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竞选获胜演讲归一性和情态分析

2014-09-18 02:54中国农业大学杜莉莎
外文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韩礼德助动词量值

中国农业大学 杜莉莎 钟 玲

1. 引言

韩礼德认为,归一性和情态是对命题做出判断或评价的两个系统。(封宗信2011: 3)归一性是肯定与否定之间的选择。韩礼德区别出“命题”(proposition)和“提议”(proposal)这两种基本的言语功能。(杨信彰2006: 2)情态是讲话者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做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义务,或在提议中表达个人意愿。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情态动词和助动词,也包括谓语动词、名词、形容词、谓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和相应的小句等,即情态隐喻。(封宗信2011: 4)

目前对奥巴马演讲的分析多将情态作为人际功能分析的一部分讨论,例如李战子和庞伟超(2011)对奥巴马访华的6篇演讲的语言学因素进行了评述,张向静(2011)和王金丽等(2009)对奥巴马的演说进行了人际意义探讨, 从情态系统方面分析了演讲目的、效果等。但就演讲在归一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首先分析奥巴马2012年总统竞选获胜演讲在归一性方面的特征,特别讨论了该演讲中无法用归一性和情态悖论理论较好解释的例子。为了更好地理解奥巴马获胜演讲的归一性和情态特征,分析过程加入了2008年与2012年获胜演讲的比较。

2. 归一性特征分析

归一性是一种极端化表达,存在“是”与“不是”两种选择,是对命题或提议做出判断或评价。在英语中,归一性通过限定成分实现。每个限定词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如:is/isn’t,do/don’t,can/can’t等。(Halliday 2008: 88)奥巴马的演讲中多次使用了归一性的表达。肯定形式的归一性赞扬正面事实,否定形式的归一性回应质疑。

2.1 肯定的归一性赞扬正面事实

为了更好地说明演讲中使用归一性的效果,此部分将列举奥巴马2008年和2012年演讲中相对应的表达。例如:

(1)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scouldbe that difference

(2008)

(2)whether you held an Obama sign or a Romney sign, you made your voice heard and you made a difference

(2012)

(1)和(2)分别出自2008年和2012年的获胜演讲。(1)和(2)含义相似:选民通过投票、表达政治诉求,使自己与众不同。奥巴马通过(1)和(2)赞扬群众参与政治选举的行为,向选民表示感谢。不同的是,(1)使用了低情态量值的情态词could, 含有一种可能性,存在着是与非之间模棱两可的状态,肯定的程度没有达到极限。而(2)则没有使用情态词,奥巴马对公民投票做出了很直接的评价,即参与政治选举的重要性不存在模棱两可的状态,这体现出奥巴马确信无论选民投给了哪一方都是值得称赞的。通过直接赞扬,奥巴马进一步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政治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听众也倍感鼓舞。(2)的话音刚落,奥巴马就迎来了听众们热烈的欢呼声。

类似的例子还包括:

(3)the best political campaign,Ithink,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

(4) To the best campaign team and volunteer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the best—the best ever.

(2012)

(3)和(4)分别出现在2008年和2012年获胜演讲中感谢竞选团队的部分。两个表达都在夸赞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竞选团队。(3)插入了I think这一情态隐喻,一方面为自己的陈述限定了范围,即美国历史上最好的竞选团队这一评价是奥巴马的个人观点,属于主观评价。I think降低了客观的程度,使表达委婉,避免遭受过多的非议。没有使用情态操作词的(4)体现了奥巴马对竞选团队毫不掩饰的赞扬,他的竞选团队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竞选团队已经不属于个人观点而成为了客观事实。这样的转变一方面体现了奥巴马对其团队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将个人观点转变为客观事实,也体现了奥巴马作为总统的权威。

2.2 否定的归一性回应质疑

奥巴马使用否定形式的归一性回应质疑。例如:

(5)It’s not always a straight line.It’snotalways a smooth path.

(2012)

(6)I’m not talking about blind optimism, the kind of hope that just ignores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s ahead or the road blocks that stand in our path.I’mnottalking about the wishful idealism that allows us to just sit on the sidelines or shirk from a fight.

