心通九境说,从而将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心灵本体与现实社会、道德自我与道德实践贯通一体,进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一、心本体论唐君毅认为,“心之本体”是现实世界存在之根据。在这一点上,他的思想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学说并无二致。他指出:“心之本体,即

    大众文艺 2018年8期2018-07-14

  • 当代中西道德哲学之会通
    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和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代表人物查尔斯·泰勒为例,分析他们的道德哲学中的基本概念、方法以及现实效用与现象学的基本理论的相通之处即可作为该研究的切入点。唐君毅先生以“性”“天命”作为其道德哲学的根基。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性”“天命”,相当于现象学意义上的“境域”。以此为例,可以分析得出,以儒家传统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道德哲学在其本体论层面是与现象学会通的,这也相应地决定了其在方法论等层面上是与现象学会通的。当代西方道德哲学代表人物查尔斯·泰勒则是

    知与行 2018年2期2018-05-14

  • 陆王进路的事功观对当代新儒学之外王学的启发探析
    要:当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致力掘发先秦、宋明儒学的内圣学特色,如何进一步思考内圣学与外王学的关联,实为重要课题。本文拟以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的外王观为题,考察陆、王系统下的外王学特色,进一步思考继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之后当代新儒学外王学的可能发展。唐、牟着重陆王的成德之教,另外针对时代问题提出新外王学。随着时代变迁,时代议题已产生变化,在功利价值盛行的今日,有必要重新思考外王学方向。陆、王承自孔、孟的事功观是德业的理想,迥异于世俗功利的事功观。对现今社会

    孔学堂 2018年1期2018-05-14

  • 唐君毅、牟宗三对《起信论》之不同诠释
    子的现代新儒家唐君毅,对《起信论》思想作了不同诠释,二人相得益彰、互相发明,有彼此相似、印证之处,但也差异极大。牟宗三与唐君毅均对佛学有深度理解与研究,二人佛学立场不同,根本上,唐君毅趣归华严,牟宗三旨宗天台。唐君毅以中国哲学为立场,牟宗三则在理解“一心开二门”价值基础上,对中西哲学作分析比较,以“一心开二门”对治康德“感触界”(sensible world)与“智思界”(intelligible world)不能沟通之弊,认为中国哲学有“智的直觉”,成圣

    思想与文化 2018年2期2018-04-01

  • 守护正在坍塌的“唐君毅故居”
    发起了一项守护唐君毅先生故居的倡议。在中华民族文化花果飘零之际,唐先生护住人文之道统,夜以继日发愤著述,阐明旧邦文化之精义,会通中印西哲学,以读书人之两袖清风,振臂呼号,号召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发心,正视中华文化,保存文化之血脉,有“中国文化守护人”之称,但他在宜宾市宜宾县普安镇周坝村的故居,却已坍塌了很大一部分。2018年2月9日,唐君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后七日,我与三位川内朋友一行三人,驱车前往唐君毅先生出生地。同行一位朋友三年前专程来拜谒过唐先生故居,他

    南方周末 2018-03-082018-03-08

  • 人的不朽渴望与生死安顿 ——唐君毅对不朽论的辨正及完善不朽论的设想*
    渴望吗?这正是唐君毅在《论不朽》*《论不朽》一文,唐君毅撰写于自己刚刚经历了“几欲自杀”不久的24~25岁,1933年2月1日初稿,1934年3月27日改稿,1935年11月发表于“学术世界”第一卷第六期。后收录于1943年出版的唐先生第一部著作《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文集》附录中。该文可以看作唐先生对生死哲学的最为明确的问题意识表达。概括言之,唐君毅在此文的核心问题意识是,其基本逻辑包括:人生终不免一死;人无不悦生恶死;人既无不悦生,而又终不免乎一死,于是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5期2018-01-30

  • 现代性的沉思:唐君毅思想与罗光思想之比较
    同的价值意义。唐君毅和罗光分别是两个学派的重要代表,对二者的比较不但使我们能够了解他们思想的不同,也可以使我们了解两个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和特点。关键词:唐君毅;罗光;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12-02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受西学刺激的中西哲学比较与融合史。面对中国现实“满目凋零”的景况,现代新儒家唐君毅和台湾新士林哲学家罗光进行了深深的思考,探索出现代性背景下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生命的

