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凌云的纪伯伦
———《壮志凌云的紫罗兰》中的象征之探析

2014-04-11 08:27王颖慧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纪伯伦象征主义紫罗兰

王颖慧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壮志凌云的纪伯伦
———《壮志凌云的紫罗兰》中的象征之探析

王颖慧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纪伯伦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享誉文坛。《壮志凌云的紫罗兰》的知名度虽不及其它的代表作品,但却通过一则寓言故事真实反衬出纪伯伦强大的内心世界。本文将通过分析故事中出现的各种象征来更进一步地探究英年早逝的文坛骄子的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纪伯伦 《壮志凌云的紫罗兰》 象征 抱负

黎巴嫩作家卡里纪伯伦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多部散文诗集。出生于黎巴嫩,后移民美国,1908年,25岁的纪伯伦在朋友的资助下奔赴巴黎学习绘画,并有幸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的经历使他的文学风格充满了象征主义的色彩。由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生长环境,他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哲理性,不乏对人生的感悟。作品大多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除了被我们熟知的一些散文和诗歌以外,其中寓言故事《壮志凌云的紫罗兰》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在这篇寓言故事中,作者描写了一个不甘永做渺小而卑微的紫罗兰敢于用一生换取一个小时作为高大而骄傲的玫瑰的故事。故事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寓意,故事的人物,情节,和场景都明显表现出象征主义的特征。

象征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西方有着久远的历史,但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被普遍认为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象征主义不同于修辞中所说的象征(symbols)。象征主义是通过一系列物象,情景和事件来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通过物象的表征,达到读者心中激起某种强烈感情的目的(Martin 295)。象征主义者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者如实地描写客观现实。他们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运用象征主义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征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作家追求的是超现实的真实,需用用抽象思做到形式到内容的创造。虽然《壮志凌云的紫罗兰》比不上作者其他诗歌和散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作者的艺术风格却在这篇短小的寓言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用象征主义对这篇寓言故事的阐释,不但能展示纪伯伦的在文学方面的独树一帜的风格,更能使广大读者领悟到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坛骄子的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一、情节的象征意义

《壮志凌云的紫罗兰》的情节曲折而感人,给人触动颇深,让人回味无穷。故事中的情节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为了能拥有玫瑰的光辉与灿烂,矮小卑微的紫罗兰放弃了原本平凡而舒适的生活,哀求大自然把自己变成一只玫瑰,并承诺绝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当天晚上一场暴风雨摧毁了花园里所有的玫瑰,也包括变成玫瑰的紫罗兰。其他紫罗兰都讽刺她的贪婪,并声称要引以为戒。但奄奄一息的她却说“虽然我只做了一个小时的骄傲的玫瑰,但是这一小时我就像一个女王。现在我要死了,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人生目标,我卑微的出身没有阻止我认识外面的世界,这就是生命存在的秘密”。紫罗兰用生命换取了一个小时作为玫瑰的辉煌,实现了她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而其他的紫罗兰却选择了平庸安逸毫无生机活力的生活。紫罗兰的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正折射出人的生活状态。人的生活不谓有两种:一种轰轰烈烈,一种死气沉沉。轰轰烈烈的人生往往如昙花一现,虽美但却短暂;死气沉沉的人生不会绽放很多光彩,但却能做到久远。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的人会赋予生活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生活如同五味瓶,酸甜苦辣咸皆有;有人认为生活如同一杯白来水,无色无味平淡无奇;有人认为生活如同一杯咖啡,有苦有甜,却又芳香四溢。对于人生的不同理解使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选择才形成了这个多彩但又充满矛盾和彷徨的世界。文中的紫罗兰为了昙花一现般的轰轰烈烈的生活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她并没有对自己的选择感到一丝后悔,反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正是这一个小时的生活使她的人生大放异彩,使生命变得有价值,使生活毫无遗憾。她已经超越了她生活的狭小空间,使自己的见识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紫罗兰在奄奄一息之时,脸上绽放出胜利的微笑,那是一种上帝般安详的微笑。

故事以紫罗兰的死而结束,看似有些遗憾,但却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是众多浪漫主义者追求的人生方式,纪伯伦也不例外。虽未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但因受到诸多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纪伯伦的作品也呈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情节曲折,情感真切,意义深远。纪伯伦经受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他用英语和阿拉伯语创作了多部享誉世界的作品,使自己永远闪耀于世界文坛。他的人生恰如紫罗兰的人生,对于他而言,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永恒存在,而在于自我存在价值的实现。

二、人物的象征意义

《紫罗兰》如同社会的一个缩影,每个角色都有其明显的特征。不同的角色象征着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物。变成玫瑰的紫罗兰不甘于平凡的生活,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有风险但更具价值的人生道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只留下的短暂的脚印,但却在历史和人们的心中永远地保留下自己伟大形象。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本无贵贱之分,但却因为不同的存在方式而承载着不同的重量。他们敢于突破自我,敢于冲破世俗,敢于承受冷落,敢于牺牲生命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和价值。他们是弱小的,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更是伟大的,因为他们冲破了命运的枷锁。紫罗兰代表的正是这些敢于挑战自我命运的狭隘去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人。