(2012)

(5)和(6)都使用了否定的表达。奥巴马描绘了一幅他和美国人民共同向往的图画:他将带领美国人民为后代创造一个安全、宽容、受他国尊敬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人人享有平等,人人可以自由地追求梦想。然而,从现今美国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这样美好的憧憬会很快实现吗?奥巴马以(5)明确地告诉大家,他们面临着一个事实:实现共同理想的道路不是笔直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奥巴马通过摆出事实鼓励群众无论道路多么艰辛、未来将面对多少质疑,大家一定要紧紧握住共同理想这条纽带,一起前进。(5)通过否定的归一性表达明确了事实,体现了奥巴马作为总统客观、冷静的判断。

(6)表达了奥巴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未来、对美国充满信心和希望,他请听众们保持和延续这样的希望。奥巴马似乎意识到了这样十足的信心会引起质疑:这是盲目的信心,难道奥巴马视美国面临的重重困难而不见吗?于是,奥巴马用两个并列的否定表达做出了回应:他的信心不是盲目乐观,他没有忽视任务的艰巨和未来将面对的障碍;他的希望不是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他不是在说让大家坐在一旁逃避战斗,这些表明奥巴马清楚地知道美国将面临的艰辛。作为总统的奥巴马,他的话语具有导向性,他在引导大家对现实树立积极的看法,并为将来如何努力做了铺垫。

除了通过is not 体现否定之外,奥巴马的演讲还使用了never。never在奥巴马的获胜演讲中的用法具有一致性。 never 在2008年的获胜演讲中出现了5次,在2012年的获胜演讲中出现了6次。never多与完成时搭配,其次与will 或can搭配。never虽然具有表达频率或概率的情态含义,但它表达的是频率上的极值,超越了是与否之间的中间状态,属于否定的归一性。

2.3 归一性与情态的悖论的讨论

韩礼德认为即使是高值情态词, 如certain、always, 也不如积极形式肯定。That’s certainly John就不如That’s John肯定,It always rains in summer不如It rains in summer的不变性强。换言之,当说话人不确定时才会说确定(Halliday 2008: 89;胡壮麟等2005: 145),这是归一性和情态的悖论。然而范文芳(2006: 16)认为,情态的使用不一定表明说话者对事件的肯定程度低。说话者在直接面对或感受质疑时,经常会使用情态增加肯定程度,即在肯定时说肯定。情态的使用是降低还是增加了肯定程度要依据具体语境而定。分析发现, 在奥巴马2012年的获胜演讲中,出现了情态的使用使肯定性大于归一性的例子:

(7)Itnecessarilystirs passions, stirs up controversy.

(2012)

necessarily 是情态化表达,此处可以将其译为“必然”或“必然会”,属于高量值的情态词。若删去necessarily此句将变为积极形式的归一性表达,如(8)所示:

(8)It stirs passions, stirs up controversy.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7)不如(8)的肯定程度高。虽然(7)使用了高量值的情态词necessarily,但说话者实际上内心并不确定。然而,结合语境来看,韩礼德的归一性与情态的悖论理论并不能完美地阐释(7)的含义。我们认为,使用了情态词的(7)在肯定程度上大于归一性表达的(8)。首先,(7)说的是:民主会激发热情、激起冲突。奥巴马在陈述这一情况时重复使用了动词stir,通过重复的修辞手段帮助语篇建立了一种讲话者对所述情况十分肯定的感情色彩。加入情态化词汇necessarily是在顺应这种感情色彩的基础上使肯定性进一步增强,而非降低。其次,结合语境看,(7)是在反驳前文提到的对奥巴马不利的观点,即政治竞选可能有时看起来很渺小甚至很愚蠢,有愤世嫉俗者说竞选只不过是特殊利益集团的竞争。但奥巴马告诉听众,竞选并非小事,它事关重大。竞选中民主会而且必然会激发热情、激起冲突,这种现象将不会改变也不应该改变,这体现了奥巴马对上述现象的确信。因此,在奥巴马获胜演讲的语篇语境下,情态词necessarily不但没有使肯定性降低,反而使肯定的程度有所提高。所以,在判断归一性和情态哪一个更能表明说话者对事件的肯定程度较高时,应结合语境进行具体判断。