    学理论·下 2017年7期2017-07-07

  • 朱熹“理生气”:一种心性论的解读
    类似,现代学者唐君毅从人的道德生活入手进行解读,牟宗三又用孟子所谓浩然之气进行解读,最后把朱熹“理生气”解读为“气之依理而生,依理而行”,或“依傍这理而气始有合度之生化”。冯友兰晚年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虽然没有对朱熹的“理生气”作出解读,但非常强调“气和理的关系是‘依傍”。至此,朱熹的“理生气”已经被解读为“依傍理而有气”,并得到合理的解释,而成为定论。〔关键词〕朱熹;理生气;刘源渌;吴廷栋;唐君毅;牟宗三〔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社会科学研究 2017年3期2017-05-18

  •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
    虚灵明觉心”是唐君毅先生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本文分析了唐君毅“虚灵明觉心”思想的来源、特点及学者对此“心本体”理论直接与间接的批评意见,认为唐君毅“虚灵明觉心”形上本体论是一种“人义论”“人本论”性质的“现代性真理”建构,具有现代人文的开创之功,并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哲学诠释厘清了一条可行性道路,同时也有理论上的瓶颈及深度上的不足等问题。〔关键词〕 唐君毅;虚灵明觉心;形而上学建构;现代性真理〔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社会科学研究 2017年1期2017-02-16

  •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
    虚灵明觉心”是唐君毅先生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本文分析了唐君毅“虚灵明觉心”思想的来源、特点及学者对此“心本体”理论直接与间接的批评意见,认为唐君毅“虚灵明觉心”形上本体论是一种“人义论”“人本论”性质的“现代性真理”建构,具有现代人文的开创之功,并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哲学诠释厘清了一条可行性道路,同时也有理论上的瓶颈及深度上的不足等问题。〔关键词〕 唐君毅;虚灵明觉心;形而上学建构;现代性真理〔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社会科学研究 2017年1期2017-02-16

  •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阐述从冯友兰到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的朱子哲学,着重分析他们的研究对于前人的创新以及他们之间各种重要学术观点的差异、冲突以及逻辑演变过程,特别强调冯友兰对于现代朱子哲学研究的开创之功以及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的创新之处和相互冲突,动态地展示现代朱子哲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他们的各种学术观点作出深入分析,阐述新观点,力求有所突破。关键词: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钱穆朱子,名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

    桂海论丛 2016年4期2016-12-09

  • 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与圆融思想
    梅岚摘 要:唐君毅作为当代新儒家巨擘,其文化哲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以“十字架”之说区别中西文化精神各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强调中西文化之“不同”。但另一方面,他提出“道德理性”是文化的本源,中西文化是“道德理性”的两种“发用”,由此将中西文化的差异统摄在“道德理性”的观照之下,强调二者的“和而不同”。在贯通中西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他提出“太和世界”的人文理想、“纳方于圆”的文化构想,以期儒家心性学传统的“返本开新”。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和圆融思想作

    理论与现代化 2016年3期2016-06-04

  • 价值视域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
    时代的儒家学者唐君毅、李景林先生在构建各自思想体系时,归本儒家,着眼中西,以一种宏大、深刻的比较哲学视野,高扬了价值优先于存在和知识的思想立场,彰显了价值研究对于诠释中国哲学精义、重构其未来理论形态的重要意义,并为当前的价值观研究及实践提供了理论参照。关键词 价值 哲学 唐君毅 李景林〔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1-0012-08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马哲学界出现了一股价值观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丰硕

    人文杂志 2016年1期2016-05-31

  • 朱熹的“理”:“所以然”还是“所当然”——以李相显、唐君毅的观点为中心
    ——以李相显、唐君毅的观点为中心乐爱国摘要:民国时期出版的李相显《朱子哲学》对朱熹的所当然之则和所以然之故分别作了阐述,尤其强调在朱熹那里,所当然之则比所以然之故更为重要。同一时期唐君毅发表的《朱子理气关系论疏释》以及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更是强调朱熹的“理”主要是当然之理,并且认为,只有从当然之理入手才能说明朱熹的“理先气后”和仁之理以及生生之理。这些观点既不同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从逻辑的所以然之理入手诠释朱熹的“理”,但又认为朱熹的“理”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4-06

  • 感通之德 ——唐君毅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新解
    感通之德 ——唐君毅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新解史爱兵(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在精微的哲学深思和人生体验中,唐君毅构建了心本体的哲学体系,实现了“道德自我”——“仁德”——“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层层晋升,从高悬于天际的道德心灵,最终走向了永恒理性和现实人生的融合,在理与情的结合中强调了生命在物我感通基础上的圆融。在这个基础上,他指出中国艺术精神之根本在于物我相忘以通情,中国艺术的心境关系实为一感通关系,中国艺术精神是以心物交融为核心的感通之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3-09

