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诗

  • 微言何以相感:春秋赋诗的内在理路及辨体观念
    德全 任竞泽春秋赋诗,又称赋诗言志,是指春秋时人在外交宴享朝聘盟会之际,借赋诗来言说自己或自己国家的意志。《汉书·艺文志》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这段话为历来研究者引述,但学界对这段话的阐释似不够深入:何谓微言,为什么要“微言相感”,怎么样才能做到“以微言相感”,“微言相感”的言说效力若何,这一“微言相感”的言说方式对后世中国文学、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尚没有

    北方论丛 2023年6期2024-01-09

  • 从《左传》看春秋时期赋诗活动的演变趋势
    400715)赋诗活动是春秋时期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汉书·艺文志》记载:“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1]“断章取义”是当时运用《诗》的一种惯例和普遍原则,即仅取诗的部分意义或比喻义、引申义。先秦文献中记载赋诗的典籍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语》和《左传》,但《左传》《国语》记载的赋诗并非都可以称为“赋诗断章”,因为“它是指宴饮朝聘之际,主人、宾客为表己意而自选诗之特赋,不包括造篇及例赋。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7

  • 主持人的话
    》中的“哀伤”类赋诗作对照,便可知《文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赋予了这些作品以“哀伤”之名。哀伤,既是齐梁时代的一种文学写作潮流,也是当时的一种普遍情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文选学”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文选》的编纂,第二是《文选》的选录标准,第三是《文选》的版本。至于《文选》的分类,过去的研究大多是顺着文体辨析的传统思路,去讲它三十多种文体的成立与其功能,对于《文选序》中所说“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也就是在赋和诗这两种文体内部,又进一步按照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12-02

  • 简帛《诗》文本与今传本章序差异考论 ——从海昏简《诗》谈起
    存在较多的“断章赋诗”现象,逐渐打破了以“乐”为中心,强调整章赋诗,而产生大量的“重义轻声”的《诗》用情况。这种断章而用,相对灵活的赋诗、引诗、称诗的方式为《诗》文本在不同场合和地域交流中产生了“章序有别”的可能。本文立足出土文献所见章序有别的《诗》文本,力图揭示产生差别的诸多原因。一、新出《诗》类文献中与今传本章序差异之考索新出文献中的《诗》在章序上与今传本《诗经》(即《毛诗》)多有差异,对于当前的《诗经》研究裨益众多。新出海昏侯简牍总计约5200枚,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2-01

  • 此中有真意 时光不老去
    【关键词】情感;赋诗;作词;三句半 这几年,我在期末评语中特别花了心思,改变了评语的形式,将评语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和家长带去了惊喜,也给自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为你赋诗寄心语 我们在学习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时候,学生们对诗歌的内容品析得津津有味,在感叹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余,也艳羡古人诗文背后的深情厚谊。在他们看来,能够“以诗赠友”,情谊绝非一般。从他们企盼的目光中,我暗下决心:就等学期末,我要为每个学生赋诗一首,作为他们的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47期2021-01-12

  • 春秋赋诗与西汉赋家群体活动的文学意义及特征演变
    群体性活动,春秋赋诗与西汉赋家群体活动极具代表性,虽然与后世文人群体性活动有所区别,但在此类活动中,由于有诗、赋、赋诗者、赋家的参与,其性质也具有文学性的一面。尽管前者以用诗为主,后者以作赋为主,活动中采用了不同的文体及对文体运用的方式不同,但在用诗、作赋的过程中都展现了独有的文学意义,以及从用诗向作赋活动的转变中特征演变鲜明。本文拟在群体性视阈下,抉发春秋赋诗活动的诗学意义与西汉赋家群体活动的赋学意义,以及对比两类活动所呈现的不同特征,从而对早期诗学活动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2-20

