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2-10 05:40胡运宏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胡运宏

(南京林业大学 思政部,江苏 南京 210037)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胡运宏

(南京林业大学 思政部,江苏 南京 210037)

在把握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主线(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和教学重点(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的基础上,应当合理安排专题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善于适当、合理地运用影视作品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方法 专题化 影音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自“05方案”实施以来,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近几年,笔者一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现就一些体会与想法求教于方家。

一、教学的主线、重点与专题化

“纲要”课一般为三十多个学时,而教学内容涵盖自1840年以来至今的全部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历史过程、历史线索、重要思想等),而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高教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分上、中、下三篇十章,再加上三篇综述,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完教材全部将十分困难,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有效科学地选择安排教学内容。要选择安排得好与恰当,就必须把握好“纲要”课的教学主线与教学重点。

党的十五大文件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就是说,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这就是“纲要”课程教学的主线。为了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正是通过这“四个选择”及不懈奋斗,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因此,“四个选择”自然成为“纲要”课教学的重点。

把握好了以上教学主线和重点,在具体的“纲要”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如下专题:(1)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重点讲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社会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贯穿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始终。这也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三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四种探索。讲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四种探索: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民族民主革命,但都未能完成赶跑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主义的历史重任,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历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第四个阶级即无产阶级身上。(3)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国之初,新文化运动兴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但西方社会的内在矛盾在当时已经显露,使人产生怀疑。俄国十月革命让中国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中国传播开来。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加上无产阶级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4)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分裂:北伐战争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展开合作,开始了以推翻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大革命。正当胜利在望之际,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国共合作至此破裂。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共产党被迫重新探索革命道路,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5)国共第二次合作与分裂: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建立。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再次合作,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共同抗日的战略态势。抗日战争结束后,民心思定,但国民党政权逆民心而动,挑起了内战,共产党携民心所向,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并进行战略反攻,进而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了条件。(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既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榜样吸引,又有对经济社会积贫积弱状况的现实考量。通过“一化三改”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过渡路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从此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社会主义建设在初步探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严重错误,而这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道路提供了经验教训。(7)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十年“文革”对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灾难,迫使中国共产党必须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社会又一次伟大变革。它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并由此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在以上七个专题中,第一个专题是总纲,概括教学主线;第二专题讲近代以来探索国家出路和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及其经验教训;第三、四、五专题讲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六个专题讲怎么选择了社会主义,第七个专题讲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较好地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课堂教学结合现实生活,有利于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成效。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广阔,接触信息渠道广泛,如果教师不能时刻注意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只局限于讲历史而不恰当地关照现实,就会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让学生感到乏味进而对思政课更加疏远,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自然也会削弱思政教育“三进入”的教学成效。历史教学结合现实生活,还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觉悟。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想、观点层出不穷,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甚至一些杂音、噪音,会对大学生产生复杂的影响。而大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有限,会对一些历史、现实问题产生困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同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发挥学科优势,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诸多问题是当今学界最为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新时期以来,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突破了以前片面化、简单化、程式化的套路,形成很多新观点,但不乏一些以偏概全、哗众取宠甚至别有用心的论调。目前大学生接受历史知识和历史教育的主渠道不是严肃的历史著作和历史课堂,而主要依赖于坊间畅销的历史小说和荧屏上热播的历史影视剧,他们容易把戏说、虚构的文艺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事实。这些文艺作品中,一些不严肃、充斥“三俗”甚至反党反马克思反社会主义的作品严重混淆了大学生的视线,消解了他们对历史的敬畏,疏离了他们对国家的情感。例如,近些年来一些抗日“神剧”中,屡屡出现手撕鬼子、弹弓杀敌、裤裆藏雷等的场景,以艳俗情节吸引眼球,任意娱乐历史,这是对抗战历史的无底线消费。抗战影视作品,本应以历史事实为核心,展示中国军民在反抗日军侵略中艰苦卓绝、血战到底的不屈精神和英雄气概,但在“神剧”里,剧情过度娱乐化,精神内核异化为武侠剧或偶像剧,不少抗战剧情节安排一味追求离奇,对白设计刻意迎合新潮,甚至用低俗取代通俗,放大感官娱乐,却忽视对历史的忠实、对抗战精神的弘扬。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先烈的不敬,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历史观造成不良影响。在“纲要”课教学时,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穿插讲授相关文艺作品的历史背景,主要剧情和角色的历史原型,另一方面要结合现实对某些过度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恶俗化的情节、台词、剧情给予严肃批判,以正视听,给学生一个正确、理性的价值评判标准。