3. 情态使用特征的认知分析

情态动词是表示说话人态度和看法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形式。(张楚楚2007: 23)学者们对情态词广泛而多角度的研究对理解情态词本身和解析文本提供了多种支撑。例如,韩礼德认为情态是人际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两类。情态化是说话者对讲话中所涉及的概率或频率的判断,意态化是讲话者对义务或意愿做出的表达。韩礼德还将情态词在量值上进行了高、中、低的分类。(胡壮麟等2005: 124)Palmer将情态动词分为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道义情态 (deontic modality)和原动情态(dynamic modality)。(胡倩 2013: 62)刘国兵(2012: 67)认为,韩礼德的情态化相当于认识情态,意态化相当于道义情态。

认知语言学的引入,为情态提供了更充分的阐释,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更是被广泛应用于情态的分析中。家族相似性原理是原型范畴理论的关键概念之一。一组成员的相似属性使他们形成一个范畴。在这个范畴中,成员之间的共同特性是不均衡的,享有较多共同特性的成员就是该范畴的中心成员,也就是原型。换言之,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刘国兵2012: 68;胡倩2013: 63)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情态动词的基本意义或核心意义代表其本质,是主要意义,能够表现出原型范畴特征。(刘国兵2012: 68)

以下,本文将运用韩礼德的情态量值分类和原型范畴理论对奥巴马2008年和2012年总统竞选获胜演讲的情态使用特征进行分析。

3.1 高频情态助动词will的认知分析

根据韩礼德对情态助动词量值高低的分类,本文对奥巴马2008年和2012年获胜演讲的情态助动词出现次数做了简单统计,如下页表1所示。

两次获胜演讲使用频率最高的情态助动词都是will,主要情态助动词在出现频率上基本保持了一致,在使用will所表达的内容上也比较相似。例如:

(9)We are, andalwayswill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

(10)We are, andforeverwill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2)

(9)出现在2008年获胜演讲开篇部分,(10)出现在2012年演讲的结尾部分。两句的含义都是:我们是且将永远是美利坚合众国。

从韩礼德对情态词量值的分类来看,will属于中量值情态助动词。中量值情态助动词比高量值情态助动词体现的说话人语气更温和,表达的内容更容易被听众接受。较低量值而言,中量值情态助动词对事实的肯定程度更高、语气更加坚定。奥巴马用will将其对未来的信念传达给民众,语气温和又不失坚定。

本文认为, 2012年演讲中出现的13 次will中12次属于认识情态,如上述(10)和以下两例:

(11)As it has for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progresswillcome in fits and starts.

(2012)

(12)Wewillcontinue our journey forward and remind the world just why it is that we live in the greatest nation on earth.

(2012)

表1 奥巴马2008年与2012年获胜演讲中情态助动词的使用

从原型范畴理论来看,认识情态有以下原型特征:第一,认识情态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的情态;第二,认识情态表示说话人对客观世界或人为事件的一种主观推测;第三,说话人根据内在理性规则对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情况进行推测。(刘国兵 2012: 69)(11)意为:就像两个世纪以来那样,进步将是时断时续的、渐进的。这是奥巴马根据历史规则,对国家未来发展做出的推测,虽然是站在个人角度,但不失理性和客观,使听众更容易信服。(12)的意思是:我们将会继续我们的旅途,我们将提醒世界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该句中will的原型特征首先体现了奥巴马预测民众将团结一致推动国家发展,表示他对民众充满信心;其次,根据will的原型特征来看,will表达的推测是在理性规则基础上的,因此听众能感受到奥巴马的信心是有根据的,奥巴马的信念也更容易成功地传达给听众,进而鼓舞听众做出行动。

will在2012的演讲中出现了13次,明显少于2008年的18次。这是因为,2012年获胜演讲在与2008年演讲含义相似的表达上对will进行了替换。例如:

(13)The road aheadwillbe long. Our climbwillbe steep.

(2008)

(14)It’s not always a straight line. It’s not always a smooth path.