  • 唐代分韵赋诗用韵研究
    058)一、分韵赋诗的缘起“分韵”,又称“赋韵”或“探韵”,即分得韵字。分韵赋诗就是文人在集会上采用分韵的方式,使用所分得的韵字进行诗歌创作的活动。这一活动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的联句,在初唐经帝王和宫廷文人的推崇与实践发展成熟,分韵诗也随之成为唐代一种重要的诗歌类别。根据分韵方式的不同,唐代的分韵诗共有两种创作方式:其一由联句诗的分韵方式发展而来。即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分得了所有具体的韵字,如许敬宗的《五言七夕侍宴赋韵得归衣飞机一首应诏》,这说明在这次分韵赋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4-26

  • 兰亭之会的人数之谜
    孙承公等二十六人赋诗于左;前余姚令會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凡四十一人,分两组。唐朝何延之《兰亭记》也是记载四十一人,并提到其中十一人姓名:太原孙统、孙绰兄弟,广汉王彬之,陈郡谢安,高平郗昙,太原王蕴,释支遁,王羲之及其子凝之、徽之、操之。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跋《唐人书兰亭诗》后”云:“是时与集者四十有一人,今存者二十有六而已。”存者是指留下诗作的二十六人。四十二人之说晚出。据南宋桑世昌《兰亭考》卷一所录赋诗二十六人姓名,不能赋诗十六人

    读书 2020年2期2020-03-09

  • 春秋时期女性赋诗、引诗析论
    春秋时期;女性;赋诗;引诗;诗歌教育摘 要:春秋时期的贵族赋诗、引诗,见于《左传》《国语》等典籍记载,是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现象。尽管赋诗、引诗活动绝大多数是男性贵族所为,女性的身影也数次出现,包括赋诗两事、引诗一事。对这些女性用诗事例作深入辨析,可以从“诗歌使用主体”这一视角审视春秋时期的女性,也能加深对诗歌“合室”功能的认识。女性赋诗、引诗,表明当时的贵族女性教育中包含着诗歌教育,诗歌教育与性别身份及相应职责密切关联。这是贵族女性用诗现象得以存在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6期2019-12-27

  • 春秋赋诗及“断章取义”
    辟,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①春秋同姓不婚,所谓“辟宗”,就是要回避同宗婚姻。“宗”在这里指宗族,也可指同宗不婚的礼制。卢蒲癸说,宗族没能避开我,我也就不必回避同宗,表达了对宗法礼制的蔑视。用“赋诗断章”来取譬,说明赋诗断章同样有着突破礼制的特点,并且已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可以取法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根据“余取所求”四个字认为“赋诗断章”即“赋者与听者各取所求,不顾本义,断章取义也”②。而《左传》中并不存在不顾本义的赋诗情况。相反,在

    文艺研究 2019年4期2019-12-21

  • 会背诗可穿越到春秋当贵族
    不相同,那就是:赋诗。这里赋诗不是创作诗歌的意思,其实倒有点像现在的点歌:点一首《诗经》里现成的诗,让乐队演奏,这叫赋诗。当然,赋什么诗,一定得符合具体场合的具体要求。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了十九年,到秦国后受到秦穆公盛情款待。宴会上,重耳要向秦穆公表示感谢,还很想知道,秦国愿不愿意帮助自己回国。但既然他是贵族,就不能直接问这个问题。于是重耳赋了一首《沔水》,因为诗里有“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的句子,这可以理解成歌颂秦国像大海一样伟大,也是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水

    南方周末 2019-10-102019-10-10

  • 文吃与武吃
    。见此,叔孙豹遂赋诗一首《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為?”意思是,看那老鼠都有皮,人却没脸没皮,不懂礼仪,显然是讽刺庆封。按照当时的外交惯例,庆封当赋诗应答,然而,他埋头大嚼,压根儿就没听懂,或者是听懂了没法回答,只好装傻充愣。这是《左传》里的一个外交笑话。为了避免在表达外交意见时出现言辞上的失礼,忤怒对方,达到预期的外交目的,“赋《诗》言志”就成为春秋时相当盛行的一种外交惯例和风范,即运用“诗三百”中某些适当的诗句来委婉表达心志情感,

