畦灌

  • 不同灌溉方式对大豆耗水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无膜滴灌、覆膜畦灌和无膜畦灌4种灌溉方式,每块试验田中心布设一台波文比-能量平衡系统对大豆全生育期的水热通量进行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大豆的农田小气候,生长发育,耗水量(),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①覆膜对比无膜提高大豆净辐射()6.58 W/m2,同时滴灌对比畦灌提高土壤温度1.30 ℃。②覆膜和滴灌2种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对大豆的生理指标产生影响。与无膜相比,覆膜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18.29%;但畦灌比滴灌高5.45%。③

    灌溉排水学报 2023年3期2023-04-19

  • 补灌对旱作集雨下麦田微生物呼吸与熵值的影响
    限量补灌,以传统畦灌为对照,通过分析监测沟垄集雨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呼吸及其熵值(土壤代谢熵、微生物熵)的变化来监测农田土壤质量演变特征,探究沟垄集雨补灌技术下冬小麦田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及如何在节水的前提下保证土壤的可持续发展,为评价沟垄集雨补灌技术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区概况试验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试验站的作物控水监测试验场。该地位于关中平原(34°20′N,108°04′E),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

    农业机械学报 2023年2期2023-03-07

  • 西北干旱区膜上灌对玉米作物的高效节水机理研究
    为玉米,另外选择畦灌玉米为对照处理,应用对比试验方法,重复进行3次,试验时玉米处于苗期。作物玉米种植模式为一膜三行,其中行距50 cm,株距20 cm,通过玉米种植孔进行灌溉,不另行打孔;膜上灌区域长为30 m宽为3.0 m,面积为90 m2。采用管道灌溉水表进行量水。试验选择玉米全生育期划分为5个主要生育阶段,即苗期(5月6—31日)、拔节期(5月31日—6月12日)、大喇叭口期(6月12—19日)、抽雄期(6月19日—7月10日)、灌浆期(7月10日—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4期2023-02-24

  • 畦灌技术参数对灌溉施肥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100038)畦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田间灌水方法,具有成本低廉、田间工程简单和易于实施的优点,但存在田间管理粗放、灌水施肥性能普遍偏低的缺点,优化畦灌技术参数,提高灌溉施肥管理水平具有较大潜力[1-2]。国内外学者通过分析不同畦灌技术参数组合下地表水流、土壤肥料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不同评价指标优化畦灌技术参数,为畦灌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3-5]。针对如何提高畦灌施肥性能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开展一种或多种畦灌技术参数组合的田间试验,通过分析田间试测

    人民黄河 2023年2期2023-02-21

  • 灌水方式和施肥组合对冬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影响
    目的】研究滴灌和畦灌2种灌水方式下不同施肥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的影响,探寻冬小麦最佳灌水和施肥组合。【方法】试验于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进行,设置滴灌(D)与畦灌(Q)2个灌水方式和氮磷(NP)、氮钾(NK)、氮磷钾(NPK)、磷钾(PK)4种施肥组合,共8个处理(处理简称分别为D-NP、D-NK、D-NPK、D-PK、Q-NP、Q-NK、Q-NPK、Q-PK),分析不同灌水和施肥组合下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肥料利用等变

    灌溉排水学报 2023年1期2023-02-18

  • 管渠灌溉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
    2(G-N4),畦灌条件下施氮300 kg/hm2(Q-N3),其中G-N0为空白对照,G-N3为传统施氮对照,分析管渠灌溉不同施氮量对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管渠灌溉与传统畦灌相同施氮量的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G-N2和G-N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相较于G-N0处理分别增加了22.87%和21.07%,籽粒产量相较于G-N0处理分别增加了69.92%和68.08%,两个处理都能实现高产;在G-N2处理的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5期2023-01-12

  • 灌溉方式和施肥量对小麦产量及水肥药利用的影响
    传统的大水漫灌和畦灌,灌水定额大,水分利用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2]。同时,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农作物过量施氮情况,不仅对作物增产效果不显著,还导致盈余的氮素在土壤积累甚至渗漏到地下水,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风险[3]。精确的灌溉和施肥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有利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比较各类灌溉方式,滴灌具有节水、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增效等优势,对水资源缺乏地区的农业高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2]。近年,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根据作物的生长需

    节水灌溉 2022年10期2022-11-07

  • 灌溉方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氮素吸收,较传统畦灌的氮肥利用率提高41.03%。膜下滴灌技术集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于一体,可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促进作物干物质积累转运,从而提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但随着膜下滴灌技术应用面积扩大,残膜污染问题日益加重。近年来,浅埋滴灌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方式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定量分析地表、膜下、浅埋3种滴灌模式下田间水热环境、产量的差异发现,浅埋滴灌可有效降低滴灌带附近的温度,较地表滴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浙江农业学报 2022年9期2022-10-07