(2012)

两句都出现在奥巴马描绘所盼的美好未来之后,意为前进道路崎岖、实现共同理想不易,为大家敲响警钟。不同的是,(13)使用了情态助动词will,以肯定的形式表达路途是曲折的;而(14)使用了否定的归一性表达,从认知的角度减少了主观推测,增强了信息的客观性,更具有警醒效果。

3.2 低情态量值词汇的认知分析

政治演讲要措辞谨慎,表达得体。低情态量值的词汇可以降低肯定程度,使表达更显礼貌,为话语留有余地。例如:

(15)There are many whowon’tagree with every decision or policy I make as president.

(2008)

(16)Now, wewilldisagree, sometimes fiercely, about how to get there.

(2012)

(15)和(16)都表达会有人不同意奥巴马的政策,两句都使用了will。与(15)相比,(16)的表达更加易于接受。如上文提到的,will作为认识情态有以说话人为中心对客观世界或人为事件做出主观推测的原型特征。(刘国兵 2012: 69)(16)在will disagree后面使用了低值的频率词sometimes搭配fiercely,表明奥巴马虽然承认存在政治分歧这一事实,但是他期望发生分歧越少越好、发生的频率越低越好,低值的频率词从认识上降低了will的主观责任,为自己的观点留有余地。

奥巴马在提到他和罗姆尼的竞选之争时也使用了低情态量值的情态助词。例如:

(17)Wemayhave battled fiercely, but it’s only because we love this country deeply and we care so strongly about its future.

(2012)

(17)中的may被视为认识情态,从原型范畴理论来看,may体现了奥巴马以他本人为中心对他和罗姆尼政治竞争做出的猜测,这种猜测的基础是根据他们一次次竞选交锋的客观事实。同时,根据韩礼德对情态词量值的分类,may属于低值情态词。使用低情态量值能避免表达过于武断,让听众从认知上感受到奥巴马在语言表达上的委婉以及对竞争对手的尊重,更好地传递了他与罗姆尼虽然所属党派不同、政策不同,但都是为了同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前途的信息。

3.3 情态隐喻的明确主观作用

韩礼德将情态使用的研究进行扩展,提出了情态隐喻概念。情态隐喻是人际隐喻的一种形式,体现的是人际商讨功能。情态意义还可以用小句来表达,如用I think来表达情态的评价意义。语言系统里的情态隐喻明确展现了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评价、判断和操控的潜能,明确地把强制和责任的来源归于主观的说话者或使之远离说话者。(封宗信2011: 5)韩礼德区分了情态的两种取向,即主观和客观。主观情态取向又分为明确主观和非明确主观;客观情态取向细分为明确客观和非明确客观。主、客观明确形式严格来说都是隐喻的,因为它们代表了作为命题的情态。(范洪涛 2009: 145)情态隐喻在奥巴马2012年竞选获胜演讲中多次使用,这增加了演讲语篇情态取向的主观性,体现了演讲者的真切感情,增强了演讲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以下以演讲中出现的I/We want to和 I believe 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动词词组want to在奥巴马2012年的获胜演讲中出现了8次,以I或we为want to 主语的情态隐喻小句有5处,频率较高。例如:

(18)Iwanttothank every American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election.

(2012)

(19)Iwanttothank my friend and partner of the last four years.

(2012)

(18)与(19)出现在演讲中的致谢部分,奥巴马想要表达对参与选举的美国人、对朋友以及对合作伙伴的感谢。若去掉I want to,(18)与(19)的致谢含义也成立,但句子就有失真切。按照韩礼德的情态取向分类, I want to 属于明确主观,反映了说话人以自身为出发点将信息传递给听众的心理过程。同时,I want to增强了情态的主观取向,把责任的来源归于说话者即奥巴马本人,突显自己的地位,明确主观意愿和主观选择,使听众感受到奥巴马对选民和友人真切的感激之情。

演讲中还多次使用了以we做want to主语的情态隐喻,特别是在表达对美国的期望时使用居多。例如:

(20)Wewantour kidstogrow up in a country where they have access to the best schools and the best teachers.

(2012)

(21)Wewantour childrentolive in an America that isn’t burdened by debt.

(2012)

(22)Wewanttopass on a country that’s safe and respected and admired around the world.

