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手术切口部位脂肪液化临床硏究

2015-04-14 00:49余彩荷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皮下脂肪电刀液化

余彩荷

(开化县人民医院,浙江衢州324300)

●临床研究

妇产科手术切口部位脂肪液化临床硏究

余彩荷

(开化县人民医院,浙江衢州324300)

目的:研究妇产科手术切口部位脂肪液化的原因。方法:将1146例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脂肪液化分为液化组(63例)、正常组(1083例),对脂肪液化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腹壁脂肪厚度、合并糖尿病、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缝合方法、电刀使用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壁脂肪层厚、合并糖尿病、缝合皮下脂肪、使用电刀是切口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妇产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复杂,临床应加大重视,积极预防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危险因素;妇产科;切口

临床有关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单因素分析报道较多,但对于多因素回归分析却鲜有报道。本文对63例脂肪液化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3月择期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1146例,年龄22-72岁,平均(45.32±13.68)岁。根据术后切口部位是否发生脂肪液化分为液化组63例,正常组1083例。

(二)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皮下脂肪厚度、合并症、手术部位、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电刀使用情况。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或秩和检验;对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单因素分析。

两组腹壁脂肪厚度、合并糖尿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缝合方法、电刀使用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附表)。

附表 切口脂肪液化单因素分析结果

(二)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下脂肪层厚(OR=4.82,P<0.05)、合并糖尿病(OR=3.89,P<0.05)、缝合皮下脂肪(OR=1.13,P<0.05)、使用电刀(OR=0.76,P<0.05)是切口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三、讨论

脂肪液化处理不当会延长切口愈合时间,严重的会继发切口感染,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增加经济负担。本文总结63例脂肪液化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

(一)皮下脂肪过厚。

脂肪组织本身血运较差,手术切开脂肪后会将切口交叉的血管切断,使脂肪组织血运进一步减少,一旦血液供给不足,会导致脂肪细胞坏死、液化。同时术中为了暴露良好,如果患者皮下脂肪层过厚,难免要来回拉钩、牵拉、移动等,加重脂肪细胞压迫性损伤。唐艳琴等研究报道,脂肪液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高于非脂肪液化组(P<0.01)。本研究中,液化组皮下脂肪层厚度显著厚于正常组(P<0.05)。因此,对于皮下脂肪层较厚的患者,在切开皮下时避免在一处多刀切开,并减少术中直接揉搓脂肪层。对于肥胖患者,应注重术后切口引流,防止受损的脂肪堆积在切口内加速液化[1]。

(二)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因机体糖分代谢障碍使自身免疫及再生机制受到破坏,机体修复能力受损,切口愈合缓慢。欧吉红等[2]研究报道,32.15%的脂肪液化患者伴有糖尿病。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是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9,P<0.01)。因此,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降糖治疗等,确保术前血糖控制在5.6-11.2mmoL/L范围内[3],改善患者身体状态,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

(三)缝合皮下脂肪。

多数妇产科腹部手术均缝合皮下脂肪,认为将皮下脂肪缝合可消除死腔,减少切口张力而促进切口愈合。然而,缝合皮下脂肪不仅无法减少死腔产生,还会导致脂肪细胞血供破坏而导致脂肪硬结、液化。本研究中,液化组缝合皮下脂肪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Logistic分析证实皮下脂肪缝合是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脂肪层较厚的患者,应选择全层缝合,防止留下死腔。注意在打结时避免缝线切割脂肪组织,尽量不缝合皮下脂肪层。

(四)使用高频电刀。

高频电刀在切开皮肤组织时,所产生的高温会灼伤脂肪组织。同时脂肪细胞内的毛细血管因热凝固而发生栓塞,加重血供障碍,引发脂肪液化。近年研究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有60%以上使用高频电刀。本研究中,液化组55.56%的患者术中使用高频电刀,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因此,术中在使用高频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功率及强度调整到正好可以切割组织为宜,避免用高频电刀直接切除脂肪组织。此外,对于术中因手术损伤脂肪组织而出血的,应避免用高频电刀电凝止血。

综上所述,妇产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复杂,临床应加大重视,积极预防脂肪液化。

[1]李坦.切口皮片引流在肥胖产妇剖宫产术中应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23(9):931-932.

[2]欧吉红,贾雪梅.白糖填充治疗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5):26-27.

[3]李翠,张会波.冰石愈伤软膏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疗效观察[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6(4):636-640.

R713;R719

A

1002-1701(2015)03-0139-02

2014-06

余彩荷,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临床治疗。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3.074

猜你喜欢
皮下脂肪电刀液化
医用高频电刀波峰因子质量检测及其应用研究
基于HYSYS软件的天然气液化和调压工艺模拟
液化天然气槽车装卸一体化系统
高频电刀对疝气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效果观察
对皮下脂肪层较厚产妇不缝合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的效果
复杂液化地基处理的工程应用分析
基于PACS探讨皮下脂肪含量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阳光帮你减减肥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
强生ENSEAL® G2 高级双极电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