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骨

  • 早期负重小夹板固定法治疗跖趾骨骨折临床观察
    100029)跖趾骨骨折(metatarsophalangeal fractures)以第5 跖骨基底部(即第5 跖骨近端I 区[1])、跖骨颈和第5趾骨骨折多见。对于外伤性、闭合性、稳定性的关节外跖趾骨骨折,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以期使患足在接受固定期间少用或不用消炎止痛西药和拐杖,安全地减痛、减跛行,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并进,减少影响生活和工作。小夹板外固定法具有固定较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患者痛苦少及并发症少等优势,是跖趾骨骨折较为理想的

    医学信息 2023年2期2023-03-10

  •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容易撞到小脚趾
    人类的脚由14块趾骨构成,除大脚趾由两块趾骨构成外,其他脚趾均由远节趾骨、中节趾骨、近节趾骨构成。有趣的是,根据统计,小脚趾由3块趾骨构成的人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调查发现,欧美人中有35%~48%的人的小脚趾是由两块趾骨构成的,而在日本人当中,这一比例高达75%。人类脚掌的形状与猴子的十分相似,但是猴子的脚趾全由3块趾骨构成。可以说,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脚趾反而在逐渐退化。这种变化最早是在南方古猿身上出现的。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00万至200万年前的非洲,

    读者 2022年12期2022-06-08

  • 为什么猫踮着脚尖走路?
    们与地面接触的是趾骨末端的蹄子。蹄行类的前脚掌——跖骨和脚跟——跟骨并不和地面平行。许多食肉动物,比如猫、狗、虎、狮子都属于趾行类,它们走路时与地面接触的部分是趾骨,脚跟并不与地面接触。如果你观察一下喵星人,就会发现它们走路的时候都是踮着脚的。和人一样,整个脚掌都和地面接触的哺乳动物的走路姿态叫做跖行。除了人以外,熊、浣熊、臭鼬、啮齿目(比如小老鼠)、兔形目(如兔子)、刺猬、有袋类动物都属于跖行类哺乳动物,因为它们的脚掌可以整个盖在地面上。因此,跖行类动物

    奥秘(创新大赛) 2022年10期2022-04-06

  • 双足第4趾多平面畸形1例
    节以充分显露中节趾骨远端(图3),摆锯截除中节趾骨远侧髁及颈部,截骨面骨锉修成半球形,远端趾间关节矫正足趾屈曲旋转畸形后予1枚0.8 mm克氏针内固定,逐层缝合肌腱、皮下及皮肤(图4),予以石膏外固定。术后1 d复查X线片见图5。术后2周拆线,切口愈合良好,无红肿渗出。术后6周拆除克氏针(图6)。图1 术前外观图2 术前X线片图3 术中显露趾骨远端图4 术中固定图5 术后X线片图6 术后6周随访2 讨论第2趾多平面的畸形临床较常见但治疗起来十分困难。患者因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2年1期2022-04-01

  • 第一跖骨干Scarf截骨结合趾骨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的短期效果
    Scarf截骨及趾骨Akin截骨均被证实为有效的踇外翻手术方式[2],临床应用较多。Scarf截骨目前常用于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特点是于第一跖骨干长轴进行“Z”形截骨,其中截骨角度旋转中心(CORA)由第一跖骨干中段移至近端部分,增加了第一跖骨远端截骨向外的旋转空间,同时在跖骨干长轴进行截骨使得矫正后截骨面接触面变宽,提高了截骨后的骨质愈合率,从而增强了矫正能力和手术的稳定性[3]。Akin截骨术通常作为第一跖骨截骨术的辅助方式,用于矫正踇外翻[4]。选取2

    精准医学杂志 2021年6期2021-12-08

  • 肾透明细胞癌远节趾骨转移1例报告△
    生存时间[2]。趾骨位于肢体末端,非肿瘤好发部位,肾癌转移至趾骨的病例十分罕见,国内外仅有零星报道[3,4]。本文报告1例肾透明细胞癌发生第3远节趾骨转移病例,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可能影响。1 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因“左足第3趾末节疼痛半月”于2020年8月26日入院。患者半月前无外伤等诱因下左足第3趾末节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近1周来较剧烈致睡眠障碍,无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患者口服镇痛药物不能缓解。既往史:患者2017年7月17日因左肾透明细胞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21期2021-11-19