(2012)

(20)传达的信息是: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们能上最好的学校,拥有最好的老师;(21)是: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生活在没有累累负债的国家里;(22)是:我们希望留给后代一个安全、受世界尊敬和敬佩的国家。这3个例句都体现了奥巴马用we和our来强调“我们”这一概念。奥巴马多次重复使用we,一方面明确主观,这种美好的愿望是他本人所期待的。另一方面,we是具有包容性的人称代词,既包含演讲者自己也包含听众,奥巴马通过we将所有听众容纳到了这种愿望中,强调他表达的愿望是听众们的共同愿望,让听众成为了实现这些愿望的责任承担者和执行者,因此具有强烈的号召性和感染力。

演讲中另一个明显的情态隐喻使用是I believe。例如:

(23)America,Ibelievewe can build on the progress we’ve made and continue to fight for new jobs and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security for the middle class.

(2012)

(24)Ibelievewe can keep the promise of our founding, the idea that if you’re willing to work hard, it doesn’t matter who you are or where you come from or what you look like or where you love.

(2012)

(23)和(24)表达了奥巴马相信他和群众会一起改善经济、坚守建国时的承诺、延续美国梦。这两例含有情态隐喻I believe和低量值的情态助动词can。情态助动词can表明说话者对事实发生的可能性持赞同的态度,这种可能性通过情态隐喻I believe得到增加。I believe 影射的含义是:There is evidence that forces my conclusion that...体现了说话者对客观事实的认可程度。此外,I believe明确地把责任的来源归于主观的说话者,奥巴马用I believe来突出他自己将努力为国家服务的坚定决心,同时使听众感受到了总统将承担起国家发展的责任,这样就更好地树立了一个坚定的领导者的形象,使听众们受到鼓舞并为国家建设付诸行动。

4. 结语

本文结合韩礼德的情态系统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对奥巴马2008和年2012年总统竞选获胜演讲进行了归一性和情态分析。研究发现,韩礼德归一性和情态的悖论理论并不适用于解释本研究中的所有例句。归一性和情态体现的对事件肯定的程度高低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具体来讲,在情态助动词的使用方面,奥巴马在其获胜演讲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情态助动词是will,且多以will的认识情态含义为主。从认知角度来看,will的原型特征增强了主观推测,但同时又不失客观性,可以避免表达过于武断之嫌。从原型范畴理论来看,演讲中低量值情态词(如may、could等)的原型特征体现了奥巴马认为的政治分歧是一种主观但同时又是有根据的推测,这使得其言辞更加谨慎委婉、表达更显得体。因此,原型范畴理论可以从认知角度为理解奥巴马演讲中情态词汇使用的特征提供更广阔的分析视角。此外,奥巴马的获胜演讲中多次使用了如I/We want to 和I believe类的情态隐喻,这增加了情态取向的主观性,使演讲感情真切并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情态隐喻对增强评价意义和提升演讲效果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从多视角对语篇中的情态特征进行分析能更好地增强对语篇的理解。

Halliday, M. A. K. 2008.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范洪涛. 2009.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认知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0): 145-147.

范文芳. 2006. 情态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10): 14-24.

封宗信. 201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逻辑、语义、语用[J]. 外语教学(6): 1-10.

胡 倩. 2013. 英语情态动词语义新解——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观[J]. 鸡西大学学报(10): 62-64.

胡壮麟等. 2005.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战子, 庞伟超. 2011. 外交评论话语中的语言学因素——以奥巴马访华的6篇述评为例[J]. 外语研究(4): 15-22.

刘国兵. 2012. 情态动词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 教育与教学研究(5): 67-70.

王金丽等. 2009. 巴拉克·奥巴马的胜利演说《变革已降临美国》的人际意义分析[J]. 现代语文(6): 65-69.

杨信彰. 2006. 英语的情态手段与语篇类型[J]. 外语与外语教学(1): 1-4.

张楚楚. 2007. 论英语情态动词道义情态的主观性[J]. 外国语(3): 23-30.

张向静. 2011. 奥巴马竞选获胜演说的人际功能分析[J]. 语文学刊(4): 72-73.

猜你喜欢
韩礼德助动词量值
多元向量值区域和加权风险值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助动词”相关语法知识集锦
基于QAR数据的碳当量值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
助动词的用法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语料库建设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研究《伊芙琳》和《死者》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