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听障儿童康复评定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6-03-03 05:44万谊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听障儿童问题与对策

●万谊



浅谈听障儿童康复评定中的问题与对策

●万谊

摘要:康复评定是听障儿童康复训练的前提。当前,听障儿童康复评定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工具不完善、操作不规范、实效性差等,可通过增加评定项目、加强人员培训、规范评定工作等措施予以改善。

关键词:听障儿童;康复评定;问题与对策

一、听障儿童康复评定的重要性

(一)全面了解儿童情况,便于制定训练方案

康复的第一步就是要全面了解听障儿童的问题所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功能的评定,可全面了解其障碍类型、性质、程度,并分析影响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同时,与一般标准相比较,找出其差别所在,为拟定康复目标及选择康复训练内容提供理论依据。[1]根据康复评定结果,康复训练师可确立符合听障儿童实际的康复目标,并根据不同的目标制定出适当的训练方案。

(二)确定训练效果,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应对其效果予以客观的定量评价,找到以往训练中的不足,及时调整并制定新的训练计划,寻求高效的方法,实现最初的康复目标。如言语矫治A+T+M”理论强调,在对听障儿童开展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先进行评估(“A”),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来进行相应的训练(“T”),在训练过程中要实时监控(“M”),定期做好再评估,以便及时发现训练中的不足,调整训练计划。

(三)进行预后评估,给出适当建议

通过对听障儿童情况的全面了解,可对其预后情况进行预测,以便为听障儿童提供一些适当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可作为训练计划的依据。比如,一名12岁听障儿童,8岁才首次佩戴助听器。经评定,左耳听损20分贝,右耳听损125分贝;听觉记忆不稳,不同时间多次询问,答案不统一或根本不能回答;听能方面只能达到声音察知阶段;言语语言功能方面,能发ɑ、e、i、、p、d六个音,会的简单名词不到20个,而且清晰度较差;认知相当于4岁儿童。根据该听障儿童的能力评定结果,康复训练师的建议是将语训确定为辅助手段,主要还是为进聋校就读做准备。

二、当前听障儿童康复评定存在的问题

(一)评定工具不完善

常用的听障儿童康复评定工具主要有三类:一是听觉能力评估,主要是评估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二是语言能力评估,主要是对听障儿童语言能力的评估;三是学习能力评估,评估听障儿童眼手协调、视觉记忆、辨认、联想、空间推理、细节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为开发听障儿童的智力潜能,制定个训计划提供依据。

目前大部分的一、二类听力语言康复机构或特教学校都采用了以上三类评定工具。但是要全面了解听障儿童,以上这三类评定工具仍是不够的。

其一,听障儿童康复评定是一种综合评定,需要从多方面了解听障儿童哪些方面正常、哪些方面异常。掌握了听障儿童听力、语言、言语、认知发育、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水平与发展现状,才能全面了解听障儿童的情况,为制定下一步训练目标和方案做好指引。[2]

其二,一些康复机构为节省开支,不及时更新康复评估工具,这就导致评估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听障儿童的真实情况,也必然影响训练效果。还有一些康复机构甚至未配置相应的评估工具,认识不到评估的重要性。

(二)评定操作不规范

首先,人员专业技能欠缺。康复评定需要由受过严格训练的康复专业人员来操作。但是目前从事评定的人员能力良莠不齐,表现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经验缺乏。一些从业人员接受过短期培训,但只识皮毛,未能达到熟练、准确的水平;还有一些评定人员科班出身,但是徒有理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二是综合能力差。如上所述,听障儿童康复评定涵盖了多项评定,但是全面掌握专业评定技术的人才十分有限。

其次,操作过程不严谨。康复评定的各个项目都有规定的操作程序和规则。例如听觉能力评估,要进行汉语声调识别、声母识别、韵母识别、双音节词识别等测试,来对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基频、中频和高频的感知及言语可懂度进行定量分析。操作过程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方能呈现出听障儿童的真实能力水平。但是有些评定人员在开展评定时往往会省略步骤或是过分依靠主观臆断,这样都会影响评定的结果。

第三,中、后期的评定往往被忽视。一般情况下,评定至少应在训练的前、中、后期各进行1次,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修改康复训练计划并对康复治疗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但在实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大部分康复机构对听障儿童的初次评估都比较重视,但是在训练中、后期,往往容易搁置客观评定,而是由治疗师依据自己对听障儿童的了解,对听障儿童近期的综合情况进行判断。

(三)评定结果实效性差

康复评定的结果是为了制定出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情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康复评定结果经常成为应付有关部门检查的必备文件”,没有发挥出它的实际效用。这主要体现在:康复训练师没有正确看待评定的重要性,不依照评定的结果调整康复计划,以个人主观经验决定听障儿童的训练项目;同时,对康复效果的评估也是经验性的。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增加评定项目,完善评定设备

听障儿童的康复评定是一项综合评定。因此,除了配备听觉能力评估、语言能力评估和学习能力评估项目以外,还应增加心理发展评估、社会适应能力评估以及专项的言语功能评估等项目。只有将这些评定项目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了解听障儿童的状况,制定出适合听障儿童整体康复的目标和方案。

增加评定项目的同时,需要配备相应的评估工具或设备。有些评定量表或设备是在不断修订或升级的,这就需要康复机构及时获取信息,尽量采用最新修订或升级过的测评工具来开展评定,以最大限度地准确了解、分析听障儿童的综合情况。

(二)加强人员培训,实行资格认证

康复评定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师来达成的。因此,康复训练师的专业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职专业培训,对提高康复训练师专业化水平,弥补其入职前的培训不足至关重要。首先,残联和康复机构都应有计划地对康复训练师进行再培训。其次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在职培训的内容不能是泛泛的基础理论的培训,而应该针对不同的康复评定项目进行专项针对性培训。最后,要考虑到康复训练师的各种需要,为其提供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以实践操作为基础,满足一线康复训练师的实际需要。

要促使康复训练师专业化理念的实现,必须建立系统的康复训练师专业化保障制度,建立康复训练专业化质量保证体系。如可建立康复评定专项资格认证制度和相应的资格认证考试制度,要求上岗的康复训练师必须取得康复评定的专项资格,以保证康复评定结果的专业化和准确性。

(三)规范评定工作,建立监督体系

其一,评估项目的规范化。这就要采用效度和信度比较高的评定量表或工具,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没有经过严格规范化处理的评定工具。

第二,评估过程的规范化。要严格按评定项目设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不能减少或跳越步骤。

第三,评估结果的规范化。评定结果要客观记录,并经过综合分析和解释,要做到尽量准确、客观和系统,不要过多地凭经验主观臆断。

为了保证康复评定的科学性,实现以上几个“规范化”,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系统。残联或相关部门可组织专家监督团队,定期对各康复机构的评定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章稼.康复功能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汤盛钦,等.教育听力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专题

中图分类号:G762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10038)

猜你喜欢
听障儿童问题与对策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早期阅读在听障儿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听障儿童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与分析
听障儿童的教育与训练