  • 喷灌与畦灌对拉萨河谷农田小气候和蒸散量的影响分析
    溉多以大水漫灌和畦灌为主[1]。有研究表明拉萨河谷平均年潜在蒸散量在1 190 mm 以上,且正在以8.21 mm/10a 的速度增加[2],蒸散量的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甚至可能导致干旱减产。喷灌通过改变SPAC 系统之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影响农田小气候并减少蒸散量,使作物生长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适宜的农田小气候有利于作物高产、稳产,反之则会抑制作物生长[3]。蒸散量是表面能量平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客观反映作物生理生长状况,对于决定灌水需

    节水灌溉 2022年8期2022-08-26

  • 设施辣椒栽培耗水量及节水高效灌溉制度试验
    多样性,有沟灌、畦灌、微喷灌、滴灌等。灌溉是蔬菜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农艺措施,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蔬菜生产者往往对灌溉重视程度不够,水分管理比较粗放,仅凭经验对蔬菜进行灌溉,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仅造成水分浪费,而且由于灌水量过大,造成设施内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加大,蔬菜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诱发病害的发生,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导致蔬菜产品的质量级别下降。因此,加强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水分管理,对于设施蔬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2]。本文以温室辣椒为研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10期2022-06-01

  • 小管出流节水灌溉方式对山地苹果园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计 设小管出流、畦灌、大水漫灌三个灌溉处理0.33 hm2(5 亩),每667 m2随机选择生长健壮的5 株树为试验观测树,均用红漆标号,每667 m2为小区,3 次重复,每年10 月中下旬果实采收。1.2 调查不同灌溉方式及高效栽培对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分别对每个处理的25 株试验观测树进行调查,每株树从东南西北4 个方向中部各采3 个果,将每个处理果实混合,按小区收获称量、计算产量,并对样品进行品质测定。果实硬度用GY-1 型硬度计进行测量,果实可溶

    河北果树 2022年2期2022-04-25

  • 不同灌溉模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3种灌溉方式,比较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时空变化规律,以期为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区概况试验于2017—2018年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农牧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进行(122°19′E、43°37′N,海拔182 m),为连续2 a定位试验;试验区近5 a年均降雨量350~450 mm、年均气温6.5℃~7.1℃,其中2017、2018年降雨量分别为399.7 mm和453.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2年2期2022-03-26

  • 甘肃民勤地区春小麦长畦田分段灌溉与波涌灌溉技术适应性田间试验研究
    083)0 引言畦灌在我国农业灌溉中应用十分广泛,适宜于小麦等密植作物,具有操作简单、工程投资少、管理方便等优点。但是,畦灌灌水量不易控制,水分利用效率较低,易导致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而目前我国采用畦灌的许多地区还不具备全面转换为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的条件,因此在畦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可以相对节省水资源的技术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畦灌的主要技术参数包括畦田规格、改口成数、单宽流量等,不少学者已经进行过详细地研究。我国小畦灌技术居世界领先,取得了很

    农业工程 2021年10期2022-01-06

  • 水肥互作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验设4个处理,即畦灌冲施肥(CK),滴灌低肥(处理Ⅰ)、滴灌中肥(处理Ⅱ)和滴灌高肥(处理Ⅲ)。3个重复,小区面积26.4m2(三畦,畦 长×畦宽=8m×1.1m),试验小区随机排列,各小区间用塑料薄膜隔开。畦灌冲施肥处理,是将肥料均匀的施在筑起的狭长畦田上,然后灌水,顺着水流向前流动,边流边渗入田间。滴灌施肥是将肥料溶解在肥料桶中,肥料通过比例泵随水注入到灌溉系统中,依靠滴头追施在作物根系层。试验追肥所用肥料为芭田16-6-23高钾复肥(含硝态氮、硫酸钾

    环球市场 2021年30期2021-11-20

  • 温室条件下杭椒需水量研究
    理,即进行沟灌和畦灌对比试验。重复3次,共6个小区。小区设计见下表。土壤水分控制下限见表1,杭椒在生长过程中 ,土壤水分供给采用管灌,灌水量利用水表测定。2011年 沟灌6 沟灌5 畦灌4 沟灌3 畦灌2 畦灌1 2012年~2015年 沟灌6 沟灌5 沟灌4 畦灌3 畦灌2 畦灌1表1 各生育时期适宜土壤湿度控制下限2 试验观测项目与测定方法2.1 土壤水分测定土壤水分测定采用取土烘干法,测定取0~20 cm、20~40 cm、40~60 cm 三层,最