    意林绘阅读 2019年4期2019-05-08

  • “立象尽意”思维下的“兴必取象”与“歌诗必类”
    101000]“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语出《襄公二十八年》:癸臣子之,有崇,妻之。庆舍之士谓卢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曰“宗不辟余,余独焉辟之?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齐卢蒲癸因有求于庆封之子,所以不顾及春秋“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礼法,迎娶庆舍之女为妻,这是不符合“同姓不婚”①的违礼行为。卢蒲癸却用“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来为自己辩解,认为这种做法虽然违礼,却依旧通行。一、“赋诗断章,余取所求”,违礼在“余取所求”一般认为,“赋诗

    名作欣赏 2018年32期2018-07-13

  • 苏轼诗画关系理论发微 ——以故为新的赋诗
    211189)“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句,是探讨诗歌创作的方式,理解诗义的重点在于厘清“赋诗”与“此诗”的关系,难点在于检讨“赋诗”的意涵。实际上,苏轼所论的赋诗,“就宋人看来,其精神无非是‘绕路说诗’,……‘于题外立意’”。[1]54但是,从元代以降,即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赋诗”指的是诗歌创作(及创作论),并将苏轼诗义解作“论诗必此诗”或“作诗必此诗”。*“论诗必此诗”之说,见于明代陈继儒《眉公杂著》;“作诗必此诗”之说至晚在元代汤垕《画鉴》处即已出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3-21

  • 晋武帝时期的政治生态与皇室赋诗活动
    用其尊位积极组织赋诗活动。西晋皇室赋诗活动频繁举行,究其原因,除大量的文士聚拢在各级皇室成员身边可为其提供智力支撑外,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此类赋诗活动多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并且随着当时政治生态的变化,其动机或主题又呈现出诸多差异。从史籍记载与现存应制诗两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武帝、惠帝、怀帝、愍怀太子以及成都王司马颖等人都曾组织过赋诗活动。其中由于武帝在位时间(265—290)相对较长且当时政权内部相对稳定,这一时期皇室赋诗活动更为频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1-18

  • 语境的嵌入与建构:《左传》赋诗活动的语言哲学考察
    与建构:《左传》赋诗活动的语言哲学考察霍永寿, 胡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本文通过《左传》赋诗(一种直接转述语)个案分析,梳理赋诗活动中诗歌源语境与目标语境之关联,考察赋诗活动的意义生成机制。通过构建意义生成三角论,研究发现,源语境与目标语境间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藉此须对源语境进行嵌入(包括归零)处理,同时重新建构目标语境。语境的嵌入与建构构成了《左传》赋诗活动意义生成的基本维度,从而构成汉语转述话语语言哲学研究的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5期2017-10-23

  • 古代也有“诗词大会”吗
    当筵歌诗”“投壶赋诗”先秦时期的人喜欢诗歌,是通过“当筵歌诗”“投壶赋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当筵歌诗”是中国古代最流行的一种“斗诗”形式。据史料记载,当年齐侯、卫侯和郑伯到晋国,拜贺新君即位。席间行投壶之礼,赋诗助兴。卫侯举箭而歌:“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轮到齐侯,齐侯举矢而歌:“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如此“斗诗”,不仅是中国“斗诗”最早的古籍记载,也开了酒令令词的先河。魏晋时期:“金谷酒数”“曲水流觞”魏晋南

    意林·少年版 2017年9期2017-06-08

  • 居丧赋诗话袁枚
    晋到晚清,居丧不赋诗的习俗延续千年之久。这一习俗主要指诗人居亲丧或妻丧期间不写诗,并终身不赋哭亲诗(参见拙文《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年约定》,《文学遗产》2015年第1期)。然而,对于中国古代诗人而言,创作生命何其宝贵。他们“堂陛之赓和,友朋之赠处,与夫登临宴赏之即事感怀,劳人迁客之触物寓兴,一举而托之于诗。虽穷达殊途,悲愉异境,而以言乎摅写性情,则其致一也。夫性情所寄,千载同符”(爱新觉罗·玄烨《御制全唐诗录序》)。当这种贯穿古今的张扬诗性文化的传统,与居