  • “即道德即宗教” ——唐君毅论儒学的宗教性
    即宗教” ——唐君毅论儒学的宗教性李占科(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成都 610041)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文化思想界的巨子,一生以儒学为文化研究与生活生命之旨归。他通过对宗教意识的重新界定开发出了一种即内在即超越的新宗教精神,并以儒学为本位以求建立一种世界新宗教,以为人们寻求一种安身立命之道,表现了他关注终极生命安顿的人文诉求。唐君毅;儒学的宗教性;超越性;内在性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与社会因子的,其中似乎有一种“奋起”的本位文化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2015-12-16

  • “阴阳”与“二元”的碰撞
    的价值和意义。唐君毅先生对于宇宙的对偶性与二元论的论述虽不完美但却可敬亦足供借鉴。关键词 阴阳 二元 对偶性 唐君毅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8.074"Yin and Yang" and "Dual" Collision——Comments on Tang Junyi's  Survey and Discussion of Duality and

    科教导刊 2015年23期2015-10-14

  • 试论唐君毅的上帝观
    现代新儒家里,唐君毅最具有宗教情怀。在他的宗教思想中,曾系统地表达了对基督教、佛教和儒家里终极存在或上帝的看法。唐先生认为,虽然三教分别走着通达形上实在的不同道路,然而在道路的终点却可以达成共识,即神心、佛心、本心具有同质性。唐先生这一观点,是站在儒家心性论的基础上关于三教对话的理论洞见。关键词:唐君毅;上帝;神圣心体;宗教对话中图分类号: B920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5004905唐君毅先生无疑是一位“文化意识宇宙的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9-21

  • “阴阳”与“二元”的碰撞
    的价值和意义。唐君毅先生对于宇宙的对偶性与二元论的论述虽不完美但却可敬亦足供借鉴。关键词:阴阳;二元;对偶性;唐君毅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中,一元论和二元论之争是一个持续很久且十分复杂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相对来说却又是纯粹的,就是我们日常所能够认识和感受得到的这个世界中的事物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是以一种对偶性作为具体体现的,即心与物的对偶、灵与肉的对偶、心与身的对偶等等,这就是西方的二元论思想。而一元论作为与二元论相对应的一种存在,是认为世界

    卷宗 2015年7期2015-08-28

  • 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贯通
    [摘要] 唐君毅先生认为仁心仁性是道德的根源。仁心仁性具有普遍性、以人为目的和意志自律三大特性,它决定了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并无本质区别,而是相贯通的关系。在传统伦理关系中,个人与他人是直接贯通统一的关系,道义与情感是直接同一的;在现代式社会团体中,个人与他人间接统一,这需要人的理性自觉来理解和实现。唐君毅高度推崇仁心仁性,克服了把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二元对立的错误看法。在群己关系上,唐先生的观点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集体本位,而是道德本位。但是,他有抹杀家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5-07-27

  • 冯友兰、唐君毅对朱子学的不同诠释
    要:冯友兰、唐君毅对朱子学的诠释,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对于朱熹讲“理”,冯友兰较多地强调“理”与“心”的不同;唐君毅则肯定二者的不可分离。对于朱熹讲“理先气后”,冯友兰认为是所谓“逻辑在先”;唐君毅则用“形上之先”加以诠释。对于朱熹讲“性即理”,冯友兰把“性即理”与“心即理”对立起来;唐君毅则把二者调和起来。对于朱陆异同,冯友兰强调“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并把朱陆分属理学与心学两派而对立起来;唐君毅则认为朱熹讲“性即理”与“心即理”并行不悖,朱陆的

    社会科学 2015年2期2015-07-15

  • “自觉”到“自我”:生命真实存在的历程——基于唐君毅道德哲学的思考
    历程 ——基于唐君毅道德哲学的思考秦碧霞1,2(1.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830054;2.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100875 )摘要:在儒家哲学的语境中,生命的真实和整全,非一节时空片段之现实存在所能表达和呈现,某一具体时间、具体情境中的生命的现实存在,并不就意味着它实现了其真实的存在。对于生命真实存在“历程”的察觉和体验,需要生命主体对经验流变的把握,以及伴随经验流变过程而同时实现的自我主体间转换(超越)。一切纯粹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2015-02-14