  • 足第5趾皮肤软组织脱套伤漏诊2例
    ,疑似第5趾末节趾骨骨折。入院诊断:⑴左足背皮肤撕脱伤;⑵左侧肩锁关节脱位;⑶左侧第5肋骨骨折。入院后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背清创探查撕脱皮肤原位回植+VSD治疗。1周后拆除VSD装置观察撕脱皮肤成活,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侧肩锁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1周出院。8周后患者复诊时自诉左足第5趾在穿鞋、触碰等动作时柔软易弯折,再次复查左足X线片提示:左足第5趾末节足趾小骨块与软组织呈“手套”样完全脱套,第5趾近节趾骨靠近第4趾处(图1,2)。患者自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3期2021-09-25

  • 负压封闭引流结合指/趾骨钻孔治疗甲床缺损
    封闭引流结合指/趾骨钻孔治疗手足部甲床缺损面积直径大于0.5 cm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20~56岁,平均(33.0±8.3)岁;手部甲床缺损40例,足趾甲床缺损10例。缺损面积直径>0.5 cm至全部甲床缺损。1.2 手术方法 指根(趾根)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彻底清创后,对于残留甲床或甲基质可给予保留,残留组织给予修补。于裸露指/趾骨处以直径0.8 mm克氏针钻孔,钻孔深度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8期2021-08-27

  • 田径运动员趾骨形态与跳深实验中支撑时间关系的研究
    度探讨支撑时间与趾骨形态之间的关系。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及等级分组研究对象为上海市一二线短跑、中长跑运动员84名。短跑项目包括100 m、200 m、400 m,运动员取样于莘庄运动基地;中长跑项目包括800 m、1 500 m、5 000 m、10 000 m,运动员取样于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运动员基本信息、性别分布、运动等级分布见表1。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Table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ubj

    体育科研 2021年3期2021-05-29

  • Akin截骨联合第1跖骨截骨治疗拇外翻的疗效
    板固定。④ 近节趾骨Akin截骨术:在足拇趾内侧做纵行切口,向远端延长暴露拇趾近节趾骨,选择截骨部位后行楔形截骨,基底在内侧,尖端向外,保留外侧骨皮质,以外侧保留的骨皮质为合页闭合截骨两端并行空心螺钉内固定。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修复内侧关节囊,放置引流条,逐层缝合。1.3 术后处理前足加压包扎12~18 h,术后24 h拔除引流条。术后3 d开始跖趾关节主动活动。术后2周切口拆线。① 采用Akin截骨联合Chevron截骨术或Scarf截骨术治疗者术后1周可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1期2021-03-08

  • 跖骨干骨联合近节趾骨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短期疗效观察
    f截骨术)、近节趾骨截骨(Akin 截骨术)、Weil 截骨或关节成形术等,跖骨干截骨联合近节趾骨截骨可有效纠正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能够有效消除拇趾屈伸肌腱的弓弦作用,且能够避免对跖骨血液循环造成破坏[4]。本研究采用跖骨干截骨联合近节趾骨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9 月—2019 年8 月浙江省嵊州市城南骨科医院收治的中重度足拇外翻患者36 例,48 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1期2021-01-20

  • 第1足趾甲下NORA病诊疗分析
    线片示:右足第1趾骨远端局部骨质向内侧错位,见错位融合,余各趾级关节活动正常。初步诊断:右足第1趾远节趾骨陈旧性骨折。患者2女,33岁,右足第1趾甲下肿物3年。检查:右第1足趾甲下见肿物隆起,大小约为9.0 mm×6.5 mm,质硬、肿物边界清晰、压痛,趾间关节活动可,末端血运、感觉未见异常。X线片示:右足第1趾远节趾骨远端内侧旁骨性密度影,考虑为骨软骨瘤。诊断:右足第1趾骨软骨瘤。1.2 手术方法患者1,予拔除部分趾甲、肿物边缘行梭形切除,与骨质关节密切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3期2020-09-22

  • 足底力分布测量系统的研究
    分为第一跖骨头和趾骨、第二跖骨头~第五跖骨头和趾骨、足跟3个测量区域,可适应38~43码人群的足部力分布测量系统;采集了18例38~43码实验者足底3个主要受力部位地面反作用力信息,实验者年龄为(26±5)岁、体质量为(70±15) kg。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系统的准确性。1 足底力测量区域划分依据根据文献[7-8],可知足部主要受力部位为足跟、跖骨区和趾骨区。静止站立状态下,足部受力部位为近节趾骨头、跖骨头和足跟,其中主要受力的跖骨头为第一跖骨头、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7期2020-08-05