    江西农业 2021年16期2021-10-06

  • 不同节水方式对油菜水分利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号为试验材料,以畦灌为对照,探究了微喷带、膜下畦灌、膜下微喷等节水方式对春、秋季栽培油菜的水分利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建立高效率、低成本、实用性的油菜节水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油菜品种:春季试验选用春油5号、秋季试验选用夏绿2号,均由北京北农种业有限公司提供。地膜种类:春季试验选用普通透明农用地膜,厚度为0.008 mm;秋季试验选用黑色有孔地膜,厚度为0.02 mm,生产商为稼乐蜜农膜有限公司。微喷带:直径28.6 m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年9期2021-09-30

  • 基于SISM模型和畦灌技术的冬小麦最小灌水定额研究
    主要粮食作物,以畦灌为主的地面灌溉是冬小麦普遍采用的灌溉方法,但由于田间管理粗放、相关畦灌要素设置及管理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田间灌水质量不高、灌水效率较低。现有的地面灌溉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畦田规格、入畦流量、田间微地形、改口成数等灌水技术要素及灌水质量评价优化等方面。林性粹等[5]建议按照农机设备作业宽度的整数倍来确定地面灌溉畦田宽度,一般取1.5~5 m,窄畦有利于获得较好的灌水质量,建议不超过3 m,畦田长度按照田面坡度、土壤质地及透水性能来确定,自流灌

    农业机械学报 2021年8期2021-08-27

  • 灌溉方式对温室不结球白菜矿质元素吸收及品质的影响
    产量,采用“大水畦灌”的传统灌溉方式,不仅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还带来了地下水污染的隐患[1]。自推广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以来,因滴灌和喷灌等灌溉技术节水效果十分显著,而得到了广泛应用[2]。研究发现,提高土壤含水量,可以促进甜瓜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维生素C以及游离氨基酸的合成,提高单果质量和产量[3],但灌溉过多或过少的水分对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都会带来不利影响。灌水量不足会增加蔬菜纤维素的合成,苦味物质增多,产品器官组织硬化;相反,灌水量过多会增大土壤含水

    蔬菜 2021年8期2021-08-12

  • 灌溉方式对温室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大多采用“大水畦灌”的传统灌溉方式。我国灌溉水资源匮乏,传统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率低,且会导致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1]。据研究,在大田栽培条件下,油菜等叶类蔬菜畦灌的水分利用率不足40%[2]。近几年,我国开始推广应用以滴灌和喷灌为主的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其节水效果十分显著[3]。目前已有大量关于设施农业灌溉方法的研究,例如渗灌与沟灌相比,土壤水稳性团粒增加81.4%,土壤温度提高1.1~1.7 ℃,节约灌溉用水36.7%[4]。渗灌、滴灌能提

    蔬菜 2021年7期2021-07-20

  • 咸水畦灌农田土壤水热盐动态及油葵生长的试验与模拟
    帅,薄丽媛咸水畦灌农田土壤水热盐动态及油葵生长的试验与模拟王雅丽1,2,毛晓敏1※,陈 帅1,2,薄丽媛1,2(1.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2. 农业农村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武威 733000)为探究中国西北旱区咸水畦灌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热盐动态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和WASH-C模型(Layered Soil Water-Solute-Heat Transport and Crop Growth M

    农业工程学报 2021年8期2021-06-28

  • 不同灌溉方式对油菜生理特性的影响
    试验方法试验设畦灌、微喷带、膜上畦灌、膜下微喷带4个处理,以常规畦灌为对照。油菜采用平畦栽培,每个处理小区为1个畦(面积3.6 m2,畦长3.6 m,畦宽1.0 m),每畦播种4行油菜,重复3次。为了防止水分横向侧漏,各小区间50 cm土层用塑料薄膜隔开。油菜全生育期保持根区土壤相对含水率为80%±5%,采用便携式土壤水分测定仪实时监测0~10 cm土壤的水分动态,当相对含水率降至75%以下时进行灌水,至其控制上限时停止灌水。试验结束统计各处理总灌溉量。

    蔬菜 2021年6期2021-06-19

  • 膜下滴灌对春小麦水热条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农产品之一,传统畦灌条播模式耗水量较大,当地多年实践灌溉定额平均为4 200~4 800 m3/hm2(除秋浇);另外,传统畦灌条播很容易受到倒春寒(4 月)、干热风(7 月)的影响,导致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农民种植意愿较低。因此,利用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改变传统密植条播模式、提高麦后复种指数实现1 年2 茬粮经作物种植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膜下滴灌小麦采用覆膜穴播的种植方式将滴灌小麦[1]和小麦覆膜穴播[2]技术的优势有效结合,打破了密植作物难

