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真相

2010-12-26 19:49■丁
民主与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士大夫赵匡胤李世民

■丁 辉

帝王真相

■丁 辉

现在一打开电视,“明君圣主”满天飞。其实,揆诸中国历史,“明君圣主”向来是稀罕物,百不生一;但若论古代皇帝的刻戾忍杀,无赖凶顽,中国皇帝却可拔得头筹无疑。如今要想从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帝中找一个真正的“仁慈”的君主,竟难过披沙拣金。当然,也不是全无斩获。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宋太祖赵匡胤并提。其实,赵匡胤的仁慈与宽厚岂是屠兄、杀侄、逼父的刻戾忍杀的李世民可堪比伦!

王夫之《宋论》中有一段话:“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得政权,做了皇帝。循中国历史故例,本当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可赵匡胤终其一生,对柴氏一门优礼有加。临终尚不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醒后世嗣君不可亏待柴氏后人。对异姓旁人尚能如此宽厚仁慈,千载而下,犹让人怀想高风,唏嘘不已。只可惜悠悠数千载,赵匡胤这样的皇帝只是凤毛麟角。公元626年,李世民为争做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禁锢高祖李渊,以“太子、齐王作乱”为名擅杀李建成、李元吉。这种为了皇帝这个“鸟位”,父子反目、同胞相残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太多了,可谓“罄竹难书”;更为残忍的事情还在其后。据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太子、齐王伏诛后,他们的儿子,自然也是李世民的亲侄儿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计十人(以李建成、李元吉的年龄推算,十人中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俱坐诛”,可谓“斩尽杀绝”!而高祖李渊其时尚在帝位,坐视其孙伏诛,竟不能援手一救,赵翼由此推论:“高祖亦危极矣。”李世民就这样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皇帝。电视剧《贞观长歌》里的唐太宗李世民照例是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更兼爱民如子,我们有理由一问:一个连至亲骨肉都不爱的人,何爱于民?亦曾有人提出要把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和文化评价分开来,就李世民而言,屠兄、杀侄、逼父是道德评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是文化评价。我是断断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所谓“文化”,即“以文化成”,人端赖文化脱离动物的野蛮状态,人也端赖文化优越于低等动物,现在,至亲骨肉相残,且斩尽杀绝,无所不用其极,此举禽兽尚且不为,为之蒙羞的岂不正是人类的“文化”?更为可怕的是,李世民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特例,弑父屠兄、骨肉相残,夺取帝位的事,一再发生,几成历史的常态,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深重的污点!

赵匡胤“政治遗嘱”的第二条“不杀士大夫”,更堪称“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与锋芒”。赵匡胤虽出身“赳赳武夫”,却厌弃刀兵,定下偃武修文的国策。赵匡胤不仅自己未杀过一个读书人,还把“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之人”作为“遗训”告诫后世子孙,遂使有宋一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尊重读书人的朝代,王夫之说“终宋之世,文人无欧刀之辟”,绝非妄断!相应地,有宋一代文化艺术各领域的群星璀璨、空前繁荣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据李泽厚《美的历程》)。相比之下,一部中国历史,尤其是宋以后的明、清两代,几乎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血泪史。明王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即颁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明初夏伯启叔侄,苏州人姚润、王谟等皆以“不为君用”罪,枭首示众,籍没其家;晚年朱元璋身体不好,更以杀戮读书人发泄不良情绪,一时才能之士“幸存者百无一二”,上层知识精英几被一扫而光。明朝还专设针对文人士大夫的“廷杖”之刑,动辄把文臣当众扒下裤子打屁股,端的是“斯文委地无人收”,有明一代,读书人所蒙之“羞”,所含之“垢”,所忍之“辱”,也可说是前无古人吧!鲁迅说明朝皇帝多“无赖儿郎”,岂是虚言!清朝以“文字狱”“摧折士气”肇自康、雍,康、雍之后的乾隆是有文化的“盛明天子”,一生写了十万多首诗,差不多相当于两部“全唐诗”。然而文字狱恰恰于乾隆世“蔚为盛况”。乾隆年间的文字狱多有因诗文而触及满洲君臣的心病者,如果说“一把心肠论浊清”(胡中藻)、“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徐述夔)、“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沈德潜)之类,虽属冤狱,却还靠点谱,至于徐首发和徐成濯,竟以名字连起来是“首发成濯”,被认为是嘲笑清剃发之制,以大逆罪处死;乔廷英的诗稿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句,被认为“日月二字合为明”,竟以“谋逆”罪凌迟处死,两家子孙均坐斩,已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深文周纳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朱元璋照例被粉饰成一脸正气、替天行道的正义使者,血雨腥风、惨绝人寰的流氓政治照例被粉饰得花团锦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袁立版的杜小月“深情”地对张铁林版的乾隆说:“万岁爷真是古今难得一见的仁慈宽厚之君。”天啊,把历史“戏说”到这般田地,这样的“文化”产品岂不令古今读书人齿冷!若有时空隧道,对这些影视编导最好的惩罚就是把他们送回到“洪武盛世”和“乾隆盛世”去!

明年就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了。民主、共和也已经弹了百年渐成“老调”,然而国民性中对权力(而非权利)的渴慕与趋附依然是人心的痼疾;文治武功、文韬武略更兼风流倜傥、儒雅多情甚至身手矫健的封建帝王们正在社会主义的文艺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任这种“瞒与骗”的文艺轮番上演,历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当历史本身已经成了一笔糊涂账时,还如何去寻索几千年黑暗、残忍、血腥的皇权专制的真相?没有对帝王真相的揭橥,又如何培育权利的观念,从而又何谈建设公民社会?

猜你喜欢
士大夫赵匡胤李世民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三张纸条
中山君有感于礼
阅读拙著需要回到历史现场
皇帝不能玩权术
不当皇帝就听话
以诚相待
一赏一罚的用意
曹彬打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