  • 足趾纤维骨性假瘤一例
    线摄片见右足第1趾骨远节趾骨内上方一0.7 cm×0.9 cm 类圆形结节状高密度影,内部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稍高,边缘清楚,伴有领近骨膜新生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图2)。增生物组织病理:大量梭形、卵圆形的梭形细胞和散在不规则分布的成熟程度不等的骨样组织构成,伴有胶原化(图3)。诊断:纤维骨性假瘤。手术切除,目前随访中。讨论纤维骨性假瘤(fibro-osseous pseudotumor,FP)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指(趾)的骨膜反应性纤维骨性假瘤性病变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年10期2019-11-28

  • 左足第3趾包涵体性纤维瘤病1例
    片:左足第3~4趾骨间见软组织肿块。MRI:左足第3趾骨外侧见肿块影,大小约3.2 cm×2.8 cm×2.1 cm,边界清楚,形态较规则,呈稍长T1(图1A)、稍长不均匀T2(图1B)信号,其内见结节状、条索状低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C),肿块包绕第3趾骨生长,局部可见骨质吸收,第4趾骨呈受压推移改变。影像学诊断:考虑软组织肿瘤,倾向于间叶组织、滑膜来源。行左足第3趾肿块切除+皮瓣转移术。术中见肿块与第3趾骨关系密切,呈淡黄色,质硬,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9期2019-10-08

  • 饲粮非植酸磷水平对0-4周龄怀乡鸡趾骨特性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
    -4周龄怀乡鸡的趾骨特性及内脏器官发育状况的影响,采用二次曲线法、线性折线法、二次折线法三种趋势分析模型筛选出能反映0-4周龄怀乡鸡饲粮中非植酸磷营养需要量的敏感指标,以此确定0-4周龄怀乡鸡饲粮非植酸磷的适宜水平。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与饲粮试验选用完全随机的单因子方法,选取300只同批孵化的1日龄体况良好、体形相近的怀乡鸡,平均分成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以玉米-豆粕为基础饲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比怀乡鸡与黄羽肉鸡及

    广东饲料 2019年7期2019-09-28

  • 游离甲瓣联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
    游离甲瓣联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使再造拇指得到良好的功能和美观的外形。为了寻求更好的外观与功能,我们对第2趾骨进行改良,本文对2012年1月-2018年6月采用游离甲瓣联合改良或未改良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14例,女3例;年龄20~46岁,平均34.4岁。按照是否对第2趾骨进行改良分为两组,游离甲瓣联合改良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改良组)8例,男7例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年2期2019-08-20

  • 石口子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初步鉴定报告
    及第2、3节指/趾骨。M2随葬的动物头骨均为绵羊,出土时位置散乱,依下颌可分出3个个体。绵羊头骨1:根据其下颌牙齿萌出情况及磨蚀等级判断,该个体的年龄约1~2岁。绵羊头骨2:根据其下颌牙齿萌出情况及磨蚀等级判断,该个体的年龄约4~6岁。绵羊头骨3:根据其下颌牙齿萌出情况及磨蚀等级判断,该个体的年龄约6~8岁。M4随葬的动物骨骼为绵羊、黄牛头骨及指/趾骨,位于墓主头端,横向排列,共计4个个体(图三)。左1:黄牛头骨及第2节指/趾骨1件。根据其下颌牙齿萌出情况

    文物春秋 2019年1期2019-07-31

  • 新兵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压力分布与步态特征
    见图1):第1 趾骨、第2~5 趾骨、第1 跖骨、第2 跖骨、第3 跖骨、第4 跖骨、第5 跖骨、足弓、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观察指标为足底各区域峰力值(max force)、达峰力值时间(time to max force)、负荷率(load rate)和冲量(impulse)等。足底各区域峰力值是足在支撑时间内足底各区域所受压力的最大值;达峰力值时间是足底各区域从触地到最大压力时的时间;负荷率是足底各区域峰力值除以达峰力值时间;冲量是指作用于物体的外力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年4期2019-06-11