    灌溉排水学报 2020年11期2020-11-28

  • 零惯量模型模拟流量快速变化灌溉系统的性能研究
    数下进行了23次畦灌试验。并对坡度、入渗参数和糙率系数等模型输入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零惯量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资料在推进消退时间和水深上均吻合较好。入渗参数是零惯性模型最敏感的输入参数。输入参数对水流消退阶段的影响大于对水流推进阶段的影响。关键词:零惯量模型;急变流;畦灌;敏感性分析DOI: 10.25165/j.ijabe.20201302.5228引用信息: Liu K H, Jiao X Y, Li J, An Y H, Guo W H,

    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 2020年8期2020-11-16

  • 膜下滴灌小麦-西兰花复种水肥利用效率
    灌灌水定额与传统畦灌对照处理,分析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西兰花复种产量、耗水量、水肥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为膜下滴灌复种西兰花科学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区概况试验于2017年4月—2018年9月连续2 a于内蒙古磴口县三海子进行,试验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3 181 h,年平均气温7.6℃,年平均降水量为138.2 mm,年平均蒸发量2 096.4 mm,无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年4期2020-09-22

  • 不同灌溉方式下施用生物炭对 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河水进行漫灌和畦灌,这种灌溉方式尽管能有效减轻土壤盐碱化问题[3],但灌水量较大,农田水分利用效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4]。滴灌是河套灌区目前广泛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方式,其不仅能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同时也能改变土壤水盐运移规律[5-6]。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生物炭是由植物生物质在高温缺氧条件下裂解碳化而成的一种土壤改良剂[7]。已有研究表明,生物炭不仅能改变土壤理化性质[8],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固碳节肥能力[9-

    灌溉排水学报 2020年8期2020-09-05

  • 新型节水节能地面灌溉技术在新疆盆地区域的应用研究
    组,采用传统联系畦灌;6~10号为试验S组,采用波涌流灌溉;11~15号为试验T组,采用自动管渠灌溉。其中,所有试验田开头结结尾试验田为缓冲畦,数据采集时不予考虑。分别在所有试验田畦里种植行距60cm,株距20cm的玉米,玉米生长期间,所有田畦间整地至管理均统一进行,试验过程中分别对各组田畦内玉米在同时期采用不同灌溉技术进行浇灌。2.2 评价指标试验过程中主要对3种不同灌溉方式下浇灌效果进行对比,选定评价指标分别为灌溉均匀度、节水率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进行分

    水利技术监督 2020年4期2020-07-16

  • 民勤地区畦灌春玉米改水成数田间试验研究
    100083)畦灌是地面灌溉中的一种灌溉方式,也是中国最普遍的灌溉方式。通过研究优化畦灌的灌水技术参数可以达到较好的灌水效果,并能有效地减少深层渗漏损失。改水成数,是指封口时田面水流推进长度占畦田总长度的成数。进行封闭畦田畦灌时,为了防止畦田尾端出现壅水现象而造成灌溉水大量浪费的问题[1]。研究表明,灌水参数和畦田规格参数是影响畦田灌溉质量的重要因素,并且不同的灌水技术参数对畦田灌溉的影响并不相同[2]。畦长、改水成数、单宽流量、灌水定额等都是影响畦田灌

    节水灌溉 2020年2期2020-05-25

  • 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分析
    、圆形机喷灌以及畦灌3种方式开展分析,并对于3种方式下小麦生长指标、土壤含水率以及气象参数等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从而有效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于冬小麦生长产生的影响。本次实验过程中,选用的场地、灌溉器具,均能够符合实验所要求的相关标准,可作为真实数据参考使用。1 试验方案及材料本次试验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滴灌、圆形机喷灌以及畦灌3种方式,试验过程中在选取小麦品种、施肥以及施药等条件相同的情况,对于冬小麦的生长指标、产量等数据做好相应的记录分析,从而得出3种灌溉方

    湖北农机化 2020年9期2020-01-08

  • 液施肥不同畦灌方式对土壤水氮分布及夏玉米生长性状影响
    地面灌溉主要包括畦灌和沟灌,畦灌较沟灌应用更广,是目前豫北地区主要灌溉方式。为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实现畦灌条件下的水肥高效利用,国内外许多学者[4-8]围绕施肥灌溉方式展开研究,证明液施和波涌畦灌均为有效措施;畦田规格是灌水施肥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9,10],众多学者[11-14]通过优化畦田规格来提高水肥利用率。目前豫北地区仍以长畦灌为主,长畦改短畦难以有效推广,经过对周围村庄的简单调研,有80%以上的畦田长于150 m,赵波[15]也认为在北方还有很多长