  • 唐君毅论朱子学中的“人心与道心”
    学系,台湾)唐君毅论朱子学中的“人心与道心”蔡家和(东海大学哲学系,台湾)摘要:唐君毅先生对朱子学的态度,与牟宗三先生有别,虽二者都见识到朱子学的援引外学,但牟先生判其别子为宗,而唐先生却赞朱子学的伟大。人心、道心,乃朱子《中庸章句序》所关心的问题,颇受韩国朝鲜朝学者关心,如李栗谷有“人心道心说”,韩元震曾认为朱子人心、道心之见解前后四变。而唐先生以一心、二心、三心言之,视朱子言人心道心,虽有不同的前后变化,但可以相合:一心者,“虚灵知觉一而已矣”;二心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2015-02-14

  • 唐君毅意义视域中的“我心”与“他心”
    44007)唐君毅意义视域中的“我心”与“他心”邵明(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四川宜宾644007)摘要:根据唐君毅先生的意义理论,意义空间最主要的扩充方式,还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相辉映、互为融摄。因为意义赋予能力和意义空间的形成、完善或不断上升超拔,都与“他心”有着几乎必然的关联:“我心”与“他心”之间的同情共感使得意义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不至于陷入任性的幻觉;正是双方的相互肯定共同获得超越的可能,由此而成就了一个道德人格主体;并在永恒持续的道德实践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2-13

  • 唐君毅的道德理性与文化自觉
    唐君毅的道德理性与文化自觉金小方(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合肥230601)摘要:文化自觉是对民族文化的来源、发展历程、所具特色和发展方向的认识与研究。唐君毅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其文化自觉意识不仅表现为“花果飘零”的悲情,更体现为笃实的研究实践,其研究成果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问题和概念为中心分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以儒家的心性之学为基础重建了中国的道德形上学,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三是立足中国文化本原指出了中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8期2015-02-13

  • 唐君毅对“儒法斗争”运动的质疑与批导
    侯敏唐君毅对“儒法斗争”运动的质疑与批导侯敏[摘要]20世纪70年代初,鉴于祖国内地掀起“儒法斗争”运动,理论界宣扬有关“孔子诛少正卯”之事,栖居在香港的新儒家学者唐君毅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展开历史辩驳与学术梳理,维护孔子的正面形象,指出现代人不能用非理性的、政治化的手段否定传统的儒家文化。唐君毅阐述了他对儒、法两家学说的观感,奋力捍卫孔子的崇高地位,试图正本清源,指点迷津,以儒家文化“道统”,重构中国人文主义精神。唐君毅的理论思考,充

    天府新论 2015年3期2015-02-12

  • 论《般若无知论》之主旨辨析
    张云江 唐君毅摘要:从三个方面对唐君毅先生《中国哲学原论》中有关《肇论》之《般若无知论》的诠释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唐先生有关般若智慧体性的论述,与佛教般若学自身理论及《般若无知论》的实质内容相比较,出现了一定的疏离与偏差。唐先生并未严格遵循诠释学的“对象自主性规则”,而更多从“诠释者”自身意向出发,所以才出现了上述偏差。关键词:唐君毅;般若无知论;心知问题;诠释中图分类号:B261;B9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4)03-005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9-26

  • 唐君毅的“文化保守主义”
    障。[3]二、唐君毅对“文化保守主义”之基本立场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发展至20世纪初,要面对两个大转折,一是“五四”运动的发生;①“五四”运动中文化激进主义者占上风,他们全力提倡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提出反对孔学、打倒伦理礼法;要完全推翻所谓“吃人的旧礼教”。但当时仍有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潮,例如杜亚泉提出君臣礼节、名教纲常,才是中国文明之基础。杜亚泉的言论主张,除了敌不过文化激进主义者(如陈独秀等)的挑战之外,最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全民上下呼吁救亡的方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8-15

  • 生命与学问:唐君毅其人其事
    )生命与学问:唐君毅其人其事文_何仁富(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唐君毅(1909—1978),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四川宜宾人。1932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后留校任教,担任哲学系主任;后期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唐君毅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发表后,西方有学者认为,其可与柏拉图、康德的著作相媲美,并誉其为自朱熹、王阳明以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大英百科全书》)第7卷677页文教事业立身1958年,唐君毅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2期2014-04-17