  • 手法复位结合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跖、趾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渐增多,其中跖、趾骨骨折的患者在临床上尤为常见[1],约占全身骨折的7%[2],伤情复杂,处理棘手。跖、趾骨为足弓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更多的负重功能,跖、趾骨骨折短缩移位将改变足部力的分布。其骨折的修复对足功能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处理不慎将会给患者造成不可估量的伤残及心理障碍,并且增加社会负担。2017年2月-2018年1月,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足部跖、趾骨骨折2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年1期2019-04-02

  • 足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分析
    中,病灶位置位于趾骨、跟骨、距骨、跖骨分别有75例(占比50.0%)、30例(占比20.00%)、24例(占比16.00%)、18例(占比12.00%),位于楔状骨、舟状骨、骰骨的患者各1例,占比均为0.67%。2.3 患者的病种分布75例趾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中,共有病种12种,占比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骨软骨瘤、腱鞘巨细胞瘤、内生软骨瘤、血管球瘤、血管瘤,分别有36例(占比46.15%)、14例(占比18.67%)、9例(占比12.00%)、6例(占比8.0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期2019-02-26

  • 甲下外生性骨疣超声表现
    方回声增强)及与趾骨的关系(相连或不相连),并测量病灶大小。应用CDFI观察病灶内及甲床内血流情况,病灶内血流信号描述为有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将甲床内血流信号与对侧正常甲床进行对比。2 结果本组9例甲下外生性骨疣均位于足趾,均为单发,右足5例、左足4例,第1趾8例、第4趾1例。术前X线检查(5例)示趾骨局部突起,呈骨性密度。术中见趾骨背侧、甲下甲床内带蒂的骨性隆起。术后病理:骨性隆起团块由浅至深依次为纤维层、纤维母细胞、纤维软骨层及软骨化骨形成的骨小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2期2019-02-21

  • Chevron截骨联合Akin截骨的双截骨手术治疗中重度踇外翻合并转移性跖骨痛的疗效分析
    较多[3],合并趾骨痛的手术一般选择较长的跖骨进行短缩,也往往不能取得十分满意得效果。鉴于目前拇外翻合并转移性跖骨痛是否需行相应外侧跖骨短缩术还存在争议。我院采用改良Chevron截骨联合Akin截骨治疗踇外翻合并转移性跖骨痛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对此进行了回顾研究,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踇外翻合并转移性跖骨痛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50~75岁。根据X线片检查,依据 M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9年34期2019-01-03

  • 甲瓣与第2足趾骨瓣组合移植再造拇指
    采用甲瓣与第2足趾骨瓣组合移植再造拇指,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均为拇指Ⅲ~Ⅴ度缺损、拇指掌指关节完整的病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9~35岁,平均22.5岁。机器绞伤7例,压砸伤3例,拇指再植后坏死2例。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7例。均采用甲瓣与第2足趾趾骨及肌腱组合后行拇指再造。1.2 手术方法彻底清创,修整指骨残端,结扎指固有血管残端,牵出回缩的拇长屈肌腱,于鼻烟窝处做一“S”形切口,逐层切开显露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8年2期2018-07-03

  • 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景点人体身高快速测试系统
    第一种方案为头骨趾骨测量方案,第二种为臂长等效测量方案,第三种为骨骼映射深度信息测量方案。其中前两中方案使用kinect API中关于骨骼的函数库,而后者则不仅使用骨骼信息函数,还使用了深度信息函数,同时使用了骨骼坐标与深度坐标的映射函数。方案一:头骨趾骨测量通过kinect提供的来自SkeletonStream的骨骼数据,捕获当前用户的头骨和趾骨的骨骼信息。得到头骨与趾骨的空间位置坐标分别为(x1,y1,z1),(x2,y2,z2)。因为得到的坐标信息在

    数码世界 2018年5期2018-06-04

  • 分析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趾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0 引言开放性趾骨骨折由于骨折部位位于患者的足部,会对其日常生活能力造成极大影响,其主要是由于外伤所引起的,其中骨折端若与外界相通则为开放性骨折[1-2]。在临床的治疗中一般都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不同的手术方法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也是不同的,本研究就开放性趾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并做出如下的报告。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入并展开治疗的开放性趾骨骨折患者共计26例作为此次临床研究对象,将其分

