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致化管理的向度:立意、要素和行动

2015-02-10 05:40陆一平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师生德育理念

陆一平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江苏 常州 213100)

学校精致化管理的向度:立意、要素和行动

陆一平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江苏 常州 213100)

近年来,许多学校引入了“精细管理”的模式。作者结合所在学校开展的“精致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从学校精致化管理的向度阐述了自己的认识。

精致教育 精致管理 研究及实践

20世纪初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工业革命浪潮的掀起,“管理大师”泰勒提出了“精细化管理”这一命题,很快便在日本等国引起了强烈的行动呼应,形成了企业管理的新常态。这应当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视域下,企业管理理念、管理结构、管理文化的新探索与新创造。

近年来,随着管理思路的拓展,管理结构的开放,管理理念的多元,某些学校将“精细管理”这一管理模型引入学校管理的领域与疆地,使得“精致教育”“精致管理”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各类学校涌现出来,形成了一种“精致现象”。

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09年开启了 “精致化管理”的研究,在理念层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形成了基于校本的“精致化管理”的思考与认识;在实践维度进行了较扎实的探索,对“精致化管理”的策略、途径等进行了行动应答。

什么是精致化管理?什么是学校的精致化管理?这是绕不开的两个本源追问。

精致化管理,是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管理,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的管理;是既注重细节、过程,又重视结果的管理;是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投入和产出均衡的管理。

学校的精致化管理,必须有别于企业的精致化管理。它应该是在精致化管理理念引领下,唤醒校内所有成员的精致化意识,从学校建设各环节的细微处着手,做到“导”与“管”的有机结合。它以服务为基本出发点,以精致化的质量观为追求,着眼于建构积极健康、自主管理、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追求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和谐统一,追求精致化与规范化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人人都成为精致化质量观的追求者与精致化目标的实践者、创造者,在和谐的环境中提升个体的价值追求、行为效果和文化品位。

任何一项研究的展开与深入,既需要中位的策略设计与路径安排,又需要下位的实践操作与行动诠释,不可或缺的还有上位的价值导航与顶层概览。“精致化管理”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靶心”,对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要素等进行了基于校本的确立与明晰,形成了我校特有的研究“思考语系”,也为该项研究最终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良性对接作出了较好的先期铺垫。

1.基本理念:唤醒师生的生命自觉、张扬师生的生命个性、引领师生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精致化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促进人更好地发展,所追求的精致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目的的管理。

精致化管理是指向过程的一种管理形态,它不仅仅关注“人的价值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更关注目标实现的手段与途径:我们追求对于师生生命自觉、生命潜能、生命力量的“唤醒”。

精致化管理的终点指向是未来,是师生发展的无限可能,精致化管理在尊重师生的现实发展、可能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地为师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与精神力量。

2.基本原则:追求发展、崇尚尊重、适应变化、达成和谐。

追求发展:追求人的发展是学校精致化管理的首要原则,满足师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应当成为构建精致化管理机制的起点与终点。

崇尚尊重:学校精致化管理要建构“三维尊重管理模式”,即:就学校管理者角色而言,要求尊重管理对象——教师,完善尊重人性的管理模式;就教育工作者角色而言,要求尊重教育对象——学生,建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受教育者角色而言,要求尊重教育者——教师及其教育行为。

适应变化:精致化管理绝不是一种刻板的、固化的管理模式,它在追求管理的“细、严”的同时更多地追求管理“活、巧、新”的境界。精致化管理就是要适应变化,对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出诊断,较灵活地进行修正或者是重建。

达成和谐:“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这是我们进行精致化管理探索的初衷,也是我们期许达到的管理境界与团队文化境界。

3.基本要素:具体可行的工作目标;合理完善的制度和规范;重在过程与细节的管理机制;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团队;广大教师参与管理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对于精致化管理的有效开展与扎实推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实施精致化管理的方向,又是检测管理达成度的一个重要依据。精致化管理中工作目标的设置应该遵循 “具体、可行”的原则,一是要对目标进行细化分解,这样便于明确落实主体、提高落实效率。二是工作目标具有可行性,它应当是当时当下学校办学条件、人力资源等背景下能有效实现的行动指南。

合理完善的制度和规范: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的规定和条例。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进行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学校求得学校教育最佳效果的强有力保证。在精致化管理理念的指引下,管理制度的完善是精致化管理顺利实行的重要保障。同时,我们要更多地将制度和规范的合理性指向人的发展,努力实现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的高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重在过程与细节的管理机制:精致化管理是一种注重细节、注重过程的管理形态。重视过程与细节,既体现一种严格、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又体现高度重视人的地位的人文关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特定意义上会影响全局,影响发展的走向。因此,在精致化管理机制的创建中,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指向于细节与过程,实现管理机制科学严谨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团队:实施精致化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师生的生命发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管理团队的管理素养、执行能力等都显得至关重要,他们应该明确精致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要素、实施策略并将其转化为管理实践。

广大教师参与管理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精致化管理优于其他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双主体”管理,也就是说它不再是“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单向线性管理,还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以及“被管理者”的参与意识。它指向的是管理的民主与开放。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的全程中更注重广大教师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精致化管理”的理念关照下,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结构、管理状态、管理能级进行行动改造,是研究深入进行的桥梁,也是研究走向现实意义的落点。“精致化管理”是触及学校方方面面的行动工程,笔者将以要点举隅的方式呈现管理变革中的一些思考。