    古典文学知识 2016年4期2016-10-15

  • “述客主以首引”成因新探
    生大致经过赋物、赋诗、赋体三阶段。赋物是政府的上征下献行为,它其实是一种隐性的隔空对话。赋诗则是宾主双方借诗歌以传情达意、或表达外交诉求的一种诗意对话,而赋体“述客主以首引”的结构则是对赋物与赋诗对话模式的继承与延续。关键词:赋 赋体 赋物 赋诗“述客主以首引”是刘勰对赋体文学结构特征的经典概括,《文心雕龙·铨赋》篇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述客主以首引,极声貎以

    文学教育 2016年6期2016-05-14

  • “败笔生辉”话趣诗
    思敏捷的人能即席赋诗,创作出前几句是常言拙语、似乎3岁孩童也能说出,最末一二句奇峰突起、令人拍手叫绝的诗,极尽曲折跌宕之妙,别有奇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败笔生辉”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读书不多,却有些才华。相传朱元璋登基那天早朝,突然听到一声嘹亮的鸡鸣,他认为是祥瑞,喜不自禁,诗兴大发,当即以《咏鸡鸣》为题赋诗,先吟出诗的第一句:“鸡叫一声撅一撅。”阶前众臣听了,觉得出语太俗,但一个个都不敢笑出声来,只好忍着往下听。又听得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有的

    作文评点报·小学三、四年级 2016年8期2016-03-10

  • 《诗经》在春秋时期的诗义使用机理 ——以《载驰》为例
    的使用机理。春秋赋诗;《载驰》;诗义;使用机理一、《诗经》在春秋时期的传播《诗经》集结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春秋时期是《诗经》编结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用《诗》的时期”。通过先秦传世典籍所记春秋时期的引诗、赋诗,可以对春秋时期的《诗经》传播状况进行大致的考察。1.先秦历史典籍涉及《诗经》数量统计现有先秦历史散文主要以《左传》《国语》为例,其中《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其涉及《诗经》的数量是先秦典籍中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3-03

  • 先秦赋诗传统与“赋、比、兴”之义*
    申明并感谢。先秦赋诗传统与“赋、比、兴”之义*陈雪雁[中山大学,广州510275]关键词:赋;比;兴;赋诗;政教;诗言志收稿日期:2014-08-14作者简介:陈雪雁,女,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码:A文章编号:号:1671-7511(2015)02-0067-06摘要:历代对“赋比兴”的解释看似明晰却极难厘清。种种解读多有从“作诗法”论之之嫌。只有回溯到先秦赋诗传统,才能略探“赋比兴”义理的源头。在先秦政教礼仪中,“赋比兴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12-08

  • 短评
    赋诗索贿是权力以大吃小朱家臣为1955年9月出生,2007年起任周口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时间长达7年。周口公安系统一名基层干部说:“俺过去根本不认识他。有一年春节,我意外地收到了他发来的短信,大致意思是鼓励鼓励,末尾是提醒我还有机会能进步。”“你想,他那么大的领导能给我发个短信,抽空能不去见他吗?结果到他办公室刚说上几句话,他就递给我几张发票,大概有1万多元。”朱家臣以类似的赋诗索贿累计金额400余万元。一位官员,在六七年时间里,经常琢磨着把自己因私消费

    方圆 2015年16期2015-09-10

  • 《左传》中的断章赋诗现象
    《左传》中的断章赋诗现象张艺赢(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断章赋诗在《左传》中十分普遍。所谓断章赋诗就是在特定场合,截取《诗经》中某句或某段,改变原有意意旨而赋予全新的意义。断章赋诗既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礼节上不可或缺的,有时还有讽谏作用。《左传》;断章赋诗;春秋先秦时期,诗歌舞乐活动十分发达,早期是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够接触到的,后来孔子创办私学,才使得《诗经》能够被广泛认识,但是在孔子的观念中,《诗经》并不是可以随意提及和探讨的,这一点从《论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4-10