    智慧健康 2018年5期2018-04-24

  • 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趾骨、跖骨骨折
    30400开放性趾骨、跖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临床上一般采用外固定方式治疗[1],但是疗效一般,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如果通过内固定方式治疗,涉及到需要对组织进行剥离,很容易导致感染,并容易导致肌键黏连,不利于恢复[2]。为了提升治疗效果,该次调查随机选取了该院2015年4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开放性趾骨、跖骨骨折患者48例,分为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实验组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通过观察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4期2018-01-16

  • 拇外翻,亦轻亦重?
    外偏斜,拇趾近节趾骨与第1跖骨成角大于15°,就可以诊断为拇外翻。这个角称作拇外翻角(HAV)。拇外翻常呈对称性,拇趾的跖趾关节轻度半脱位,内侧关节囊附着处因有牵拉,可有骨赘形成,第1跖骨头的突出部分,因长期受鞋帮的摩擦,局部皮肤增厚,并可在该处皮下产生滑囊,如红肿发炎,则成为拇滑囊炎,严重者拇趾的跖趾关节可产生骨关节炎,引起疼痛。第2、3跖骨头跖面皮肤因负担加重,形成胼胝。第2趾近侧趾骨间关节处背侧皮肤因与鞋帮摩擦可形成胼胝或鸡眼。拇外翻可以分为:轻度拇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年12期2017-12-18

  • 改良第1,2趾组合全型再造拇指7例
    踇 趾末节部分趾骨的第1,2趾组合全型再造拇指7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1例;年龄21~36岁,平均30岁。致伤原因:7例均为冲床挤轧毁损伤急诊入院,平均受伤至就诊时间为2 h。入院体格检查:按拇指缺损的5分法[7],5例为拇指近节基底以远毁损的Ⅲ度缺损,2例为第1掌骨头以远毁损的Ⅳ度缺损。1.2 手术方法患者取平卧位,采用臂丛+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患肢外展于手术台,患肢上臂及供肢大腿予气压止血带。受区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7年2期2017-04-03

  • 拇外翻,亦轻亦重?
    外偏斜,拇趾近节趾骨与第1跖骨成角大于15°,就可以诊断为拇外翻。这个角称作拇外翻角(HAV)。拇外翻常呈对称性,拇趾的跖趾关节轻度半脱位,内侧关节囊附着处因有牵拉,可有骨赘形成,第1跖骨头的突出部分,因长期受鞋帮的摩擦,局部皮肤增厚,并可在该处皮下产生滑囊,如红肿发炎,则成为拇滑囊炎,严重者拇趾的跖趾关节可产生骨关节炎,引起疼痛。第2、3跖骨头跖面皮肤因负担加重,形成胼胝。第2趾近侧趾骨间关节处背侧皮肤因与鞋帮摩擦可形成胼胝或鸡眼。拇外翻可以分为:轻度拇

    家庭医药 2017年24期2017-03-27

  •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足第2~5近节趾骨骨折
    疗足第2~5近节趾骨骨折赵有光,李 兵,张明珠,于 涛,陈 凯,朱 辉,俞光荣,杨云峰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足踝外科,上海 200065目的 探讨克氏针治疗足第2~5近节趾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通过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足第2~5近节趾骨骨折18例,分析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丢失情况,并发症和胼胝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完成6~40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克氏针拔除时间平均为5.28周。所有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均未发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6年2期2016-12-22

  • 成人先天性巨趾畸形两例报告
    大,第 1、2 趾骨软组织影稍增厚,诊断为先天性巨趾 ( 左足第 1、2 趾 )。2015 年 6 月 15 日在腰麻下行左趾先天性巨趾畸形远节趾骨截骨术+左长屈伸肌腱止点重建术+左足第 2 趾近端趾间关节融合术,术后复查左足 X 线片 ( 图 5 ) 左足趾截除远节趾骨,第 1 跖骨较前片缩小,第 2 趾近段趾间关节行小关节融合,术后患趾血运感觉和活动较好。术后随访 9 个月肢端血运感觉良好,外观及功能明显改善,无复发病例。图1 术前右足正位片:右足趾改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6年12期2016-12-22

  • 微创治疗锤状趾畸形
    趾关节脱位,近节趾骨向背侧移位。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使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于趾根部行趾神经浸润麻醉。待麻醉起效后,用小圆刀于近节趾骨内、外侧分别纵行切开皮肤约0.3 cm,以小骨膜剥离器分离局部软组织并确定截骨位置。使用微型磨钻于近节趾骨处截骨并取出骨质,截骨的具体部位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可分为近节趾骨远段、中段、近段三种,其中近节趾骨近段截骨后需使用克氏针将趾骨固定于跖骨头处,以保持足趾中立位(见图1)。截骨后下压足趾远端,术毕冲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11期2016-12-06