在笔者以往的“纲要”课教学实践中,经常联系实际问题讲历史,一般都会受到学生欢迎。例如在讲授教材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要着重解决和讲授如何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不同作用。过去,我们对国民党抗日功绩宣传不多,这段历史课理应补上;但现在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网络等新媒体上会出现怀疑、否认共产党及其领导敌后游击战的伟大贡献的言论。如何正确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功绩,我们可以从两党分别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上的不同作用回答:正面战场的抗日以国民党为主,共产党则坚持在沦陷区的敌后战场上抗日并发展壮大;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是抗战胜利的关键”。这里尤其需要向学生讲清楚共产党为什么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日本之所以在全面侵华之初提出“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是因为考虑到国共两党仍在内斗,而且中国老百姓基本上处于没有有效组织、一盘散沙的状态;在抗战之初,在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两党基于民族大义携手一致对外;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共产党又有效地将群众组织起来打全民战争,更让日本人始料未及;正是由于将日本帝国主义拖入全体中国人民群众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才有了抗战胜利的基础和力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抗战中流砥柱。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能够听得明白也易于接受,从而能够较为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

三、影视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纲要”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将影视作品(包括电影和纪录片)运用于教学课堂,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影视作品通过图像和声音,生动、立体地展现历史事实,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容易将学生带入历史情景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具体深刻地把握学习内容。

“纲要”教材十章的教学内容,每章都有可供选择的合适影视作品,仅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播放过且反响较好的电影来说,例如,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选择《鸦片战争》(1997)、《火烧圆明园》(1983);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选择《谭嗣同》(1984)、《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2012);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选择《孙中山》(1986)、《辛亥革命》(2011);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选择《开天辟地》(1991)、《建党伟业》(2011);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选择《八月一日》(2007)、《秋收起义》(1993)、《长征》(1996);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选择《太行山上》(2005)、《地道战》(1965)、《东京审判》(2006);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选择《建国大业》(2009);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选择《花好月圆》(1958);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选择 《芙蓉镇》(1986)、《活着》(1994);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选择《邓小平》(2003)。这还只是就电影而言,实际上还有很多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例如央视制作的 《复兴之路》(2009),凤凰卫视制作的《太平天国》(2009)等都可以拿来用于教学实践。

利用影视作品教学要注意影视作品一定要符合教学要求。“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课,因此必须突出政治性,课堂上播放的影视作品,一定要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和鲜明的政治观,可以虚构细节但不能乱讲故事,可以艺术再现但不能歪曲事实,更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相违背。例如《我的1919》(1999)这部电影,讲述了在巴黎和会上,作为中国政府外交代表的顾维钧大使与列强智斗及爱国志士肖克俭在巴黎与列强抗争,最后以死明志的故事,表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而奋斗不已的仁人志士崇高的爱国情怀。影片所展示的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利,也正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影片本来可以拿来在讲授五四运动时给学生观影。但是,笔者发现,影片以顾维钧的视角对肖克俭在巴黎街头集会抗议的行为是不赞成的,影片的整个基调也是对肖克俭式的行为持否定态度,而肖克俭在巴黎街头的抗议,正是国内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在国外的呼应,否定了肖克俭也就否定了五四运动,因此,这部实际上对五四运动持否定态度的电影不适合用来再现五四运动,如果一定要使用,就必须在课堂观影的前后,给学生讲清楚影片的视角和史观实际上是跟教材有出入的。总之,影音教学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向学生介绍影片故事的历史背景,并与教学内容充分、有机衔接起来,做到观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流于形式仅是“看电影”。在观影前,教师需要根据影片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影片;观影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见解和看法;最后,教师要紧扣教学要求,对影片的内容和学生的讨论做点评,让学生从对影片故事感官层面的体验上升到对教学内容理论层面的理解,从而真正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1]康沛竹.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2]沙健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3]王顺生.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4]李松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7).

[5]王顺生.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6]刘会军.全民族抗战新论——兼谈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J].史学集刊,2007(4).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新历史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