  • 论春秋时代“赋诗引诗之风”的地域性与时间性
    0)论春秋时代“赋诗引诗之风”的地域性与时间性梁晓颖1,2(1.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四平分校 吉林四平 136000;2.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赋诗引诗这种文学精神在春秋时代不断发展,有文化历史传承方面的因素,更有各霸主国家利用周礼维护其自身地位的因素。从各国赋诗过程中,可以看出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文化底蕴和共同的文化基因。由于晋、楚、秦等霸主国家的推崇,“赋诗引诗之风”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春秋时代;赋诗引诗之风;文化认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9期2015-04-10

  • 《左传》赋诗:“造篇”与“诵古”之别
    的地位,《左传》赋诗也因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隐公三年注曰:“‘赋’有二义,郑玄曰‘赋者或造篇,或诵古’,是也。”[1](P31)也就是说“赋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造篇”即诗歌创作,一种情况是“诵古”即讽诵古人已有之作借以言志。前者为我们更多更直接地展示了春秋人诗歌创作的契机、情境和才能,却未能如后者一般在研究中得到足够重视。一、造篇之“赋”春秋文学活动中诗的主要介入方式是“赋诗”,但此“赋诗”如郑玄所言是一个多义词。杨伯峻在隐公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3期2014-08-15

  • 从《左传》赋诗活动看“微言相感”的语用功能
    期的用诗活动中,赋诗是一种极为独特的言说方式、话语型式和活动类型。其特点是:在语言交际活动(经常是外交朝聘、盟会活动中的宾主宴享,国内政治活动中的君臣应对,以及臣子、同僚间的日常交际)的某些情况下,互动双方在使用日常语言来传递各自的互动意图的同时,也会选取和朗诵(即本文的“赋”)《诗经》中某一首诗的某一章节(经常是首章)来作为语言交际的话步(move)或话轮嵌入日常语言交际,从而达到交流某些思想、传递某些意图的目的。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①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6期2014-03-29

  • 春秋赋诗传统及春秋精神探析
    大夫的必读书目。赋诗则是春秋时期公卿大夫微言相感的一种特殊方式,用诗可以委曲达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既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在国家外交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周代礼乐文明的一种特有形式。孔子尤其重视对《诗》的践习和在外交中的运用,多次训诫弟子及儿子要学《诗》。他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2]这里的“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话,不是不能说话,而是在正规场合无法有效地言说。他对伯鱼说:“女为《周南》《召南》乎?人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6期2013-08-15

  • 论春秋时期赋诗断章中的拟古精神
    盟会、聘享中每每赋诗以言其志。先秦典籍中有关赋诗记载的只有《左传》和《国语》,《左传》共记赋诗六十八篇次,而《国语》只有六篇次。赋诗断章是赋诗言志和断章取义的简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曰:“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恶识宗?”②杜预注曰:“譬如赋诗者,取其一章而已。”③杨伯峻注曰:“赋诗断章,譬喻语。春秋外交常以赋诗表意,赋者与听者各取所求,不顾本义,断章取义也。”④赋,《说文解字》说:“赋,敛也。从贝武声。”⑤从“赋”的本义贡赋来看,古时贡赋必陈之于庭,引

    名作欣赏 2010年5期2010-08-15

  • 苏轼巧诗骂贪官
    知哪个月下雪。”赋诗完毕,王笔沾沾自喜,自以为美,等待人们赞赏。此时,一位宾客亦赋诗一首:“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杨贵连夸这两首诗作得好,然后也作了一首:“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杨知府的诗当然赢得了一阵掌声。苏轼早知杨贵与王笔都是贪官污吏,便借题发挥,漫不经心地赋诗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吟诗完毕,引得满堂喝彩声。王笔在鼓

    知识窗 2001年11期2001-03-25

  • 苏轼巧诗骂贪官
    知哪个月下雪。”赋诗完毕,王笔沾沾自喜,自以为美,等待人们赞赏。此时,一位宾客亦赋诗一首:“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杨贵连夸这两首诗作得好,然后也作了一首:“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杨知府的诗当然赢得了一阵掌声。苏轼早知杨贵与王笔都是贪官污吏,便借题发挥,漫不经心地赋诗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吟诗完毕,引得满堂喝彩声。王笔在鼓

    知识窗 2001年11期200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