  • 趾骨、跖骨骨折采取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的疗效
    伊涛趾骨、跖骨骨折采取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的疗效伊涛目的 探讨趾骨、跖骨骨折采取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62例趾骨、跖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n=31)应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方法,试验组(n=31)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91%,骨折愈合时间为(6.3±2.2)周明显短于对照组(8.2±2.1)周,骨折治疗优良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

    当代医学 2016年6期2016-03-17

  • 四足动物行走运动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连接点3、掌骨和趾骨的连接点4,以及趾骨的顶端5,股骨和胫骨在运动时和人类类似,但是掌骨和趾骨在四足动物站立或行走时都不会平放于地面上,其趾骨同样会起到支撑的作用,一直处于“踮起”的状态,就好像人穿了高跟鞋来行走一般。前肢也可以这样理解。(如图2)理解了犬类掌骨特点后,再根据犬类行走时的特点,分别将其前后肢的运动命名为“接触”(两腿与地面接触),“抬起”(离地的那条腿做抬起的动作),“交替”(离地的腿与接触地面作支撑的腿产生交替),“跨过”(离地的腿跨过接

    大众文艺 2016年24期2016-03-02

  • 青少年正常行走时步态特征研究
    10个区域:第1趾骨、第2~5趾骨、第1~5跖骨、足弓、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如图2。图2足底压力分布2.2.3数理统计法(1)运动图像参数处理。运用运动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实验视频进行解析,设定分析的运动参数。人体模型选取松井秀治15环节模型,总计21个跟踪点计算人体重心。测量数据采用五点平滑法进行处理获取200名学生的步向角参数。Footscan数据参数导出足底压力、冲量、接触面积。(2)数据统计与分析。利用SPSS软件分别对运动步态图像、footscan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2期2016-01-29

  • 同种异体趾骨移植再造拇指的现状与研究
    成绩。特别是异体趾骨移植再造拇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同种异体趾骨移植再造拇指的研究进展,从趾骨保存、灭菌、愈合机制、免疫原性及处理方法等方面综述如下。1 同种异体趾骨的成骨效应同种异体趾骨移植愈合过程符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既移植骨再血管化、新骨形成、宿主骨床与移植物连结而实现骨掺入的过程。 移植骨在宿主部位所起的成骨效应,主要表现为自身成骨作用、骨诱导作用、骨传导作用。因库存同种异体骨的细胞成分多已死亡,也就不具有自身成骨能力,同种异体骨移植的愈合主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2015-10-21

  • 微型钢板治疗足母趾近节趾骨陈旧骨折
    板治疗足母趾近节趾骨陈旧骨折王良,张文龙*,曲家富,曹立海,杨金杰(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足踝外科,河北 唐山 063000)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钢板螺钉治疗足部足母趾近节趾骨陈旧骨折的技术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 对28 例足部足母趾近节趾骨闭合陈旧骨折,采用国产微型钢板螺钉系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男20 例,女8 例;年龄17~55 岁,平均31.5 岁。均为闭合骨折。结果 本组28 例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12~18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3期2015-07-02

  • 青年女性不同步姿足底压强分布规律的实验研究
    0个区进行分区:趾骨1、趾骨2-5、跖骨2、跖骨3、跖骨4、跖骨5、足中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1],计算3次每个区域平均峰力值、接触面积。图2 足底分区2 足底压强特征分析2.1 三步姿行走时足底10分区压强最大值表2 三步姿行走时足底10分区压强最大值(N/cm2)续表2图3 三步姿行走时足底10分区压强表2可以看出,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显示有显著性。组间平均值的差异,说明内八字、外八字和正常步态有显著性影响。研究对象在以正常姿势行走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7期2014-07-16

  • 25~27岁肥胖男青年自然行走时足底压力分析
    足弓区、跖骨区、趾骨区等4个部分。为了更为细致的研究采用二维测力平板配套的分析软件自动将足底共分为10个区域:第1趾骨(Toe1)、第2~5趾骨(Toe 2-5)、第1跖骨(Meta 1)、第2跖骨(Meta2)、第3跖骨(Meta 3)、第4跖骨(Meta 4)、第5跖骨(Meta 5)、足弓(Mid Foot)、足跟内侧(HM)和足跟外侧(HL)(图2)。图2 足底各分区位置示意2 结果与分析2.1 25~27岁男青年自然行走时足底各区的压力-时间变化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3-09