    节水灌溉 2019年11期2019-11-28

  • 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明确滴灌、沟灌、畦灌等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探讨马铃薯在滴灌、沟灌、畦灌补灌方式下,生育期内农田相对土壤含水率为60%~75%时,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定西地区马铃薯灌溉体系建设和有限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生产指导。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区简况试验安排在定西市灌溉试验站西川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区距定西市区2 km,海拔1 958 m,属中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年11期2019-11-28

  • 不同补充灌溉方式对降雨利用率及马铃薯农田蒸散特征的影响
    膜下滴管、沟灌、畦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农田耗水特征的影响,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降雨的利用率和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定西市有限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促进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区状况试验安排在定西市灌溉试验站西川试验基地,距定西市区2 km,海拔1 958 m,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日照2 500 h,年均气温6.3 ℃,极端最高温34.3 ℃,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1 ℃,无霜期141 d,正

    节水灌溉 2019年10期2019-10-25

  • 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农田蒸散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膜下滴管、沟灌、畦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对农田耗水特征的影响,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棵间蒸发和作物蒸腾的影响,旨在为定西市有限灌溉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促进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区状况试验安排在定西市灌溉试验站西川试验基地,距定西市区2km,海拔1958m,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年平均日照2500h,年均气温6.3℃,极端最高温34.3℃,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1℃,无霜期141d,正常年降水量400mm左右,多集中在秋季,蒸发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年7期2019-08-07

  • 覆膜沟灌下施氮量对土壤水盐分布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究向日葵生育期内畦灌及覆膜沟灌下盐渍化土壤的电导率、含水量、pH及产量变化规律,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土壤盐碱化以及提高盐碱地向日葵产量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试验于2017年5-9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改良试验基地进行,该基地地处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毛皂镇(N 39°54′,E 113°15′),海拔1 015 m。该基地位于大同盆地中部,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属于寒冷半干旱气候[8],季节分布明确,为典型的盐碱地分布地

    节水灌溉 2019年7期2019-07-31

  • 果园土壤入渗参数与畦灌田面综合糙率的确定
    率系数是进行地面畦灌设计的重要参数。其中土壤入渗参数是制定灌溉制度、评价灌水质量、确定种植方案的主要依据[1]。田面糙率系数是描述地表水流运动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也是影响地面灌溉水流运动的重要参数,更是灌水技术方案设计与评价必不可少的基本参数之一[2]。在畦灌中,田面水层很薄,在不同灌水季节和不同的田面耕作情况下,田面糙率差别很大,水流阻力不仅受到田面粗糙程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田面耕作条件、作物疏密和长势状况的影响[3]。由于田面糙率影响因素十分复杂,选择

    山西水利科技 2019年1期2019-04-12

  • 灌溉方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下滴灌和当地传统畦灌3 种灌溉方式,研究灌溉方式对玉米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揭示灌溉方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规律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期为西辽河平原鉴选玉米节水高产灌溉方式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区概况试验于2017—2018 年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农牧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进行(43°37′N、122°19′E,海拔182 m),为连续2 a 定位试验。试验区近5 a 平均降雨量350~450 mm、平均气温6.5~7.1℃,其中2017年和

    农业工程学报 2019年21期2019-02-21

  • 不同灌溉集成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的影响
    河北山前平原小麦畦灌节水集成模式[6],并且自2012年开始又进行了微灌溉技术的研究,设置了冬小麦畦灌和微灌水分运筹、播期搭配、高效施肥等试验的对比研究,集成了小麦微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模式。与传统畦灌相比,微灌能有效控制灌水定额,降低浅层土壤容重,控制土壤养分下渗,改善作物的生长发育环境[7];还可以提高叶面积指数[8]、叶片叶绿素含量[9],降低水资源耗损率[8],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10-11]。目前,针对畦灌[12-13]和微灌[8,1

    华北农学报 2018年6期2019-01-09

  • 基于不同灌水模式下HYDRUS模型土壤水盐运移模拟研究
    灌水定额下沟灌和畦灌2种模式的土壤水盐变化规律进行模拟研究[4]。1 区域概况及试验方法1.1 自然概况选取辽宁省辽河流域某试验站为试验地进行研究,试验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季候区,区域内雨热同季、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际降水量较少而蒸发量较大,全年无霜期较短,土壤处于较长的封冻期属于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350~450mm、700~900mm,其土壤主要以沙土壤和粉黏土为主,其中盐渍化土和辽河淤灌土为该区域主要土质