1.文化建设精致化。

在精致化管理理念的关照下,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积累形成,而在其孕育过程中又对学校的人、事、物等要素形成巨大的影响;学校价值观是学校师生员工生活方式的背后支撑,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精致化管理过程就是在学校师生心目中培植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它具有强烈的“教育性”。在过去的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更多地指向“单一的、规定性的”文化培植,师生对于文化的内化更多是“被动接受的”,这恰恰违背了我们所倡导的“唤醒师生生命自觉”的基本理念。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更多地融入“选择性”与“创造性”理念,也就是在文化价值、呈现方式等方面理解多元、尊重多元,并在一定的引导下让师生主动接受、主动吸收、主动内化。同时,文化的产生一定要遵循“杂交”的原则,我们要尊重差异文化,并在差异文化的冲突中,让师生自我认同,真正形成学校精神与价值观的主动内化。仅环境文化,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着力打造:(1)景点标语由学生自主设计;(2)星辰学子墙的建立;(3)将学有所成的星辰学子的照片和主要事迹做成主干道两旁的灯箱。这些都很好地彰显了学校文化,在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人、鼓舞人。

2.教师管理精致化。

研究发现,教师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教学或管理实践等都是教师素养与个体文化的体现。它们往往以非正式组织的方式呈现,精致化管理正是要把提升教师非正式组织的文化质量,作为教师素养塑造的重要途径。刚性的规范管理是教师群体高效执行常规的重要保障。但如果仅仅只运用刚性管理的话,有悖于精致化管理的激励原则,不利于发挥师生的主动、能动性。因此,在精致化管理及人本管理思想的引领下,我们依据“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推出了一些策略。如:先后修订完善或研究制定了10多项有关教师常规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建立信息采集制度,每周一次的学部例会反馈和研究来自教师工作第一线的典型信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把“教师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纳入级部考核范畴,通过定期、不定期的督查及其他形式,对各级部教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3.德育工作精致化。

德育是一个学校的办学之本,我们的研究选取了班级管理为重点突破口,秉承着“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让每一位学生自立成才”的学生德育观,倡导“全员德育、全科德育、全程德育”的教师德育观,不断细化德育教育、德育考核内容,以日常生活为平台,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局着眼,从生活细节入手,强调自觉、自主、自治,同时积极运用德育的社会教育资源与社会阵地,使德育工作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精致化。我们建立培训机制,利用班主任例会,策划并实施“走在班级管理精致化的路上”系列培训;重建了考评机制,尝试组建由教师、职工、学生组成常规评价团队,每天反馈班级各方面的情况;我们创新了德育课程管理,开设了“文明礼仪”课程、“德育活动”系列课程和“家长讲师”课程等。

4.教学管理精致化。

就学校教育而言,教学的精致化管理是教师、学生发展的一条极重要的通道。精致化管理理念要求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完成课程要素、课程思想和理念的重建,实现教育哲学观、知识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的变革,实现教师角色、课堂范式、课堂教学操作的转变,从而形成扎实灵动、开放高效的教学形态。为此:(1)我校建立了一体两翼的课堂教学管理组织,一体即级部管理,各级部由一名副校长蹲点;两翼即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师团队和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学科团队。级部主任和蹲点领导协调好本年级的两个团队的工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让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最好,教学效率达到最高,教学质量实现最优。(2)建立了“大教学”全程督查机制:①备课精致化;②上课精致化;③作业精致化;④学业评价精致化;⑤辅导精致化。每一个环节均有与之匹配的实施细则与办法。(3)建立了教师课堂教学全程考评机制。实行推门听课和教学调研相结合的机制。定期进行调研督察,全面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优化了校本教研机制。我们强调教研工作要突出“以校为本”,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指导思想,完善“团队互助,协调发展”的教研方式,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研工作模式,为广大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

5.教师引领精致化。

一直以来,我们把“教师第一”作为我校的教师发展观,他们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与核心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如何优化教师发展的管理机制,由“放养型”的粗放式管理到行政指导下的群体性队伍培养,是教师发展精致化管理课题组需要面对于解决的问题。一个学校教师群体的素养和能力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更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内涵和目标的达成度。我们强调教师的全体发展,然而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全体发展绝不是“同步发展”,也不是“等同发展”,更不是“高等发展”。只有尊重差异才是真正地尊重人性的发展策略。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师发展中要坚持“分层发展”的原则。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教师发展的多元平台”、“教师差异发展机制”等应运而生,鼓励教师在各个层次做“最好的自己”,书写属于“自己的句子”。

6.后勤管理精致化。

后勤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是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如何将后勤工作尽力做到“零失误”?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如何强化意识?这些都将成为后勤保障精致化管理的研究起点。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后勤保障精致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在实践操作中实现“零失误”,这就要求管理机制必须面向全体、面向实践。同时,由于后勤保障队伍中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等因素,我们应当从尊重“人”的角度出发,采用适切可行的管理机制。我们创生了相应的“培训机制”“督查机制”。

猜你喜欢
师生德育理念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麻辣师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