  • 野生和半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生长发育的比较
    的体长、体质量、趾骨直径、生长速率和趾骨切面的各LAG直径的相对生长速率进行了差异性比较;并进一步研究了东北林蛙半人工养殖条件下,人为因素对林蛙生长发育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2010年10月份,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半人工养殖区域的采样地 1(N42°20',E128°09')和采样地2(N42°14',E128°10')取林蛙共 184 只(雄蛙 89 只,雌蛙95只),在距半人工养殖区域不远处的样地3(N42°21',E128°05')取野生林蛙 125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年12期2013-09-18

  • 矫正双足对称性多跖、多趾畸形1例
    ,均有独立趾甲及趾骨,无呈扇形分开现象,双足底略宽,双足第1、2、3、4、5趾正常。双足各趾活动自如。结合X线片示:双足均对称性6个趾骨,6个跖骨,无骨性连接。1.2 方法 3月8日上午,根据患儿情况,科室制定了手术方案,在静脉全麻下行双足多跖、多趾切除术,术中切除了双足第6趾体、跖骨,修整皮肤和软组织,使其尽量恢复正常外形。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好,伤口愈合好,双足外观大致恢复正常,其家长对手术疗效非常满意。经半年后随访,患儿穿鞋未再诉疼痛和不适。2 讨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9期2012-06-01

  • 联合趾截骨手术在外翻矫形中的价值
    口向远端延至近节趾骨,暴露近节趾骨近端,在跖趾关节面远端 6~8 mm处行开口向内闭合楔形截骨,截骨两截骨面间距离根据第一、二足趾长度比较而定,一般 3~4mm;截骨时保留外侧皮质骨,形成趾骨外侧皮质骨合页,去除楔形骨块,闭合截骨面(见图1),以骑缝钉固定截骨面。间断缝合皮下、皮肤。无菌敷料加压包扎趾于中立位或轻度外翻位,手术后第2天开始行踝关节的主动伸屈锻炼,后足负重或穿前足免负重鞋下床活动,术后2周拆线,术后3周去除包扎后可加强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功能锻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6期2012-02-23

  • 外翻足第1跖序列的X线影像学观察
    轴线和⻊母趾近节趾骨中轴线的夹角,IMA为第1、2跖骨中轴线的夹角。⻊母趾近节趾骨中轴线为其近、远端关节面上解剖中点的连线,跖骨中轴线为其近端骨干中点和远端骨干中点的连线。二维坐标系的建立,以负重位足部正位X线片上第2跖骨基底的中点为坐标原点,通过原点画第2跖骨干的中轴线作为X轴,然后,通过坐标原点与X轴垂直交叉的线作为Y轴。坐标原点的远侧及内侧各自为X轴和Y轴的正值。第1趾骨和第2趾骨的终端点分别被标记为DPH1和DPH2,第1趾骨和第2趾骨近节远端关节

    山东医药 2011年42期2011-08-05

  • 老年人与青年人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比较
    10个区域:第1趾骨、第2~5趾骨、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第5跖骨、足弓、足跟内侧和足跟外侧。主要指标包括峰力值(Max Force,MF)、负荷率(Load Rate,LR)、冲量(Impulse,IP)。2 结果2.1 老年与青年足底各区域峰力值分布结果 由表1可知,青年男性在行走过程中,左、右足各区域峰力值分布基本呈一致性,只是在第5跖骨和足弓两个区域左、右足压力峰值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P<0.05)。老年男性其左、右足压力峰值在第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年23期2011-08-02

  • 足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发病特点分析
    例、距骨21例、趾骨18例、跖骨11例、楔骨2例、舟骨2例、骰骨1例。表1 79例足部骨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的发病部位(例)表2 79例足部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例)表3 13例足部骨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部位(例)表4 13例足部骨恶性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例)3 讨论刘子君等[1]曾做过12 404例骨肿瘤的病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良性骨肿瘤发生于足部者为5.54%,恶性骨肿瘤发生于足部者为0.93%,瘤样病变发生于足部者为3.56