    水利技术监督 2018年6期2018-12-24

  • 减量施肥对河南省典型设施菜田硝态氮和总磷淋溶量的影响
    :农户常规施肥+畦灌(简称常规+畦灌)、减量施肥+畦灌(简称减肥+畦灌)、减量施肥+沟灌(简称减肥+沟灌)处理。畦灌为沿试验小区漫灌,沟灌为在试验小区内开沟灌溉,每次灌水量约为450 m3/hm2。小区面积4 m×9 m=36 m2,每个处理3次重复。2016年3月13日基施有机肥(由鲜鸡粪堆置),常规+畦灌处理施用量为150 t/hm2, 2个减肥处理施用量均为120 t/hm2,有机肥含水率为52.0%,氮、磷、钾(N-P2O5-K2O)干基养分含量分

    河南农业科学 2018年11期2018-12-07

  • 梯级水平畦灌机理研究及其应用
    问题的提出水平畦灌是指田块纵、横向地面坡度很小或为零的畦田灌水方法。描述灌溉水流在水平畦田中运动的数学模型[1,2]有流体动力学模型、零位惯性量模型、运动波模型和水量平衡模型。零惯量模型是在流体动力学模型基础上的简化,对于水平畦田,其数学模型[2,3]为:(∂y/∂t)+(∂q/∂x)+(∂I/∂t)=0(1)(∂y/∂t)+Sf=0(2)式中:y为地面水深;q为单宽流量;x为沿畦水流长度;I为入渗水量;t为入渗时间;Sf为水流运动阻力坡度。目前,水平畦

    节水灌溉 2018年9期2018-10-12

  • 灌溉方式和秸秆还田对设施番茄田CO2排放的影响
    为灌溉方式(传统畦灌施肥、滴灌施肥),副因素为秸秆(含C量为0、3 500 kg/hm2)。测定了48 h内每3 h的CO2排放通量,以及全生育期CO2日排放通量、土壤温度。结果表明:1)08:00−09:00测定的土壤CO2排放通量与CO2日均排放通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其决定系数为0.987;而其他时段测定值与日均值均存在显著差异。2)与传统畦灌相比,无论是否添加秸秆,滴灌处理均显著降低了CO2累积排放量。3)CO2排放高峰出现

    农业工程学报 2018年17期2018-09-03

  • 宁南旱区沟垄集雨结合补灌对土壤水分利用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基本设想,以传统畦灌为对照,分析不同时期补灌对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及作物生长的影响,为旱作技术应用于灌溉农田实现节水灌溉奠定实践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区概况试验于2013-2015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长城村旱地农业试验区(106°48′E,35°51′N)进行,海拔1 658 m,地貌类型属黄土高原腹部梁峁丘陵地。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30 mm左右,其中70%的降雨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气温6.1℃,年平均日照时数2 518.2 h,年蒸发量1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年4期2018-08-08

  • 民勤绿洲畦膜上灌对玉米灌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进行了畦膜上灌与畦灌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畦膜上灌与畦灌相比,全生育期灌水次数均为5次,全生育期灌水定额畦膜上灌较之畦灌减少10.3%;畦膜上灌与畦灌相比,其玉米籽粒性状的各项指标均具有优势;畦膜上灌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畦灌,增加了30.0%;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与玉米产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中穗长、穗粗、秃尖长为负相关,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为正相关;畦膜上灌相比畦灌净效益和水分生产率都显著提高。畦膜上灌; 玉米; 灌水量; 产量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11期2017-12-06

  • 考虑灌溉参数空间变异的区域畦灌模拟与验证
    数空间变异的区域畦灌模拟与验证董勤各1,2,许 迪3※,章少辉3,白美健3,李益农3(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 712100;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 712100;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精确评估区域畦田灌水质量有助于提高农田灌水管理水平,而具有空间变异性的灌溉参数如何有效表征是影响区域畦田灌水质量精确模拟评价的关键因素。为此,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借助Monte-Carlo

    农业工程学报 2017年9期2017-10-13

  • 基于土壤入渗变异性的畦灌单宽流量优化
    土壤入渗变异性的畦灌单宽流量优化聂卫波1,张 凡1,马孝义2,黄 恒1 (1. 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西安 710048;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杨凌 712100)农田土壤入渗变异性给畦灌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带来了困难。为进一步提高畦灌灌水质量,该研究利用已有考虑土壤变异条件下的畦灌灌水质量计算模型,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扩展了模型的使用范围,并结合畦灌试验资料对其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壤入渗变异性