  • 唐君毅哲学观探究
    518000)唐君毅哲学观探究张海龙 (弘法寺佛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唐君毅哲学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唐君毅虽然没有对哲学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贯通中西古今、不拘于一经一典、一家一派的开放的哲学心灵和哲学态度已经形成,而且直接影响了其以后的哲学研究与其哲学创造的整体规模、走向;在后一时期,唐君毅对哲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视反思性和贯通性为哲学的本性,尤重贯通性。在此基础上他用中国哲学固有的名辞把哲学的内容划分为名理论、天道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4-03

  • 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现状及方向展望
    儒家代表之一,唐君毅一生以全幅生命的真性情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力图以儒家内圣之学、成德之教重塑现代之人格,以儒家人文化成天下,因而被尊称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1]26。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力图推进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的新生转进,实现道德文化的现代新构建时,显然必须认真研究像唐君毅这样的思想家的思想,领会、借鉴和反思其中的伦理精神资源。对现有有关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成果进行考察,梳理其在视角、方法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上呈现的不同特征,有利于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5期2014-03-12

  • 唐君毅的哲学史方法论
    重要哲学史家的唐君毅,其在重新架构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对西方哲学方法的吸收和借鉴,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史方法论体系。一 研治中国哲学史的态度和方法(一)研治中国哲学史的态度关于研治中国哲学史的态度,唐君毅在早期①就有所注意和思考。如他曾于1934年2月作《治中国学术应改变之几种态度》[2]24-19,1936年3月作《国人对文化应改变之态度》[2]29-42。 1940年12月,唐君毅在《略论作中国哲学史应持之态度及其分期》中明确提出研治中国哲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3-12

  • 唐君毅感通思想概述
    430072)唐君毅先生的思想学问,博大而深微,万象浑沦而纵横阖辟。因此,唐先生的哲学规模、脉络与取向并不显朗。拙文的任务是通过宏观的视野,展示“感通”是唐君毅哲学的基础性、关键性论题,揭示唐君毅提出感通思想的原因,阐发唐氏感通思想的特质与面向,论述感通在唐氏哲学史研究上的位置。一 唐君毅提出感通论题的背景唐君毅感通论题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在20世纪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结构剧烈变化的背景下,现代新儒家(如马一浮、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都触及到了感通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3期2014-03-12

  • 唐君毅论人文主义
    644007)唐君毅(1909.01.17~1978.02.02),四川宜宾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人文主义学者。他一生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撰写了大量阐述人文主义思想的著作,比如《道德自我之建立》《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等,旨在以人文主义来医治现代社会所出现的各种弊端,希望在会通中西人文思想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理想的人文世界。学术界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9期2014-03-12

  • 唐君毅早期思想中的生死问题意识
    610064)唐君毅 (1909—1978)作为“仁者型”现代新儒家,不仅是现代新儒家中对人生问题最为关切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现代新儒家甚至是历代儒者中对死亡思考最多、阐释最透彻的儒者。与其他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和大多数儒者讨论人生不同,唐君毅特别注重对死亡的省视,从早年的《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爱情之福音》,到中年的《人生之体验续编》,再到晚年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病里乾坤》,唐君毅的著作无不充满对生命的体验性反思和对生死哲学的深刻阐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04-12

  • 唐君毅的孔子观*
    10083)论唐君毅的孔子观*熊吕茂(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唐君毅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阐释儒家学说之思想价值为己任,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肯定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之现代转换的最佳途径。他关于孔子思想的阐释,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构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体系,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新儒家;孔子观;中国传统文化唐君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

    长沙大学学报 2010年4期2010-08-15

  • 徐复观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评论
    同时代的钱穆与唐君毅加以对比,以显示所谓“当代新儒家”这个学术社群的同调与异趣;最后综合全文各节论述提出结论:徐复观既通过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价值而批判西方近代文化。又经由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批判而完成更深刻的“自我理解”。[关键词]徐复观;钱穆;唐君毅;现代主义;当代新儒家;西方文化[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105—0015—06一引言世界历史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挟其船坚炮利之优势侵略东亚各国,西方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5期2009-12-28

  • 最早的见面
    儒学家、哲学家唐君毅唐君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至七月间曾赴美讲学,于四月九日在康奈尔大学参加过一次马尔康姆主持的讨论班(见《唐君毅全集》第二十七卷《日记》上册,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八八年版,277页)。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五八年,《回忆维特根斯坦》出版。唐君毅好像没有看到这本书,至少他的两本《日记》(也是他的读书日记)里没有提。他可能也不会想到,马尔康姆的书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会很受欢迎。

    读书 2004年2期200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