    山东医药 2011年28期2011-07-31

  • 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跖趾骨)骨折
    手足部掌指骨(跖趾骨)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石膏外固定或者克氏针内固定,虽然手术操作简单,但因固定时间长及关节本身的损伤,关节侧副韧带的挛缩等,易发生骨折的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或再次手术治疗。应用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足部骨折,达到坚强的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其优点已普遍达成共识[1]。我们应用AO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跖趾骨)开放性、粉碎性及关节内骨折更显示了其优越性。我们选用AO直微型钢板固定掌指骨(跖趾骨)骨干骨折,避免打克氏针将关节面损失,减少创伤性关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2期2011-02-12

  • 骨科医案两则
    痛(+)。左第5趾骨基底部疼痛、肿胀、血肿高起,压痛(+)X线:左外踝撕脱骨折合并第5趾骨基底部撕脱骨折。诊断:左外踝撕脱骨折合并第5趾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治疗:由于内踝及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移位<2mm,故外翻、外旋、中立位管型石膏固定。按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是常见骨折,常发生在踝趾屈内翻时,腓骨短肌腱牵拉将基底部撕脱。也有学者认为是跖腱膜外侧束牵拉所致。外踝尖端多由跟腓韧带牵拉撕脱而致。踝关节腓侧副韧带不如三角韧带坚固,跟腓韧带为腓骨长、短肌腱越过,由外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2期2011-02-12

  • 甲下骨疣的诊断及治疗
    线摄片可见:末节趾骨背侧或偏于一侧有骨性肿物,有骨小梁存在。与趾骨尖端联系紧密。凸出于趾骨背顶端圆端,似有一帽状软骨。骨疣基底部骨皮质无缺损。1.3 手术方法 均在趾根局麻下手术,橡皮筋趾根部环扎止血。拔除甲板后,沿甲床远端边缘鱼嘴样切开,将甲床完整掀起,充分暴露指骨和骨疣,沿趾骨背侧皮质表面用骨凿切除肿物,修整指尖及修补甲床,并将甲板重新覆盖于甲床之上,与趾端皮肤缝合以固定。1.4 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因左踇趾末节趾端肿物畸形,伴有轻度疼痛1年而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4期2011-01-21

  • 双侧趾甲骨皮瓣拼合移植术再造手指15例报告
    取双侧带部分末节趾骨的趾甲骨皮瓣,皮瓣趾甲为再造指甲宽度的一半,一般 0.5~0.7 cm。若指骨缺损较大,可移植髂骨条增加再造指长度。根据趾甲骨皮瓣的形状,在足部或其他部位设计相应大小的皮瓣移位或移植修复趾甲骨皮瓣供区。术前用记号笔划出供、受区刀口设计线。手术步骤:①趾甲骨皮瓣切取:在一侧趾腓侧及第一趾蹼背侧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由远至近解剖游离趾趾背静脉、跖背静脉,在适当距离切断静脉,近断端结扎。在趾背侧切开皮肤,解剖显露长伸肌腱止点。在止点以远横向切断

    山东医药 2010年18期2010-04-13

  • 甲下外生性骨疣1例
    :左足第五趾末节趾骨远端类圆形骨性增生物,密度不均,无明显骨质破坏(图2)。诊断:甲下外生性骨疣。治疗:行左足第五趾末节趾骨切除手术(外生性骨疣完全切除)。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随访无复发。讨论甲下外生性骨疣是好发于拇趾末端甲下的单发性良性骨肿瘤,其他指趾甲也可受累。1947 年Dupuytren 首先描述该病。有学者认为该病为局部压迫、摩擦及长期慢性损伤导致甲下纤维组织增生骨化所致。X线检查表现为趾骨末端的骨性突起,基底与趾骨皮质相连,其内为松质骨,骨小梁清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0年2期2010-04-04

  • 改良Keller手术治疗足外翻畸形36例分析
    切口的设计、近节趾骨的截骨方式和截除量、跖趾关节两侧力学平衡的矫正和术后的康复等几个方面改良Keller手术。2005年至2009年,采用此改良Keller术式治疗趾外翻36例(62足)。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并获得相应资料,对趾畸形的矫正程度、疼痛症状的改善及行走功能的恢复等进行充分评估。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3年,疗效优46足,良11足,可3足,差2足。总优良率达92%,效果满意。结论改良的Keller手术方法治疗外翻,尤其是重度外翻畸形患者,能有效改善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年5期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