    农业工程学报 2017年16期2017-09-15

  • 滴灌和微喷带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以小畦田地面灌(畦灌)为对照,研究滴灌、微喷灌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分布以及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旨为河北省冬小麦生产上合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廊坊市永清县龙虎庄乡农户合作社种植园区内进行。试验区位于北纬 39°13′、东经 116°27′,海拔 12 m,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547.6 mm,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日照时数2740h,年平均风速3.0m/s,无

    河北农业科学 2017年6期2017-04-27

  • 地面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
    平整土地、改进沟畦灌规格和技术要素来提高水利用效率,小畦灌是商水县广大农村地区一项行之有效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在商水县境内有相当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水平畦灌是一种在短时间内供水给大块水平畦田的地面灌水方法,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也更加重要,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完善商水县节水灌溉农业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灌水技术;平地技术;细流沟灌;隔沟灌溉;节水灌溉0 前言目前商水县大多数的灌溉面积采用地面灌溉方式,与其他灌水方法(如喷灌、微灌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7年4期2017-03-02

  • 畦灌水法调节含水率在罗赛雷斯大坝加高工程中的应用
    10081)筑畦灌水法调节含水率在罗赛雷斯大坝加高工程中的应用夏 海 龙(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81)苏丹罗赛雷斯大坝加高工程包括河床混凝土坝段加高和左、右岸土石坝加高。土石坝加高工程涉及大量粘土料开采,阐述了在天然含水率偏低的土料场运用筑畦灌水法调节粘土料含水率的方法,介绍了筑畦灌水法的确定过程、工序、施工参数、特点及其在罗赛大坝加高工程中的应用等。土料场; 粘土料; 天然含水率; 最优含水率; 筑畦灌水法;罗赛雷斯大坝1

    四川水力发电 2016年6期2017-01-09

  • 不同灌溉方式对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灌处理(T2)、畦灌处理(T3)、漫灌处理(T4)。本试验中滴灌处理采用全膜双垄垄播种植,沟内铺设滴灌带,垄宽80 cm,垄高20 cm,沟宽40 cm,株距20 cm。试验小区有效面积为100 m2(10 m× 10 m),共设置2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随机排列。试供品种为“青薯168”,种植密度均为40 000株/hm2。播前对小区进行30 cm的翻耕处理,并除去杂草和石块。于2015年4月8日播种,9月8日收获。灌溉方式为滴灌和沟灌,当各处理

    甘肃农业 2016年12期2016-08-23

  • 浅谈滴灌技术在武山县大棚黄瓜种植中的应用
    用,据黄瓜滴灌与畦灌的灌水量分析,证实发展大棚滴灌技术对于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黄瓜种植产业化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滴灌技术。关键词:大棚黄瓜种植 滴灌技术1 滴灌技术应用1.1 概况马力镇北顺村地处武山县最西面,距县城45 km,海拔1300~1 750 m。该地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约2 120 h,积温高。多年平均气温7.2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7.5 mm,年蒸发量1 520 mm,年平均无霜期165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期2016-07-15

  • 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粗壮,茎粗比常规畦灌模式、常规滴灌模式分别增加14.71%、2.24%;果实品质明显改善,VC含量比常规畦灌模式、常规滴灌模式分别增加22.76%、13.60%,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增加7.29%、5.10%,糖酸比分别提高25.16%、20.03%;节水节肥效果显著,比常规畦灌模式、常规滴灌模式分别节水52.38%、25.00%,节肥46.67%、31.03%;产量与常规滴灌模式相近,比常规畦灌模式增产5.38%;经济效益明显,比常规畦灌模式、常规滴灌模式

    中国蔬菜 2016年12期2016-04-18

  • 畦灌关口时间优化改善灌水质量分析
    100048)畦灌关口时间优化改善灌水质量分析白美健,李益农,涂书芳,刘群昌 (1. 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北京 100048;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北京 100048)摘要:灌溉关口时间是灌溉管理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合理关口时间的确定能有效改善田间灌水质量。该文在提出畦灌控制指标R和畦灌关口时间优化方法的基础上,将畦灌模拟模型与关口时间优化方法相结合,对土质、畦长、坡度、田面平整精度和入流量不同的106 176个灌溉事件进行

    农业工程学报 2016年2期2016-03-21

  • 设施番茄不同灌溉施肥技术模式应用对比试验分析
    依托项目,在传统畦灌冲施肥模式基础上,选择膜下沟灌冲施肥和膜下滴灌施肥技术,灌溉方式不同、投入成本不同,推广应用前景广的技术模式进行应用试验,分析其节水、省肥、增产的技术效果和投入成本、操作便捷程度等实用性效果。1 材料和方法试验于2014年7月份在西青区王稳庄镇二侯庄村设施蔬菜基地10、13号棚,棚室为土墙干打垒日光温室,棚室规格:70.8 m×7 m,每畦6.5 m×1.2 m;供试土壤为重壤质氯化物硫酸盐轻度盐化潮土。土壤理化性状见表1。试验作物为番