故事中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大自然。因为纪伯伦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很深,所以其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文中的大自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大自然掌握着世间万物的命运,她赋予不同的生物以不同的生存方式,并使他们在自己的掌控下生活。在文中,大自然赋予玫瑰骄傲而美丽的人生,赋予紫罗兰芬芳但却卑微的人生。当紫罗兰恳求她把自己变成一株玫瑰的时候,她竭力反对并告诫紫罗兰不要被贪婪蒙蔽了双眼。最后在紫罗兰的再三恳求下她才勉强答应让她做一个晚上的玫瑰,条件是如果遇到意外和风险,紫罗兰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文中的大自然自私,无情,冷漠,不通情理。她代表的正是社会上那些有权有势,喜欢操纵别人,但又缺乏担当和责任感的人。

文中除了变成玫瑰的紫罗兰以外,还出现了其他的紫罗兰。她们按照大自然的安排过着平庸而自足的生活。在暴风雨面前,他们选择依附在大地母亲的怀抱,甘于卑微的生活状态。她们沉浸在自己安逸的生活中,从来不曾想过要突破自我活出生活的精彩。当她们看到变成玫瑰的紫罗兰在暴风雨的摧残下即将倒下的时刻,她们没有表达一丝同伴间的怜悯和关爱,反而为自己一成不变的选择感到庆幸。她们讽刺紫罗兰的贪婪,讽刺她的鲁莽,并要引以为戒来教育紫罗兰的子孙后代。因此,她们象征的是社会中那些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且对别人的遭遇幸灾乐祸的人。

作者把文中的各个人物描写的惟妙惟肖,跃然于读者眼前。通过仔细品味各人物之间的对话不难看出,作者对紫罗兰怀有一份特殊的赞美之情。紫罗兰的话语中“充满了理性的论辩,使用的是论战性的语言,但始终与优美的格调相结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充满激动人心的力量”(朱鸣华37)。

三、场景的象征意义

故事的场景设置在一个宁静的花园。花园里百花齐放,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有高大骄傲的玫瑰,有芬芳美丽的紫罗兰,有威严的大自然,看似非常的和谐。但花园里的紫罗兰之间,紫罗兰和玫瑰之间,紫罗兰和大自然之间却产生了分歧和摩擦。花园就像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拥有着不同的人生,体验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人们之间因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也因此而产生各种矛盾,但从整体上,社会还是保持着它的秩序与安定。“花园”在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花园即代表大自然,也代表社会,人置身于“花园”中,象征着人与大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紫罗兰临终前的场景也有一定的象征性。纪伯伦把紫罗兰奄奄一息时的场景描写的格外安详,宁静。外界环境的宁静不但能衬托出紫罗兰内心毫无遗憾的状态,更能体现出纪伯伦对于死亡的看法。纪伯伦笔下的死亡没有丝毫的恐惧感,反而呈现出一种宁静的美,因为作者深信,死亡是实现“美”的救赎之路。作为基督教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救赎是通过死亡这一方式实现的。“救赎理念昭示了信念的力量,因为死亡是个体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人的生命意志本身无时不在抗拒着死亡,只有某种永恒信念的存在,死亡才具有了凌驾现实价值之上的超越性。”(朱鸣华36)。纪伯伦在他的散文集《泪与笑》的《引子》中写道:“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死,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纪伯伦把死亡看做是“美”的一种体现,死亡在他的眼里是如此的安静,温馨,宛如熟睡一般。

四、结论

《壮志凌云的紫罗兰》虽篇幅不长,影响力不及纪伯伦的其它诗歌作品,但内容却非常丰富,人物描写极其生动,场景设置独具匠心。它不仅能够体现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的别具一格的审美理念,更能体现出作者在历经波折时仍然坚持梦想的那份执着,和对死亡奥秘的积极探索。颠簸流离的生活使纪伯伦对祖国和民族怀着一份特殊的挚爱和眷恋,亲人的相继离世使他更清晰地认识到死亡的真正含义,波折的经历使他增添了更多对生活的感悟,洋溢的才华让他把所有的情感逼真地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纪伯伦的作品中非常清晰地展现出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学天才的伟大抱负和远大理想。虽身陷困境,但仍不气馁;虽屡遭挫折,但仍不言败;虽疾病缠身,但并不惧怕死亡。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使纪伯伦从来没有停下过追逐梦想的脚步,即使人们对他产生怀疑并加以讽刺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就像文中的壮志凌云的紫罗兰一样。这篇文章虽为一则寓言故事,但它却以轻松简单的方式反衬出纪伯伦强大的内心世界,故事从表面在描写了一个壮志凌云的紫罗兰,但实际上却生动地展现给读者一个壮志凌云的纪伯伦。

[1]蔡伟良,周顺贤.阿拉伯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纪伯伦.纪伯伦全集.冰心等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米哈伊尔·努垃曼.纪伯伦传.程静芬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朱鸣华.爱者无疆——纪伯伦文学创作浅析.[M]博士论文,2011

I313.6

A

1009-8534(2014)03-0021-02

2013-09-21

王颖慧(1981-),女,山东济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化与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纪伯伦象征主义紫罗兰
台州学院李国辉教授新著《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象征主义》出版
[黎巴嫩]纪伯伦《纪伯伦散文诗全集》
纪伯伦买驴
当代象征主义流派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理想的彼岸世界——象征主义的绘画艺术
探究紫罗兰科协成立的背后
在黎巴嫩感受纪伯伦
北极上的一朵紫罗兰
微 言
窗台下的紫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