    天津农林科技 2015年3期2015-10-19

  • 地表与非饱和土壤水流溶质运移集成模型研究综述
    100044)畦灌施肥是将预先溶解的化肥随灌溉一并施用的新型地面施肥方式,与地面灌溉的传统氮素化肥施用方式相比,具有减少能耗、劳动力、对土壤或作物的扰动破坏小等优点。但若缺乏合理的技术管理措施,地面灌溉施肥方式的施肥均匀性效果不仅不理想,还会产生土壤肥料淋失问题[1]。因此有必要研究畦灌施肥技术要素对土壤水氮时空分布及畦灌施肥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确定畦灌施肥技术要素优化组合范围,从而为畦灌施肥系统优化设计管理提供指导。数学模型则是畦灌施肥系统优化技术管理的

    陕西水利 2015年3期2015-07-25

  • 红富士苹果园省力灌溉方式试验
    中分布山地缓坡,畦灌是传统的果园灌溉方式,随着地下水位下降,采抽深层地下水造成果园灌水成本升高。本试验以红富士苹果树为试材,研究了畦灌、隔行交替灌溉和交替单侧沟灌对树体生长发育、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旨在总结以省力为基础的果树节水型农艺地面灌溉技术,为果园经营提供配套节水技术。1 试验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园基本情况试验于2008年在东陵乡新立村赵奎胜苹果园进行。年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724.7 mm,土质为淋溶褐土。主栽品种为长富2,授粉品种为美

    烟台果树 2014年1期2014-11-03

  • 灌溉方式对杨树根系分布及硝态氮运移的影响
    漫灌方式与改进的畦灌方式下欧美I-107杨根系的垂直分布规律及硝态氮运移的变化特征,目的是在评价根系分布的同时,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环境(表层和深层土壤)的影响效果,为干旱区人工林的水分利用和合理调控灌溉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试验地点设在山东省济南市北郊林场,地理坐标为北纬36°40′,东经117°00′,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气温14 ℃,年平均降雨量650~700 mm。供试土壤为潮

    水土保持通报 2014年1期2014-09-13

  • 浅析畦灌法的应用
    的农田灌溉方式。畦灌法作为地面灌溉方式的一种,有着易于操作、节水、节能、省工等优点,是目前我国西北地区采取的主要灌溉方式之一。之所以称其为畦灌法,是因为灌溉前需要将灌溉田块用畦埂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的灌水畦。灌溉时,灌溉水源从畦田短边较高一侧引入,使灌溉水源在畦田表面形成一个薄水层,沿畦长方向逐渐灌满整个灌水畦。在灌溉水源沿畦长方向推进的过程中,依靠水的重力作用和土壤的毛孔吸力,水源逐渐下渗,逐渐湿润灌溉畦块。在进行各种作物的播前储水灌溉时常用畦灌法,用以加

    陕西水利 2012年6期2012-09-25

  • 畦灌技术研究进展
    京100048)畦灌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灌溉方式,也是目前大部分灌区地面灌溉的主要方式。畦灌是指用土埂将耕地分割成长条形的畦田,将灌溉水流通过畦田形成薄水层,在灌溉水流推进的过程中,借助重力作用沿畦长方向及土壤吸附力湿润土壤[1]。1 畦灌畦灌是我国北方地区目前最主要和使用最广泛的灌水方式之一,与微、喷灌等压力灌溉技术相比,具有田间工程设施简单、运行成本低、易于实施等优点,但畦灌和沟灌同时存在田间水浪费严重和田间灌水效率低等缺点。畦田根据地形可以分为顺畦和横畦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2年3期2012-08-15

  • 区域尺度内畦沟灌溉灌水技术要素组合的优化研究
    土和黏壤土进行的畦灌和沟灌大田灌水试验为基础,然后采用SRFR软件对其灌水质量进行模拟,将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以保证其软件模拟灌水质量的可靠性;以SRFR软件模拟为基础,通过改变不同灌水技术要素组合,找出不同因素对畦灌和沟灌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的影响规律,以期得到研究区域内不同条件下畦灌和沟灌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1 田间灌溉试验灌水质量评价1.1 田间试验简介大田灌水试验于2005年春、冬季,2007年冬季分别在杨凌的1级阶地和3级阶地上进行。

    水土保持通报 2010年5期201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